小鎮青年:人生轉折的第三年

小鎮青年:人生轉折的第三年

小鎮青年:人生轉折的第三年

1985年,25歲的俞敏洪從北大畢業了。

然而,這對他而言並不算是什麼值得慶祝的好消息。

18歲那年,第三次參加高考的俞敏洪終於考上了北大。母親高興地殺豬宰羊,以此犒勞他三年寫下的一千多張試卷,熬夜背過的課文和單詞。當時所有人都認為,從此以後這個江陰鄉下的少年算是出人頭地了。

這原本是他生命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但直到他畢業的那一天,北大留給他的影響都是自卑、迷茫、絕望。

因為大三得了肺結核,他比同級的人多在學校留了一年。畢業後留校任教,三年後依舊和讀書時一樣清貧。

買個饅頭都得盤算,用的還是上學時用扁擔挑來的棉被和臉盆。

此時,他的同學和朋友都已經陸陸續續去了美國和加拿大,在當時,能夠出國留學幾乎就等於成功的象徵。

幸運的是,此時一所美國的大學表示願意錄取他,並且提供3/4獎學金。此時俞敏洪只要能自己掏出5000美元,就可以去國外留學深造。

但這5000美金,他借都借不出來。

無奈之下,俞敏洪開始在校外兼職上課,每個小時20塊,教英語,一點點湊這5000美元。

但到了1990年,一個秋天下雨的傍晚,俞敏洪正和好友在家裡喝著酒,卻從北大的高音大喇叭裡聽到了自己的名字。

因俞敏洪私自在外授課,嚴重影響教學秩序,對英語系教師俞敏洪進行公開處分。連播三天,有線電視連播半個月,處分在三角地櫥窗鎖了一個半月。

1991年,俞敏洪離開了北大。

離開的第二天宿舍就被學校收回。他拖家帶口,打游擊一樣四處租房,靠給房東的孩子補課來頂替房租。

高考三年,自卑三年,畢業三年,兼職三年。

三年像是人生年輪一圈的厚度。28歲的俞敏洪,人生在一次又一次的三年中輾轉,再次一無所有。

這次他打算去大馬路上發廣告,做免費演講,給自己的培訓班攬客,以此賺錢養家,熬過這段貧窮的歲月。

那個年輕人當時還不知道,在下一個三年後,命運之神終將停止對他的戲弄和磨礪。

在1993年的冬天,他憑藉著積累下來的學生和經驗,在北京西北角西三旗一間平房裡創辦了“新東方”。此後短短6年,這個名字正式成長為中國外語培訓市場的霸主。

從他身上你儘可以看到命運的殘酷不公,但更多的是一種小鎮青年獨有的韌勁。

在看似充滿著平庸和失望的生活中平靜地卯著勁兒,一點點地把日子往前推,往上推。

這才是小鎮青年們正在用生命講述的故事。

小镇青年:人生转折的第三年

小鎮青年是什麼樣的?

這個問題太難回答。因為幾乎每一箇中國人的身上都有小鎮青年的影子。

40歲的電工劉師傅,來自湖北一個小城,幹了一輩子電工。一個偶然的機會,有客戶找他合作開店,對方負責業務,劉師傅負責生產。靠著借到的10萬元啟動資金,劉師傅在手機上一百多個群裡每天發一遍廣告,學校、政府、智能家居什麼都做。他算過了,前兩年苦一點,一兩年就能回本,後面不用自己去店裡也就不用那麼辛苦了。

22歲的小雯,在海底撈做美甲。坐下跟她閒聊得知,她來自江西景德鎮,學歷只有大專,在當地學過一年的美甲。“想要來大城市闖闖,見見世面”,就來上海找到了這份工作。一個月工資2500,按客人數量有提成,和其他員工一起住,平時有福利。她說自己的夢想就是回老家開個小美甲店,養一隻橘貓。但是實現不了的話也沒關係,能夠攢錢帶父母出去玩一圈也可以。

我總愛問人,你有什麼夢想?如果不考慮金錢的話你想做什麼?

在小鎮青年的身上,我總能得到最相似但又真實的回答。

開個小店,買個房,給父母買個房,買輛車,結婚,帶家人愛人出去玩幾圈。

然後呢?

好好過日子,照顧父母,陪伴家人。

簡單,踏實。

俞敏洪在採訪中說,自己當初從未想過要考北大。創辦培訓班的時候也沒想過要辦個培訓帝國,有個自己的模式啥的。

就是單純的,想過好點,想讓家人過好點,想趁年輕多做點事,多爭取點機會。那就咬著牙往上跑吧。

小鎮青年就是這樣的。中國人也就是這樣的。

前段時間看到拍拍貸和南方週末一同推出的《2019年中國小鎮青年發展白皮書》,和三年前對比,小鎮青年正在悄悄發生改變。

報告中可以看到,小鎮青年的學歷中,大學本科, 大專, 高中/中專大致各佔三成。其中86%的本科學歷都是通過高考自考獲得的文憑。

小镇青年:人生转折的第三年

知識改變命運。他們依舊堅信這件事,並且正在堅定不移地踐行著。

調查中95%的小鎮青年,對於“學習能夠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和工作能力”持認同的看法。對於當前自己的技能,70%的人認為比較滿意,並且願意繼續提升。而且實際上也的確有70%以上的人參加了自我提升課程。

他們依舊不安於現狀,捨得為了提高生活質量花錢,並且對於未來的發展都很有信心。選擇去大城市第一原因就是因為工作機會多,第二原因則是為了開闊視野,見世面。對於未來的追求永遠不會停止。

在實現自己理想的路上,小鎮青年們一步步走的很穩。

而從結果來看,與3年前相比,小鎮青年的總體收入提升了52%,月均工資達到全國平均水平以上,年收入平均每年增長15%,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7%)。

小镇青年:人生转折的第三年

其中56%的小鎮青年更換了工作,41%的職員職位等級上升,91%的小鎮青年認為自己的生活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短短三年,只要三年。

熱衷於自我提升,希望擁有自己的事業,努力尋求創業途徑,同時期望買房買車。

不管你是否相信,這才是小鎮青年的真相。

這才是這個時代大多數人真正的樣子。不管他們在社交平臺上怎樣喪,怎樣頹,怎樣用調侃消解一切,怎樣高呼“想要放棄”,實際上,在每一個不為人知的深夜,都有無數“小鎮青年”在燈光下默默努力。

小镇青年:人生转折的第三年

為什麼我熱衷於觀察、理解、講述小鎮青年的故事?

因為他們身上有最多的奇蹟,有成功所必須的能力,有時代前進的軌跡。

2004年,北京,一個叫嶽龍的青年從他工作的飯館辭職了。

青年來自河南濮陽,14歲輟學後四處打工。在這家叫“海碗居”的炸醬麵館子裡,他負責斷面和洗碗,一個月能賺1000多塊。

對他來說,這份收入還不錯。

但經一位熟客的推薦,他認識了個說相聲的小黑胖子。在聽了半年相聲之後他想,也許這是條路呢。

於是辭職,拜師,改名岳雲鵬,正式加入德雲社。

從飯店打雜的變成相聲後臺打雜的,順便學點傳統段子。

第一次上臺,三分鐘就被哄了下去,下臺就哭,半年多上不了臺。被師兄弟們嫌棄,不少人勸郭德綱把他趕走。郭德綱沒同意。

沒人能想到,這個曾經飯店服務員的河南小夥岳雲鵬,能夠在短短几年後以幾乎不可思議的方式走紅,享受著愛豆級別的待遇。他的專場票,一張2000。

而在此之前,曲藝這門藝術最高的天花板只有“春晚第一個小品”。

有人說時代在固化,上升的渠道在變窄。但事實卻在反覆告訴我們,下沉市場不一樣了,上升途徑不一樣了,時代的包容度不一樣了。

沒人能想到,今天我們能夠在抖音上看新聞聯播,在快手上看人民日報,並且他們的視頻都有幾百萬的點贊。

15年前的一切不可能都將被推翻,一切原生的印記、偏見,都正在時代的弧光中逐漸消退。

這正是小鎮青年們所推動的。

賣化妝品也能成為李佳琪,講段子也能成為李誕。他們所擁有的能力,不是學識,不是出身,而是梗著脖子和自己較勁,抓住哪怕看上去不可能的機會,一點點拓寬生活的路。

這是小鎮青年造就的時代,也是屬於小鎮青年的時代。

這個時代最大的福利,就是隻要你努力,就會有人為你提供幫助。你就能夠有機會實現夢想。

小镇青年:人生转折的第三年

#迴流#

另一個在這兩年強烈打在小鎮青年身上的標籤是——“迴流”。

小鎮青年的確在逐漸迴流。在報告中顯示,小鎮青年中50%以上都曾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或者省會城市生活過,但在平均居住3年後,一半的小鎮青

年會選擇回到小鎮。

小镇青年:人生转折的第三年

但他們選擇回到小鎮的原因,並不完全出於被動。

不願意離家太遠,為了親人朋友,眼界開闊夠了就回家,看好小城市的發展潛力,有適合的工作等等個人原因佔了一多半以上。

小镇青年:人生转折的第三年

這重新提醒我們認識到了兩件事。

第一、小城市不是大城市的“替補”。二者是並列存在的。

第二、小鎮青年也不是“一線青年”的替補。他們的生活獨立性和選擇的重要性也是同樣並列的。

另一個重要的信號是,品牌,或者說這個時代,同樣在向小鎮青年迴流。

自淘寶的淘寶大學之後,B站這個視頻網站也同樣推出了線上教學的板塊,同樣的,拍拍貸通過線下活動“小鎮•青年說”和線上課程“打拼大學”搭建起的分享交流平臺,將有所成就的年輕人聚集起來,通過線下的演講通過打拼故事帶來信心,線上的“打拼大學”課程帶來外賣運營、烘焙、美甲開店等方向的技能分享。

作為最早一批服務於小微個體的信貸信息中介平臺,除了提供課程培訓外,還以“打拼基金”的形式為有想法但無後盾的小鎮青年提供人生的第一筆“起步費”。

產品,品牌,娛樂,一切都在以不易察覺的方式向小鎮青年迴流,在他們的手中以熱情和努力創造出更大的社會價值後,再次流向各個平臺,這樣的循環帶動的就是真正意義上社會總財富的增長。

這些變化肉眼看不到,但時刻感受得到。源於一線的資源正在以各種形式向四周奔流而去。時代在個體改變下帶來的巨大推動,如驚天駭浪。

小镇青年:人生转折的第三年

小鎮青年有那麼重要麼?

27歲的李先生,15年畢業後做過業務員,做過電商,做過美工。因為想要做一番事業而和發小一起開了家網紅店,沒想到虧得不行。發小熬不住退出了,只剩自己一個人扛著。

靠在拍拍貸上借來的打拼基金週轉,他又轉型做了手工麵店,自己負責後廚,還有一個前臺,兩個人撐著一家小店,經營狀況在慢慢轉好。他說,“未來也會在這條路上繼續做下去”。

32歲的吳女士想去廣東學習中醫的穴位證書,然後跟朋友一起開一箇中醫的養生館,做頭部和頸部的理療。但是因為家裡有事擱置了。現在靠推銷產品賺錢。她最終的夢想是想多攢點錢,然後可以去廣東學技術考證,開自己的店。

想換個城市打拼的周女士,借了9000塊在大連租房,現在已經找到了工作在上班了。

他們都在平凡的生活中默默向前。沒人知道,他們會不會是下一個馬雲,下一個喬布斯,下一個董明珠。

他們也許會是,但更大幾率上不會。

他們依舊會過著平凡簡單的一生,但每個小的改變就已經對時代產生了影響。

就像每一筆幾千一萬的起步費對一個家庭帶來的影響,一個小小的機會對創業者的影響一樣,過去數十年間發生在祖國大地上那些變革,因為隱藏在無聲無息的夜晚,隱藏在柴米油鹽的庸常中而被我們視作理所當然。但實際上,變革已經發生了,只是如每一個小人物那樣,隱秘而偉大。

蝴蝶翅膀煽動的颶風,亦是下一場時代颶風的翅膀。

總編:沈帥波

以上數據均來自南方週末拍拍貸聯合發佈的

《2019中國小鎮青年發展白皮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