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佈網訊(趙婷玉 鄭曉丹)深秋的清晨透著微微的涼意。從市區驅車不到一個小時,就到了平定縣岔口鄉甘泉井村。一進村,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白牆黛瓦。村裡精心打造的新時代文明廣場與掩映在群山之中的古樸民宅相映成輝,“美麗甘泉井,幸福小康村”的大字在陽光下格外耀眼。
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建平正在村裡“西紅柿加工廠”項目工地上忙活著。“現在俺們村的人口多啦,從原來的360口人變成600口人,我肩上的責任更重了,發展的腳步得更快呀。”劉建平說,“在奔小康的路上,可不能讓一個鄉親掉隊!”
這是怎麼回事?原來,為優化農村資源配置,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平定縣按照要求開展撤併行政村工作,對規模小、“空心化”突出的行政村進行撤併。與甘泉井村相鄰的范家巖村併入了甘泉井,240位范家巖村民正式成了甘泉井村的村民。“既然組織信任我,讓我帶著大夥兒致富奔小康,咱就不能含糊。”劉建平的話擲地有聲,“新時代鄉村振興的衝鋒號吹響了,我們有信心,更有決心。”
回想16年前,甘泉井人怎麼也不會想到,那個一窮二白、缺水少綠的窮山村能有今天的好光景——200畝溫室大棚年產西紅柿150萬公斤,僅此一項年收入就達300萬元;存欄16萬隻的全自動蛋雞養殖場,雞糞加工成有機肥料,形成了綠色循環的農業經濟;500餘畝優質核桃陸續進入盛果期,畝均收入比種植玉米多了最少1000元。“一人一畝核桃樹,一戶一畝大棚菜”的甘泉井人去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3萬元,比上年增長12%。
按照“一園兩路五區”發展規劃,甘泉井村的藍圖遠不止如此。幾年間,甘泉井村修建了“井春生態公園”,建設了“大棚蔬菜種植產業區”“全自動智能化蛋雞養殖區”“生態旅遊觀光區”“現代農業特色採摘區”“鄉風文明示範區”,修建了甘泉井——主鋪掌旅遊道路和范家巖——老峪水管的道路,新建了12棟雙膜鋼架水肥一體化大棚,通過農業調產進一步激發村子的新活力。
作為“領頭雁”的劉建平一直鉚著勁兒,帶領全村老少向著“美麗甘泉井,幸福小康村”的目標奮鬥著。建設西紅柿加工廠也是劉建平的主意:“俺們村種的西紅柿口感品質特別好,很多人專門買回去做西紅柿醬。都說要通過農產品深加工帶動農業發展,何不在村裡自己建一個西紅柿的加工廠,提高農產品附加值,讓更多農民走上致富路。”
劉建平的這個發展規劃得到了全村人的支持。於是,在村蔬菜基地的旁邊,劉建平組織平整出了4000平方米的土地,開工建設總投資700萬元的西紅柿加工廠。建成後可以把西紅柿精加工為西紅柿醬、西紅柿滷、西紅柿辣椒醬……隨產隨運、隨運隨銷,年收入可以增加100萬元以上。
口袋鼓了,環境好了,甘泉井人不僅生活富、生態美,文明的新風更滋養著這一方土地上樸實的人們——新建5000平方米的新時代文明廣場和村級活動場所,開辦農民書屋和老年日間照料中心,組建文藝隊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天然氣進村入戶,新建公共浴室,設立垃圾集中投放點並積極倡導垃圾分類,率先實現“廁所革命”、新建水衝式公廁並全部完成戶廁改造,修建汙水處理池並實施生活汙水收集治理……大夥兒都說,他們過上了讓城裡人羨慕的好日子。
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劉建平都會帶領村幹部慰問村裡老人,還請村裡60歲以上的老人一起吃宴席、慶重陽。今年的重陽節,甘泉井村格外熱鬧。村幹部們不僅挨家挨戶給老人們發放米麵油,大夥兒還主動到食堂幫忙,一起包餃子、拉拉麵,為老人送去最溫暖的祝福。吃著熱乎乎的餃子,91歲的王三孩老人動情地說:“感謝黨的好政策,感謝黨的好乾部,讓俺們的老年生活這麼幸福!”
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責任扛在肩上,細細數來,劉建平已經當了16年的村幹部,逐漸成為甘泉井人的“主心骨”。他的辛勤付出,給甘泉井村摘來了一塊又一塊獎牌——“全國文明村”“全國美麗鄉村”“全國生態文化村”……看著這些金燦燦的榮譽獎牌,劉建平感慨地說:“要說初心,咱當初當村幹部,不為別的,就是想踏踏實實給大夥兒辦實事。讓大夥兒的日子越過越好,讓甘泉井一天比一天更美,這就是我的使命,我的擔當。”
閱讀更多 中國發佈網融媒中心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