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壞性創新”怎麼破?經濟學家為區域平衡發展支招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創新會不會導致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加劇?30日下午,“世界頂尖科學家經濟與金融峰會”在上海臨港召開,4位諾獎經濟學得主、1位沃爾夫農業獎得主、數位商業大咖圍繞這一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期望在各自研究領域給出破解之道。

2010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教授在演講中指出,伴隨科技的發展,區域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愈發凸顯,而這在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中並不存在。他解釋說,傳統技術的迭代影響較小,區域經濟有更充足的時間調整適應,因而很快能再次恢復平衡。然而,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當下,經濟體對科技的適應性明顯滯後,最終導致區域發展失衡,結構性失業加劇。

2019年度沃爾夫農業獎獲得者齊爾伯曼更是從自身研究的供應鏈角度進一步闡釋這一問題,將之稱為“破壞性創新”。齊爾伯曼指出,每一次重大的創新實際上是對供應鏈的深刻重塑,有新的就業被創造,也就伴隨舊的職業衰亡。如何破解這一難題?齊爾伯曼認為教育在其中至關重要,只有完善教育體系,才能夠讓人才培養緊跟產業的脈搏。

芬恩.基德蘭德是2004年諾貝爾經濟學得主,他進一步從宏觀經濟學的角度闡釋了創新的內部動因。根據傳統經濟學理論,技術與勞動力是影響國民生產總值的最關鍵因素。基德蘭德教授強調,技術與勞動力這兩個參數背後的影響因子正在發生變化。首先是勞動力增長在當下已不與人口增長成嚴格正相關,這對“老齡化”加劇的中國而言可謂機遇與挑戰並存。其次是科技的影響本身包含完善系統的設立,隨著科技的複雜程度提升,全球協作的背景之下,在如今,簡單的技術引進已很難再發揮其創新效用。

在圓桌討論環節,幾位經濟學界的“最強大腦”不斷交鋒,妙語連珠,數次引得全場陣陣掌聲。2011年諾獎經濟學得主托馬斯.薩金特教授認為,不同學科之間對於問題探索的精神是所有諾獎得主共通的。他鼓勵在場的學者與青年學生大膽創新,“用自己專業的方式解決面對的問題”。(羅茂林朱翔)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