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射殺了李廣的兒子李敢後,付出了怎樣的代價?

簡娥菊


公元前118年,漢軍內部發生了一場命案,一位將軍被射殺。按道理說一個將軍被殺絕對是一場驚天大案。但是這樣一場大案子硬是被漢武帝劉徹按了下來。漢武帝按下這場驚天命案的原因非常簡單,殺人者是他當時最寵愛的霍去病。這場命案中被殺的將軍是關內侯李敢。說起李敢可能大家不那麼熟悉,說起李敢的父親,可能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李敢的父親就是大名鼎鼎的飛將軍李廣。李敢被殺死以後,漢武帝不忍處罰正在勢頭上的霍去病。漢武帝有更高的目標,希望和霍去病一起創造更加偉大的功業。很明顯漢武帝此時寧願讓李敢含冤而死,也不會懲罰霍去病。為了掩飾霍去病殺死李敢的罪行,漢武帝對外宣稱李敢在狩獵的時候被一頭鹿撞死。這是李敢的不幸,也是李敢的幸運。李敢不幸的是失去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幸運的是李敢從此經常被人們提起,也成為霍去病為數不多的黑點。



霍去病是李敢的上司,到底和李敢有什麼深仇大恨非要射死他呢?李敢和霍去病還真沒有什麼大恨,李敢跟著霍去病還獲得了關內侯的封號,比父親李廣先封侯。要想知道為什麼霍去病要殺死李敢,還得從李敢的父親李廣說起。

說到李廣,一定繞不開“李廣難封”這個話題。李廣是漢朝有名的飛將軍,曾經打得匈奴人聞風喪膽。“飛將軍”這個名號也是拜匈奴人所賜。但是李廣也是一個進攻能力稍有欠缺而且運氣不足的一位將軍。李廣在最美好的時光內,卻沒有遇到太多立功的機會。漢武帝大規模進攻匈奴,許多將軍都有了立功表現的機會。跟隨衛青和霍去病出徵的匈奴許多大小將軍都因功封侯。其中包括李廣的前部下,李廣的親堂弟李蔡、李廣的兒子李敢。這麼多人都因為攻打匈奴而封侯,而和匈奴打了一輩子交道的李廣卻因為各種原因兩手空空。李廣因為各種原因,一次又一次錯過了封侯的機會。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發動了漠北之戰。漠北之戰是漢武帝時期對匈奴的最大規模戰役,這次戰役的直接戰略目標為直搗匈奴老巢,同時斬殺匈奴大單于。漢武帝非常重視這一次軍事行動,漢武帝派出了當時漢朝最優秀的霍去病和衛青,衛青和霍去病各率五萬精銳騎兵投入戰爭。漢朝當時最優秀的將軍幾乎被派往戰場,這也是所有軍人最佳的立功機會。李廣自然也不想錯過最後的封侯機會。漢武帝認為李廣已經年老,而且運氣不佳,他不想李廣參加這次至關重要的戰役。但是李廣一再請求漢武帝,請求隨軍出征。漢武帝后來實在不忍心再一次拒絕這位老將軍的請求,最後同意李廣出任前將軍。但是漢武帝實在太重視這次戰役,生怕這次戰役有任何紕漏。漢武帝任命完李廣之後便後悔了,但是金口一開又不好收回。於是,漢武帝又給了衛青一封密信,認為李廣年老而且運氣不好,不能充當前將軍。當時衛青也有意讓自己失去爵位的好兄弟公孫敖跟自己一起立功,於是故意把李廣調開。李廣知道內幕以後,請求衛青修改命令,衛青沒有答應。李廣決定自己率領軍隊尋找匈奴軍隊。由於李廣沒有帶嚮導而迷路,結果落在了衛青後面。衛青擊敗匈奴在回來的路上,才遇到迷路的李廣大軍。衛青召李廣前來對質,李廣前往衛青處對質的時候,對部下說:“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李廣的言外之意是衛青故意整治自己才導致自己迷路。說完這句話之後,李廣便拔劍自刎。



由於李廣在死之前說了這麼一番話,不少人認為是衛青逼死了李廣。最起碼李廣的兒子李敢是這麼認為的。李廣自殺以後,李敢的情緒非常激動。李敢闖入衛青的軍營,打傷了衛青。衛青知道自己雖無意害死李廣,卻間接造成李廣自殺,因此非常愧疚。出於愧疚的衛青並沒有聲張,把這件事壓了下來,也沒有懲罰李敢。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很快霍去病就知道了這件事。相比較於衛青的老成持重,霍去病多了一些年輕人的銳氣。霍去病不能接受自己的部將,毆打自己的舅舅。於是霍去病利用在甘泉宮狩獵的機會射殺了李敢。李敢為了替自己的父親出氣打傷了衛青,霍去病為了替自己的舅舅出氣卻射死了李敢。



兩個年輕人真是太沖動,一個因為衝動而以下犯上,一個因為衝動而殺人。按道理說兩個都應該受到法律的懲處。衛青因為愧疚隱瞞了李敢的罪行,漢武帝因為惜才隱瞞了霍去病的罪行。其實從這件事我們也可以看出霍去病的某些性格。霍去病打仗確實是一把好手,而且是世間少有的帥才。可是因為自己的舅舅被打,就公然無視大漢法律,公然殺死朝廷的將軍,未免給人一種“囂張跋扈”的感覺。很難想象,如果霍去病一旦失去漢武帝的信任會有什麼樣的下場。霍去病殺死李敢沒有受到任何懲罰,漢武帝反而百般包庇。我們通過這件事也看出漢武帝對霍去病的喜愛。

公元前117年,正當漢武帝準備再一次大規模攻擊匈奴的時候,霍去病突然去世。霍去病的突然去世打亂了漢武帝的攻擊計劃,漢武帝被迫放棄這次進攻,匈奴也因此獲得了難得喘息機會。霍去病去世以後,漢武帝非常傷心。漢武帝把霍去病安葬在茂陵,墳冢的形狀仿照祁連山。霍去病死後,漢武帝追諡號為景桓。種種行為都可以看出漢武帝對霍去病的喜愛。



年僅23歲的霍去病英年早逝難免讓人唏噓不已,許多人也在查找霍去病死亡的原因。按道理說,年僅23歲的霍去病正直壯年,為什麼會突然病死呢?關於霍去病的死因,歷來說法不一。有人認為霍去病因為長時間征戰導致身體過度透支,類似於現在常說的過勞死。不過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霍去病是天生的將軍,過勞死的可能性不是特別大。有人認為霍去病由於長期的征戰,感染了疾病。由於當時霍去病的身體挺壯實,一時沒有發現,等發現的時候已經晚了。以當時的醫療水平,又無力迴天。



還有一種說法,中行說在臨死之前建議匈奴單于採用細菌戰對付漢軍。匈奴單于根據中行說的建議,把因瘟疫而死的牛羊馬的屍體投入漢軍經過的水源處。患有瘟疫牛羊的屍體帶有一定的瘟疫病毒,屍體徹底腐爛以後瘟疫病毒便留在水中。漢軍士兵喝了有瘟疫病毒的水,可能會感染瘟疫。這也算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細菌戰。不少專家認為,霍去病可能也喝了含有瘟疫病毒的水。當病毒發作的時候,以當時的醫療條件無法醫治,導致霍去病病亡。

真不敢想象如果霍去病不死,他會建立多大的功績,也難以想象匈奴會被打成什麼樣子。雖然霍去病的壽命只有23年,但是卻創造了震爍古今的功業。


依稀說史


霍去病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李敢是飛將軍李廣的小兒子,李氏家族一直就是秦末漢朝時的大家族,李廣的先祖是秦始皇手下大將李信,李信曾經在破燕國太子丹,但在攻楚戰爭中被項燕擊敗。



而飛將軍李廣更是三朝元老,成名於漢文帝時期,經歷漢景帝,再到漢武帝,李廣以勇猛剛烈著稱,雖然數有戰功,但功勞都不大,在文、景、武三朝一直不溫不火。一直沒有被封侯,所謂的李廣難封也就是指這個了。

而李敢的死就與他父親李廣有關,公元前119年,漢武帝發動漠北之戰,由衛青、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兵由出大漠遠征匈奴本部,原本漢武帝計劃的出兵將領中沒有李廣,一是李廣年齡大了,二是李廣多次參戰,都沒有戰功,並且運氣還不好。



李廣幾次請求漢武帝同意自已參戰,漢武帝起初以他年老沒有答應,後來經不起李廣再三請求,最終同意他出任前將軍,也就是這一次出征,成了李廣人生最後一次出征。

當時大將軍衛青率前將軍李廣、校尉公孫敖、右將軍趙食其、後將軍曹襄迎戰匈奴,衛青命令李廣和趙食其沿東路迂迴包抄,自已率領主力迎擊匈奴單于。而霍去病則率領另一支軍隊獨自出戰,當時的李敢是霍去病手下校尉。



當時的李廣想任前鋒率軍迎戰匈奴單于,但是衛青不肯,一是漢武帝有交待不能讓李廣擔任前鋒或主力,二是李廣當時年齡已經很大了,在衛青的強制命令下,李廣不情願的去包抄了。

衛青主力最終擊敗了匈奴單于,匈奴單于率領潰兵從西北逃走,而負責包抄的李廣和趙食其因為迷路,沒有遇到匈奴單于,自然也就沒有完成合圍匈奴單于的任務,讓匈奴單于逃走。



此戰結束後,衛青需要了解此戰的全部情況,寫報告上交漢武帝,因此派人召李廣來府上詢問迷路情況,並受審對質,李廣原本心中就不爽,他想當前鋒,衛青不肯,憋著一肚子火,現在又無功而返,還要受審對質,李廣一下子不理智了。

李廣對著他手下的將士說:我從少年起與匈奴作戰七十多次,如今有幸隨大將軍出征,同匈奴單于的軍隊交戰,可是大將軍又調我的部隊走迂迴繞遠的路,偏偏又迷路,這難道不是天意嗎?況且我現在已六十多歲,畢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筆吏的汙辱。於是就拔刀自刎了。



李廣就這樣自殺了。

可惜了飛將軍一世英名,到頭來竟然落得個自殺的結果,這事不久後就傳到了李廣的兒子李敢耳中。

也許是繼承了李家剛烈的性格,李敢得知自已的父親之死與大將軍衛青有關後,趁著一次機會,打傷了衛青,衛青不想將此事鬧大,因此不計前嫌,隱瞞了下來。



衛青隱瞞下來後,結果這事不知道怎麼就被霍去病知道了,霍去病是衛青的外甥,又是李敢的上司,同時又是個20歲出頭的年輕人,血氣方剛,當時又受漢武帝寵信,於是霍去病為了給自已舅舅衛青報仇,在一次甘泉宮的打獵中,霍去病放暗箭射死了李敢。

當時的霍去病是大司馬、驃騎將軍,李敢只是霍去病手下的校尉,這種私自殺害手下將領的行為,在當時可算是大罪,但是因為漢武帝非常寵信霍去病,而霍去病每次征戰匈奴都能取得較大的成績,因此漢武帝干預了並隱瞞了這件事。



漢武帝以李敢是被鹿撞死為名,為霍去病開脫,這事由於皇帝發話了,誰也不敢追究,因此霍去病殺了李敢這事,沒有任何責任,官照當,匈奴照打。

要知道當時的西漢可是治制社會,漢承秦制,漢武帝此舉等於是干預司法,但沒辦法,誰叫霍去病是天才呢?漢武帝實在是太溺愛霍去病了。

這事過了1年後,霍去病就死了。怎麼死的?應該是病死的。什麼病?不知道。



其實有一點很明確,霍去病之所以取名叫霍去病,你沒有想過為什麼?去病,去病,肯定是霍去病生病的太多了,所以才要叫去病,也就是說霍去病身體不好,經常生病。再加上長年累月高強度的戰爭,長途跋涉,風餐雨露,身體吃不消,結果24歲就病死了。

為什麼說霍去病射殺李敢付出了生命代價呢?這是因為如果殺害將領一定責任也不用負,而且受到皇帝庇護的話,年輕的霍去病會越來越驕縱,越來越跋扈,霍去病不是是衛青,也與衛青的性格相差很大。



霍去病性格張揚,衛青性格低調,霍去病行事高調,衛青行事低調,霍去病大大咧咧,衛青小心謹慎,而要想毀滅一個人,最好的辦法就是放縱他,漢武帝的庇護,其實就是一種放縱,按現在的說法是溺愛。

24歲的年輕人就已經是大司馬、驃騎將軍了,前途無量,再加上皇帝的寵信,如果霍去病沒有病死,一個24歲的年輕人勢必更加囂張跋扈,就會犯下更大的錯誤,最終也會把自已害死。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事情的由來是這樣的。

李敢是李廣之子,雖然只是校尉,卻大大有名,河西之戰時,李廣配合霍去病,負責牽制匈奴主力,漢軍僅有4千人,敵我力量懸殊。李敢單槍匹馬殺透左賢王4萬大軍,是大漢第一智勇雙全的猛將。

漠北之戰又是李敢,斬將奪旗,摧毀匈奴指揮中心,漢軍才以少勝多,連續擊破敵軍,斬獲7萬多。

漢武帝為什麼不繼續用李廣,配合霍去病打漠北之戰呢。原來,自從衛青定襄數戰戰損失士馬十幾萬,給大漢帶來巨大損失後,就不用衛青了,應該是看透了,就算衛青拍武帝寵妃王夫人馬屁也沒用,就是不用你衛青,回頭再損失士馬十幾萬咋辦,大漢也耗不起。漠北之戰本來應該是河西之戰中配合默契的李廣,霍去病領兵。不知道怎麼,又讓衛青領兵,霍去病不服氣啊,於是一個大將不要,指定要李敢。

衛青通過王夫人枕頭風這招,終於還是起了作用,漠北之戰衛青獲得機會,與霍去病一樣領5萬騎兵,由於霍去病不要步兵和輜重隊,所以衛青除了5萬騎兵,更有數十萬步兵武剛車兵和輜重隊。衛青這邊,部隊在行軍途中,抓住了匈奴的探子,居然從探子嘴裡得到了單于的位置,並且單于身邊才2-3萬人。衛青大喜過望,召集5萬騎兵,數萬武剛車兵,讓公孫敖帶領前軍,這都是速度快的馬隊,把步兵輜重隊扔給李廣,讓李廣帶著老百姓慢慢走。

李廣是帶著老百姓輜重隊的,這點非常明顯,後來衛青損失士馬十幾萬,軍士數萬,單于也跑了,衛青再次犯了定襄的錯誤,他故技重施,逼李廣承認迷路,用諸校尉性命要挾,逼死李廣。這時軍士百姓們都為李廣痛哭。注意,這裡的百姓,顯然是指輜重隊的百姓,也就是說李廣一直是帶著輜重隊在走,根本不存在迷路一說。

史記記載, 廣已見大將軍,還入軍。大將軍使長史持糒醪遺廣,因問廣、食其失道狀,青欲上書報天子軍曲折。廣未對,大將軍使長史急責廣之幕府對簿。廣曰:“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衛青以要向漢武帝彙報為由,讓李廣承認迷路。衛青先派長史送酒食給李廣,李廣不承認迷路,又派長史逼李廣,以諸校尉性命要挾,李廣為救諸校尉,才說自己迷路,李廣說:“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可見衛青有多著急讓李廣承認迷路!為什麼不能回長安在武帝面前當面對質呢?只有做賊心虛的人才會這樣,顯然衛青急於逼迫李廣落筆,把迷路做成既成事實,如果回到長安,李廣可以直接向武帝彙報實情,那就又是另一回事了!

李廣死後同年,位高權重的丞相李蔡,要為哥哥李廣申冤,卻被誣陷致死,理由是李蔡要佔據一塊皇家用地。李蔡這麼乖巧的人,怎麼會犯這種低級錯誤,顯然李蔡威脅到了某人的利益。

李敢由於漠北之戰居功至偉,所以武帝火箭式提拔李敢為郎中令,順帶賜了個關內侯。關內侯不過是物質獎勵,千把石的收入而已。郎中令只有一個,收入超過2000石不說,更是武帝最親信的臣子,實權在握,下屬2000石的部級幹部就有近10個,其他大小官員不計其數。郎中令有著丞相和大將軍都沒有的實權,比如推薦官員任職,在沒有科舉的情況下,郎中令得有多少人上趕著拍馬屁。再比如宣讀皇帝聖旨,也就是職業欽差大臣,所以衛青所謂武帝只告訴他一個人的口諭,郎中令李廣一眼就識破是假的了。衛青是沒有資格傳旨的。

李敢漠北之戰首功,郎中令才是最大的獎勵,而不是區區一個小小的關內侯。

漠北之戰後,衛青徹底邊緣化,手下門客都去投奔霍去病了。李敢和霍去病深受武帝寵信,李廣之死,李敢忍下來了。李蔡之死,讓李敢不能隱忍,新仇舊恨,在一次狹路相逢中迸發,衛青被李敢揍了。

這對衛青來說是個機會,打架輸了,雖然他沒有辦法告李敢,以武帝對李敢的寵信,他也不敢明著害李敢。可是挑動霍去病動手,卻可以一石二鳥。霍去病怎麼會中計,誰也不知道,結果是霍去病在皇家獵場暗殺了李敢。史記記載是因為衛青,卻沒有寫是為衛青報仇,這就很蹊蹺了,可以理解為衛青說的話,讓霍去病下決心殺李敢,畢竟李敢和霍去病是戰友,生死之交,僅僅因為揍了衛青,霍去病不可能殺李敢。

霍去病暗殺李敢後,出去躲了一陣子,後來又回來了,還與霍光等人聯名上書保太子劉據,這裡邊沒有衛青,可見霍去病與衛青的關係了,說視同陌路不為過。

而霍家卻和李家交好,李敢的兒子女兒深得太子劉據寵愛,霍光與李陵也是好朋友。可見霍去病之前對李敢的誤會已消,李家也接受了霍家的誠意。同樣,對衛家,李家還是沒有原諒。

李敢去世後兩年,霍去病也離世了。霍去病的死因沒有記載,後人也有不少猜測,但都僅僅是猜測而已。大致可以確定的是,一,霍去病不是被殺的,二,霍去病不是得霍亂之類的傳染病死的,三,古人對於霍去病的疾病缺乏認知。”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近代著名歷史學家蔡東藩對李敢之死有過這樣的評價:“皆以過激致死,甚矣哉血氣之不可妄使也!”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李敢這個人勇猛忠孝樣樣不差,但就是和他爹李廣一樣,w有個毛病——為人太過激烈,喜歡逞血氣之勇。

李敢之死

蔡東藩的這句評價可謂是十分貼切。公元前118年,李敢得知大將軍衛青和自己父親的死因有莫大的關係,便私自將衛青捆綁起來打了一頓,以報父仇。

不久之後,東窗事發。驃騎將軍霍去病得知了這件事,覺得自己的舅舅衛青受到了很大的侮辱。於是便在甘泉宮狩獵大會上趁李敢不注意將其射死,發洩了心中的怨恨。

漢武帝聽說了霍去病射殺李敢的事後雖然嘴上責備了一番,但並沒有做出任何實質性的懲罰,等於是默許包庇了霍去病。隨後又告訴天下人,李敢是在射獵的時候被野鹿一頭撞死。天下人雖然有知道內情的,但一看皇帝這麼寵信霍去病,誰敢有意見。

其實漢武帝寵信霍去病是一個原因,但還有一個原因。李敢本身也有罪,他鞭打自己的上司衛青,這在講究規矩的中國古代而言已經是大罪了,哪怕霍去病不殺李敢,估計他的結局也不會太好,更何況衛青是漢武帝的小舅子,正兒八經的皇親國戚,漢武帝能饒了他嗎?所以李敢錯就錯在蔡東藩先生所言的“血氣”二字,又怎麼能得以保全?

後人評價

霍去病在上林苑射殺李敢的事就此不了了之。可誰知一年之後,霍去病卻由於常年在塞外征戰染上重病,病逝在籌備漢匈最後一次大戰的途中。霍去病的英年早逝對漢武帝乃至漢朝和匈奴雙方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悲痛非常的漢武帝也暫時停止了同匈奴方面的戰事,厚葬了霍去病。

其實從歷史資料上來看,霍去病射殺李敢之後,並沒有受到任何實質性的處罰。如果說有,那就只有漢武帝裝裝樣子的口頭責備了。在封建時代,尤其是那個講究寵信和派系的年代裡,李敢無疑是白白犧牲了。或許是性格使然,或許是含怨蒙屈,誰又能說得清呢?

李敢父子的血氣剛強雖然在政治上看起來有些一絲一毫的愚蠢成分,但在思想上來說,是值得稱道的。後世的一些文人墨客,詩人文豪比如杜牧、李東陽等人都對李廣父子的精神品質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在民間也是備受推崇,香火不斷。大概這就是大多數中下層人民所敬仰的歷史人物模型罷!


與狼共舞的歷史和旅行


我是專注歷史的莫地方,我來回答。

霍去病是我國曆史上的著名將領,他先是跟隨衛青大破匈奴,緊接著自己又率部擊敗匈奴,可以說霍去病展現了不錯的軍事能力,並且對各項軍事技能的掌控都是十分熟悉的。我們知道霍去病、衛青、李廣三人都是漢武帝時期的著名武將,我們只知道霍去病在他短暫的生命中為大漢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我們也知道他英年早逝,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我們先來看漠北之戰衛青擊潰數十萬的匈奴大軍,漠北之戰後公元前118年,霍去病因私自射殺李廣之子李敢給漢武帝責罰,將他趕出長安守邊去了,霍去病為什麼要射殺李敢,到底是什麼原因?

李敢和霍去病應該屬於上下級關係,李敢作為李廣之子是將門之後自然桀驁不馴,不過他還是有一定才能,幾次進攻匈奴的戰役中,李敢表現不錯,並數次和霍去病有不錯的配合,可以說他們雖然不算什麼兄弟,但是也沒什麼冤仇,這裡我們就要說到重點,漠北之戰李敢的父親李廣因風沙迷路,導致未按照衛青約定的時間到底匯合點導致誤了戰機,決戰之後,一代名將李廣羞愧難當選擇自盡。

在得知父親慘死的後李敢把一切的問題都放在了衛青頭上,並私下到大將軍府把衛青給打了一頓,很快,霍去病得知消息後,他怒不可歇立馬要到李敢府上去打李敢,後來給衛子夫給攔下,雖然給平息了,但是後來在漢武帝外出狩獵的時候,霍去病趁人不備射殺了李敢,並在死後編織謊言告知漢武帝李敢死於鹿角穿刺而亡。

那個時候射殺朝廷大將是重罪,肯定是必死無疑的,漢武帝並沒有處理霍去病,在一段時間後把霍去病調離出京,從而霍去病在邊疆的時候誤飲汙染的水源而亡。

我認為霍去病在處理這件事情上面並不聰明,她如果可以換個角度來處理這個事情完全不會受到漢武帝處罰。

李敢毆打衛青本身是重罪,並且完全可以關進大牢受到應有的處罰,霍去病沒有主動跟漢武帝稟報,如果要漢武帝處理這件事情,李敢必然給關進大牢並會受到漢武帝的嚴重處罰,但是霍去病沒有這樣做。

那個時候衛子夫、霍去病、衛青三人是漢武帝時期的頂級紅人,以這三人的權勢和名望,如果想處理李敢是很簡單的事情,但是霍去病並沒有選擇這個聰明的做法,而是選擇了私下射殺李敢,我覺得是十分不明智的做法,並且容易要人抓到把柄,只能說霍去病處理方法錯了,如果他還一種方法完全有不一樣的效果。


莫地方


雖然霍去病一生戰功赫赫,但他也有兩大詬病備受世人爭議。即:一是不能與將士同甘共苦,而用他的話講,我只考慮是否能夠帶領將士們建功立業;二是為報舅舅衛青被傷之辱,射殺李廣的兒子李敢,而他次年便突然病亡,難道兩者間有什麼關聯嗎?

李廣和李敢父子命運的悲喜兩重天

公元前119年,衛青根據匈奴俘虜提供的消息,決定由霍去病的西路軍去對付西部地區匈奴單于的主力軍,但是當霍去病出發後,衛青又從俘虜口中得知,匈奴單于又到了東部地區。

這下,無疑打亂了漢軍的整體佈局,反而變成了衛青的東路軍面對匈奴單于的主力軍,因此壓力大增。對此,衛青果斷調整策略,打算採用合圍戰術,對匈奴單于實施圍殲。

因此,衛青派李廣和趙食會師後,並按約定時間和地點,迂迴繞到匈奴單于主力大軍後方。可是,李廣從小就與匈奴作戰70多次,相對其他將領來說,更加熟悉漠北草原環境,但他這匹“識途老馬”卻意外出現了“亡道失期”,也就是李廣的部隊途中迷路了,並沒有按照約定的時間趕到指定的地點,對匈奴單于實施合圍。結果,衛青大軍慘勝,而匈奴單于又僥倖逃生。

戰後,衛青當然也要給漢武帝彙報戰況,為此命長史前去詢問李廣和趙食“亡道失期”的情況,也就是平常的例行公事。

正所謂:“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如果,李廣稍微靈活一點,多找點藉口,也不算多大點事,最多被漢武帝罵兩句,或罰罰奉祿之類。但是,李廣羞愧之下,親自到衛青的大帳中將“亡道失期”的所有罪責攬到自己身上。當時,他也曾感嘆:“自己曾與匈奴作戰70多次,本不該迷路,卻偏偏發生了,難道是天意嗎?”同時,他已有60多歲,心知這是自己軍旅生涯最後非常難得的“封侯”機會,就這樣被自己的“亡道失期”所葬送,且更不想成為史家筆下的詬病。憂憤激動之下,隨“拔刀自刎”於衛青的大帳中。

事後,李廣被太史公讚譽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但是,李廣畢竟自刎於衛青的大帳中,各種不利於衛青的猜測便流傳開來。

同時,追隨西路軍霍去病的李敢卻是在戰場上大放異彩,奪取了左賢王的鼓旗,殺敵無數,戰功卓著。戰後,因功被封為“關內侯”,食邑兩百戶,而父親李廣到死也未能實現“封侯”的夢想,似乎死的還很“冤”。

李敢的報復與霍去病的反報復

想起父親的死,剛從戰場歸來的李敢,又是一身殺氣未散,總認為父親是被衛青害死的,隨心生為父報仇之心。公元前118年的一天散朝後,李敢悄悄尾隨衛青,來到人跡罕至處,便衝上去刺殺衛青。不知是衛青對李廣之死心中有愧而不想還手,還是不屑與年輕人一般見識,或是打不嬴李敢,總之是被李敢打傷了。

事後,衛青當作什麼也沒發生,打算不再追究。但是,他身為大將軍,位高權重,反而帶傷回家,豈能不被妻子平陽公主詢問。不久,舅舅被打這件事便傳到了霍去病的耳中,正值血氣方剛的他,火氣一上來,便有了報復李敢之心。

一天,霍去病、李敢拿著武器,護衛在漢武帝身邊,在上雍、甘泉宮行獵之時,也有點類似於後世的軍事演習。當時,霍去病瞅準機會,彎弓搭箭,一箭射中李敢的額頭,李敢當即墜馬身亡。自此,李廣的三個兒子全部死亡。其中:長子李當戶曾為漢武帝郎官,早於李廣病亡,留有一子李陵;次子李椒,同樣當過漢武帝郎官以及代郡太守,在李廣死前去世。

霍去病為何當著漢武帝的面射殺李敢,難道是個“愣頭青”?

因為舅舅衛青的關係,霍去病從小就經常出入皇宮,對於宮中的各種鬥爭應該沒少見。同時,又於戰場領兵作戰,多立戰功,智商絕對不弱。

按理來說,以他和舅舅衛青的身份地位,有無數種“陰死”李敢的辦法,為何要當著漢武帝的面,光明正大親手射死李敢呢?似乎也太弱智了,畢竟漢武帝極重法度,霍去病應該心知肚明。例如:漢武帝的妹妹“林慮公主”死前,將家中的千斤金、千萬錢都捐給了朝廷,希望自己的兒子犯罪後,能得到豁免。當時,漢武帝金口答應,但後來依舊依法將親外甥處斬。

因此,霍去病此舉無疑給漢武帝出了一個大難題,如何處理霍去病呢?

同時,對於霍去病射殺李敢的經過,太史公僅寫了一句“驃騎將軍去病與青有親,射殺敢。”似乎又太過簡單。

因此,關於霍去病射殺李敢之事,難道真是霍去病為了給舅舅出氣嗎?其中是否存在不為人知的內情?這些,不得不令人心中生疑。

霍去病射死李敢後,受到漢武帝怎樣的處罰?

《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去病時方貴幸,上諱雲鹿觸殺之。

李敢死後,漢武帝不但沒有依律懲處霍去病,反而以“李敢被鹿角撞死”的藉口,為霍去病遮蓋罪責,更沒有讓他去朔方暫避風頭的事情,那隻不過是《漢武大帝》中的情節。

因為,此後霍去病還曾率領群臣上請漢武帝“請立三王”,其目的就是為了維護太子劉據的地位。以此來看,霍去病還是有一定的政治頭腦。

又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霍去病死前還正在籌備攻打匈奴的戰役準備。 但是,當霍去病死後,漢武帝便將攻打匈奴之事棄置19年之久。

那麼,漢武帝為何如此維護霍去病呢?

或許,有人認為衛青、霍去病兩人的權勢太盛,漢武帝是在向他們妥協;

或許,有人認為霍去病能為漢武帝消滅匈奴,有極大的利用價值;

或許,有人認為在古代,為親人復仇是人之常情,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例如:《公羊傳》就極為推崇“復仇”。

這些確實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漢武帝真正維護霍去病的原因,是霍去病和自己一樣,都將消滅匈奴作為平生之志,而且還有消滅匈奴的本事。例如:漢武帝對霍去病說:“我為你修了一座府第,你去看看吧!”但是,霍去病卻說:“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

同時,霍去病的性格是單純的軍人作風,一眼就能望穿其心,而並不像衛青,給人難以琢磨的感覺。因此,漢武帝是真心喜歡霍去病。

例如:霍去病死後,漢武帝調來鐵甲軍列成陣,沿長安一直排到茂陵東的霍去病墓,並下令將霍去病的墳墓修成祁連山的模樣,以彰顯奇功;讓霍去病只有4歲的兒子霍嬗襲爵,享受官秩兩千石的奉祿;霍嬗死後,特作《思奉車子侯歌》“嘉幽蘭兮延秀,蕈妖淫兮中溏。華斐斐兮麗景,風徘徊兮流芳。皇天兮無慧,至人逝兮仙鄉。天路遠兮無期,不覺涕下兮沾裳。”以為想念;升任霍去病同父異母的弟弟霍光為奉車都尉、光祿大夫等職位。

顯然,漢武帝對霍去病已喜歡到了“有烏及屋”的地步,又豈會為了李敢而治罪於“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的霍去病呢!

當然了,對於霍去病的死因,雖然《史記》中給出了明確答案:“病死”,可依舊存在諸多難解的猜測,但和李敢之死應該沒有關係,而霍去病也沒有付出代價。


祥子談歷史


長篇大論請看別人的評論,只說重點。首先,史記不可信,司馬遷許多事實不敢言且他是同情李家的,故霍在漢武帝獵場射殺李敢替衛青出氣的來龍去脈未如實交代,對於李敢刺衛青的信息透露的時機和地點分析,有人故意而為之。其次,霍23歲暴死,是李家實力派李菜李廣李敢被滅之後二個月內,故並非李家尋仇。第三,重點來了,此時漢武帝揚霍抑衛,大有取代之勢,而外戚集團衛氏以衛皇后子夫為尊,衛青大司馬,霍去病,軍政大權在握,可謂權勢熏天。漢武帝豈能讓一方獨大,便採取內部分化策略,讓毛頭小子霍去病帶兵抗擊匈奴而有意冷落衛青。衛氏出身低賤,善於忍讓,加之年老色衰,一心放在撫養太子身上,本也無妨。可是,利益集團的頂端平陽公主不甘心自己一手培植的衛氏失勢,處心積慮除掉一切擋路之人。霍去病此時得寵於劉徹,田獵時射殺李敢實屬膽大妄為,武帝心中一定不爽,平陽藉機與帝密謀幹掉霍,又不讓軍隊騷亂,於是謊稱霍得重疾去世。司馬遷也不敢如實記錄,草草記錄掠過。歷史藏在字裡行間,不可輕信,不可全信,需要聯繫前因後果加以分析才行。


孟冬


要說霍去病殺李敢的前因後果,以及霍去病到底付出了怎樣的代價?咱們就要先將事件的起因搞清楚,那就是李敢的老爸李廣的死,漢武帝時期除了霍去病、衛青兩員大將,還有李廣這個不可小覷的老將,但已到暮年的李廣已不再受漢武帝重視,漢武帝更多的是想讓李廣頤養天年。可是這個李廣卻不服老,一直不願意離崗退休,腦子裡時刻想的都是打匈奴立戰功,所以就倚老賣老常糾纏漢武帝要上戰場。

誘因李廣漠北之戰

公元前118年,漢武帝對匈奴軍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漠北之戰,霍去病和衛青這對舅舅和外甥的黃金組合是作戰主力。當時漢武帝並沒有安排老將李廣出戰,但李廣大半生都在和匈奴作戰,可能一見到這樣的場合心裡癢癢難受,所以就天天折磨漢武帝要出征,漢武帝可能也受不了李廣賴皮式的磨,所以就同意李廣參加漠北之戰。李廣雖然達到了自己參戰的目的,但總指揮權還是在衛青的手裡,李廣的一切行動都要聽從衛青安排。後來衛青無意中得知了匈奴首領的位置,就準備對匈奴首領來一次一擊斃命的偷襲戰,這樣絕好的立功時機李廣自然也不願意放過,但衛青卻沒有安排李廣參與這最後的決戰,而是故意安排李廣繞遠路抵達戰鬥方位。

老將李廣沒有死在戰場上,卻死在了自己心結上。

以上介紹了老將李廣鬱郁不得志,但面對衛青的戰略安排又不得不去服從,可年事已高的李廣,加上對地理環境的不熟悉,以至於李廣在繞路參戰過程中迷路。更可悲的是衛青在誅殺匈奴首領過程中失敗,喪氣而歸的衛青看到領軍失誤的老將李廣,就有意讓李廣主動向漢武帝說明情況,以備受審後論罪處置。李廣自認為一生戰功赫赫,哪能受衛青如此侮辱,所以一氣之下就自刎身亡了,這樣李廣之死就有些衛青逼迫的影子。

李敢得知真相,一心為父報仇。

後來李廣的兒子李敢,得知了父親自殺的原因,認為李廣的死是衛青一手造成的。殺父之仇,不共戴天;一旦仇恨的種子在心中生根發芽,就會像一團不可遏制的火焰越來越旺盛,所以對於李敢來說怎麼能將衛青殺死替父報仇,才是他今後人生中最重要的事。當時李敢還一直在霍去病的帳下效力,自然會有近距離接觸衛青的機會,一日李敢付出實際行動刺殺衛青,不料卻失手只傷了衛青。但就算這樣,以李敢的小資歷去刺殺大將衛青,又失去了老爸李廣的保護,他的行為被判死刑都不為過。

李敢殺衛青終惹殺身之禍。

縱觀衛青這個人並非奸臣,而是一個顧全大局素質良好的良臣,這時候有人可能會想,如果衛青那麼好,為何當時還要故意安排李廣繞路。其實這個問題的細節已無法深究,當然也不排除衛青有私心,但可以肯定的是漢武帝對衛青有所交代,因為當時的李廣已經是一個年邁的老人。李廣如此差的身體素質,漢武帝怎會放心將此大任交於李廣,所以這些顧慮都是提前跟衛青交代過的,並不是衛青全部都是為了一己私利。當時李敢刺殺衛青之事,衛青完全可以借題發揮將李敢置於死地,但是他卻沒有那樣做,而是大度的決定放李敢一馬,可能衛青心裡也感覺有愧於李廣。

舅舅的大度不代表外甥所想。

衛青不追究李敢刺殺一事,並不代表他的外甥霍去病也如此大度,李敢可是他霍去病手下的人。霍去病自己手下的兵去刺殺自己的舅舅,舅舅會怎麼想?外人會怎麼看?陰謀家會不會藉機論我霍去病奪權?所以於情於理霍去病都應該有所行動,在這種情況下李敢就成了犧牲品,霍去病在一次狩獵活動中,以誤傷之名將李敢一擊斃命。霍去病誅殺李敢之後並沒有付出多大代價,霍去病和衛青是漢武帝的左膀右臂,而且二人在朝中的影響力又非常大,漢武帝不會傻到為一個小小的李敢而增加不必要的麻煩,所以李敢的死因官方對外公佈的是一個意外事件,人死不能復生,漢武帝如此敷衍處理此事並不意外。不過反過來想想李敢刺殺衛青一事,雖然衛青主動表示諒解,但這麼大的事漢武帝不可能不知道,而結果同樣是漢武帝沒有過多追究李敢的責任。


追記歷史


公元前118年,位於淳化縣的甘泉宮狩獵苑裡,一場浩大而熱鬧的皇家狩獵活動正在進行。漢武帝劉徹那天的心情特別好,經過自己近30年的勵精圖治,大漢國運昌盛,蒸蒸日上,百姓安居樂業,豐衣足食。

最讓劉徹高興地是,在前一年,他的大漢虎狼之師在大將軍衛青的帶領下,將危害邊境多年的匈奴人打得抱頭鼠竄,趕入了漠北的不毛之地,徹底解決了這個讓他耿耿於懷的巨患。至此“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

那天,為了犒賞勇猛抗擊匈奴的功臣,他特地帶上了李廣的小兒子關內侯李敢,和驃騎將軍霍去病,一同參與狩獵。

劉徹正全神貫注地投入到圍獵之中,對身邊將要發生的其它事情充耳不聞。但霍去病卻似乎心事重重。轉眼間,狩獵時間已過去大半,他的馬頭上卻空空如也,毫無收穫。

剎那間,霍去病張弓搭箭,用盡全身力氣嗖地射出一箭,他終於出手了。

但他的離弦之箭,卻沒有射向獵物,而是直奔李敢而去。當李敢覺察到危險來臨時,為時已晚,他被霍去病的精準箭法一箭穿胸,一代名將轟然倒下。

(霍去病劇照)

那麼,霍去病為何敢當著劉徹之面,當眾射殺李廣之子呢?

這還得從李廣說起。

“飛將軍”李廣在歷史上赫赫有名,他從一個近衛侍從起家,常年戰鬥在抗擊匈奴前線,勇猛兼備,治軍有方。一生和匈奴鏖戰數十場,鮮有敗績。“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就是對他的最高讚譽。李廣就是匈奴人心中的噩夢,是匈奴眼中無法逾越的一座高山。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決定再次給予匈奴痛擊,發動了漠北之戰。他派出衛青、霍去病率10萬漢軍,分兩路遠征匈奴本部。年逾花甲的李廣聞訊後,數次主動要求參戰,均被衛青拒絕。在李廣的苦苦請求下,衛青終於答應他出任先鋒。

大軍進入匈奴境內後,衛青從俘虜的口中得知了匈奴王庭所在地,便決定自帶精兵,直搗匈奴老巢。命令李廣率部從東路出擊,牽制匈奴其餘兵力,掩護漢軍主力部隊。

但李廣並不贊成衛青的部署,他不想讓建功立業的機會從眼前消失。“廣自結髮以來與匈奴戰,今乃一得當單于,願居前,先死單于”,他向衛青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衛青身為漢軍統帥,怎會甘心大功旁落,於是斷然拒絕了李廣的要求。

無奈的李廣只好遵命從東路出發。但東路不但路途遙遠,且水草匱乏,不宜大部隊行進。李廣在陌生環境中艱難跋涉數天後,將士們迷了路,在茫茫戈壁中瞎轉悠,耽誤了與衛青會師的約期。

這邊的衛青長驅直入,和匈奴單于激戰數番,打得他丟盔棄甲,將他追至顏山,還放火燒了信城,但也沒能達到俘虜單于的目的。

(李廣劇照)

衛青班師迴轉,在漠南與李廣會合。衛青當面責問李廣沒能如期會師的原因,耿直的李廣默不作答,轉身離去。

回到大本營後,衛青派人給李廣送來了酒肉等食物,並以要上報戰況給漢武帝為由,再次讓李廣手下前往幕府聽候質詢,並暗示李廣將過錯推到部下身上。

但一向禮賢士兵的李廣拒絕了衛青的“好意”,憤然說道:“諸校尉無罪!乃是我自失道路,我自己去將軍幕府說去!”於是準備親自前往衛青處說明情況。

此時天色已晚,李廣在營中巡視一遭後,快步回到軍帳中,看到追隨自己多年的部下軍官,悲憤之情溢於言表,“廣自結髮以來與匈奴七十餘戰,這次有幸隨大將軍與匈奴單于交戰,卻被大將軍派到東路,致使大軍迷路,豈不是天意!廣今年過六十,豈能再受刀筆吏之辱!”說完這段話後,李廣拔劍自刎。

李廣死後,“天下知與不知,老壯皆為垂泣”。

他唯一在世的兒子李敢,此時正在霍去病的軍中,聽到父親自殺的消息後,認為父親的死和衛青的逼迫有關,於是找到了衛青理論,並打傷了衛青。

(衛青劇照)

衛青本來對李廣的死心存愧疚,而且被李敢打傷,並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於是,衛青將此事悄悄地隱瞞了下來。

不過,這件事還是被霍去病知道了,於是在一年之後,發生了前文所述的,霍去病藉著狩獵之機,怒殺李敢的事。

霍去病膽敢當著漢武帝的面射殺他的心腹愛將,後果可想而知。但讓人疑惑不解的是,漢武帝卻對隨從人等說:“中郎將李敢,扈從寡人射獵,被驚鹿牴觸而死。著厚葬李敢,厚恤家人。苑中內情,不得外傳。違者斬。”

也就是說,霍去病射殺李敢後,沒受到一丁點兒懲罰,被漢武帝輕描淡寫的一句“被驚鹿牴觸而死”就化險為夷了。

漢武帝為什麼要這樣做?很明顯,他對霍去病太喜愛了,有意包庇他。

但一年後,年僅24歲的霍去病就去世了,關於他的死因,史書中說是病死的。但民間流傳較廣的說法有病死、在匈奴染上瘟疫等,不知道他的死和射殺李敢有無關係。


張生全精彩歷史


霍去病殺死李敢後。漢武帝暴怒不已,因為他去霍去病抱有太大的希望,太看好他了。卻沒想到霍去病競然在眾目睽睽之下殘害忠良之後。

事後,漢武帝為了保住霍去病的聲譽用盡一切辦法封鎖這個事情。

然而沒多久,霍就離奇去世。排除漢武帝下手,疾病外。最大的必然性就是出於愧疚畏罪自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