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煤炭】葛世榮:建設世界一流能源科技大學,引領煤炭工業發展

【中國煤炭】葛世榮:建設世界一流能源科技大學,引領煤炭工業發展

2019 年是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建校110 週年。自1909 年建校以來,學校歷經14 次搬遷,15次易名,歷久彌新,根本原因在於,她因煤而生、緣煤而興, 始終與中國煤炭行業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從民國時期的實業救國, 到新中國成立後的煤炭報國, 再到改革開放後的科教興國, 學校始終與時代同呼吸,與民族共命運, 為國家能源礦業與安全領域的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作出了突出貢獻。

新中國成立前40 年克難前行

近代中國救亡圖存。隨著洋務運動興起和煤炭工業的發展, 興辦礦業高等教育、培養科學技術人才成為時代急需。早在1862 年創辦的京師同文館, 已將地質採礦學列為學習科目。創辦於1895 年的天津中西學堂(北洋大學前身),作為我國近代最早的大學, 就設有采礦專業。1909 年3月1 日,中國礦業大學的前身焦作路礦學堂開門辦學, 成為我國在礦區最早開辦的與煤炭行業有關的高等學校, 自此, 學校扛起了中國煤炭高等教育的大旗。

焦作路礦學堂創辦於積貧積弱的舊中國, 前行之路註定坎坷,40 年間九易其地,飽受經費緊張和戰亂顛沛流離之苦, 雖歷經千難萬險, 但初心不改。特別是焦作工學院時期, 作為我國近代第一所礦業高等學府, 學校理念先進、體系健全, 教師隊伍中擁有一批國內外知名教授, 學生來自全國17 個省(區),被當時的國家教育主管部門稱為“海內辦理成績較良的工校之一”,有“東方科羅拉多礦業學院” 之美譽。中國近現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擔任學校名譽校董時為學校親筆題詞:“好學力行”,這是蔡元培先生對焦作工學院歷經艱辛仍堅守信念的首肯, 已成為學校穿越歷史和未來的精神指向和獨特品格。“七七事變”後,焦作工學院董事會董事長孫越崎主持學院內遷, 親自安排運輸, 將全校師生和教學設備、圖書、儀器、標本及所需物品全部遷往後方, 與後來內遷的兄弟高校組成國立西北工學院, 完整保存了礦業高等教育的火種, 為我國工礦事業培養了大批人才。他們中的許多人為玉門油礦和四川天府、嘉陽、威遠等煤礦所聘用, 為抗日戰爭勝利作出了貢獻。

40 年來,學校培育了一批工程技術精英,為中國近代煤炭工業發展播下了“星星之火”。據不完全統計, 在採礦、冶金、土木等專業的畢業生就有460 多人。他們中很多人後來都成為國內外知名的專家學者和工礦企業或教學科研單位的學術帶頭人和領導幹部。如著名的材料科學家、戰略科學家、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師昌緒,著名的材料及冶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傅恆志,著名金屬腐蝕防護專家張文奇, 煤炭基本建設及採煤機械化專家吳京, 礦井建設專家沈季良、李棲鳳, 選礦專家張仰均, 採礦專家谷鐵耕, 通風安全專家楊立生, 露天採礦專家彭世濟等。一些曾經在焦作工學院工作過的教授、教師, 如張清漣、馬載之、鄧曰謨、張景淮、張正平等, 在解放以後也繼續活躍在我國的高教、科研戰線, 為新中國的煤炭高等教育和煤炭行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30 年發展壯大

新中國成立初期,工業基礎薄弱,百廢待興,而當時我國煤炭消費量佔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90% 以上, 煤炭成為了新中國發展不可或缺的動力源”。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業部決定加速擴大礦業高等教育的規模, 以滿足煤炭工業對煤炭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1950 年,燃料工業部接管私立焦作工學院, 並以此為基礎創建中國礦業學院, 校址由焦作遷至天津, 成為新中國第一所礦業高等學府。作為當時新中國唯一一所以“中國”命名的工科大學, 可見礦業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中國礦業學院對於探索創新高等教育體制具有特殊意義。時任燃料工業部部長陳鬱兼任中國礦業學院院長, 吳子牧為副院長。1951 年4 月26 日,中國礦業學院在天津隆重舉行開學典禮和成立大會, 標誌著焦作工學院歷史的結束和新中國第一所礦業學院歷史的開端。陳鬱部長在學院成立大會上指出,“中國有這樣的礦業學院, 確實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礦業學院的成立,反映了中國礦業發展的光明前途”。1952年, 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 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唐山鐵道學院的採礦科系併入中國礦業學院,全國採礦學科的精英薈萃於此, 由此奠定並確立了學校以礦業為主體的辦學格局和在中國礦業高等教育中的龍頭地位。

著眼於學院長遠發展, 1952 年, 中央財經委員會正式批准中國礦業學院在北京建校。僅用1 年的時間, 一個融傳統與現代、古樸與壯美的新校園在北京市西北部巍然矗立。1953 年9 月11 日,中央人民政府核准中國礦業學院改稱為北京礦業學院。北京礦業學院作為首都一所嶄新的大學,按照社會主義新型大學的目標,伴隨著國家第1 個五年計劃的實施和大規模經濟建設高潮的到來,一路高歌,寫就學校發展史上18 年的輝煌,這一時期成為學校發展史上第1 個黃金時期。

學校堅持獨立自主辦學, 開創了中國特色的煤炭高等教育新模式, 成為全國最早開展成人繼續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留學生教育的少數高校之一。1956 年, 全院教職工已逾千人, 在校學生4000 多人。師生數量相較解放初分別增長了30、50 多倍,培養的採礦類畢業生遠遠超過舊中國40年所有高校的培養總量, 成為當時北京學院路著名的“八大學院”之一。學校於1960 年被確定為全國64 所重點院校之一。當時的北京礦院成為令人嚮往的大學, 在學科體系、人才培養、社會主義大學文化建設等方面推陳出新, 引領了學院路上“ 八大學院” 的辦學風潮, 為後來眾多煤炭高校的創立提供了辦學樣本。從這裡, 一批又一批畢業生起航奔赴祖國煤礦生產建設第一線;在這裡, 一項又一項科技成果推動著煤礦工業的技術革命。在國慶10 週年科技成果展覽會上, 有200多項成果參展。北京礦院與莫斯科礦院簽訂了工作交流協議,這是學院第1 次同外國高等院校正式建立校際合作關係。這一時期, 北京礦院的體育名震京師, 被當時的新聞媒體稱為“ 以長跑著稱的單位”。1958 年,賀龍副總理代表國家體委親授北京礦院“ 全國體育運動紅旗院” 錦旗。文革期間,學校遷至四川三匯壩辦學,師生開山造石,依靠雙手建設起數萬平米的校舍, 樹立起礦大人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豐碑。

改革開放後40 年全面中興

改革開放後, 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國家建設需要大量煤炭, 給煤炭高等教育帶來了春天。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 中國礦業大學南北兩地共舉一面旗, 共同為煤炭工業的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人才支撐和科技服務。1978 年,經國務院批准, 學校恢復中國礦業學院校名, 並再次被確定為全國88 所重點高等學校之一,在江蘇徐州重新建校, 同時在北京原址設立研究生部, 恢復研究生教育。1988 年, 學校更名為中國礦業大學,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校名。1997 年,成立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區, 形成了北京、徐州兩個相對獨立的辦學實體。1998 年,恢復本科教育。1999 年,江澤民同志來校視察學校科研工作併為建校90 週年題詞:開拓創新, 嚴謹治學, 把中國礦業大學建成一流的能源科技大學。2000 年,學校劃歸教育部管理,成為教育部直屬高校。

2003 年1 月, 經中央編制部門批覆同意, 以“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名義辦學。2009 年,胡錦濤同志為建校100 週年發來賀信。2019 年正值建校110 週年,學校目前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高校、國家“211 工程”、“985 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項目”、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是全國首批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高校,是全國設立研究生院的56 所重點大學之一, 同時也是教育部與原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共建高校。學校形成了以理工為主、礦業與安全為特色、理工文管法經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體系和多科性大學的基本格局, 在煤炭能源的勘探、開發、利用, 資源、環境和生產相關的礦建、安全、測繪、機械、信息技術、生態恢復、管理工程等領域形成了優勢品牌和鮮明特色。

人才培養能力發生歷史性轉變

學校以20 年的研究生教育為基礎,積極構建研究生本科教育體系。本科生招生從1998 年的150 人增至目前的2000 人,面向30 省、市、自治區招生,近年來學校第一志願率保持在98% 以上。煤炭主體專業佔本科招生專業1/3, 招生數超過50%。8 個專業被評為教育部、北京市特色專業,採礦、安全、礦物加工通過專業認證, 是全國第一個申請並通過安全工程專業認證的高校。4 個項目入選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編寫出版高水平教材120 餘部,其中國家級規劃教材5 部,北京市精品教材5 部,全國煤炭行業優秀教材18 部。獲得43 項全國煤炭行業教育教學成果獎(其中特等獎6 項),25 項北京市教學成果獎,2 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2017 屆深造率達55. 77%,在已公佈數據的全國“ 雙一流” 建設高校中排名第24 位, 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中排名第5 位, 國內升學率在全國排名第6 位。實施本科生全程導師制和創新訓練項目, 所有教師都參與指導學生的研究活動。創新訓練項目和畢業設計(論文) 來源工程實踐和科研比例保持在60% 以上。據不完全統計,2004 屆以來的畢業生依託畢設(論文) 發表論文近800 篇,其中核心期刊近一半;授權專利25 項, 其中發明專利9 項。據統計, 在2015-2018 屆畢業生中, 每6 名本科生髮表1 篇學術論文,每4 名本科生中有1 人獲得省部級以上學科競賽獎,60% 的本科生獲得創新學分優秀證書。據有關統計,新生入學質量全國排名第98 位,畢業生就業質量全國排名第22 位,充分說明本科教學質量優良。

研究生教育方面,招生人數從1978 年的29 名增至2018 年的2386 名;1982 年,學校招收了煤炭系統第1 名博士研究生。2004 年, 經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研究生院。2008 年,學校提出構建開放式研究生培養體系, 特別是在服務以煤炭工業為主的能源領域方面, 充分融入煤炭企業高端人才培養需求, 契合企業需求設置方案與課程, 充分發揮學校礦業與安全行業特色, 大力招收煤炭能源領域考生,與開灤集團、兗礦集團、潞安集團、同煤集團、國家能源集團等大型能源企業建立戰略合作及研究生實踐實習基地, 形成校企聯合的開放式研究生培養體系, 成為煤炭行業重要的高端人才來源。院士校友22 名,1978 年後求學的煤炭行業院士中,71% 出自這片熱土;全國80% 以上的大型煤炭企業的領軍人物出自礦大。先後有8篇博士論文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5 篇論文榮獲北京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1 篇論文獲得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優秀博士論文,1 篇論文獲得全國化學工程領域優秀論文。大批畢業生直接或間接地為煤炭工業發展服務, 為當今煤炭生產技術革新升級, 向綜採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發展, 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撐, 發揮了煤炭行業研究生教育排頭兵的作用。

科技創新能力發生歷史性轉變

在改革開放之前, 受文革衝擊, 煤炭行業科研力量受到嚴重破壞, 研發團隊薄弱, 創新能力不足。改革開放以來, 煤炭高校緊緊圍繞國家能源經濟建設, 積極構建知識創新、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40 年來,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已成為行業參與國家、地區、行業重大科技攻關的主力軍, 承擔一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 計劃、“863” 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國家科技項目, 先後完成與煤炭科學技術相關的重要課題1500 餘項,科技創新能力取得重大突破,共獲得國家級科技獎項30 餘項,省部級科技獎項600 餘項。礦壓砌體梁、岩石分形模型、衝擊地壓預測、綠色開採等新理論, 水煤漿製備、煤炭地下氣化、放頂煤開採、煤與瓦斯共採、智能化開採、礦山機器人、煤礦安全生產監控與通信、礦區生態修復等新技術, 均主要發源於煤炭高校持之以恆的研究。

學科體系發生歷史性轉變

學校先後成為國家“211 工程”、“985 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項目”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005 年,學校獲准建設“ 煤炭資源與安全開採” 國家重點實驗室, 實現了中國礦業大學乃至整個煤炭行業國家重點實驗室零的突破。同年, 學校聯合組建的“煤礦瓦斯治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又實現了學校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零的突破。2008年, 獲准建設“ 深部岩土力學與地下工程” 國家重點實驗室。學校現有32 個本科招生專業,有17個一級學科博士點,34 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2 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2 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8 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 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1 個省部級重點學科;14 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在教育部2017 年第4 輪學科評估中, 礦業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進入A+ 類, 測繪科學與技術、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進入A- 類。工程學、地球科學、材料科學、化學4 個學科進入ESI排名前1%。礦業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2個學科入圍“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

人才隊伍發生歷史性轉變

40 年來,學校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圍繞教師的引進、培養、使用、評價等師資隊伍建設的“四梁八柱”,加強頂層設計和制度建設,人才與師資隊伍建設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學校現已建成了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德才兼備的師資隊伍。現有全職教職工1014 人,其中專職教師652 人,教授172 人,副教授226 人;博士生導師192 名, 碩士生導師250 名, 80% 擁有博士學位。教師隊伍結構合理, 59% 具有高級職稱;67% 為45 週歲以下中青年教師;80% 具有博士學位,99% 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55% 最終學歷為外校, 86% 為“985”“211” 高校畢業, 5% 為境外高校畢業;29% 有1 年以上海外經歷。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教師隊伍整體質量高,高層次人才不斷聚集, 優秀青年人才不斷湧現。現有教育部“創新團隊發展計劃”4 個;中國科學院院士1 名、中國工程院院士5 名,雙聘院士9 名,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 名,阿根廷國家工程院院士1 名,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3 人,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8 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8 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3 人,國家973 項目首席科學家5 人,“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負責人6 人;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6 人;1 人獲首屆中國青年科學家獎, 入選“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 國家級人選13 人,入選教育部跨世紀、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44 人, 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8人,入選國家“萬人計劃”4 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1 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在職)29 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1 人, 全國傑出科技人才1 人;全國優秀教師2 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4 人,北京市優秀教師6 人,北京市教學名師17 人, 北京市青年教學名師1 人;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 人,獲中國青年科技獎7 人,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8 人,獲孫越崎能源大獎8 人,孫越崎青年科技獎25 人, 孫越崎博士後獎4 人, 北京市優秀人才培養資助33 人,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學家計劃1 人,多人榮獲國際人才及協會、基金資助獎項。

新時代未來30 年在民族復興大業中繼續奮進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新時代未來30 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歷史進程中,將會發生深刻的能源革命。能源革命必然伴隨煤炭的自身革命, 但絕不是“ 革煤炭的命”。一方面, 我國經濟高度依賴煤炭, 煤炭供應的穩定與安全直接關乎我國國民經濟運行的穩定與安全,這一特徵短時間內很難發生根本改變。煤炭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戰略地位不可動搖,“ 棄煤化” 行不通。正如國家能源決策部門一再強調,“ 我國正在壓縮煤炭比例,但國情還是以煤為主,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 甚至從長遠來講, 還是以煤為主的格局, 只不過比例會下降。我們對煤的注意力不要分散。”預計到2030 年,我國煤炭消費量仍佔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50% 左右,2050年約佔40%。另一方面,高強度、低水平的煤炭生產和消費模式已經終結, 煤炭行業已經走向結構調整、精細化發展的新時期。生產的綠色化、智能化, 利用的清潔化、低碳化, 成為煤炭行業的發展方向。未來30 年,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將以“ 雙一流” 建設為契機, 力爭在“ 匯聚一流學者、培養一流學生、產出一流成果、打造一流學科” 方面取得更大成就,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奉獻力量。

建設以高層次創新人才隊伍為核心的高水平教師隊伍

加強高水平創新人才的引進, 加強以青年教師為核心的高層次創新人才的培養, 高度重視以領軍人物為核心的高水平學術團隊的培育。為此,必須深化人事和分配製度改革, 在師資隊伍建設體制機制的關鍵環節上取得突破性進展。一要建立動態靈活的教師聘任制度(包括人才引進、職稱聘任、崗位聘任等);二要建立“ 分類分層定責、分類分層管理” 的教師分類發展制度;三要建立“ 突出代表性成果、實際貢獻” 的分類分層考核評價體系;四要加大以績效工資為核心的分配製度改革力度, 薪酬重點向高層次創新人才傾斜, 建立“ 不勞不得、多勞多得、優勞優得” 的分配體系。

積極構建能源工業精英教育教學體系

本科教育要全面落實本科生全程導師制, 加強通識教育, 注重人才培養質量提升。深化學科設置、培養方案、教育教學方法、知識體系等方面的改革, 建立科研和本科教學全面融合、本科生全程導師制全面實施、創新創業全面參與、課程思政全面滲透的本科教育;圍繞煤炭及其能源礦業的綠色安全智能發展開展新工科建設;開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依託國家級省部級科研平臺開展“ 本— 碩— 博” 貫通式培養模式。研究生教育要解放思想, 延請校外高水平師資指導研究生, 重塑研究生培養體系, 科學分類專業型與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模式。與國外著名大學和科研機構開展高水平、深層次、多樣化的合作與交流, 創造國外高水平大學聯合培養條件, 全面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國際視野和創新精神。

圍繞礦業和安全領域的重大核心科學問題產出一流成果

以能源發展戰略思想為引領, 以努力建設集約、安全、高效、綠色的現代煤炭工業體系為導向,做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研究院組建工作,打造科研平臺, 彙集高水平師資, 產出高水平團隊和科研成果, 建立學科發展新的增長點, 支撐學校快速發展。加緊研究“ 互聯網+” 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無人化開採技術、煤礦深井建設與提升、煤礦典型動力災害風險判識及預警、煤礦重特大事故應急處置與救援、煤礦隱蔽致災地質因素探測等技術, 積極貢獻智能礦山、綠色礦山的綜合創新理論和技術,推動煤炭行業向清潔化、智能化、無人化開採方向發展。

打造世界一流學科

秉承礦業和安全特色, 瞄準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目標, 實施學科優先戰略, 構建“傳承發揚、特色創新”的學科發展模式,依託成果積澱厚實、學術優勢明顯的“ 礦業工程” 和“ 安全科學與工程” 2 個一級學科, 構建跨學科、跨院系,具有創新性、交叉性、開放性的2 個學科群體系—— “ 礦業科學與工程學科群” 和“ 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群”。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礦業工程和安全科學與工程躋身世界一流學科前列,更多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行列, 使學校早日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


來 源/《中國煤炭》 2019年 第9期

【中國煤炭】葛世榮:建設世界一流能源科技大學,引領煤炭工業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