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什麼拉開了同齡人之間的差距?

究竟是什麼拉開了同齡人之間的差距?

這是社群的一個小夥伴問我的問題,我做了一些零碎的回答,這裡整理成下面的文字:

斯坦福大學的學者創辦了一個在線免費課程網站Coursera。幾個創始人想要通過這個項目,讓所有人都有機會接觸最好、最優質的課程,以此來慢慢減少教育中資源不公平現象。

這個網站上有成百上千的課程,其內容都是各大名校的教授和大牛製作的,質量極為優質。對於任何一個熱愛學習的人來說,這絕對是一個巨大的寶藏,尤其是對那些沒有機會接觸大學教育的人來說,他們幾乎可以0成本得到最優質的教育。

那麼,Coursera到底有沒有減少教育不公平的現象呢?

很遺憾,沒有!

這個網站最大的用戶群體是上過大學的人,而不是那些沒有機會接觸教育資源的人。也就是說,教育上也存在馬太效應:

這個項目的初衷是幫助那些沒能接觸到優質教育資源的人,但是最大的用戶群體是那些本來就可以得到這些資源的人。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回答,有很多答案,但我認為,一個核心關鍵的差異,就在於意志力的差距!

學習是一件需要消耗很大的認知資源和身體能量的事情,對於一個意志力較高的人來說,他們在做事情時會更願意投入,堅持地更久,而對於一個意志力薄弱的人,他們很容易因為各種或大或小的挫折就放棄。

想象一下,一群智商接近的學生在學習高數中的傅里葉函數,這對所有人來說都是陌生的內容,誰最有可能把這個知識掌握呢?

一定是那些最願意堅持的人。

他們因為意志力的支撐,不容易因為這些內容難到令人頭疼就放棄,而是願意更多地嘗試和努力。這些嘗試和努力又會讓他們更深入地學習這個知識。

而對於意志力薄弱的人,他們很容易因為一開始的困難,就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其他事情上,慢慢的,也就拉開了差距。

意志力強和意志力弱的人,他們之間的差距會隨著時間的積累也來越大,最後拉開的也是人生高度的差距。

隨著社會和科技的推動,這種差距也會越來越大,這實際上也是一種認知資源上的“馬太效應”:

究竟是什麼拉開了同齡人之間的差距?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主要原因有三個。


專注的能力有的時候是環境的饋贈,如果沒有一個適合學習的環境,那麼效率就會非常低。這就像你在菜市場學習,會感到心煩意亂,難以集中精神,但是在教室裡,你的效率就會高很多。

現在,互聯網打破了這種空間意義上的安靜,讓我們無時無刻處於“菜市場”之中,但很多人根本意識不到這一點。美國Basex 公司做過一個統計,一個普通職員在每天的工作時間裡,平均會被打斷 70 次。

我們的時間變得越來越瑣碎!

也就是說,我們每次只做一件事情的能力被科技工具打破了,無時無刻都要受到各種信息的干擾和他人的阻斷。碎片化的生活方式,注意力被打碎, 意志力當然也會受到削弱,久而久之,我們開始適應吵鬧的“菜市場”,再也意識不到自己現狀有多低效。


學習的載體也隨著人們時間的碎片化趨勢而變得越來越淺薄。

互聯網時代之前,我們閱讀的是書籍,是二三十萬字的著作。博客時代我們可以閱讀的是幾千字的連載,再到後來微信時代,我們讀的是三五千字的文章,缺乏深度思考能力的人更傾向於閱讀140字的微博。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的注意力只能集中在15s內的短視頻。

知識碎片化有沒有好處?有,它可以讓我們接觸到各行各業,各科各類的知識,極大地擴寬我們的知識面。我們可以關注一個心理學公眾號,今天學一個XX效應,明天學一個XX偏差;我們還同時關注一個歷史公眾號,學習各種歷史知識……

這些都可以豐富我們的知識面,但是這也造成了一個很明顯的社會現象:

對任何一個行業來說,1cm深度的知識是沒有價值的。因為任何一個人只要稍微看看都可以學習到這些比較入門的知識。舉個例子,一群人學習打遊戲,青銅黃金水平的選手只能被吊打,只有真正有水平和深度的玩家才可以當主播或者做代練牟利。

“知識面1km寬,深度1cm厚”更嚴重的危害是,我們的深度思考能力也被剝奪了。碎片化閱讀,會讓我們沉浸在一種“知道感”之中,自以為自己看過就是懂了,但實際上根本就沒有過腦。


科技的進步讓我們獲取快樂越來越沒有難度,但是這些快樂是低質量的快樂

從演化的角度看,我們想要得到快樂,都必須付出巨大的努力。如果我們想要獲取食物,我們就必須去捕食,去廝殺;如果想要獲得性,我們必須保護對方,甚至為對方提供食物和各種資源。

而現在,我們幾乎可以什麼都不做,就可以獲得各種快樂。打開短視頻應用,我們可以對著屏幕笑一天;打開遊戲,我們可以“專心致志”,甚至不吃不喝;每天看各種八卦娛樂信息,沉迷其中無法自拔……

這種快樂是低質量的快樂只要暫停這些活動,我們很容易產生一種失落感。而且他們並不會因為我們的付出就變得有價值。

太多的低質量快樂會削弱我們的行動力,因為我們不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就可以得到快樂。

生活在這個時代,是我們的幸運,因為我們享受到前所未有的紅利和便利,但也是很多人的不幸,因為祖輩們唾手可得的東西,我們缺失了!意志力,就是其中一個關鍵的缺失!

看看我們身邊的人、身邊的事,這已經不是推測,而是正在發生的事實!

那麼,怎樣才能夠培養、提升我們的意志力呢?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在訓練營講了30天才講完,這裡就介紹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學會覆盤

如果你跟別人下棋,想要戰勝對手的前提是,你知道對方下一步會怎麼走。

同樣的,如果你想要讓自己更有意志力,你也應該知道過去的自己怎麼走下一步,這樣才能提高戰勝“過去的自己”的概率。

覆盤的好處就是總結“過去的自己”下一步會怎麼走,它主要分為三個步驟:

發現問題——提出方法——再實踐


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中最重要的環節。

因為比起解決不了問題更糟糕的是,沒有發現問題。後者幾乎不可能有任何的改進。

這就像你勸說一個人不要抽菸,但是他不覺得吸菸是問題,所有的勸說都是耳旁風。同樣的,如果不認為過去的自我有需要改進的地方,那麼也不容易做出改變。所以說,發現問題才能夠解決問題。

舉個例子,你立一個flag,告訴自己週末必須好好學習。然後早上八點起床,因為前天晚上比較晚睡,你告訴自己“再躺一會就起床”,然後一睜眼十點多了。匆匆忙忙地洗漱一下,又覺得時間差不多可以吃午餐了,就先吃飯。

吃完飯又覺得有點累,你想著睡個午覺再過去。躺上床你又玩了一會手機,一玩就兩點了。然後玩得有點累你就再睡了一會,一睜眼三點多了,這時你又想到哪裡都四點了,也不能 學多久,還是在家裡打一下游戲休閒一下好了。愉快的一天就這麼過去了……

這是很多人正在經歷的事情,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我們缺少足夠的“風險控制”意識,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會存在一定的阻力。這裡的阻力就是完成任務的風險問題。比如,我想要“一天讀完一本書”,那麼這個過程中存在的風險問題有哪些呢?

如果這些風險我們可以提前全面預想,那麼就可以知道意志力薄弱時可以怎麼做。我們就可以站在一個更高的維度發現自己的問題。

很多人做計劃或者做事情時,都會低估外部風險,高估自己的完成效率,他們並沒有將這些風險問題寫下來,以至於下一次計劃時,依舊忽視這些要素。

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做記錄,這也是覆盤中很重要的環節。把它們做成一份風險問題清單。這樣做最大的好處是幫助我們更好地思考。通過記錄,我們可以更全面地列出所有的可能性。


提出方法就是針對“過去的自己”,想出預防性措施

舉個例子,之前上大學時,發現每次在宿舍學習時,我大概率會跟舍友一起玩遊戲,有時會跟他們一起刷劇,學習的時間幾乎不存在。這是我發現的問題,所以後來每次我有學習計劃,我就會強迫自己去圖書館。因為我知道我每次宿舍學習計劃,無一例外,全部失敗。

為了避免自己的惰性太強,我還會約同學一起去圖書館。這樣我也多了一點社交壓力——畢竟放人家鴿子會讓我覺得丟人。通過這些策略,我的惰性在外部壓力的推動下,被大大壓制。

我們可以根據前面的問題清單,一一提出解決策略。我們還是拿前面“一天看完一本書”的例子來說。我們會遇到的問題:

每個問題的解決方法有多個,我們可以根據現實情況去做調整。而且這些策略最好結合各種外部壓力進行,效果會好很多。比如,我也是通過邀請別人一起學習的方式,快速地行動起來。

究竟是什麼拉開了同齡人之間的差距?


再完美的法律也制止不了犯罪,再好的規則,依舊會有人不遵守。因為人性就是如此!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尤其是提高自己意志力的過程中,很難一步到位。

我們總是會有或多或少的惰性,這些惰性會讓我們很重蹈覆轍。

所以,千萬不能因為一次兩次的失敗就放棄,也千萬不要因為一兩次成功就鬆懈。

我們可以對原本的計劃做一些總結,弄明白哪個方法更有效,有效的原因是什麼,這可以幫助我們做更好的改進。

比如,學習期間不想被打擾,我就在微信暱稱中寫上“有事打電話”,但是很多人備註我名字之後是看不到這個更新的。後來發現,我可以換頭像,在頭像加上這句話或者申明。這樣既不會錯過重要信息,也不會因為沒能及時回覆被批評。

這些方法都是一步一步摸索出來的。我們通過不斷地記錄問題,並且思考怎樣才能夠解決問題,並且在執行中一步一步改進。這也是覆盤最為核心的內容,我們可以不斷實踐和提升。

科技的進步催生了意志力的紅利,最後的結果一定是意志力強的人佔據更多的資源,而意志力薄弱的人只能被時代和信息流灌輸成一個“弱智巨嬰”。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成為前者。

究竟是什麼拉開了同齡人之間的差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