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王貽芳:我們不可能永遠做二流跟蹤式科學

許家印愛足球便有了恆大,周鴻禕愛CS便有了360野戰基地,而作為“天文迷弟”的馬化騰,也在以另一種方式彌補兒時的科學夢想。2013年開始,騰訊每年都舉辦一場科學WE大會,不談商業,不談競爭,讓科學家成為焦點,成為大會的主旨。

2019年11月3日,騰訊科學WE大會以“小宇宙”為主題,邀請了七位來自不同科學領域前沿的科學家,從細胞療法、弦理論、腦芯片、高能物理以及粒子機器人等微觀層面出發,為公眾打開了解自身和宇宙的科學之門。

這七位科學家包括權威癌症免疫學家Carl June、理論物理學家Brian Greene、高能物理學家王貽芳、清華大學類腦計算研究中心主任施路平、權威機器人研究專家Hod Lipson、地質物理學專家Jennifer Jackson、遺傳學家Magdalena Skipper。

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高能物理學家王貽芳在會前接受了時代財經等媒體的採訪,對公眾所關心的基礎科學建設、教育及進展等問題做出了回應。高能物理學家王貽芳:公眾科學素養還有待提高

王貽芳是一位捕捉“幽靈粒子”、精確測量其參數的“科學狂人”。其現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領導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團隊因測得新的中微子振盪模式,斬獲多項國際殊榮。

大亞灣實驗曾入選美國《科學》評選的“2012年十大科學進展”,王貽芳也因此成為獲得基礎物理學突破獎的首位中國科學家,未來他將繼續負責牽頭中國大型對撞機建設項目。

中國科學院院士、高能物理學家王貽芳。來源:WE大會官方

“大家能夠相信‘量子速讀’,說明公眾的科學素養還有待提高。”針對近期的“量子速讀”事件,王貽芳指出。他強調在中國做基礎科學重要性,“中國的GDP已經是世界第二,有一天會成為世界第一,我們不可能永遠在GDP第一的時候做的科學永遠是二流的、跟蹤式的。”

基礎科學需要多國界、多科研機構來協作,但同時各國又非常重視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研發能力。王貽芳讓認為自主研發更多是指技術,而基礎科學研究確實是全球性、國際性的。

“未來在中國能否實現建設大型對撞機,這是科學界需要回答的最中心、最關鍵的核心基本問題,是我們中國的科學家有沒有勇氣、能力,以及社會和公眾的支持,來做未來科學發展的最重要、最核心的問題。”

而對於基礎科學成果的衡量,王貽芳指出,基礎科學研究度量起來是非常困難的,無論什麼辦法,比如說文章、成果等等,最後都是有偏差的。對基礎科學的投入,應該是讓更多科學家在國際舞臺能有話語權和地位、有影響,即學術界互相之間認可的這種成果。

據王貽芳介紹,目前中國基礎科學投入(R&D)僅為5%,是發達國家的三分之一,他希望把佔比提高到10%。他對騰訊願意對基礎科學研究進行投入表示感謝,“國外的研究室有5%是由企業和社會投入的,我們的企業和社會投入幾乎是0。”

在具體科研工作中,作為重大科研項目的帶頭人的王貽芳告訴時代財經,博士後是喜歡做基礎科學研究的,他們有追求,有目標和理想,不需要去推動他們做。即便當工作中面臨各種各樣的困難,或者有些人畢業後不在繼續從事基礎科學研究,也會尊重他們的想法。

針對社會上關於“論文為導向”科研現象的討論,王貽芳表示,我們從來不是以論文為唯一指標,而是關心創新性。有些創新性不能完全從論文當中體現出來,我們會通過專業的評價,對他進行激勵、指導、幫助等。

同時,他也指出,的確目前科研領域“論文導向”非常明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各種評審的評判標準不一樣,需要改進評估體系,“尊重‘小同行’,或者說減少‘大評比’。社會、大眾應該相信我們科學家是有追求的,能夠憑自己的專業學識組織、做好這件事情。”馬化騰圓夢七年:以基礎科學聚焦人類命運

掌握騰訊萬億商業帝國的馬化騰已不是當初在日記本抱怨父親“扼殺科學夢”的天文愛好者,但他試圖以另一種方式關注基礎科學的前沿進展。

迄今為止,騰訊科學WE大會迄今已連續舉辦七年,聚焦關係人類命運的基礎科學問題,已發展成為國內較有影響力的科學盛會。今年,馬化騰在原來科學大會基礎上,倡議發起“騰訊科學周”,整合騰訊科學WE大會、騰訊醫學ME大會、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三大活動,使此次大會成為騰訊舉辦的規模最大的一次科學盛會。

馬化騰表示,希望讓科學家成為聚光燈下的焦點,讓科學探索成為公眾尤其年輕人的追逐點。“希望‘科技向善’成為騰訊使命與願景的一部分,引導人們善用科技,避免濫用、杜絕惡用,讓日新月異的科技創新更好地造福人類。”

此次WE大會,除邀請七位全球頂尖科學家同臺,分享物理、生命科學、地質科學等領域的突破性進展外,由騰訊攜手自然集團創立的“自然科研全球影響力大獎”正式揭曉並表彰首位獲獎青年科學家。

37歲的英國知名神經學家、英國皇家生物學學會會士Tom Baden獲獎。他的團隊通過對斑馬魚的基因編程,來觀察其大腦結構和神經元的運作成果。其連續兩年發表於《自然》的研究顯示,視網膜神經迴路在功能上的多樣性遠高於此前人們的認知,這可能改變眼科診斷和治療的研究基礎。此外,他還使用3D打印等新技術設計製造專業實驗設備,並基於開源許可協議公開了自己的設計,將極大推動神經學研究的進展。

在支持青年科學家的同時,騰訊也聚焦前沿科技應對地球級挑戰。騰訊首席探索官網大為在WE大會上分享了名為“eVTOLs(Electric Vertical Take Off and Landing Aircraft)”的新型交通技術,以具備垂直起降能力的混合動力飛行器取代汽車等交通工具,有效減少公路設施用地需求,解決日趨嚴重的人口問題,對於降低資源消耗、減輕環境汙染也將產生重要影響。

騰訊首席探索官網大為。來源:WE大會官方

“我們怎樣迎接2050年前容納100億人在世界上可持續的生活?食物、能源、水至關重要。這些領域又相互勾連,我們在一方面取得進展,就有助於解決其他方面的需求。科技向善,騰訊過去一年應對這些地球級挑戰做出了很多努力。”網大為表示。

據悉,騰訊在前沿科技領域的探索涵蓋機器人、量子計算、5G、邊緣計算、IoT和音視頻技術等。今年上半年,騰訊提出將“科技向善”作為公司使命與願景的一部分,讓前沿科技發揮向善的價值,以科技之力助力解決更多社會重大挑戰。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