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唐朝最有人情味的宰相,布衣入相只花了三年

他是唐朝最有人情味的宰相,布衣入相只花了三年

張鎬去見楊國忠的那一天,並不知道自己將在三年後當上大唐王朝的宰相。

張鎬可能是在長安出生的,所以名鎬,字從周,出處是孔夫子那句“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他早年在長安求學、居住,平時就躲在家裡看書玩音樂,有人請吃飯,他也去,到那兒就喝喝酒,然後回家。

最器重他的是老師吳兢。吳兢是位老資格的史官,編撰過《貞觀政要》,但吳兢官運不算特別好,自顧不暇,也沒力氣將這位得意弟子扶上馬、再送一程。

儘管楊國忠名聲差勁,但他從地方一路爬升到中樞,擠走李林甫,死扛安祿山,顯非無能之輩,這會兒已經是天寶末年,楊國忠以宰相兼任四十多個使職,忙得不亦樂乎,需要有真本事的人來做參謀。

經左拾遺蕭昕薦舉,張鎬進入楊國忠的視野。很可能是在楊國忠的親手運作下,張鎬從布衣徵拜為左拾遺(左拾遺有兩個名額),蕭昕是這麼寫推薦信的:“如鎬者,用之則為王者師,不用則幽谷一叟爾。”可見他對張鎬的推崇,並且張鎬這時年紀也不小了,不然不會被稱作“叟(老頭)”。

楊國忠很見重張鎬。安祿山自范陽起兵反唐後,楊國忠常就軍國大事和張鎬商議,外號“來嚼鐵”的硬漢來瑱,也是蕭昕和張鎬聯名推薦的。安祿山大軍攻破潼關,玄宗西逃蜀中,楊國忠死在馬嵬驛,張鎬步行跟著玄宗入蜀,一直跟到成都,得知肅宗靈武即位的消息,玄宗派了不少大臣前往靈武助力,張鎬隨之前往輔佐肅宗。

肅宗正缺人手,委任張鎬為諫議大夫,這年冬天,宰相房琯自告奮勇出征,在長安西北的陳濤斜大敗而歸,肅宗憋了一肚子火,又不好發作,直到第二年才找了個由頭,罷免了房琯的宰相職務。

非常之時有非常之命,接替房琯擔任宰相的,就是張鎬。滿打滿算,張鎬擔任左拾遺開始到入相,也就三年時間。

宰相為百官之首,雖說河山破裂,大半地盤還沒收回來,入相仍然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張鎬半點驕傲自得的心思都沒有,換成別人,對房琯落井下石都嫌晚,張鎬老老實實跑到皇帝面前替房琯說好話,說門客受賄不應該連累大臣,勸阻皇帝貶謫房琯。

接著,他又為直言進諫的左拾遺杜甫說好話,肅宗皇帝剛一鬆口,張鎬就迫不及待到杜甫面前宣口諭,這樣不擺架子的宰相,古今無有。

張鎬當上宰相之後不久,即被派到河南前線,收拾房琯留下的爛攤子。

房琯與河南節度使賀蘭進明關係不好,賀蘭進明在肅宗面前說房琯紙上談兵,房琯也不客氣,安排許叔冀分走賀蘭的兵權,造成了兩頭大的局面,前線主將誰也不服誰,都不願意派兵支援鎮守睢陽的張巡、許遠,江淮大局危在旦夕。

睢陽城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位於溝通黃河、淮河的通濟渠中線,安史大軍已經拿下了河北與山東大部,加上長安和洛陽兩大帝都,想更進一步擴大地盤,太原、南陽、商丘三個節點是關鍵所在,所以安史大將尹子奇千方百計想把睢陽攻下來,以尋求向東南方向突破,只要拿下睢陽,尹子奇就有希望直攻江淮,攪亂唐朝最富庶的區域。

張鎬到河南,首要任務是保睢陽,因為長安和洛陽淪陷,他得繞一大圈才能從肅宗駐蹕的鳳翔趕到睢陽,張鎬趕路的同時,檄令駐守睢陽東、西、南三面的軍隊前往救援,可惜諸軍動作不一,等張鎬趕到淮河口,睢陽已經失陷。

譙郡太守閭丘曉蹇傲暴戾,是最不聽號令的一個,此前,詩人王昌齡從貶官的龍標縣返回家中,正是閭丘曉藉故殺死了王昌齡。睢陽失陷後,張鎬向閭丘曉問責,閭丘曉趕緊求饒,說家裡還有老人,自己死了無人照料。張鎬反問他:“王昌齡家中也有老人,誰來管?”閭丘曉啞口無言,被張鎬命人仗死。

在張鎬佈置下,整個河南方向的局勢漸趨穩定,唐軍也於此時進入反攻階段,收復了東都洛陽。張鎬接著指揮來瑱等將領向河東、河南進軍,各地紛紛反正歸唐,大幅壓縮了安史叛軍的生存空間。

張鎬任宰相之後,大部分時間都在河南,以宰相監軍,對指揮軍事來說當然有效,可他長期不在皇帝身邊,又不喜歡結交宦官,並不知道肅宗的心思已經發生了改變。

被擠壓到河北一地的叛軍開始請降,其中包括手握重兵的史思明,肅宗急於穩定局面,動起了招降的心思,張鎬判斷史思明不過是假投降,想趁機恢復實力,因此暗中上奏,勸阻肅宗招降,他還直言不諱地指責許叔冀奸詐,密奏一上,觸動了肅宗的逆鱗,派到史思明和許叔冀那兒的宦官回來一反饋,剛愎自用的肅宗立馬覺得張鎬“不曉事機”。

擔任宰相僅一年時間的張鎬被免職,調任荊州府長史,就此脫離了政治中樞。事實證明了張鎬的遠見卓識,第二年,緩過一口氣的史思明再度起兵反唐,鎮守汴州的許叔冀投降史氏,張鎬當初的預測全部應驗了。

此後張鎬再也未能回任宰相,他任荊州府長史時,詩人李白流放夜郎,他還特意託人送衣服和詩文給李白,可見他會作詩,只不過一首都沒流傳下來。此前李白因永王李璘案入獄,也曾求救於張鎬,以張鎬的個性,應該會幫這個忙。

《全唐文》輯錄了他三封奏疏,隻言片語,很可能不是全文。

從杜甫的詩裡,我們知道張鎬個子很高,很帥氣:

張公一生江海客,身長九尺鬚眉蒼。

徵起適遇風雲會,扶顛始知籌策良。

唐代很多著名的宰相,留下業績的同時,通常也會留下不太和氣地一面,張鎬可能是其中唯一沒有缺點的,這麼有人情味的歷史人物,值得好好記一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