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最以人為本的蜀漢,為何遭到益州人集體“詛咒”?

蔣經堯


其實說蜀漢“以人為本”我不是很贊同,至於益州集團的利益矛盾衝突,這個屬於內部勢力鬥爭,也是有其深層的原因的。

從封建正統理論來講,宋朝以前三國之中魏國評價最高,蜀漢評價最低;宋朝以後,則相反。究其原因主要是正統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學的崛起導致的。劉備具有中山靖王的血統,雖然是已經稀釋得不能再稀釋了,但好歹是跟劉家的後代,血統上要比曹操這個非劉家的宦官之後要高貴得多。(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所以在那之後的朝代,才會有不斷美化劉備跟蜀漢的風氣。

曹操畫像

但從歷史的角度來講,魏國要遠比蜀漢更稱得上“以人為本”。世人只知道《三國演義》裡當時的年代,曹操一直在東征西討,到處打戰,殊不知他對當時的社會做出的貢獻遠超劉備、孫權。

正是他完成了對北方的統一,同時暫時解除了北方遊民民族對中原的威脅,在疆域穩定的問題上對後世有很深遠的影響;他還實行了屯田制、租調製,使得生產力得到恢復發展,社會也趨於穩定;不僅如此,他還興修水利,整修道路,發展了紡織業、商業為曹魏成為三國第一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在曹操的治理下曹魏墾荒面積最廣,人口最多,再加上他任人唯賢,收攬到的人才也是最多的,旗下謀士雲集。除了後期司馬家族崛起,之外其內部基本沒什麼分幫分派的現象,十分團結。大家千萬不要被《三國演義》騙了,正史中的曹操非常尊重人才,楊修之死也跟他沒關係,他也不是那種喜歡亂殺人的人,相反是非常惜才的一名領袖。從兩晉南北朝乃至唐朝的帝王,大多數都是其崇拜者。

比如唐太宗曾評價他“帝以雄武之姿,常艱難之運。棟樑之任,同乎曩時;匡正之功,異乎往代。”意思是你魏武帝憑藉雄才武略的資質,在艱難的環境與肩負重任的機會,一起出現的時候;樹立匡復漢代扶正朝綱的功績,超過了以前時代的賢人。(當然了後面也有李世民批評曹操的話。)


反觀蜀漢,雖然有地理位置的侷限,導致人口、經濟沒辦法發展起來,人才也少之又少,而且內部鬥爭也是暗湧迭起。其中舊部集團(關羽為首)與荊州集團(諸葛亮為首)因為對劉備向心性較強,矛盾較為緩和,而益州集團(李嚴、張松,法正,譙周為代表)向心性弱,矛盾要大的多。(當然了蜀地本土派也有一些問題。)

從劉備的建立政權的路線,主要是沿著荊州-益州-蜀地來發展的。但是在到來之前,益州由劉焉把控,本身益州人士很多對劉焉不滿的,甚至還爆發過流血衝突。比如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劉焉誅殺州中豪強王鹹、李權等數十人,以立威刑,犍為太守任岐和校尉賈龍起兵反叛,劉焉派東州兵和青羌兵鎮壓。

所以當曹操的威脅出現的時候,益州就出現兩派,一派想投降曹操,一派想抵抗。很顯然,對劉焉離心離德的益州人士更傾向於投降曹操。但可惜的是曹操最終在赤壁之戰中失利,益州也就暫時失去了曹操方面的威脅。這時血統論又開始起作用了,當劉備這個漢朝宗室之後,到來的時候,他們很大一部分人就投靠了劉備,幫助他奪下由劉璋掌控的益州(劉焉死後的事,劉璋是劉焉次子)。

如此反覆,當然了作為一般的領導,肯定不會重用。但說劉備會用人也好,說劉備勢力實在是缺乏人才也好,總之最後劉備還是任用了大量的益州人士,幫助他入蜀。但畢竟益州集團對於舊部與荊州勢力,不論從能力還是信任度上來講,還是要差很多,沒多少進入權力的核心。但為了穩定內部的團結,劉備在白帝託孤的時候,還是讓諸葛亮為首,李嚴為副,做出了最大的妥協。

但這樣只是暫時穩定,最致命的矛盾還是一直存在的,得勢的荊州集團(諸葛亮)與益州集團在很多政見上看法是相反的。

比如法正勸諫諸葛亮希望寬刑法度,但諸葛亮卻認為劉焉、劉璋父子治下的益州法度不嚴,導致君臣之道,逐漸廢棄,積弊甚多,所以現在需要威之以法,使得“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榮恩並濟,上下有節”。

其實總體上益州集團還是偏保守的,與諸葛亮窮兵黷武進取中原的理念完全不合。比如益州大姓雍闓叛亂,李嚴給他寫了六封信,曉以利害,儘量勸服--如果換成諸葛亮,肯定是派兵去剿滅,給反對派樹威了。

劉備死後,初期雖然諸葛亮是軍政一把手,但實際上軍權主要還是掌握在李嚴手中。但這對於諸葛亮是極大的牽制,這是他不能容忍的,也是荊州集團以及舊部集團所不能容忍的。他們之間的矛盾也逐漸激化,到後面李嚴曾上書孟達,說:“吾與孔明並受寄託,憂深則重,思得良伴。”甚至李嚴還曾勸說諸葛亮加九錫,晉爵魏王,逼得諸葛亮不得不立即入朝表明心跡。

關係僵到這個程度,日後諸葛亮自然不會給他們好果子吃。最終罷黜了李嚴,徹底將益州集團的一眾人才排擠出權力中心,自己成為真正的一把手。

諸葛亮數次北伐,雖然從戰略上保住了蜀漢的邊境安全,但窮兵黷武,使得蜀漢根本沒辦法發展起來,人口也一直起不來。這樣也是益州集團那些偏保守的儒生們所反對的,所以到了後期,雖然諸葛亮一家獨大,但整個蜀漢內部的人才的向心力,也大大減少,益州集團自始自終都是陽奉陰違。以至於曹魏滅蜀的時候,都沒什麼人站出來支持,甚至還不少人提議投降的,實在可悲。

所以說蜀漢“以人為本”不妥,受到益州集團詛咒反倒是真的。


東海尋人


益州,中國古地名,漢武帝設置的十三州之一,包括:四川,重慶,雲南,貴州,陝西漢中大部分地方,緬甸北部,湖北的少部分地區,範圍很廣。

益州的地盤劉焉,劉璋父子經營多年,除了張松賣主求榮,其餘的部下都一心一意跟隨劉璋,劉氏父子治川二十餘年,百姓也能豐衣足食,劉璋的軟弱失基業,劉備自領益州牧,從此,戰爭連年不斷,特別是夷陵之戰,陸遜火燒連營,劉備敗走白帝城,幾十萬大軍被消滅,給蜀國帶來嚴重的創傷,劉備死後,諸葛亮平蠻,七摛孟獲,六出祁山,到了戰爭的後期,李嚴運送糧草遇到困難而製造謠言,說明百姓的日子不好過,後諸葛亮時代,姜維繼續北伐,前後對比,劉備的確給益州百姓帶來更多的傷害,集體"詛咒"也是情理之中。


青石5340


憑什麼說蜀漢最以人為本?實際上,蜀漢實力最弱,為了支撐軍事對抗,實行的是“先軍政治”,根本就不是以人為本!對益州本地的資源自然是儘可能的榨取,諸葛亮的法家治國,就是為軍事服務的。這種政策嚴重傷害了益州本土人士的利益,自然不得人心。所以當鄧艾伐蜀時,才會輕易取勝。


讀出歷史中的不得已


這個蜀漢又怎麼得罪了這些人呢?他們為什麼要編出這麼些段子來詛咒蜀漢政權呢?四個原因。

第一,分利不均。我多次講過,這個蜀漢政權是由三股政治力量組成的,而且是像雞尾酒一樣的分三個層改的,最上層的是荊州集團,中層的是東州集團,下層的是益州集團。而譙周、杜瓊等等這些人,就是散佈這些言論的人都是什麼人呢?都是益州人,都是益州的土著,是在這個政權當中處於邊緣化的、次要化的人。他們對這個政權當然是不滿的,他就要散佈這些流言蜚語,他就要製造這些輿論嘛。而在這個問題上應該說諸葛亮是做了大量的工作,諸葛亮已經發現了這個問題,所以諸葛亮也在益州人當中尋找那些可用的人。當然諸葛亮有他的選擇標淮,就是第一要忠於漢室,第二要克己奉公,第三要確有才能,他也不願意說為了這個討好、忽悠這些益州人士就不管什麼亂七八糟的他都弄來。但是還是確實提拔了一些,比方說楊洪,犍為人,被諸葛亮任命為蜀郡太守,楊洪手下有一個何袛,也被諸葛亮任命為廣漢太守。

諸葛亮是儘量地在做這些協調的工作,希望三股力量能夠團結起來。但是,第一,他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劉備留下的既定的組織路線,那就是荊州第一、東州第二、益州第三,這個次序是不能動的;第二,他也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益州士族、益州土著的思想顧慮。因為益州土著把賬算得很清楚,蛋糕就這麼大,分的人多了吃到嘴的就少了,這個賬太好算了。原來益州這塊蛋糕是我們益州人在吃,劉焉來了,帶來東州集團,一刀把一塊大頭切走了,我們不滿,希望再有人來幫忙。哎,劉備來了,劉備來了沒給我們幫忙,他又切了一大塊,這個蛋糕越切越少了。劉璋的時候我們益州人是二等臣民,劉備來了我們變三等臣民了,你說他滿不滿意吧?他肯定不滿意嘛。所以這個時候他巴不得曹魏來解放他們。

有人說你這個說法不通啊,曹魏來了他不是變成了四等了嗎?這個賬怎麼算的?搞錯了,劉焉、劉備他們進了川以後他不出去了,他就地分蛋糕;曹魏它要得的是天下啊,它不會參與你分蛋糕。事實上蜀漢滅亡以後,司馬昭馬上下命令,把蜀漢政權當中荊州集團和東州集團的官員全部調往中央,到中央政府去做官,把這個蛋糕讓給了益州土著,實行蜀人治蜀。這就是他們盼望的。所以他盼望曹魏,他盼望你蜀漢滅亡。第一點。

第二點,治蜀過嚴。我們知道諸葛亮是依法治國、執法如山,而且令行禁止、執法嚴明,很嚴的。所以《蜀記》裡面有這樣的話,說:“亮刑法峻急,刻剝百姓,自君子小人鹹懷怨嘆。”就是諸葛亮管這個國家管得太緊了,大家都很抱怨。那麼這條史料也有人不承認,因為和陳壽的說法相反,陳壽的說法是什麼呢?陳壽說諸葛亮“刑政雖峻,而無怨者”,說諸蕙亮雖然管國家管得很緊,但大家都不抱怨。

所以大家就說你到底當時蜀漢的人民是抱怨啊還是不抱怨啊?我說是又抱怨又不抱怨,兩條史料都成立。為什麼呢?陳壽他後面還有一句話很多人看不見,陳壽是怎麼說的呢?“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什麼意思呢?就說諸葛亮執法雖然非常地嚴峻,還是承認嚴峻吧,但是大家為什麼都不抱怨呢?公平。就是他嚴起來是對所有的人都嚴,對自己也嚴,對自己的人也嚴,大家沒有怨言,公平嘛。但是大家還說,你能不能管松一點兒啊?還是要抱怨的。所以是不抱怨不公平,但抱怨太嚴峻。

第三個原因,戰事太多。所以譙周就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做《仇國論》,《仇國論》提出一個什麼觀點呢?說我們朝廷一定要審時度勢,我們要掂量掂量我們能幹什麼,我們能不能一統天下。譙周說,現在的天下不是秦末的那個情況,而是六國的那個情況,是戰國時期

,所以我們只可以學著做做周文王,咱做不了漢高祖。

他的意思其實就是你要想靠你的武裝力量,靠你發動的戰爭去一統天下你是不可能的。這譙周說你如果一意孤行、窮兵黷武,其結果必定是土崩瓦解,神仙都救你不得。譙周這篇文章是公開向諸葛亮留下的由姜維在執行著的這條路線叫板,公開發表反動言論。但是沒有受任何處分,後來還升官了,說明什麼?說明這種看法有市場,甚至可能當局當中某些人也覺得心裡頭是有數的。

第四點,人民甚苦。《三國志·譙周傳》在《仇國論》之前有這樣一句話,叫做“軍旅數出,百姓凋瘁”,就是由於蜀國不停地出兵,所以人民的生活很苦。我們知道打仗是要用錢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你沒有足夠的糧餉這個仗是打不成的。那麼請問這筆戰爭費用從哪裡出?從天上掉下來嗎?從地裡冒出來嗎?聯合國資助嗎?沒有地方來,你只能盤剝百姓,你只能加重稅收,你只能稅外收費,沒有別的辦法。劉禪投降的時候是交了戶口的,就是古代投降一個國家必須把戶口統計表都交出去,就表示我土地人民都交給你了,投降了嘛。那統計數字是什麼樣的呢?當時蜀漢人民共有二十八萬戶、九十四萬人、十萬零兩千軍隊、四萬官吏,這個數字意昧著什麼呢?

意昧看蜀漢的人民,九個人要養活一個士兵,說的這九個人是男女老少都在內的啊,包括小孩子,七戶要供養一個官吏。負擔太重了,根本就不堪重負。當然,這裡要說明的是,諸葛亮在世的時候,由於他的以身作則,由於他本人品德高尚,蜀漢政權的官員基本廉潔,沒有貪汙腐敗或者少有貪汙腐敗。但是老百姓的想法,恐怕和他們想得不一樣,老百姓關心的不是你諸葛亮一餐是八菜一湯呢還是四菜一湯,這個他不管,他關心的是他能不能吃四菜一湯,或者說他至少要能夠吃飽肚子;如果你讓他吃不飽肚子,哪怕你自己艱苦樸素,他也還是有意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