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為何會把皇位傳給皇太極?背後有怎樣的原因?

黃書包


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二十一日,努爾哈赤駕崩,皇太極繼承後金汗位。關於皇太極怎樣繼承汗位的問題,後世有著許多不同的說法。一些歷史學家認為皇太極的汗位是從其弟弟多爾袞手中篡奪過來的。有的學者則認為皇太極繼承汗位是通過與各位貝勒之間的爭鬥而得到的。還有人認為皇太極的汗位並非是通過鬥爭奪取的,而是在諸貝勒的推舉下繼承的。那麼,皇太極繼承汗位的具體情況究竟是怎樣的呢?


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第八個兒子,在八個貝勒當中排行老四,所以被稱為四貝勒。

當時,努爾哈赤的兒子當中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三位貝勒,以及阿濟格、多爾、多鐸三位兄弟,他們都有機會繼承汗位。皇太極在諸位貝勒當中座次僅僅列第四,少年時母親就去世了,而且也沒有直胞兄弟,為什麼卻最終能夠繼承後金汗的寶座?而在努爾哈赤駕崩後,多爾袞生母大妃納喇氏隨努爾哈赤殉死,在這兩者之間是否有著必然的聯繫呢?皇太極的繼位成為清朝史上的一大謎案。

有許多人認為,皇太極經過15年的苦心經營,通過與諸位貝勒的鬥爭,最終奪取汗位。有歷史學家根據當時的形勢分析認為,皇太極幼年時喪母,而且他的母親也沒有冊封為後,他也不是嫡子,在諸兄弟中排行居中,同時也無法享受到女真族幼子繼承的優先權;在這些兄弟當中,只有皇太極沒有直胞弟兄,他的哥哥代善有同胞褚英,五哥莽古爾泰有妹妹莽古濟和弟弟德格類,多爾袞則有哥哥阿濟格和弟弟多鐸,只有皇太極是單身一人。

另外,皇太極生母是葉赫部貝勒揚佳務的愛女,名叫孟古格格。她在14歲時嫁給努爾哈赤, 29歲患病去世。當時努爾哈赤的建州部一直與葉赫部敵對,雙方激鬥不斷。皇太極的母親的身份也對皇太極繼承開位是不利的。所以皇太極的順利登基很可能是通過鬥爭奪取的。

有學者認為皇太極繼承皇位是從逼大妃阿巴亥殉死開始的。

據史書記載,努爾哈赤死後,四大貝勒宣稱先帝曾有遺言,要求大妃殉死,當時年僅37歲的阿巴亥在被逼無奈下只好殉葬。阿巴亥的殉死給皇太極繼承汗位帶來了更多的非議。有學者認為阿巴亥的殉死,不一定是因為努爾哈赤的遺言,很有可能是皇太極矯詔,逼阿巴亥殉葬的。這是因為在當時女真族的葬俗當中對確死是有限制的,與夫殉死的妻子一定是自己的愛妻,而且不能有孩子,夫妻間不和睦的也不能夠殉死。此外在清朝的歷代官書當中,無論是《太祖武皇帝實錄》、《滿洲實錄》,還是《太祖實錄》,都明確記載著“上於國家政事、子孫遺訓,平日皆預定告誡,臨崩不復言及” ,這說明努爾哈赤在死前沒有留下任何遺言。這些跡象表明,大妃之死很有可能是皇太極的陰謀,皇太極在汗位上最終勝出,大妃的死與他脫離不了干係。

關於阿巴亥的殉死,有人引用《滿文老檔》上的記載,以此說明皇太極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滿洲老檔》是這樣記載的:天命五年(1620年)三月二十五日,小福晉德因澤向努爾哈赤"要言相告” ,即“大福晉曾兩次備佳餚送給大貝勒代善,大貝勒受而食之。又一次送給四貝勒皇太極,四貝勒接受而未吃。大福晉在一天當中,曾二三次派人到大貝勒家去。而且還看到大福晉自己在深夜時離開院子,也已經一三次之多。”這些事情說明大妃大福晉阿巴亥與大貝勒代善之間有著十分曖昧的關係。小福晉德因澤為什麼要向努爾哈赤打小報告?有人認為小福晉德因澤向努爾哈赤告發,是皇太極在幕後指使的,這樣一來既敗壞了兄長大貝勒代善的名聲,又使努爾哈赤遷怒於大妃阿巴亥,直接影響到多爾袞兄弟倆。因為當時的多爾和多鐸還是有繼承汗位的機會。這樣“一箭雙鵰”的事情皇太極是不會放過的。

此外,在清人蔣良騏的《東華錄》中記載:多爾聲稱“太宗文皇帝(皇太極)之位原系奪立”,這就暗示了皇太極是篡奪汗位的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阿巴亥殉死時多爾才15歲,既沒有立下大的功業,在諸位貝勒中也沒有任何威望,所以努爾哈赤不可能將多爾袞立為嗣。

皇太極在繼承汗位後,對多爾袞“特加愛重”,對他大力提拔、培養。

多爾袞對皇太極的恩育是十分感念的,所以全力輔佐皇太極,成為皇太極身邊的得力助手,立下了卓越功勳。這說明皇太極與多爾袞之間的兄弟感情是比較融的。皇太極是有著豐富政治鬥爭經驗的人,一旦時機成熟,他懲處阿敏和莽古爾泰以及削弱代善的勢力,絕不手軟。凡是能對皇權構成威脅的勢力,他堅決剷除之。如果皇太極真的假傳遺囑逼死了阿巴亥,那麼,他後來對多爾袞就不可能格外栽培和重用。所以,努爾哈赤的遺言是可信的,要麼就是努爾哈赤口諭要阿巴亥殉葬。

滿族先人女真與歷史上的許多遊牧民族一樣,在汗位繼承的問題上並沒有實行嫡長子繼承製。事實上,努爾哈赤在晚年沒有確立汗位的繼承人。努爾哈赤在天命七年(1622年)宣佈《汗諭》。《汗諭》中規定未來之汗由八旗旗主諸貝勒共同任免,直至其去世天命十一年(1626年)六月二十四日,在努爾哈赤死前一個多月,他還強調了諸貝勒“有德政者方可為君為王,否則君王何以稱也”。因而,可以確定的是努爾哈赤生前不僅沒有立某人為儲的跡象,事實上是根本沒有立儲。

關於《汗諭》的存在問題,在史學界已成定論。事實上,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努爾哈赤宣佈《汗諭》是有其歷史背景的。因為在當時的情況下,皇太極無疑是汗位的最佳人二貝勒阿敏屬於汗室旁支,而且與努爾哈赤發生過嚴重的矛盾衝突事件,在決定汗位入選的成員中,努爾哈赤子孫又佔有絕對優勢,所以阿敏根本不可能入選;三貝勒莽古爾泰在行政能力、戰功方面,比起代善、皇太極並無突出之處;多爾等兄弟年紀尚小,最具競爭力的大貝勒代善是“性格寬柔”性格寬容和隱忍,但天命五年(1620年)九月其太子位遭到努爾哈赤的廢黜,這不能不對他以後汗位的人選帶來十分不利的影響。

努爾哈赤死後不久,代善舉行諸貝勒會議,遵照努爾哈赤的《汗諭》,新的大汗要在貝勒會議上討論選舉出來。代善在貝勒會議上提出來,說經過四位貝勒的商量,決定由皇太極來繼承汗位。在大貝勒代善提出來後,二貝勒阿敏與三貝勒莽古爾泰表示贊成。於是皇太極繼承了後金的汗位,可見其汗位並非篡奪而來。據史書記載,當皇太極初登新汗寶座時,“四大貝勒並肩而坐,處理軍政大事,四人輪流分值”。這表明對於皇太極繼承汗位這件事情諸位貝勒是贊成的。

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一日,在大政殿前舉行了隆重的典禮,皇太極繼承汗位改次年為天聰元年,在清朝開國曆史上承前啟後的清太宗皇帝,正式登上了後金汗王的大殿寶座。


天天開心歷史


清朝的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是清王朝近300年統治的奠基人和開創者,也是歷史上白手起家的典範之一。

努爾哈赤年輕時,以父祖留下的13副遺甲起家,不斷向周邊擴張勢力,後來統一女真各部,建立了後金政權,即為清朝的前身。

不過,愛新覺羅家族開創一代王朝的事業,並不是一代人完成的。努爾哈赤25歲起兵,在58歲建立後金稱帝,而在68歲崩逝時,尚在大明天啟六年(1626年),明朝的國運未盡,後金仍還只是偏霸一隅。只是後來遇上李自成之亂,給予了愛新覺羅氏天賜良機,才得到了入主中原,建立起新的大一統王朝的機遇。

努爾哈赤臨終前,愛新覺羅家的事業還處於草創階段。而一個政權要得到延續,必須制定相應的政治制度,規定權力如何傳承。中國幾千年歷史上,大多數採用的是嫡長子繼承製,以保證皇統繫於一脈,不能旁落,但努爾哈赤顯然有不同的想法。

努爾哈赤在建立後金政權後,雖然敕封了自己的幾位子侄為四大貝勒、四小貝勒的“八固山之王”,但對於未來何人能繼承他本人的“汗位”或皇位,努爾哈赤始終諱莫如深。

隨著努爾哈赤逐漸年老體衰,他的兒子們對這種繼承人缺位的現象的擔憂愈加明顯。因此,在天啟二年,也就是後金的天命七年(1622年),八位固山之王約好,同時覲見努爾哈赤問道:“我等何人可嗣父皇,以登天賜之大位,俾永天祿?”

這句話問出來,言外之意有詛咒努爾哈赤早死的意思,若努爾哈赤年輕十年,必然會嚴懲帶頭的人,但此時他自知年邁,不得不認老,必須為自己身後的事業做出指示。《武皇帝實錄》記載,努爾哈赤回答道:

“八固山王,爾等中有才德、能受諫者,可繼我之位。若不納諫,不遵道,可更擇有德者立之。倘易位之時,如不心悅誠服而有難色者,似此不善之人,難任彼意也。”

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努爾哈赤最初設想的制度,並不像中原王朝一樣指定一個太子,然後父死子繼地將政權一直延續下去,而是類似於西方元老議會制的制度。滿洲有八旗兵制,八固山王各為一旗的旗主,通過選舉的方式從中推舉一人,成為新任的皇帝。由於皇帝的權力並非“受命於天”,而是眾人選舉出來的,所以如果大家發現皇帝不夠資格,也可投票把他換掉,另選一人為皇帝。

除了皇帝以外,另外七位固山王也是如此。如果諸王中有能力不足的,也應該從本旗的子弟中挑選一人替換,而且人選不限於該王的兒子。

努爾哈赤的這種政治理想,其根源在於對自己後代的一種大家長式的關懷,希望子孫們能夠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不以一人為尊,而排擠打壓其他兄弟。

不過,努爾哈赤的初衷雖好,但卻沒有制定相應的約束機制。八王共議國政的最終決策權如何實現?如果出現4票對4票的情況該如何?不合格皇帝的退位機制如何操作?這些關鍵問題,努爾哈赤都沒有給出答案,因此也只能是一個不現實的政治設想,如果強硬推行,可能反而會導致八王之間的紛爭和決裂。

努爾哈赤之第八子,清太宗皇太極的即位,就是沒有通過努爾哈赤的冊立,而是由於兄弟的支持而實現的。努爾哈赤的志向還只是偏安於東北,而皇太極的野心是入主中原,那麼必須保證政令統一,防止內部分裂。所以皇太極利用儒家的孔孟學說鞏固皇權,削弱諸王的權力,相當於推翻了努爾哈赤的祖訓。從此清朝皇帝“聖聖相承”,後一任皇帝皆有前一任所冊立,努爾哈赤臨終前的遺言,終清一世都沒有真正得到實現。


搞哥讀史


先要明確一點,皇太極繼位後金大汗,並不是努爾哈赤所立,努爾哈赤在寧遠前線戰敗,鬱鬱而終,此時並沒有確定繼位人,皇太極的汗位是通過八旗議會推舉出來的。

當時的後金,除了努爾哈赤,權利主要集中在四大貝勒手中。

四大貝勒是大貝勒代善(兩紅旗),二貝勒阿敏(鑲藍旗),三貝勒莽古爾泰(正藍旗),四貝勒皇太極(兩白旗),這四大貝勒幾乎掌管了除兩黃旗外的八旗全部人馬(兩黃旗旗主努爾哈赤安排大妃阿巴亥的三個兒子,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掌管)。大貝勒代善因為遭人設計與大妃阿巴亥有著不清不楚的關係而被努爾哈赤所訓斥,隨之失去了繼位資格;二貝勒阿敏是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的次子,並不是努爾哈赤所生,所以也沒有繼位資格;三貝勒莽古爾泰因為親手殺了自己的母親,不僅不被努爾哈赤所喜歡,在繼位問題上更是收到了全體滿洲貴族的反對,所以也沒有繼位資格;四貝勒皇太極,年齡在四大貝勒裡面是最小,但是自身的文治武功也非常的突出,在滿洲貴族中具有頗高的聲望,並且,皇太極繼位的時候,還不是“南面獨坐”,而是由四大貝勒共同議政,所以,當時的皇太極繼位得到滿洲貴族高層的普遍支持,特別是其中實力最強的兩紅旗旗主代善,全力支持皇太極。

當時與皇太極存在競爭的,主要是大妃阿巴亥的三個兒子,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特別是多爾袞和多鐸,因為努爾哈赤的喜愛,掌握著兩黃旗的勢力,並且有大妃阿巴亥的庇護,一度處於非常有利的位置。但是,四大貝勒一直堅持要阿巴亥殉葬,並且由莽古爾泰直接勒死了大妃,使得當時只有十幾歲的多爾袞和多鐸瞬間失去了依靠,同時也喪失了爭奪汗位的政治基礎,而皇太極也沒有就此趕盡殺絕,而是繼續由三兄弟執掌兩黃旗,後黃白對調,改為執掌兩白旗。

至此,皇太極經過滿洲貴族議會的推舉,登上了汗位,改元天聰,在相繼除掉莽古爾泰和阿敏,代善退出後,皇太極“南面獨坐”,開始獨掌大權,並於1636年在盛京(今遼寧瀋陽)稱帝,國號大清,改元崇德。


雍親王府


向敬之

首先,就問題而言,存在兩個問題:

一、努爾哈赤雖被尊為清太祖武皇帝,那是崇德元年皇太極改汗稱帝,改後金為大清後的追尊。努爾哈赤的天命朝,只是稱汗,而不是皇帝,故而只有汗位,而不是皇位。

二、努爾哈赤臨終,並沒有指定繼承者,也就是說他沒有將大位傳給誰的明確遺詔。皇太極能夠即位,是通過以代善為首的四大貝勒,以及嶽託為首的小貝勒的聯合力挺。而在朝鮮李氏王朝,卻有史料記載,努爾哈赤擬將汗位傳給第十四子多爾袞,讓代善攝政。

努爾哈赤生前,曾先後立長子褚英、次子代善為繼承者,然而內部旗主爭鬥激烈,褚英死於非命,代善被廢儲位。天命七年,努爾哈赤推出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制,強調嗣汗在此中選出,也由八旗旗主貝勒推選。這就是後金初期的汗位推選制度。

至於努爾哈赤要傳位皇太極之說,主要是因他為努爾哈赤的“愛妻”孟古哲哲所生,深得努爾哈赤的喜愛和倚任,加之其名諧音漢人的“皇太子”、蒙古的“黃臺吉”,且為四大貝勒之一,獨掌正白旗,似乎努爾哈赤屬意他。其實,皇太極之名,為乾隆帝所確定的。

但是,按努爾哈赤安排的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制,皇太極有選舉權,也有競選權,但並一定就是他即為既定儲君。

努爾哈赤雖然在天命五年,將與繼母私通、虐待嫡子的代善,取消了儲汗的資格,不在八和碩貝勒之列,但他仍為四大貝勒之首,掌管兩紅旗。他本是最有資格和實力競選汗位,但是他最倚重的二子嶽託、薩哈廉,力勸他讓賢,支持四貝勒皇太極,帶動了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合力推舉皇太極,導致接管兩黃旗的多爾袞兄弟,不得不臣服,最終成就了皇太極的天聰汗。


以禮觀書


首先確定努爾哈赤並沒有傳位給皇太極。

八子進見父汗問曰:“天賜基業,何以底定,何以永承天休?

汗曰:夫繼父為國君者,令力強者為君。倘以力強者為國君,恐尚力恣縱而獲罪於天。一人雖有知識,能及眾人之謀耶?故命爾等八子為八王,八王同議,必然無失......”。

在天命七年(1622年)的時候努爾哈赤推行了“八王共治”(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天聰朝臣工奏議》------“有人必八家分養之,地土必八家分據之。”,他自己制定的規則當然不會推翻。

褚英和代善都夠讓努爾哈赤糟心的,無奈之下就有了“八王共治”,組織結構就是努爾哈赤的子侄們,首先說四大貝勒,代善私德有虧,早就被努爾哈赤廢除嗣位,基本已經與汗位無緣了(雖然是推舉制,但大家也不會把一個廢儲的人再次推舉上去的。),他和阿巴亥都是一個毛病,太心急了。阿敏是舒爾哈齊的兒子,也就是努爾哈赤的侄子,除非萬不得已,旁系是沒什麼機會的。莽古爾泰作為親兒子連阿敏都不如,人緣極差、多勇少謀,不是君主的材料,況且性子兇狠殘暴,他上臺哪天心情欠佳,怕是要死一片......所以誰也不敢推舉他。至於四小貝勒,沒有對比的必要,根本沒機會,多爾袞的傳說大家聽聽就算了。

《清史稿·太宗本紀一》:太祖崩,儲嗣未定。代善與其子嶽託、薩哈廉以上才德冠世,與諸貝勒議請嗣位。上辭再三,久之乃許。天命十一年丙寅九月庚午朔,即位於瀋陽。詔以明年為天聰元年。初,太祖命上名,臆制之,後知漢稱儲君曰“皇太子”,蒙古嗣位者曰“黃臺吉”,音並闇合。及即位,鹹以為有天意焉。

史料寫的很清楚了,皇太極“才德冠世”,諸貝勒“議請嗣位”,況且皇太極還按照“規矩”------“上辭再三,久之乃許”,這背後並沒有什麼黑幕。


古今通史


天命十一年,一代梟雄,大清帝國的奠基者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寧遠慘遭失敗,在精神與肉體的雙重打擊下病死在回京的路上,遺恨而終。由於是突發病情,努爾哈赤並沒有留下傳位詔書,當時有實力和資格的汗位繼承人有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濟爾哈朗、阿濟格、多鐸、多爾袞。為何皇太極得以襲承汗位,是眾望所歸還是以勢逼人呢?

代善,位列四大貝勒之首,自從老大褚英被處死後,代善是最有資格繼承汗位的,努爾哈赤也曾說過去世後汗位由代善繼承,而且手中掌握正紅、鑲紅兩旗,代善的實力最為強大,最有可能爭取到汗位,因為代善系統的人丁最多,執政貝勒最多,其他貝勒難以與他抗衡。可是因為虐待兒子又和自己的繼母眉來眼,被廢黜大貝勒的太子名份後聲望一落千丈,自知無力制服自己的幾個弟弟不得不轉而支持皇太極。

阿敏,他只是努爾哈赤的侄子,照理說是不能繼承汗位的,但他身為鑲藍旗旗主,又在建立後金國過程中南征北戰,屢建功勳,後金國的建立,他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他的弟弟齋桑古和濟爾哈朗,也是統兵轄民的“執政貝勒”,勢力也不容小覷,而且此人素有割據地區自為國主的想法。想繼承汗位難度太大,努爾哈赤的兒子們肯定不同意,也由此轉向支持皇太極。

莽古爾泰,手中握有正藍旗,同母之弟德格類也是有權有勢的“執政貝勒”,但是生性魯莽,愛生事端,加之因為生母被努爾哈赤休了後被他殺了而在政治上受到嚴重影響,這般禽獸般的行為使得莽古爾泰在後金國的地位、影響大為降低。以至於在推舉汗位繼承人時竟無人提名於他。

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的親侄子,從小就生活在宮中,由努爾哈赤加以撫養,所以他與皇子們關係很好,尤其是與皇太極的關係更是非同一般。自知繼承無望,轉而支持與自己關係最好的皇太極。

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其生母阿巴亥深受夫君寵愛,被冊封為後金國大福晉,阿濟格年方十六歲就成為了後金八大貝勒中的一員,正白旗旗主。弟多爾袞擁有十五牛錄,多鐸也是鑲白旗旗主。所以阿濟格兄弟三人擁有二旗,母親阿巴亥又是後金國母,所以這個集團也頗有威力。但他們最大的弱點就是三人年齡太小,既沒有軍功也沒有威望,又因代善因阿巴亥被廢除大貝勒不支持他們,勢單力薄所以繼承無望。

皇太極,本身就智勇雙全,機警聰睿,而且善用權術,手握正白旗兵權,最重要的是他功勳卓著,在國內擁有很高的威望,身後有嶽託、濟爾哈朗、齋桑古、德格類等貝勒,以及赫舍裡·額爾德尼巴克什、都堂烏爾古岱等八旗高級官將追隨,所以在爭執不下時代善聽信兒子的勸說向大貝勒阿敏、莽古爾泰及貝勒阿巴泰、德格類、濟爾哈朗、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杜度、碩託、豪格等提議擁立四貝勒皇太極為大汗。


皇太極之所以能夠繼承汗位,主要是自身實力雄厚,再加上各方爭執不下妥協的結果。


琪樂無窮0418


1、皇太極個人因素:

皇太極是一個非常有心機的人有一定的謀略,而且非常喜歡讀書,善於運用權謀,他非常清楚自己在什麼樣的場合該用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眾人。於是在努爾哈赤面前,他更是一個謹小慎微的人,由於他的一些做法,最終得到了努爾哈赤的信任,同時在朝中也得到了好名聲。為他以後能夠繼承汗位做了很好的鋪墊。他的努力也沒有白費,在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最終順利的坐上了汗位。

2、膨脹的代善:

代善作為大貝勒,掌握了非常大的權力是四大貝勒的第一位人物,並且本人對大清的建立也曾立下了汗馬功勞。當時以他的軍功和資歷對大汗之位也是是志在必得是皇太極最強近的對手,,但是他卻有一個極大的錯誤,就是他還和努爾哈赤的大妃有曖昧關係,這就使得努爾哈赤的男性尊嚴受到了侮辱。所以代善在太祖心目中地位下降就錯失了登上汗位的機會。有這個前科他也不再去爭了,表示願意擁立皇太極,

3、有勇無謀的莽古爾泰:

莽古爾泰這個人也是當時的四大貝勒之一雖然他有很好的軍事才能,也驍勇善戰一句過關斬將所向無敵,,但他卻是一個莽夫,可以說根本就沒有一點政治頭腦這個人屬於頭腦簡單四肢發達類型的。再加上莽古爾泰的魯莽和殘忍,使他失去了民心以及朝中大臣的支持,由於種種缺點加之沒人支持,所以他也失去了登上汗位的機會。

4、褚英

褚英是努爾哈赤長子雖然也戰功顯著,此人卻心胸狹窄,控制慾極強,缺乏必要的政治手腕。結果遭到四貝勒,五貝勒和大臣的聯合舉報,努爾哈赤遂冷落了他,並且痛下殺手。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其他人不具備競爭條件的情況下,皇太極自然就順利的登上皇位也沒什麼爭議,滿清實行的也是有德有才者居之。,

5、眾人支持:

天命十一年(明天啟六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因寧遠之戰失敗抑鬱而逝。大妃阿巴亥和兩個庶妃殉葬。代善與其子嶽託及薩哈廉,擁皇太極嗣汗位。代善的長子貝勒嶽託和三子貝勒薩哈廉,對諸貝勒大臣說出了擁戴皇太極的原因:“才德冠世,當速繼大位”。

由於身為長兄的代善的鼎力支持,所以眾貝勒乃合詞請上嗣位”,皇太極“辭再三,久之乃許”,被擁舉為大汗。九月一日,皇太極在大政殿即汗位,焚香告天,宣佈次年為天聰元年。

皇太極自少年起常隨父兄狩獵和征戰,騎射嫻熟。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受推舉襲承汗位,改次年為天聰元年。

皇太極即位之後進行大刀闊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在戰略上定先征服朝鮮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後顧之憂的戰略方針。對明則採納漢族降官建議,確立"講和與自固之策",重用漢將,削弱明朝實力,志在入關奪取全國政權。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猝死於清軍入關前夕,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夙願。只能抱憾終身,





amply龍仔


滿清朝廷在早期是八旗王議會制,之所以皇太極登上皇位?並不是由奴兒哈赤指定的皇位繼承人!題主的問題?壓根就不存在。在歷史上由於皇太極是四大貝勒之一,本身就是皇帝位有利的競爭者。奴兒哈赤病死時,皇太極就在奴兒哈赤的身邊,實力又是最強,所以得到了八旗王的一致擁戴而成為了滿清朝廷的皇帝。根本就沒有什麼傳位詔書,後來在雍正皇帝時他的兄弟們一直推崇八王議政制度?就是這樣的制度。所謂的八王議政?實際上並不是指定的八個王爺,事實上很少有湊齊過八位王爺。因為,滿清八旗王並不是八個王爺。在順治繼承了皇帝位時,八王議政制度就明存實亡了,因為順治帝就是各方勢力政治妥協才當的皇帝。


愛看愛思考


寧遠大敗時,,努爾哈赤身負重傷,被皇太極等阿哥送回瀋陽大都,,在三個多月後死去,,論武功皇太極不如幾位大哥小弟,。。但他生份尊貴,成熟幹練,剛柔並濟,是最佳人選,,。而多爾袞年少不更事,,必受制於眾兄長,權衡利弊,,,三思而後行,,以八王議政,為輔助以分其勢,。才立皇太極為😓,汗,,眾人皆心安而順歸皇太極的領導,,,


94310417小云


老野豬禍害華夏罪不容誅,努爾努爾哈痴哈痴的野豬老了,自然要小野豬繼續禍害華夏,因為老野豬覺得在和眾多母豬亂倫雜交的後代中,這頭小野豬最有可能是老野豬的孽畜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