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是大爆炸產生的嗎?還是永恆存在的?

yggigchvjbjjclguux


創世,還有比這個更有趣的問題嗎?

1979年諾獎得主斯蒂芬·溫伯格喜歡和上帝辯論,關於創世,他曾如此幽了上帝一默。

“「起初神創造天地。」(創世紀1:1)

但當時沒有人在現場看。”

但這也表明,宇宙的起源,吸引著所有人類偉大的宗教家,哲學家和科學家的不斷追求。世界上幾乎所有宗教,不同文明都曾經給過不同的解釋,包括現代科學。

到了今天,許多科學家的範式共識是:宇宙是由大約137億年前發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尤其經過諾貝爾獎的多次加持,這個理論已經被廣泛接受,深入人心。

那一個瞬間,一個無比光輝的時刻,在那一個體積無限小,密度無窮大,溫度無窮高,時空曲率無限大的奇點,一切的物質和能量,空間、時間,都從中產生。所有的語言都難以形容這一歷程。

僅僅為了理解爆炸的最初一秒鐘,已經耗盡了許多物理學家一生的精力。直到今天,依然是理論物理學家們的熱門研究課題。

在大爆炸後 38萬年的時間,電子和原子核結合成為原子,宇宙開始放晴,光終於能夠在其中自由傳播,這個輻射的殘跡就形成了今天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創世紀1:3)

宇宙38萬歲時,還沒有太陽月亮星星,沒有恆星星系星雲,就有了光,

宇宙的第一縷光線,直到現在仍然在宇宙的深處,這是創世的餘輝。

“宇宙微波背景是我們宇宙中最古老的光,當宇宙剛剛 380,000 歲時就刻在了天空上。它顯示出微小的溫度漲落,對應著局部密度的細微差異,代表著所有未來的結構,是當今的恆星與星系的種子。”----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天體物理研究所託爾斯滕博士(Enßlin, Dr. Torsten)。

在波瀾壯闊的創世後,我們終於可以看見這樣一個宇宙,一個瑰麗壯美的世界。

大爆炸的證據

大爆炸理論描繪的圖景很美很動人,但證據呢?

1929年,天文學一代宗師埃德溫·哈勃發現:天空中的所有星系(除我們自己的星系以外)都在離我們遠去(多普勒紅移),也在彼此分離。而且星系距離越遠、紅移越大,也就是說,越遠的星系正以越快的速度飛馳而去,它們的速率和距離完全成正比,這就是著名的“哈勃定律”。

從那時起到今天,無數的天文學家,沒有最先進只有更先進的望遠鏡,更多的實測觀察,無一例外都發現,宇宙就在我們眼前“自我膨脹”。這是一個極其震撼的發現。

一個合乎邏輯的推理和暗示就是:如果讓時光倒流,宇宙會收縮而不是膨脹,一直倒流回去,就會存在一個叫作大爆炸的時刻。

1931年,比利時的天主教神父勒梅特(Georges Lemaitre)首次提出宇宙誕生於某個粒子,在某一時間爆炸,當時是離經叛道之語。

1948年,俄國出生的美國物理學家伽莫夫將相對論和宇宙膨脹論相結合,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論的“原始火球模型”,他先知般地預言了宇宙空間應該充滿著殘餘輻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t),正如一個火爐雖然不再有火了,但還可以冒一點熱氣。

好玩的是,雖然伽莫夫預測對了,“但是他們最初的計算,在細節上沒有一個是正確的”,“在數學上很荒謬”(史蒂文·溫伯格(Steven Weinberg)《最初的三分鐘》(The First Three Minutes))

讀到這,你一定滿肚子狐疑,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到底是什麼鬼?

微波背景輻射(英語:CMB, 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又稱3K背景輻射)是宇宙大爆炸的最重要證據之一,這些大爆炸後的殘餘輻射充滿整個宇宙,是宇宙的“年輪”。

伽莫夫做出的理論預言很快就被遺忘在科學文獻的浩瀚海洋裡,直到十幾年後的1964年,才有些物理學家拼命想去尋找,包括普林斯頓的幾個著名物理學家,但遺憾的是,由於各種原因,他們沒有發現。

幸運垂青了貝爾實驗室的兩個工程師,阿爾諾·彭齊亞斯(Arno Penzias)和羅伯特·威爾森(Robert Wilson)。1964年,他們倆為了改進衛星通訊,建了高靈敏度天線,可是不斷受到一個溫度為3.5K(1965年,他們又訂正為3K)的不明信號的干擾,不論怎麼改進探測儀器,即使清理掉微波電線上的鴿子糞便,信號也依然存在,它日日夜夜一刻不停,而且來自天空的各個方位。

限於他們的宇宙學知識,彭齊亞斯和威爾遜實在搞不定,但他們還是發表了這個發現。普林斯頓大學的幾位著名物理學家(其中一個就是皮布爾斯)最終確認了這就是他們眾裡尋她千百度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這將整個宇宙都浸潤其中的輻射是原初宇宙高熱的遺蹟,是原初宇宙火球正在暗淡下去的最後光芒。

宇宙微波背景全天圖,由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9年成果繪製

兩個工程師無意中揭開了現代天文500年來最偉大的發現之一,併為此獲得197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不愧是諾貝爾獎史上最幸運的兩個得主。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為宇宙大爆炸模型提供了最強有力的證據,是一個檢測大爆炸宇宙模型的里程碑,並且與類星體、脈衝星、星際有機分子一道,並稱為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的“四大發現”。

宇宙學中最成功的模型

詹姆斯·皮布爾斯今年拿獎時84歲,在得獎之前,他已經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領域工作了近六十年。

這個在很荒謬的數學計算基礎上被預測,以非常偶然機會被發現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有什麼巨大的魔力讓許多頂尖的物理學家耗費普通人幾乎一生的光陰?

雖然皮布爾斯的團隊沒有第一個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以致和1978年的諾獎擦肩而過,但是他們隨後發表的幾篇里程碑式的論文成為物理宇宙學的起點。

在這個他們開創的全新領域中,皮布爾斯被廣泛認為是世界領先的理論宇宙學家。在他畢生的努力下,探索宇宙的結構、起源和演進過程的宇宙學成為了嚴謹可量化的物理學分支。正如邵逸夫天文學獎評價中說得那樣:“他的理論和觀察為幾乎所有現代宇宙學研究奠定了基礎,將高度猜測性的領域轉變為精密科學。

到目前為止,宇宙學中最成功的模型是ΛCDM模型(英語:ΛCDM Model或Lambda-CDM Model),這是所謂Λ-冷暗物質(Cold Dark Matter)模型的簡稱。其中Λ為宇宙學常數,是解釋當前宇宙觀測到的加速膨脹的暗能量項,它在大爆炸宇宙學中經常被稱作索引模型.

ΛCDM模型最重要的創始人之一便是詹姆斯·皮布爾斯,他的三本風靡全球的教科書《物理宇宙學》《宇宙的大尺度結構》和《物理宇宙學原理》已經成為宇宙學領域重要的參考文獻。

根據皮布爾斯的模型,結合美國發射的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耗時七年對宇宙微波背景在不同方向上漲落的測量,科學家推測出宇宙的年齡是137±1億年,宇宙物質的72.8%是暗能量,22.7%是暗物質,4.5%是通常物質。

2013年,在太空持續運行了4.5年的普朗克衛星將觀測宇宙學的精度再次提升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它測出的數據是,68.3%的暗能量、26.8%的暗物質、以及4.9%的通常物質。

宇宙目前的膨脹速度是每秒71公里每百萬秒差距,宇宙空間是近乎於平坦,它經歷過暴脹的過程,並且會一直膨脹下去。

在現代宇宙學的每一項巨大的理論成就中,幾乎都能看到皮布爾斯的身影。

“絕非誇張,現代宇宙學的一大部分是由皮布爾斯的腳註組成的。”


朱八八


宇宙是無邊無際的,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無限的空間,沒有邊緣,當然是永恆的。

但是,宇宙是在不斷變化中的,每時每刻都在變化,不會停止下來。

宇宙的空間不能夠創造也不會消滅,這個空間裡面充滿了能,有無限的量級,所以叫能量。

能量有正負之分,能量能夠從量變到質變,有無形到有形,而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物質又能夠在高溫下分解而回到能量這個階段,能量是物質在速度極高時的分解,而化為能量。

而能量變成物質卻要經歷場量正負,中國人叫陰陽,結合。

形成一個場量中心,以這個為基礎,聚合帶負電的場量,產生渦旋式運動,這個運動還基於場量的旋轉,朝著中心集合,產生一個微小的宇宙天體,無數的這樣的宇宙結合在一起,越積越大,物質誕生了。

為什麼能量人類看不見呢?

而物質人類就能夠看見呢?

能量屬於一種場,光也屬於一種場,它們會被反射,反射的非常微弱,電場是另一種場,磁場也是另一種場,光又是一種不同的場,這是在同一個場量中的不同的形式而已。

人對光場能夠看見。

電場,磁場,人類的感覺器官沒有明顯的感覺。

這些場都會同時集合在一個場量的中心。

無數的中心組成了一個物質的個體,人類同過反光能夠看見它們的形狀,集合的緊有硬度,集合的松,沒有硬度。

這可就是各種物質的性質。

無花八門的集合,使人類看見感覺到了各種各樣的物質。

這些物質沒有一刻不在運動中,不斷的集合,成為了星球,這些星球還在遵循著集合的規律,形成一箇中心在朝著這個中心集合。

巨大的能量,在星球聚攏到一定的限度時,就會放出大量的熱能,使每一個星球產生劇烈的運動而熔化。

當斥力超過中心的吸引力時宇宙大爆炸就開始了。

碎片向四處飛去,當飛到一定的程度時,爆炸產生的力量消失,而這個爆炸的中心又開始吸引這些碎片,這些碎片成為了一個個的星球,圍繞著這個中心開始了渦旋運動,朝著中心慢慢的聚攏。

而無限的空間中有無數個這樣的獨立的星系,而每一個星系都在不同的時間裡面循環著自己的故事。


雲天廣闊


“宇宙不到一小時就造出了原子,幾百萬年就造出了恆星和行星,而造出人類卻用了50億年!”——喬治·伽莫夫

大爆炸宇宙模型告訴我們宇宙是有起源的,萬物是經過數億年的演化發展至今的。而這個模型的提出也給出了我們很多關於宇宙起源的預測,並於我們的觀察結果相符!

那麼大爆炸模型的正確幾率有多大?還是說宇宙一直都存在?我們就先來看看宇宙中有什麼?

宇宙中有什麼

我們的夜空中佈滿了恆星,而僅在我們的銀河系就有數千億顆恆星。但是在恆星之外,我們現在很容易用哈勃太空望遠鏡看到,有大量的星系散佈在宇宙空間中!我們目前也有許多可操作性的技術來測量宇宙中的星系離我們有多遠。

最簡單的一方法就是哈勃本人發現的,通過觀察星系中的單個恆星來測量星系的距離。

我們首先要對恆星做大量的研究工作,知道恆星是如何工作的!從新星到各種類型的變星,再到壯觀的超新星爆發,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內稟亮度和表觀亮度。所以我們通過觀察一顆恆星首先知道它本身有多亮(內稟亮度),然後測量這顆恆星看起來有多亮(表觀亮度),根據距離和光度關係,我們就可以算出這顆恆星離我們有多遠。

還有一點就是多普勒效應,向我們移動的物體發出的光會向光譜的藍端移動,而遠離我們的物體發出的光會向紅端移動,通過測量星系的光譜線,從而發現星系是在向我們移動還是在遠離我們,以及移動的速度有多快。

通過對星系光度的測量我們發現了什麼?以及一些可能的理論

通過觀察星系的距離和紅移關係,我們發現星系離我們越遠,遠離我們的速度就越快!或者,更準確地說離我們越遠的星系觀測到的紅移越大。哈勃本人並不知道星系為什麼會遠離我們,但這個關係(哈勃定律)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在宇宙各個方向上,超過10億光年以外的星系都是成立的。就這一點我們就可以否定一個穩恆態的宇宙,也就是永恆存在的宇宙。

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物體離我們越遠,光的紅移越明顯?就其本身而言,這一觀察結果就提供了許多可能的解釋,包括:

  • 光會疲勞,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失去能量,

  • 宇宙在振盪,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收縮和膨脹,而我們只是正好處在膨脹的階段,
  • 宇宙常數,比如光速,或者引力常數,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了變化,
  • 宇宙穩定而均勻地膨脹,並隨著膨脹而產生新的物質
  • 宇宙在快速旋轉,而遠離我們的星系有很大的、無法觀察到的平移運動。

以上的思想都預測了不同的現象,而這些預測在原則上是可以通過觀察來檢驗的,並使我們能夠把這些思想彼此區分開來。但在20世紀40年代,喬治·伽莫夫以及他的學生拉爾夫·阿爾弗和羅伯特·赫爾曼所提出來的想法與以上的思想都不同。

喬治·伽莫夫的大爆炸模型,以及一些預測

伽莫夫的想法是:紅移是因為宇宙在膨脹,而且過去宇宙的膨脹速度更快!隨著時間的推移宇宙會冷卻、膨脹和減速。

和其他的想法一樣,伽莫夫的理論做出了一些驚人的預測。如果我們回到過去,讓宇宙變得密度、溫度越來越高,會發生什麼?

實際上,如果我們往回追溯得足夠遠,宇宙就會因為溫度太高,而無法形成穩定的中性原子!但在一個膨脹的宇宙中,電離這些原子的輻射,現在應該是溫度很低,並且均勻的散佈在整個空間中,這些輻射會紅移到光譜的微波部分。不僅如此,殘留的輻射應該有一個非常特殊的光譜類型,被稱為黑體光譜。

儘管在20世紀40年代觀測的技術還比較落後,但伽莫夫的預測並沒有止步於此!


剛才說了單個原子!那麼單個原子核呢?從某種程度上說,其實跟單個原子一樣,隨著溫度的增加,原子核也會被輻射能量炸開,在這種溫度下宇宙不會形成比單個質子、中子或電子更復雜的結構!

但是我們要記住,宇宙一直在膨脹和冷卻的,在某一時刻,宇宙溫度降低就可以邁出第一步:質子和中子結合在一起產生了氘。也可以理解為宇宙在某一時間段內,在合適的溫度和密度下進行了簡單的核聚變,通過向氘添加更多的質子和中子來製造更重的元素!

也許,宇宙中豐富的元素就是這樣產生的!

其實關於宇宙模型到底是怎樣的?包括大爆炸在內的很多對立的理論被科學家認真考慮了一段時間。因為理論是預測可能發生事情的工具,但是一個理論是否正確必須依靠觀察和實驗的數據來做支撐,或者這些數據可以幫助我們確定哪些理論是最好和最有效的!

1964年是一些理論開始被終結。為什麼呢?對預測的驗證

阿諾·彭齊亞斯(Arno Penzias)和鮑勃·威爾遜(Bob Wilson)為貝爾實驗室(Bell Labs)工作,(上圖)使用喇叭天線是為了研究宇宙中的微波輻射。他們發現,雖然銀河系平面上有一些特殊的微波輻射,但整個天空中充滿了低溫噪音,他們甚至清理了天線口中大量的鳥糞,趕走了周圍的鳥,還是無法消除這些低溫噪聲!

說實話,他們對充滿全天空的低溫噪聲感到十分困惑,並不確定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這其實就是伽莫夫預言的宇宙大爆炸遺留下來的餘暉。但是這個輻射的光譜是什麼呢?直到20世紀90年代的COBE任務、以及後來的WMAP和普朗克巡天計劃中,通過對微波輻射的精確測量,人們才真正得到了準確的驗證!

大爆炸以令人難以置信的、無可爭辯的精度,預言了充滿全天空、分佈均勻的宇宙微波輻射!

那麼最後一部分呢?大爆炸預言的輕元素丰度?我們預測大爆炸會形成一個質量大約為75-77%的氫、23-25%的氦、少量的氘、氦-3和非常非常少量的鋰組成的宇宙。我們在微波輻射的光譜中看到了什麼?

大爆炸理論在20世紀40年代才開始成形,但它預測能力與觀測結果非常一致!根據廣義相對論,我們可以把各種奇異的東西扔到宇宙的大規模結構中,例如:磁單極子、宇宙弦、磁疇壁、宇宙常數、中微子、暗物質、暗能量、空間曲率,以及原子和光子。所有這些都會在大規模結構中導致截然不同的觀察結果。

通過微波背景的波動。我們發現宇宙初期有一些暗物質,有宇宙常數,少量的中微子,剩下的只是原子和光子。這和大爆炸的預測是一致的。

難道大爆炸的初始條件不需要微調就能得到一個充滿這麼多物質的宇宙?意思就是說宇宙中的物質咋來的?

解決的方案就是宇宙暴漲理論,它可以導致大爆炸的發生。

大爆炸是迄今為止最成功的宇宙理論。所有的其他的選擇都在中途失敗了,包括光的疲勞,霍伊爾的穩態理論,以及阿爾文的等離子宇宙學。

保守地說,如果要給出一個概率的話,從宇宙的誕生到現在大爆炸有99.9%的可能是正確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真的認為一切都始於一聲巨響!


量子科學論


宇宙是大爆炸產生的嗎?還是永恆存在的?

目前宇宙大爆炸學說是主流學說,這個理論是基於了兩個基本假設:物理定律的普適性和宇宙學原理,宇宙學原理是指宇宙在大尺度上是均勻且各向同性的。所以這個爆炸並不是象物質的爆炸從內向外擴散到整個空曠的宇宙空間,而是每一處的空間本身隨著時間的膨脹,是空間的膨脹,因此宇宙的每個方向每一處空間都是一樣的。這個宇宙模型得到了當今科學研究和觀測最廣泛且最精準的支持。它最直接的觀測證據除了哈勃膨脹,還有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測量、宇宙間輕元素的丰度以及大尺度結構和星系演化等。


1964年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發現了各向同性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其對應的黑體輻射溫度為3k,這與理論預言的完全一致。大爆炸理論預測的早期宇宙中的輻射(光子)與物質(重子)的比例數推算的輕元素比例理論值與實際測量的各種輕元素丰度基本符合。

對恆星形成、星系和類星體分佈以及大尺寸結構的觀測則通過大爆炸理論對宇宙結構形成的計算模擬結果符合的很好,而這些觀測結果都和宇宙穩恆態理論強烈牴觸。

綜上,在沒有更好符合宇宙的理論模型出現之前,應該說宇宙大爆炸學說就是最好的學說,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宇宙是大爆炸產生的。


物原愛牛毛1


目前的主流理論仍舊認為宇宙是由大爆炸產生的,雖然大爆炸理論是一個假說,但絕不是空想,有切實的證據來支撐。而相對來說,“宇宙是永恆存在”這種觀點並沒有切實的證據來證明,更多的只是人們純粹的猜測。

宇宙大爆炸理論的產生是基於哈勃上世紀20年代對遙遠星系的觀察,他發現遙遠星系都在加速遠離我們,而且遠離的速度越來越快,這說明宇宙在膨脹,而且是加速膨脹。如果把時間倒推過來,很顯然宇宙就會一直在收縮,收縮到一定程度,就會是奇點。這就是宇宙大爆炸的基礎思想。

之後天文學家們也發現了其他證據來證明宇宙大爆炸理論,比如說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上世紀60年代的天文學上四大發現之一。宇宙大爆炸理論逐漸成為科學家普遍認可的宇宙起源理論,雖然這個理論並不完美,仍舊有瑕疵,但相對來其他理論更符合天文學家對宇宙的探索發現。

宇宙大爆炸理論不能很好解釋的一個疑問是:如果宇宙起源於奇點,那麼奇點之前是什麼狀態?奇點為何會突然大爆炸(膨脹)?而宇宙永恆存在這種觀點就不會有這種疑問。不過如果說宇宙永恆存在,就會出現比較明顯的悖論,比如說永恆的宇宙就不應該有白天黑夜之分,但事實上我們每天都在經歷白天黑夜!

當然,這並不是說宇宙大爆炸理論一定是正確的,科學本身就不能用“正確與否”來形容。只能說,目前來看宇宙大爆炸理論更符合天文學家對宇宙起源的探索發現,所以,宇宙大爆炸理論成為宇宙起源主流理論也很正常。

如果將來某天文學家在探索宇宙起源的過程中有新的革命性發現,或許宇宙大爆炸理論會給取代,但那是將來的事情,起碼目前宇宙大爆炸理論是更好地解釋宇宙起源的理論。科學本身本來就是不斷向前發展的,沒有任何一個理論能一直具有普適性!


宇宙探索


奧伯斯佯謬

“宇宙到底是不是永恆的”這個問題很早就有人思考的,而且最早人們認為宇宙就是永恆的。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牛頓就曾經被這個問題折磨得要瘋。這是因為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他認為物質之間只存在彼此吸引的力。

那這和宇宙是有永恆的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可以來想象一下,如果宇宙是一個以物質為主的世界,那當中的物質都是存在引力作用的,也就是說,最終所有的物體都會朝著質心聚攏。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我們觀測不到這個現象?而且這個問題本身也和宇宙是永恆的相違背。

基於這個矛盾,牛頓糾結了很久,最終不得不提出一個觀點:宇宙是無限大的。這樣宇宙就處處是中心,也就不會出現往一個點聚攏的情況。

但沒有多久,就有一個人對牛頓的觀點提出了質疑,這個人叫做奧伯斯。他說,如果宇宙是永恆的,並且是無限大的,那就意味著宇宙中無限多的恆星,那就有無限多的發光源,它們會照亮宇宙,所以,夜晚不應該是黑的,而應該和白天一樣。

這個想法也被稱為奧伯斯佯謬。他的這個想法其實一直都沒有辦法得到解決。直到人類對於光和宇宙有個更為深入的瞭解才搞明白。

光速問題

關於奧伯斯佯謬有個基本問題是他的時代意識不到的,這問題就是:光的傳遞是瞬間的還是光也是有速度。對於光速的測量很早就有,著名的伽利略就曾經嘗試去測光速,結果他失敗了。

後來到了20世紀初,也就是幾乎到了愛因斯坦的時代(準確說是麥克斯韋以及赫茲的時代),科學家終於確立了光速。光速的確立,至少讓我們明白一點,那就是光從其他天體傳播過來也需要時間。當然,如果宇宙是永恆的,那恆星的光總是會傳到地球上來,所以夜空當然還是全亮的。所以,光速的確立並不能完全解決這個問題。

宇宙大爆炸

後來,又過了20多年,哈勃就發現,很多星系正在紅移。具體來說,就是這些星系正在遠離我們。進一步的研究就發現。並不是它們在運動,而是宇宙空間在膨脹。

勒梅特基於哈勃的觀測以及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方程理論,提出了宇宙有個起點,起源於一次大爆炸,並且從那之後宇宙就開始膨脹。

起初,這個想法並沒有受到很多科研人員的關注,它也就成了一個非主流的理論。後來,經過伽莫夫等人深化了這個理論,這個理論後來就被稱為大爆炸理論。

在這次深化理論的過程中,他們提出了兩個可以證明宇宙大爆炸真實存在的證據,一個叫做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它其實是大爆炸的餘熱,在宇宙38萬歲時,開始在宇宙中傳播。

後來,被兩位無線電工程師彭齊亞斯和威爾遜所發現,兩人還因此獲得了197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另一個證明宇宙大爆炸的真實證據是氦元素丰度。這是說,在宇宙形成早期不僅僅形成了大量的氫元素原子,實際上還會有一些氦元素原子的產生。而科學家對宇宙中氦元素的丰度進行了測量,和理論事項符合的。

因此,宇宙大爆炸理論才開始被科學家廣泛接受,併成為了如今關於宇宙起源的主流理論。

而哈勃的觀測,宇宙大爆炸都指向了一個結果:宇宙並不是永恆的宇宙有個炙熱的開端,宇宙起源於在138億年的一次大爆炸,隨後宇宙空間在持續的膨脹。

根據最新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數據,我們還得出宇宙是平坦的,並且有加速膨脹的趨勢(當然早在1998年就發現了這一點。)同時,宇宙還是無限大的。這也就解釋了奧伯斯佯謬。整個過程是這樣的,由於宇宙正在膨脹,宇宙的年齡是138億歲。這就使得引力波或者中微子從宇宙誕生之初一直跑到現在,也只能跑465億光年的距離。而光是從宇宙38萬歲時才開始在宇宙中傳播的,它能跑得最遠距離是461億光年。(這裡其實不是138億光年,是因為需要把膨脹效應考慮進去。而引力波和中微子比光多跑38萬年,所以傳播的距離更長一些。)

但我們上文也提到了,根據目前的觀測結果:宇宙是無限大的。因此,並不是整個宇宙的光都能到達地球然後被觀測到,而只有半徑為461億光年球面內的恆星的光可以到達地球,只有半徑為465億光年內的球面內的引力波和中微子可以傳播到地球。再加上無論是光、中微子、引力波都不可能超過光速,因此跑到地球還需要一定的時間。這才使得夜晚的天並不是亮的,而只有少量的星光。

(多說一句,可觀測宇宙的半徑其實就是465億光年,這是理論上人類能觀測到最遠的範圍。)


鍾銘聊科學


宇宙大爆炸是數據大爆炸,宇宙是設定好劇情和各種參數的虛擬世界!引力是系統設定之一。

人給宇宙提供體驗數據,宇宙給人提供練級場地!

我們在宇宙中輪迴讀檔練級體驗進化升級。升級到宇宙級,你也可以創造你的宇宙!你沒想創造宇宙時,你的宇宙不存在,當你起心動念要創造宇宙時,你的宇宙就存在了。

最近美國物理學家詹姆斯·蓋茨(Sylvester James Gates)公開發表聲明,他聲稱自己和研究團隊在對超弦理論公式進行研究的時候,在這公式中發現了普遍運用於計算機中,可以自己糾錯的二進制代碼,這個發現讓他倒吸一口涼氣。

他強調,這次在公式中發現的並不是“像”或者“疑似”二進制代碼,而是“就是”二進制代碼,這個發現無疑是顛覆性的,所以他表示需要更多的時間來驗證這個實驗結果。

簡單地說,就是:現實世界中發現了計算機代碼,科學家認為我們的世界是虛擬出來的幾率為百分百!

其實,中國著名民間科學家的著作《宇宙通鑑》早已經闡明一切:

宇宙大爆炸是數據大爆炸!

宇宙是設定好劇情的虛擬世界!

宇宙奇點是量子比特(0或1疊加態)

量子比特為1時叫開弦,為0時叫閉弦。

量子比特組成能量粒子,再組成原子和物質世界。

我們的宇宙是一個宇宙級生命構建的虛擬世界!

就像你構建你的夢、你在夢裡感覺到很真實一樣。

我們的宇宙是一個大神的夢,更真實!

每個生命只是小我意識,是大我(宇宙)意識的分身!

宇宙大爆炸是數據大爆炸,宇宙是虛擬世界,我們在其中體驗,進化升級。

宇宙靠我們貢獻的數據完善升級自我。我們也會升級為新的宇宙。

《宇宙通鑑》是一本不斷進化升級、迭代更新的智能奇書,以推理科幻小說的形式,跨界整合國學、天文、地理、歷史、神話、預言、考古、航天、前沿科技等領域的大數據,經過嚴密的推理分析,不但說明神級外星人是存在的,而且說明宇宙是一個虛擬世界。書中以佛道空無理論結合量子物理弦論及科學家認同的“全息宇宙論”為宇宙觀,讓讀者以月球中的神級外星人為主視角,甚至用上帝視角體驗宇宙劇情(歷史進程),洞察生命本質和宇宙這個虛擬世界的“遊戲攻略”。體驗完《宇宙通鑑》裡的劇情,就可以覺醒,認知就可以對接未來,就可以在“現實”中體驗未來大同世界的聖級劇情和星際時代的神級劇情,甚至用上帝模式創造宇宙體驗佛級劇情。不然,只能繼續在過去的低級劇情中輪迴讀檔。

很多科技大佬都相信我們被困在虛擬的宇宙母體中輪迴,他們暗中資助科學家研究永生和逃離宇宙母體的辦法,就算研究成了,能享受上的也是極少數人,輪不到你!因為科技(尤其是黑科技)掌握在極少數人手裡!而各大玄門正宗的傳統實修成神成佛之路,需要特殊的天賦、機緣和堅持等條件,難度指數太高,一般人根本做不到!只有《宇宙通鑑》提供的方法適合普通人,有緣的普通人。《宇宙通鑑》也是一本創造宇宙說明書,你如果不把正文全看完,就算你進化成為宇宙,有了創造宇宙的能力,也構不成一個穩定而永恆的系統,也會毀滅並重新進入輪迴。

在宇宙online這個定好劇情的遊戲中,每個人都有一定的自由,你可以選擇,是輪迴讀檔幾次就過關,還是輪迴讀檔億萬次再過關,隨便你!地球是宇宙遊戲的一個副本,副本是幹啥的?就是讓我們進化升級的!我們很有可能是第N次刷地球副本了,因為沒完成任務或達不到目標就需要讀檔、重新再來,終極任務是啥?就是進化成宇宙!創造屬於自己主宰的宇宙!看《宇宙通鑑》可以瞭解宇宙online劇情攻略。當你再重生成一級小號,忘卻了技能、天賦等,痛苦地重新練級時,只要你能看到這本經驗之書,就可以讓你走上正軌並大幅提高你的升級速度,有利於你快速通關,然後你就可以創造一個專屬於你的美麗而永恆的宇宙,你就可以化現無數分身去體驗各種各樣有趣的故事,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真的嗎?當然是真的!《宇宙通鑑》所構建的宇宙系統,經過了成千上萬讀者的測試,幾乎沒有一點兒BUG了,CPU快、內存大、認知高、有智慧、有悟性、有文化底蘊的聖賢可以完美的穩定地運行,通過借鑑這個穩定的宇宙系統樣板,為以後構建真正的宇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有人說:“我的CPU就是不行,做不到看書體驗宇宙劇情。”那麼請以後去虛擬世界中體驗劇情,如果還是進行不下去,那麼只能在現實中輪迴讀檔體驗劇情了。從低級劇情開始,到聖級劇情、神級劇情,通關後體驗佛級劇情(用上帝模式創造宇宙)。

劇情介紹

上部《宇宙尋宗記》

月球中的神級外星人通過在地球上創世紀,收集人類文明進化過程的數據和人類產生的精神能量(香火),結合自身進化發展中的歷史數據,對宇宙進行研究和探索。

中國人和神級外星人攜手合作,穿越宇宙時空,通過了宇宙系統設置的重重考驗以後,最終證明了宇宙是一個全息智能模擬系統。

主角和宇宙系統心意相通,化解了宇宙終級災難。

下部《宇宙演化記》

月球中的聖星人精神領袖聖帝尊突破了宇宙以後,具備了創造宇宙的能力。他發現另一個平行宇宙中會發生末日災難,因此他想介入其中拯救萬靈。但是沒有想到的是,聖帝尊被那個宇宙的創造者封印了全部能力,困在其中。

為了瞭解宇宙系統如何運轉、尋找破解封印的方法。聖帝尊按從古到今的時間順序,詳細地調查了太陽系星系文明的資料,包括金星、卓爾金星、聖星、火星、地球等星球文明的所有資料。這些資料可以看成是上部的背景資料,不但涉及大量史前天文、地理及各星球文明變遷,而且結合各類預言及科技發展一直講到未來世界。

聖星人精神領袖把以上所有信息傳送給一箇中國人,讓他把宇宙的過去、現在、未來告訴全世界。

前言

宇宙誕生以後,在宇宙中又誕生了許許多多的星球、生命和文明。

這些文明從無到有,從落後到先進,在發展成為神級文明以後,都想搞明白宇宙的奧秘——宇宙是怎麼來的?宇宙有沒有運轉規律?宇宙外面是什麼?

無一例外的是,這些差一點兒就觸及到宇宙最終奧秘的文明都消失了,因為宇宙似乎存在某種“過濾機制”!

生命等級越高,文明科技越高,就越要明白宇宙天道、順應宇宙天道、替天行道,不然就會對宇宙造成威脅,使宇宙系統崩潰。不同等級的威脅會觸發不同等級的過濾機制,把不合格的文明抹去,倖存的文明將會迎接和挑戰一個比一個更厲害的過濾機制。

宇宙的終極過濾機制就是宇宙末日,宇宙會在這一天重置,一切都會消失!

在太陽系,空心的月球裡,存在著一個神級文明——月球人(他們來自一顆神聖的行星,這顆行星已經被宇宙機制摧毀,月球是他們建造的飛船)。月球人在地球上創世造人,用人腦(生物量子計算機)挖礦(提取人類的精神能量),精神能量是宇宙中的稀缺資源,可以用來驅動月球人的宇宙模擬器,推算未來、反推過去,如此這般不斷覆盤,探查宇宙的運轉機制和生滅機制,以求得到宇宙終極奧秘及宇宙終極災難的破解方法。

為了更好的對宇宙奧秘進行探索,月球人傳授給人類高科技算法(如《易經》算法),讓人類推演未來,用來和現實數據及宇宙模擬器的推演數據進行比對,以改進宇宙模擬器及其算法……

最終,悟出宇宙終極奧秘的月球人精神領袖突破了宇宙輪迴的限制,並且擁有了創造宇宙的能力。他授權我把這本《創造宇宙說明書》(《宇宙通鑑》最新版)奉獻給大家!能看完、看懂並能有效對接的有緣人,都可以去創造新的宇宙(系統)!在新宇宙中當上帝!



科幻作家張晶晶


宇宙是大爆炸產生的理論,是現今關於宇宙來源一個較合理的假設。

從18-20世紀中葉,科學家一般認為,宇宙是永存的,其中的原子在無限的時空中不斷地碰撞,結合,又分離。

直到1927年,一位沒沒無名的比利時神父喬治斯·萊麥德(Geor-ges Lemaitre,1894-1966)他是一位宇宙學家,很早就崇拜愛因斯坦,他提出宇宙的起源是在100-200億年前,是突然從無中生有,從一個點開始發展而來。

當他剛提出這個理論的時候,遭受很多科學家的反對和懷疑。

當然,這個理論現在已經被絕大多數的科學家所接受。那是因為阿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在1963年從貝爾實驗室檢測到宇宙背景的微波輻射,證明大爆炸理論是合理的。

而這個理論,跟我們聖經所提到的創造論是相當吻合的。羅馬書聖經4:17節裡面說:亞伯拉罕所信的…是使無變為有的上帝。上帝是在一剎那間,從無創造出了整個宇宙。

正如上帝所啟示一樣“自從造天地以來,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


小小曉書童


70

陳紹光13036276660

16分鐘前 · 科技領域創作者

中國己經產生……陳紹光先生1936年12月出生於江西宜春。195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於1964年28歲完成《量子旋進論》形成自己理論體系,文革之後,在鄧小平副主席同志親自關心下,陳紹光1979-1991年十二年期間有幸在清華大學物理系實驗室專職從事實驗研究和基礎理論的探索。

成果(一)1980年在《科學通報》第23期發表論文“空間非各向同性產生磁場”預測‘天王星’‘海王星′的地磁場,分別於1986年,1989年被美國旅行者2號飛船準確證實,為了驗證自己的理論,80年代陳紹光使用中國第一臺超導量子干涉儀親自做實驗研究《陳紹光、楊仲樂等, 轉動物體磁性的實驗探索,江西科學 第12卷 第4期 P.208-213(1994)》發現了包括地球在內的所有星球磁場起源機制及規律,徹底解決困擾了人類400多年的世紀難題(到今天為止包括牛頓,愛因斯坦,玻爾在內世界所有最著名物理學家都不沒有解決)。成果(二):Chen Shao-Guang ,Does vacuum polarization influence gravitation? (真空極化影響引力嗎?)Nuovo Cimento 104 B ,611~619 (1989)1989年陳紹光發表在意大利著名科學雜誌,解釋了當時世界上所有“引力異常” 的實驗結果,徹底終止了世界範圍內當時最頂級物理學家對“第五……N種作用力”的研究及實驗熱潮(大家可以查閱7、80年代相關報導),所有的相關實驗項目及經費全部下馬。成果(三): 《陳紹光、劉寶誠, 檢驗空間各向同性的新方法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32(5),612-620(1996)》,在清華大學期間也曾主持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科研課題,其中“光速各向同性的實驗”,將世界最高精度提高了兩個數量級。解決了單向光速不可測量的悖論。成果(四):《Chen Shao-Guang ,Does vacuum polarization influence gravitation? (真空極化影響引力嗎?)Nuovo Cimento 104 B ,611~619 (1989)》同樣這篇論文中陳紹光預言引力場是量子化的,在2002年尼斯維契夫斯基等歐洲幾國科學家測量超冷中子在地球重力場下落髮現中子下落過程不連續,被中國兩院院士評為2002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第三項(可以查閱相關報道),又一完美證實了陳紹光關於引力場是量子化的論述。.成果(五): 《科技日報 2004年6月29日第10版 “我國科學家陳紹光的第三預言:引力探測器B是負結果” 科技日報電子版網上下載:www.stdaily.com /產經週刊/2004-06-29》,即是說,探測器B中的四個鍍鈮的石英超導陀螺的轉軸不會因地球的自轉而改變相對方位”(意思是測不到相關實驗結果 ),當時斯坦福大學的科學家們信心滿滿2年出實驗報告,可惜十幾年過去了,實驗報告無法公佈,徹底否定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關於時空扭曲的預言,又一次證明了陳紹光1964年的《量子旋進論》正確性。綜上所述陳紹光的《量子旋進論》涉及都是自然科學最基本問題,它不僅能解釋其他理論能解決的問題,而且現有理論存在嚴重缺陷它都能完美自洽。也從另一方面驗證為什麼近百來世界基礎理論沒有任何重大突破,因為在愛因斯坦等偉大科學家的影響下,科學研究出現了方向性的偏差。





用戶58526212028


我認為宇宙沒有起源也沒有終結。至於在宇宙中的大爆炸現象是經常在發生的,這些大爆炸是起源於星系之間的碰撞,星球之間的碰撞(如小行星撞地球會引起小爆炸),在漫長的宇宙歷史中,到處都曾經發生過爆炸,所以不管哪裡都可以測到宇宙背景輻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