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十多次科舉均失敗,無奈寫下一首詩抱怨不平,發人深思

對於我國古代詩人而言,他們走入仕途的唯一途徑便是參加科舉考試。但不合理、不完善的科舉制度,也讓很多才人志士心灰意冷,只剩下憤懣和不平。以唐代為例,當時的科舉制度,如果你想取得一個好的名次入朝為官,必須要朝中有人推薦或有名人引薦才行。如孟浩然的名作《臨洞庭湖贈張丞相》,寫得便是期求得到丞相張九齡的援引推薦。

他十多次科舉均失敗,無奈寫下一首詩抱怨不平,發人深思

晚唐詩人羅隱就因為無人援引推薦,加上當時他當時的《讒書》一類作品,遭受到了統治階級的憎惡,總共參加了十多次科舉均失敗,史稱“十上不第”。詩人羅袞的“讒書雖勝一名休”,說的便是羅隱。所以在後來,羅隱便寫了一首又一首詩抱怨不平,諷刺最高統治者和官僚主義沒有正廉之節。如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感弄猴人賜朱紱》。

《感弄猴人賜朱紱》是羅隱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也是羅隱參加十多次科舉失敗後,無奈寫下的一首抱怨不平,諷刺最高統治者只要取樂的弄人,而拋棄才人志士的名作。在這首詩中,羅隱先是回顧了自己十多次科舉考試的經歷,字裡行間充滿了幸酸和無奈;後又以自嘲的口吻,藉助皇帝對耍猴藝人的封官,抒發了自己的懷才不遇。

他十多次科舉均失敗,無奈寫下一首詩抱怨不平,發人深思

《感弄猴人賜朱紱》

十二三年就試期,五湖煙月奈相違。

何如買取胡孫弄,一笑君王便著緋。

詩的開篇兩句“十二三年就試期,五湖煙月奈相違”,寫得便是羅隱十幾年來一直應進士舉也沒有成功的經歷。它的意思是說,這十二三年來,我困於考場歷盡艱辛,終於還是一個官職也沒有得到。而我為了進京趕考,不得不離開家鄉和親人。多少美麗的風光,我無緣欣賞。

他十多次科舉均失敗,無奈寫下一首詩抱怨不平,發人深思

這兩句詩的言外之意,便是說我有機會留在家鄉過著安逸日子,欣賞家鄉的美麗風光。但是卻踏上了長期以來竟日苦讀,奔走科場的不歸路。這讓羅隱心裡的情愫非常複雜,有感慨、怨恨,也有悔悟。這種情愫就像是我們今天選擇留在家鄉,還是外出工作的情愫一樣。但就今天的考取功名來說,無疑又要比唐代的羅隱要幸運得多。

他十多次科舉均失敗,無奈寫下一首詩抱怨不平,發人深思

最後兩句“何如買取胡孫弄,一笑君王便著緋”,羅隱主要敘述了唐昭宗賞賜孫供奉官位一事。據《幕府燕閒錄》載,黃巢起義爆發,唐昭宗逃難,隨駕的伎藝人只有一個耍猴的,訓練的猴子居然能跟皇帝隨朝站班。唐昭宗很高興,便賞賜耍猴的五品官職,並給予稱號叫“孫供奉”。

他十多次科舉均失敗,無奈寫下一首詩抱怨不平,發人深思

這對於羅隱來說,就是一種辛辣的諷刺。他為了仕途,寒窗十數載,卻十試不中,依舊布衣。所以羅隱在這兩句詩中,以自嘲的口吻說自己還不如一個耍猴的。便是對皇帝只要取樂的弄人,拋棄才人志士的諷刺。雖然這首詩中充滿了憤懣和不平,並且寫的也只是他個人的經歷。但是這種遭遇,在唐代甚至唐代以後,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發人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