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不死便無三國,他到底有多恐怖?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郭嘉,字奉孝,潁川陽翟人,他輔佐曹操白手起家,逐步掃滅北方諸侯,奠定曹魏基礎。有人說:“郭嘉不死,孔明不出”,還有人說:“郭嘉不死,便無三國”。那麼,郭嘉到底有多厲害、多恐怖?難道他能幫助曹操統一三國嗎?

個人認為郭嘉雖然厲害,也不能逆天而行,統一三國。

首先,郭嘉是曹操的五大謀士之一,其餘四人分別為荀彧、荀攸、程昱、賈詡。

眾所周知,曹操能夠戰無不勝,除了“五子良將”和“曹魏宗親八虎騎”外,還有一個智囊團。這個智囊團就是以荀彧、荀攸、程昱、賈詡、郭嘉為代表的謀士團體。當然,曹操不只這五個謀士,還有劉曄、許攸、司馬懿、楊修、戲志才等謀士,只不過以這五人為尊。

東漢末年,一個人能否出仕,能否官運亨通,看的是一個人的家族背景。這種任命官員機制,在一定程度上斷絕了寒門士人的崛起。郭嘉,一個寒門出身的謀士,能夠憑藉自己的一己之力,和潁川旬氏大族荀彧、荀攸等人並列,可知他是有真才學,真本領。

其次,郭嘉遺計定遼東,解決了北方邊境隱患。

郭嘉在輔佐曹操後,為曹操屢獻奇計,最著名的就是郭嘉遺計定遼東。建安十二年(207年),袁紹的兒子袁尚、袁熙逃入烏桓,距離中原非常遙遠。當時曹操的各謀士都認為曹操應該放棄追殺袁尚、袁熙。

他們的理由還很充足,怕荊州劉表和劉備偷襲後方許昌,不宜遠征。在座的那麼多謀士都是這樣的想法,只有郭嘉是一個例外。他從荊州劉表、烏桓形勢,詳細地分析了平烏桓之役的可行性和重大意義。

如果不趁現在的大好時機消滅袁尚、袁熙,擺平烏桓,那麼以後北方邊境後患不斷,常常遭受烏桓和袁尚、袁熙的騷擾。曹操聽後,認為郭嘉說的在理,採用了他的策略,率領騎兵,快馬加鞭奇襲烏桓,留步兵在後面慢慢行軍。這次定遼東,曹操解決了後顧之憂,可以全心全意征討荊州劉表、劉備,還有江東孫權、漢中張魯。因此,郭嘉的力排眾議,促使曹操解決遼東意義重大。

最後,郭嘉不死,赤壁之戰曹操也許不會慘敗。

演義中,曹操經歷赤壁慘敗後,從華容道逃離危險後,“忽仰天大慟”,曹營眾人不解,問道:“丞相在危難之中,逃亡之時沒有大哭,現在哭什麼呢?”曹操解釋道,我哭的是郭嘉郭奉孝。如果郭嘉還健在,我也不會遭受赤壁慘敗啊,八十三萬大軍被燒得灰飛煙滅。曹營眾謀士聽了,非常慚愧,低頭不語。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操曰:“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決不使吾有此大失也!”遂捶胸大哭曰:“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眾謀士皆默然自慚。

郭嘉善於提出不同意見,往往在別人人云亦云時,他提出的意見大相徑庭,還被證明是正確的。因此,如果郭嘉在,可能及時提醒曹操預防火攻,別輕易將戰船首尾相連。郭嘉還可能提醒曹操防備黃蓋假投降。這樣,曹軍就不會被一鍋端了,被燒得一乾二淨。

總結:以上三個原因,足以說明郭嘉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還是出類拔萃的。郭嘉的死,對曹操來說,確實是一個重大損失。可是,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是有限的,他再厲害,也只是個人,不能阻擋歷史的潮流發展。至於說的,郭嘉不死,就沒有三國,曹操能夠統一中原,這就有點誇大了郭嘉的作用了。就連蜀漢丞相諸葛亮,也不能逆天而行,不能改變三國分立的現實。


魁哥說三國


郭嘉,字奉孝,潁川陽翟人,他輔佐曹操白手起家,逐步掃滅北方諸侯,奠定曹魏基礎。有人說:“郭嘉不死,孔明不出”,還有人說:“郭嘉不死,便無三國”。那麼,郭嘉到底有多厲害、多恐怖?難道他能幫助曹操統一三國嗎?

郭嘉是三國時期的奇才,而這個奇才主要顯示在郭嘉的腦回路上。

我們拿一個經典案例來進行分析,那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戰。在曹操完全掌控河北之後,面臨兩個情況,第一點就是直回許昌大本營,第二點就是繼續追擊將敵軍全部剿滅。而在這個時候,曹操的四大謀臣分別表示了自己的意見和看法,這其中有三位謀臣都表明曹操必須立刻回到許昌,否則整個曹魏政權將會有很大的危險,只有一個人表示反對他就是郭嘉,郭嘉認為既然已經掌控了河北,就一定要把事情做絕,不能夠給任何敵人以喘息時間,並且他建議曹操此刻必須立刻率領自己的全部軍隊前往內蒙的烏桓地區,並且在烏桓地區徹底擊潰袁氏家族。就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之下,曹操聽取了郭嘉的意見,徹底剿滅袁氏集團,鞏固了自己的大後方,平定了多年的隱患。

後來赤壁之戰戰敗,曹操說,如果郭嘉還活著的話, 斷然不會讓自己有這樣損失慘重的失敗,說明了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地位。同時這話也是說給帳下謀士聽的!曹操此舉是在讓自己帳下謀士羞愧,埋怨沒人勸自己不要渡長江。

郭嘉獻計有一個特點,對敵人內部洞若觀火。孫劉聯盟的內部矛盾定然逃不過郭嘉的眼睛。基本上是能夠給曹操點明孫權和劉備面和心不和的本質,並以此為根據告訴曹操,只要放任一段時間,孫劉火拼可能極大。後來的歷史,已經證明了孫劉聯盟只要沒有共同的外敵,必然瓦解。


往往是在曹操陷入左右為難,並且無法看到未來發展前景的時候,郭嘉才會提出個人的建議,並且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個人建議全都會被曹操所採納。而且郭嘉的腦回路非常奇特,他所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很多情況之下是被所有謀臣和謀士所反對的。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郭嘉用實際行動表明了這句話有一定的理論實際操作性。

綜上。


一起聊歷史


事有兩面,話分兩說。

先黑一黑

三國中有一句話“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然而他的前半句是志才不死,郭嘉不出。,此人叫戲志才。陳壽的《三國志郭嘉傳》記載說,曹操最開始創業時,身邊有一個籌畫士,是潁川戲志才,此人謀略過人,曹操“甚器之”。但是這個戲志才卻天生短命,很早便去世了。戲志才去世後,曹操對荀彧再詢問人才時,荀彧才舉薦了郭嘉。關於戲志才和郭嘉的才能,在《三國志荀彧別傳》有記載:“戲志才、郭嘉等有負俗之譏……皆以智策舉之。”只是歷史牛x點兒的人遇見的時代而已。放現在來說就是踩中了時代的紅利。

再誇誇郭嘉

其一 他牛在識明主,棄袁紹而投曹操這在當時人的思想中算很靈活的。沒有愚忠

其二 郭嘉牛在具有出色的軍事才華和參謀能力。他提出的計策和建議總是符合曹操的意圖。這不是揣摩領導心思以便鑽營逢迎,而是設身處地地為領導著想,從事業發展的角度提出實現集團利益最大化的戰略主張。

其三郭嘉牛在天妒英才,207年37歲的郭嘉就退出了三國的舞臺,他去世時真是曹操平定北方時期,天下豪傑正慢慢出現,所以他留下的只能是傳說了。

其四郭嘉牛在連我們偉大的領袖毛主席都為郭嘉點贊你說他有多兇!!!




XXX3757


郭嘉生前一定不會想到,他死後不光他的主公曹操唸叨他,更有許多人將他提高到比諸葛亮更高的地位,甚至認為他會幫曹操統一三國。

二十一歲之前的郭嘉其實也想像諸葛亮一樣裝一把,等著有賢主能上門拜訪,請他下山。可惜等來等去沒有等到,所以他不得不出去碰碰運氣。

郭嘉先是去看看當時的大佬袁紹,發現不是自已的菜,然而又果斷後退,等到幾年後好友荀彧推存他去找曹操,這才算找到自已的用武之地。

和“思慮多端而缺乏要領,喜歡謀劃而沒有決斷”的袁紹相比,曹操是太合自已心意了,曹操十分善於用人,他手下謀士很多,而曹操並不指手劃腳,親自謀劃,而是讓大家暢所欲言,從中選擇最優。特別讓郭嘉開心的是,曹操把他當成好朋友,很多別人不敢說的話他都敢說,曹操也不生氣。這也讓郭嘉的才華發揮到了極至。

和動不動就裝神弄鬼的諸葛亮不同,郭嘉完全憑智慧,他如一名國手,走一步看十步,通過分析對手的各種情況制定對策。

一、對袁紹。

他首先提出了十勝十敗說。這不僅僅是對曹操和袁紹兩個陣營的系統分析,更是一個全面的兵法論,言簡意明,卻又切中要害。其精華堪比孫子兵法。

通過官渡大戰,曹操佔勝袁紹,實現了對中原的平定。而且曹操要斬草除根,將袁紹的後人勢力一舉滅掉,但郭嘉分析曹操不用動手,因為袁譚、袁尚素來互不相服,又有郭圖、逢紀這樣的謀臣在當中攙和,必然要反目。

後來也正如他所說。可以說,正是有郭嘉,才有曹操的三分之一天下。

二、對劉備。

郭嘉看出劉備得人心,又有張關二兄弟做為後盾,所以認為劉備是曹操的心頭大患。

只是因為劉備有英雄名聲,不好在劉窮途末路時投靠曹操時將他殺害,惹來殺害賢士的惡名。讓智者自疑,而危害到四海的聲望。但最好是將劉備軟禁,這樣他就沒有用武之地。只是曹操對劉備惺惺相惜,不捨得殺劉備。後來更是放虎歸山。

如果劉備就一直如郭嘉所願,被當個清客圈起來,那劉備的蜀國也就沒有了。

三、對孫策。

正當孫策要進攻曹操,曹營人心不安時,郭嘉說孫策能讓人效死力之人,但輕率而不善於防備,雖然擁有百萬之眾,卻和一個人來到中原沒什麼兩樣。如果有刺客伏擊,那就不過是一人之敵罷了。孫策必定要死於刺客之手。

結果孫策尚未渡江,果然被仇敵許貢的門客所殺。

只可惜他英年早逝,以至曹操在赤壁大敗後,大哭思念郭嘉,正常情況下赤壁之戰中曹軍是很有優勢的,如果這次不敗的話,那麼孫權的吳國也沒有了。

士為知己者死,郭嘉雖然早早掛了,但他建議曹操多多招募重用青、冀、幽、並四州名士,收附民心,徹底鞏固控制抵禦。曹操採納了他的意見,甚至重用了曾經詆譭過自己的陳琳,果然有千金市骨之效。

死了郭嘉一個,一大批賢士接踵而來,而不像蜀國那樣後繼無人,這才是郭嘉最恐怖的地方。雖然曹操失去郭嘉,以至三國鼎力,但最後魏國還是一統天下,郭嘉打下的底子功不可沒!


春朝青牛


我認為郭嘉是比肩諸葛亮的,諸葛亮一出山,劉備就時來運轉,從寄人籬下開始走向成功。而郭嘉在曹魏的作用不比諸葛亮低,遺憾的只是他英年早逝。

當年曹操在赤壁之戰後就痛哭說如果有郭嘉在,他怎麼會淪落如此地步。甚至在郭嘉生前曹操曾經多次講過,在自己百年以後要把國家大事託付給郭嘉。偉人毛澤東也評價郭嘉“才識超群,足智多謀,出謀劃策,功績卓著。”


郭嘉是曹操最重要的謀士

郭嘉在少年時期就有一個綽號叫“小太公”,因為當時有一個外地來的術士見到郭嘉大為驚歎,稱其姜子牙轉世。確實,郭嘉雖然壽命沒比得上姜子牙,但是智力卻毫不相讓。

少年長成後,郭嘉在好友田豐等人的鼓動下,投奔到袁紹帳下。袁紹稱他為“天下英雄”,極為敬重,以厚禮相待。但是不過百日,郭嘉就棄袁紹而去,因為他看出袁紹非成大事之人。袁紹此刻正是最得意的時候,郭嘉竟然有氣魄抄了袁紹的魷魚。

此時的郭嘉,只有21歲。

你要說郭嘉是有更好的下家了,那也不是,不然他也不會閒賦在家六年之久。時間一晃到了公元196年,此時曹操最為器重的謀士戲志才去世,曹操傷心歸傷心,但是事業還是要搞下去,所以他就讓荀彧推薦新的人才。

於是,荀彧就將他的好友也就是郭嘉介紹了過來。曹操那傢伙十里相迎把郭嘉接到帳下,共謀天下大事。


當曹操就天下形勢詢問郭嘉時,郭嘉建議曹操趁袁紹和公孫瓚相鬥時先消滅呂布,這樣既可以消除隱患,又可以增強自身實力。

曹操又問郭嘉,身為謀士,什麼才是最關鍵的素質。郭嘉回答他,戰爭和下棋一樣,沒有一場戰爭是預先部署好的,熟讀兵書只是入門,臨時應變的能力才是關鍵的。曹操聽後感慨:“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從此,郭嘉就成為了曹操的軍事祭酒,也就是參謀軍事之官。

這一年,郭嘉26歲。

郭嘉身為祭酒,屢建奇功

197年,當曹操擔心自己幹不過袁紹時,郭嘉提出了“十勝十敗”說。他一連舉出十個理由,證明曹操有十勝,袁紹有十敗。進而幫助曹操擬定了作戰目標。

198年9月,曹操圍困呂布於下邳時,呂布堅守不出,曹操見久攻不下,就起了退意。郭嘉卻提出“有勇無謀者若氣衰力竭之時,便不久於敗亡”,並建議曹操一面猛攻城池。一面決堤水淹下邳。果然曹軍在12月攻進下邳,呂布也被擒殺。

200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相持不下。曹操擔心劉備在背後捅刀子,郭嘉就建議袁紹優柔寡斷,不會迅速做出反應,此時只要迅速出立立足未穩的劉備即可,然後再會師應對袁紹。於是曹操舉兵東征,大敗劉備,俘虜了劉備的妻子以及關羽,而袁紹並沒做出反應。

203年,袁紹在官渡之戰大敗而歸,不久病逝。曹操趁機追擊他的兩個兒子,連戰連勝。就在所有人都主張繼續追擊的時候,郭嘉提出反對意見。他建議曹操回軍佯攻劉表:

“袁紹的兩個兒子,袁譚雖是長子,但袁紹更喜歡袁尚。袁紹一直為傳位給哪個而猶豫,以至於在撒手人寰之際才草草決定讓二子袁尚接位,長子袁譚對此一直心存不滿。如果我們攻打,他們一定會聯合抗擊。如果暫緩用兵,他們一定會發生內訌。”

果然,曹操剛回到許昌,就接到了袁軍發生內訌的消息。曹操趁機回軍北上,將袁譚、袁尚分之擊破。

207年,袁尚逃亡烏桓,也就是現在的遼寧錦州一帶。當時曹軍將士都認為不應該再繼續追擊袁尚,以防劉備和劉表襲擊許昌。這時,郭嘉又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認為劉備就算想要襲擊許昌,劉表也不會同意的,劉表自知能力不足以駕馭劉備,所以必然會對劉備有所防備。而且袁家對胡人有恩,難保胡人不會幫助袁尚,留著終究是隱患,所以主張曹操安心去遠征烏桓。



當曹軍在白狼山奇襲烏桓主力,俘虜了20萬人後,郭嘉建議曹操留下輜重,輕兵追擊袁尚。後來當曹軍突然出現在烏桓首領踏頓王背後時,烏桓大亂,提頓王也被殺死。同年秋天,逃亡遼東的袁紹被太守公孫康殺死,首級送給曹操。

也是就這一年,體弱多病的郭嘉因為水土不服加上日夜急行、操勞過度,患病去世。也就是這一年,諸葛亮正式出山。

第二年,曹操哀嘆:“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邯鄲醉


東漢末年風起雲湧,一個充滿硝煙戰火的年代,從這個歷史舞臺上,湧現了一批英雄豪傑,和一些雄才大略的謀士。要論三國頂級謀士,人們必然覺得諸葛亮當之無愧。可是又有幾人知道,三國亂世之中,能夠與臥龍諸葛齊名的謀士當屬郭嘉,他高瞻遠矚、神機妙算從不輸於諸葛亮,只可惜天妒英才,郭嘉年僅38歲就染病逝世。此後在民間就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郭嘉不死便無三國”,此人作為曹操手下的謀士之一,到底有多恐怖呢?

郭嘉劇照

郭嘉雖出身於寒門,但是他幼年便胸懷大志,據《三國志·郭嘉傳》記載,弱冠之年的郭嘉隱藏姓名,四處結交有識之士,等待著功成名就的機會。郭嘉分析當今天下利弊局勢,最初選擇投靠實力最強大的袁紹,然而僅在袁紹麾下呆了幾十天,郭便發現此人優柔寡斷,更不懂得重用人才,怕是難成大業。認清這一事實,郭嘉毅然決然的離開了袁紹,隨後在荀彧的舉薦下,轉而投靠曹操。

郭嘉與曹操

史書中記載,曹操與郭嘉初次見面,他便給郭嘉提了一個難題:袁紹地廣兵強,如若自己欲討伐袁紹又當如何?郭嘉面對曹操直截了當的提問反而不慌不忙侃侃而談,提出了非常著名的“十勝論”,他從“道、義、治、度、謀、德、仁、明、文、武”這10個方面分數曹操所具備的優勢。

這場著名軍事理論的提出,不僅讓曹操看到了郭嘉過人的才華,也完全解除了曹操對於征討袁紹一事的顧慮。此十勝論為曹操統一天下吃了一顆定心丸,更為日後平定中原奠定了思想基礎,郭嘉順理成章的成為了曹操麾下的“司空軍師祭酒”,也就是現如今軍隊中的首席參謀。

郭嘉劇照

此後,年僅27歲的郭嘉一直追隨曹操,在征戰北方的過程中,郭嘉為曹操出謀獻策,輔助曹操完成了一統北方的大業。在袁紹與曹操展開決戰之前,為了給接下來的戰局創造有利條件,他建議曹操“先取呂布”,最終攻克下邳,此舉為與袁紹的決戰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當劉備前來投奔曹操之時,旁人皆建議曹操將劉備誅殺以防後患,然而郭嘉卻建議曹操,殺了劉備只會讓曹操背上一個“害賢”的惡名,到時候天下英才他都不會前來投奔曹操,由此看出郭嘉對於統一天下這個大局,所表現出來的目光長遠性。

郭嘉勸曹操

官渡之戰,當時袁紹與曹操相持於官渡,已經割據一方的孫策也想前來分一杯羹,他打算趁機北上攻克許昌,此消息傳到曹操帳下人人惶恐,唯有郭嘉鎮定自若。他分析當下局勢,孫策在平定江東的過程中誅殺了太多英雄豪傑已犯眾怒,用不了多久就有人拼死尋其報仇,再加上孫策此人速來輕敵,說不定會被前來偷襲的刺客殺死。

果不其然,沒過多久孫策被人刺殺而死,這完全符合郭嘉的推測。當官渡之戰結束,曹操本打算一舉平定北方,這時郭嘉獻計,可以暫緩一時等袁紹的兩個兒子發生內訌,那是才是一舉消滅袁紹殘餘勢力的好時機。

郭嘉劇照

公元207年,曹操平定烏桓,又一齊殲滅了袁紹的殘餘勢力,統一北方的大業基本結束。當曹操將軍事目標轉移至南方之際,郭嘉卻在返回途中突染疾病、不治而亡,年僅38歲。郭嘉過早離世,曹操痛失謀將哀絕不已,他對眾人說道,本打算一統天下之後,將管理國家的這份重任託付於他,誰知他卻這麼早離世,令人哀哉、痛哉、惜哉。

郭嘉去世後的第2年,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大敗而歸,這時他又想起郭嘉,倘若此人還在,自己也不至於落到一個如此結局。如若郭嘉真的參與赤壁之戰,或許這三國曆史將重新改寫,這也是為何人們說“郭嘉不死便無三國”!


鳶飛九天2018


趣談史間奇事,曉悟歷朝真理!

郭嘉是三國時期唯一的奇才,而這個奇才主要顯示在郭嘉的腦回路上,換句話來說郭嘉的腦回路更加傾向於反人類。

事件回顧

在具體分析國家這個人的同時,我們先拿一個經典案例來進行分析,那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戰。

眾所周知,在官渡之戰時曹操大勝,並且平定了河北,這是非常大的勝利,而且是曹操人生當中數一數二的經典戰役,足以流傳百世。

在曹操完全掌控河北之後,面臨兩個情況,第一點就是直回許昌大本營,第二點就是繼續追擊將敵軍全部剿滅。

而在這個時候,曹操的四大謀臣分別表示了自己的意見和看法,這其中有三位謀臣都表明曹操必須立刻回到許昌,否則整個曹魏政權將會有很大的危險,只有一個人表示反對他就是郭嘉。

為什麼反對呢?因為郭嘉認為既然已經掌控了河北,就一定要把事情做絕,不能夠給任何敵人以喘息時間,並且他建議曹操此刻必須立刻率領自己的全部軍隊前往內蒙的烏桓地區,並且在烏桓地區徹底擊潰袁氏家族。

其他的幾位謀臣聽到這個建議之後表示這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河南許昌距離河北就已經非常遙遠,而且此次戰役耗時頗多,如果再繼續下去還有可能會出現混亂,更重要的是一旦曹操率領軍隊到達內蒙,就必然會經歷大範圍的戈壁灘,而在這戈壁灘的四周都有對曹魏政權很不友好的人,一旦出現任何意外,曹魏集團將會死無葬身之地。

就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之下,曹操聽取了郭嘉的意見,徹底剿滅袁氏集團,鞏固了自己的大後方,平定了多年的隱患。

沒錯,這就是事實

事實上,在《三國演義》也好還是《三國志》也好,郭嘉能夠給曹操提供的建議少之又少,絕大多數情況下他只是一個一動不動的木頭人。

那麼郭嘉在什麼情況下會給曹操提供建議和意見呢?

往往是在曹操陷入左右為難,並且無法看到未來發展前景的時候,郭嘉才會提出個人的建議,並且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個人建議全都會被曹操所採納。

而且郭嘉的腦回路非常奇特,他所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很多情況之下是被所有謀臣和謀士所反對的。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郭嘉用實際行動表明了這句話有一定的理論實際操作性。

對於這樣的一個奇才,曹操也是一直將郭嘉安排在自己的身邊,在一些小事情或者說有明確發展方向、發展前提的情況之下,是不會去過問郭嘉的。可一旦出現重大決策上的分歧,就必然需要郭嘉來給自己提供意見。

只不過因為郭嘉所提供的意見絕大多數具有挑戰性,並且很難被帝王全盤接受,所以郭嘉的謀略再高也只是當了11年的軍士謀臣,在這個爵位上從來沒有過寸進。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小生在此謝過!】


趣談唐宋元明清


冷兵器時代,一個國家的興亡往往就在於一場戰爭,因為一場戰爭導致亡國的大有人在,比如官渡之戰,袁紹被曹操擊敗,之後就被曹操消滅整個勢力。

一場戰爭的勝利或者失敗,往往與其中一兩個關健人物有關,比如官渡之戰,許攸的叛逃就是袁紹失敗的關健原因。



而三國之所以是三國鼎立,關健就在於一場戰爭曹操失敗,這就是赤壁之戰,正因為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失敗了,才讓孫權和劉備在長江以南生存下來,發展壯大,建國立業,才形成了三國鼎立。

如果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取勝,孫權和劉備的聯軍被擊敗的話,那麼歷史上便沒有三國,曹操鐵定能統一天下,曹操只要在赤壁之戰擊敗了孫權與劉備,再花費數年的時間吃掉江南,天下一統便成定局。



也就是說,有沒有三國的關健原因就是曹操是否能在赤壁之戰取勝!

換句話說,如果郭嘉不死,能不能協助曹操在赤壁之戰取勝?如果能,那麼歷史上便沒有三國鼎立。

郭嘉能嗎?



郭嘉跟隨曹操11年,與荀彧一樣,郭嘉最先投靠的是袁紹,同樣認為袁紹不足成大事,後來離開袁紹閒賦在家,在曹操早年的謀士戲志才去世後,經荀彧推薦給曹操,與曹操相見交談後,彼此相見恨晚。

兩人一番交談之後,郭嘉說:這就是我要找的主人啊!曹操說:讓我成就天下大事的,就是他了!這叫什麼?這叫知已相遇,志同道合,英雄所見略同。



之後,郭嘉開始為曹操出謀劃策,官渡之戰,郭嘉為曹操提出十勝十敗論,堅定了曹操抗擊袁紹的信心,穩定了軍心;下邳之戰,郭嘉勸曹操不要放棄攻城,提出”有勇無謀者若氣衰力竭時,便是敗亡之際“,告訴曹操堅持就是勝利。

郭嘉成功預測孫策之死,是其算無遺策的最大證明,在曹操平定北方的戰役中,郭嘉建議曹操暫緩進攻,讓袁氏兄弟自相殘殺,再坐收漁翁之利,也讓曹操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利益。



郭嘉臨終前力排眾議,建立曹操北征烏桓,不用擔心劉表及劉備在背後偷襲,因為郭嘉算次了劉表是坐談客,而劉備寄在劉表之下,難有所為,勸曹操放開手腳,北征烏桓,解決邊患問題,最終結局果然如郭嘉所言。

郭嘉也許不是曹操最有能力的謀士,但一定是曹操最喜歡的謀士,曹操之所以喜歡郭嘉,是因為郭嘉是真正懂曹操的人,也就是知已,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曹操對郭嘉有一句評價是:難奉孝為能知孤意。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只有郭奉孝知道我的心思。

郭嘉為什麼會知道曹操的心思?

這就是郭嘉的特長了,郭嘉善於人物性格分析,善於出人意料,喜歡冒險,不按常理出牌,並且算無遺策,郭嘉預測袁紹成不了大事,後來袁紹的結局證明了郭嘉預言;郭嘉認為呂布不過是有勇無謀之人,後來呂布果然敗在曹操的下邳之戰。



郭嘉還預測劉備得人心,又有關羽張飛相助,不會久居人下,後來劉備果然背叛曹操;郭嘉預測孫策會被刺客所殺,後來果然如此;郭嘉預測劉表是坐談客,劉備即使有心偷襲,也無能為力,事實證明了郭嘉推測正確。

郭嘉算無遺策,又深知曹操心思,曹操想要做什麼,郭嘉早已為曹操想好計策,這種謀士別說曹操會喜歡,任何人都會喜歡,領導喜歡的人不一定是能力最強的人,但一定是最懂領導的人,這就是郭嘉。



對於曹操來說,一個之下,萬人之上,並沒有幾個敢跟曹操講真話,也沒有多少人能與曹操談心事,唯有郭嘉可以,高處不勝寒的曹操,更加迫切的希望能有人真心相待,坦誠交談,這個人就是郭嘉。

如果郭嘉不死,肯定會隨曹操參加赤壁之戰,只要郭嘉能夠提出在赤壁之戰中擊敗孫劉聯軍的計謀,或者勸曹操更改發動赤壁之戰的時間,曹操都不會輸。



事實上,赤壁之戰前,已有程昱和賈詡向曹操提出了正確意見,可是曹操當時頭腦發熱,聽不進去,很多時候,謀士能讓領導聽取自已的意見也是一種能力,而郭嘉與曹操的關係,是當時唯一能讓曹操聽進意見的謀士。

只要曹操聽取了郭嘉的意見,不過急於發動赤壁之戰,等於曹操完全收復或同化了荊州,再來對付孫劉聯軍,曹操就不會有赤壁大敗,天下統一就指日可待。這樣的話,郭嘉就改變了歷史,東漢之後將無三國,而是統一的大魏朝。



這就是郭嘉的能力,並不恐怖,只是與眾不同而已。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郭嘉不死無三國!

這隻能算是一個假設,並且只能是學術範圍內的假設!

在戰略上並不成立!

那麼原因何在呢?各位請看:

郭嘉VS 諸葛孔明

郭嘉之戰力:

1,十勝十敗論,曹操想討伐袁紹,但是擔心自己不具備與袁紹抗衡的能力,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之說。這套理論不僅振作了曹軍將士的鬥志,更幫助曹操擬定了遠期和近期的作戰目標。

2,驅虎吞狼”,就是離間呂布和劉備,令他們反目成仇。結果是他成功了,呂布奪取了劉備的徐州,劉備走投無路只好暫且歸依曹操。後來下邳一戰也是郭嘉提出的建議打破了僵局,令曹操攻破城門,斬殺了呂布。

3,官渡之戰是三國的三大戰役之一,這場戰役尤其體現了郭嘉的重要性。他的十勝十敗論(也有說荀彧)讓曹操徹底下定攻袁決心。

4,他準確預知到孫策死於刺客!

5,判定袁紹的兩個兒子滅亡於內鬥。

6,曹操對郭嘉的評價:“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曾“欲以後事屬之”。

諸葛孔明之戰力:

1,“隆中對”判定三國鼎立之局勢,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

2,火燒新野、火燒博望,阻曹軍連勝勢頭!

3,赤壁鏖兵,聯吳破曹!

4,以退為進,巧借荊州,使劉氏天下終有寸土!

5,謀取西川,奠定三國鼎立局勢!

6,劉備對諸葛亮的評價:“孤之有孔明,猶魚之得水也!”並在臨終託孤!

諸位看到這裡應該得出正確的結論了,第一,郭嘉沒有諸葛亮的洞察力強,因為郭嘉在投奔曹操之前,見袁氏勢大曾投之,後對其失去信心才投曹操。而諸葛亮從一開始就看好劉備,並且運作出一個躬耕於隆上,三顧茅廬的局,在劉備最最需要他的時候方才出場!這也是讓世人誤以為“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其實這只是巧合,郭嘉正好這一年病死!第二,郭嘉謀略不及諸葛亮,因為郭嘉擅長計將安出,就是面對局勢提出最優的解決方案,如劉備投奔曹操後,郭嘉建議軟禁之,後來曹操讓劉備攔擊袁氏,郭嘉又建議曹操不能放走劉備,但是已晚了!而諸葛亮都是謀而後動,就是說每一件事還沒有發生,他就已經算到了結局,如舌戰群儒,草船借箭,都是胸有成竹,運籌帷幄之中!

所以說“郭嘉不死無三國”就是個偽命題,諸葛亮已算定,郭嘉不死,一般的小計策對曹操沒有用,也不過多費點腦細胞罷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大不了往後推遲個十天半個月的!





帶你望天涯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俺本著聽老人言,不吃虧的原則,這幾天捧著一本三國瞅。畢竟老人家都說了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嗎?俺已經快老頭子了,乘著小娃娃們還叫俺叔叔的時候,回味一下三國。

這不剛瞅到郭嘉走了,回頭咱就刷到了這題目,巧了!這不答都不行啊!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說了:“郭嘉不死便無三國,這話是不是有點高了?”

您這說的,這話還真不高,咋說呢?決定有無三國最關鍵的一個點是赤壁之戰。當年曹操如果能在這場戰役中一舉擊敗孫劉聯軍,那麼咱大華夏的地頭上,將會少一部精彩紛呈的三國時代。

最後一統天下的必然是曹操,這一準沒跑。

江南那塊也沒啥捯飭的,少則一年,多則三年,這地也就平了,這天下穩穩的就是曹操的天下。

可結果呢?這一戰大敗,三國成型,長江南岸這塊為孫劉提供了壯大的土壤,曹操對他們也奈何不得。

那麼郭嘉這人能不能幫子曹操一舉擊敗孫劉聯軍呢?

畢竟歷史不能假設,咱只能從一些過去的細節當中去分析分析。

分析

郭嘉這人謀略當然是有的,但他有一項能力卻比謀略更加的厲害,那就是揣摩人心的能力。

話說曹操的謀士那叫個多,卻只有一個郭嘉和曹操成為了朋友。

當年曹操出行,如果郭嘉隨同,那麼二人必定同車,吃頓飯,一個大勺擱那鼎裡邊舀食吃,一個席子倆人一起坐,小心眼的曹操壓根就不嫌棄。

您換個人上去,曹操不拿大腳丫子踹你,都會拿白眼皮字瞅你,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您以為這只是說說而已?

郭嘉擱曹操這裡就能做到這一步,偏愛那就自不必說了。

咱說人無完人,郭嘉這人不拘常理,而曹操這人乾點啥事那叫個嚴格,擱現在那叫紀律嚴密。

所以郭嘉這人時常就有人告他,太過不檢點,當年有一位紀檢官員,叫陳群的為這事大張旗鼓的跑曹操那裡告了他一狀。

而曹操作為典範把陳群這頓誇,誇完之後,郭嘉啥事沒有該幹嘛幹嘛,一點影響都沒有。

所以從這裡,咱就不難發現曹操對郭嘉的信任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一旦遇到曹操發火十匹馬都拉不回來的局面,你讓郭嘉試試,這逆耳的話估計就能聽進去。

那麼大傢伙說郭嘉不死,再無三國,這一點很重要。

那麼他的謀略如何呢?

咱剛剛不是說了嗎?郭嘉這人揣摩人心的能力比謀略更勝一籌。

咱說幾件事,大傢伙聽聽,就能明白!

當年郭嘉其實最先投靠的是袁紹,畢竟當年袁紹那舞臺是最大的。可郭嘉到了那,也就是十幾天的功夫,就給袁紹下了斷語:“這人喜歡謀劃這很好,但沒有一點決斷之能,拯救國家於危難,建立稱王稱霸的大業,這種事擱他身上,就一個字難!”

回頭郭嘉就走了,這時間點上郭嘉才二十一歲。

事後證明郭嘉說的話都應驗了。

而郭嘉這一走,擱家裡邊一呆就是六年

這不後來曹操的一個重要謀士戲志才去世了,曹操連個出謀劃策的人都沒有了,這就寫信給荀彧,讓他給自己再弄一個謀士。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問了:“這事為嘛要找荀彧?”

這您就不知道了吧,戲志才就是荀彧舉薦的,事實證明荀彧的眼光沒有錯,所以曹操回頭又找人家去了。

那麼經過荀彧的舉薦,曹操和郭嘉有了第一次親密接觸。倆人一交談,您還別說,郭嘉的路子挺合曹操的口味,兩人一度表示相見恨晚啊!

郭嘉找到了明主,曹操找到了好謀士,得咧,從此之後倆人算是綁到了一輛戰車上了。郭嘉做了曹操的軍事祭酒。

後來曹操打張繡,結果被人家張繡打了個稀里嘩啦,袁紹得到了信,特意給曹操去了一封信。

瞅瞅你那德性,連個張繡都打不了,還爭霸天下,要點臉好不啦。

嘚不嘚,嘚不嘚,這頓數落。

把個曹操氣的夠嗆,有心提兵要弄袁紹,但一想自己的體量和袁紹的體量,這就打算忍個肚疼,算了。

結果郭嘉就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說明袁紹十個必敗的理由,以及曹操十個必勝的理由。

這頓氣打的,一下子就把曹操的信心鼓舞了起來,而且曹操一幫子將士聽了也覺太有道理,一傢伙就擰成一股繩子,要弄死袁紹。

後來,咱劉皇叔到處溜達,也沒個根據地,加上又被呂布給整趴下了,這沒地可去了,這不就跑到曹操這裡做客。

瞅著劉皇叔,當時就有謀士提議要把劉皇叔給整死,郭嘉就提議這劉皇叔瞅著挺狼狽,但人家的英雄有名啊,他在窮途末路的時候找你,你一傢伙把人家乾死了,這就是殺賢士的惡名,所有人都會質疑你,將士和智者都會遠你而去。

事實確實如此,可後來郭嘉又提了一個更加險惡的主意,說這劉皇叔雖然現在落魄,但他有萬人敵的關羽和張飛輔佐,現在已經得了人心,那麼相信用不了多久就會居人之上了,不如直接軟禁起來算了。

結果後面的意見曹操沒搭理。

說道這裡,大傢伙就知道了郭嘉瞅人那可真的是很準啊!當時曹操真要是把劉皇叔給軟禁了,打這起就沒啥三國了。

後來,曹操提大兵去和呂布掰手腕,大傢伙都知道呂布這人勇到是勇,但沒智,一傢伙就把呂布給逼到了下邳。

咱說呂布不愧是勇猛,曹操擱這裡一呆就是大半年,愣是沒有拿下下邳。曹操瞅著士兵都打疲了,這就有心想要退了。

可郭嘉卻瞅出了機會:“有勇無謀者若氣衰力竭之時,敗亡就在眼前了”

郭嘉又給曹操打氣,讓他下大力氣再弄一次,於是曹操又按照郭嘉的想法,一邊攻城,一邊可就開始決堤準備水淹下邳。沒跑,呂布直接就被擒殺了。

這不後來,劉皇叔呆在曹操這裡,瞅著郭嘉的樣子,感覺這不是個善茬,就等著郭嘉不在曹操的身邊,跑到曹操眼跟前要趁著袁術投靠袁紹的時機,要去攔截。

曹操一聽用別人的手,去辦自己的事,這挺好的。

結果放跑了劉皇叔,回頭劉皇叔就把下邳給拿下,和曹操對著幹。

這事讓曹操面對郭嘉的時候,弄了個大紅臉。

再後來,曹操被袁紹和劉皇叔夾在當中間。曹操就有心先把這連腳跟子都沒有站穩的劉皇叔消滅在徐州,但他又怕袁紹趁自己不再,弄了自己的許都。

這弄了個左右為難,於是他又去諮詢郭嘉。

“這還用問!當然是直接弄劉皇叔,這人腳跟子都沒站穩當,滅他容易,三兩下的功夫。那袁紹壓根就是個優柔寡斷的人,您這弄劉皇叔的時候,他一準猶豫,當他想明白了,咱早就把劉皇叔滅的啥也不剩了。”

得咧,曹操得到了這麼一個保證,直接提兵就去幹劉皇叔,這傢伙把劉皇叔給坑的不要不要的,還沒怎麼打就跑了。

劉皇叔的老婆也丟了,兄弟關羽也讓曹操給拿了。整個戰局和郭嘉預料的一樣,袁紹壓根就沒啥反應,劉皇叔就這麼撂挑子了。

他還預演孫策雖然擁兵百萬,但他必死於刺客之手,因為他吞下遼東,所誅殺的都是英雄豪傑。

確實後來的孫策就死於刺客之手。

接著是曹操打敗袁紹,一般人在這個時候一定會繼續追擊袁紹剩下的倆兒子,而且一幫子謀士都是這麼建議的,唯獨郭嘉不贊成。

“費那勁幹嘛?咱不動他,這倆兄弟自己個就能打起來,咱要動他,他們反而會抱成一團。”

曹操表示同意,這不,曹操帶著大兵剛剛回到許昌,這倆兄弟就鬧彆扭了,曹操立馬又帶著大兵殺了回來,這倆兄弟被曹操逐個擊破,一個領了便當,一個跑的那叫個歡快。

這一仗打的輕輕鬆鬆,曹操的損失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

在204年曹操就將郭嘉封為洧陽亭侯。

所以說了這麼多,大家可以看出來,第一曹操很信任郭嘉,第二郭嘉對人心的揣摩很好,第三郭嘉的謀略很棒。

那麼在赤壁之戰曹操犯了好幾個錯誤,如果郭嘉在的話,他必然會指出來,其結果就是曹操必然會接受。

所以這就有人說郭嘉不死,再無三國。這話是這麼來的。但歷史就是歷史,他是不能改的。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是,順手點個贊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