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鋪養三代?商鋪已死

一鋪養三代?商鋪已死

“一鋪養三代“早就是過去時了,現在的商鋪,如果不仔細選擇,不詳細考察,是很難買到好商鋪的,這篇回答,我將從商鋪為什麼不賺錢、商鋪應該怎麼買兩個方面進行闡述,希望能夠幫到你。

商鋪為什麼不賺錢?

商鋪不賺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1.網購經濟和虛擬經濟瓜分利潤

2019年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5萬億,同比增長8.4%,但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足足增長21.6%。

線下端,除餐飲收入增長達9.4%外,其他全部實現負增長。

不是商鋪不值得投資了,是互聯網的大時代真正到來了。

2.商鋪的超量供應攤薄利潤

世界範圍內,商鋪面積與人口數量的比例應在1:1以下。

僅1999年至2018年,開發商所供應商鋪的總和已達27億平(我國人口只有14億)。

這還沒算上1999年之前的老商鋪、居民把首層改造的底商,城中村的自建房、流動攤販的鋪位,以及2019年新增的商鋪。

3.大型商場&成熟商圈吸走利潤

週末了,你是願意去銀泰、大悅城、藍色港灣各種shopping,還是願意在樓下的底層商業,買一雙江南皮革廠生產的原價999限價66的皮鞋?

你是願意去主城區裡的百年老店、蒼蠅館子探尋城市記憶,還是願意在樓下的底層商業體驗沙縣小吃的極致體驗?

高不成低不就,大品牌看不上,小商家租不起,夾在中間的商鋪,難受極了。

商鋪應該怎麼買?

雖然有些商鋪不賺錢,但它作為房產中重要的一個品類,也並非全無是處。如果買到好的商鋪,會比住宅、公寓賺得更多。簡單來說,商鋪是高風險高收益的房產品類。

一鋪養三代?商鋪已死

商鋪應該怎麼買?

這次分享2大點6小點講:

1.順勢而為看準趨勢個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可以逆天改命、逆勢突破,但房產屬於不動產,受大趨勢影響極大,尤其商鋪是以租金收益為主的房產業態,更受大趨勢的整體影響。何謂大趨勢?

電子商務是大趨勢,所以線下的實體店受到的衝擊是持續的、不可逆的、愈演愈烈的。這是商鋪高風險的原因之一,所以要避開可有可無,毫無特色的商鋪,或者借勢電子商務,如街邊的餐飲奶茶店店同時會有大量的外賣訂單。

消費升級是大趨勢,線上無法購買的,只能在線下實現的,不僅要購買還要享受購買過程的,願意為個人喜好、優質服務支付超額費用的,都是消費升級。

這是商鋪的重要突破口之一,也是餐飲類這些無法被取代的商鋪繁榮至今的原因,尤其是有特色的、有傳承的、有故事的老店、館子,更會持久不衰。

城市更新是大趨勢,老城區要改造,農村要遷移,新區要發展,人口要追隨著規劃流動是大趨勢。區政府挪窩之後,新城區會逐漸發展也是大趨勢。

這是商鋪以及所有房產的投資邏輯之一,不動產不能動,但買賣不動產的人卻可以追隨城市更新的步伐大步前行,在發展之初低價買入,在發展之後賺取足額的租金收益。

2.人流:

量+速+質過去,我們說寬街無旺鋪,我們說鬧市涼鋪,我們說地段地段地段,我們說購買力,其實說的都是人流,包括了人的流量、流速以及他們消費的質量。

是商鋪前在同一時間段內可以經過的人數。如果商鋪在大型工廠、學校、醫院的附近,因為有固定的來往人員,於是就可以做高頻的生意。如果在公交站、地鐵口、高鐵站,即便是賣包子,都可以比臨街賣得貴一些。這就是量的邏輯。

是經過商鋪門口的人的速度,這個速度,越慢越好。如果你在高速旁開店,即便你的店很優質,即便每日門前車輛穿梭,但因為高速不能停車,所以你也只會門可羅雀。而寬街無旺鋪、窄巷出經濟,就是在街巷窄的時候,可以減緩人們的速度,大家不能開車,甚至不能騎車了,自然就會一步一步的走。遇到高峰期,甚至會擁堵,這個時候,商機就停在了你的門前。

是經過商鋪門口人的消費能力。女人比男人消費能力高,一線城市比二線城市消費能力高,年輕人比老人消費能力高,高收入人群比低收入人群消費能力高。在一線的女子中學門口賣奶茶,一定比在二線的養老院前賣涼茶賺得要多。

本文首發自公眾號:羊迪,原文有刪改,更多內容可以移步公眾號觀看。

一鋪養三代?商鋪已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