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央行邁入“負利率”時代

今年以來,全球經濟增長總體放緩,在美聯儲的帶領下,不少國家“開閘放水”,希望藉助貨幣寬鬆政策負利率刺激經濟以達到遏制衰退的目的。這使得此前各國央行短暫開啟的貨幣政策正常化進程被迫中斷,全球央行重返“負利率”時代。據《金融時報》記者統計,僅今年內,全球央行降息就已達到30多次。另據國際清算銀行跟蹤全球38家央行的動態數據,截至目前,今年全球各地貨幣決策者合計降息幅度已經達到了13.85%。負利率已然成為一種當下的金融趨勢,但持續寬鬆對提振經濟的效果如何還需以觀後效。與此同時,更要警惕的是,其負面影響已經開始發酵,並將持續提升全球的金融系統性風險。

經濟“寒冬”

倒逼各國央行重返寬鬆

全球經濟不景氣是各國重啟寬鬆政策的最根本原因。當前全球經濟面臨比較大的下行壓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上月發佈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下調2019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測至3%,創金融危機後的最低點。IMF預計,到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將小幅改善,增速達到3.4%,這一預測較4月下調0.2%。該機構指出,拖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是貿易不確定性以及全球製造業活動的大幅放緩。

IMF首席經濟學家戈皮納特表示:“全球經濟放緩主要因為製造業活動和貿易的惡化,更高的關稅和懸而未決的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打擊了投資積極性,也抑制了各界對資本貨物的需求。此外,汽車行業也在萎縮,這緣於一系列因素,例如歐元區新尾氣排放標準的影響。整體而言,2019年上半年,全球貿易增速放緩至1%,這也是2012年來的最弱水平。”

今年以來,世界經濟“火車頭”美國衰退信號頻閃。製造業遭遇低增長困境,但在其消費、就業仍然保持強勁的背景下,美國經濟在今年上半年保持動能。不過,隨著2017年的減稅和就業法案的刺激效果逐步消退,未來美國經濟仍面臨下行風險。值得注意的是,歐元區的經濟下行壓力遠遠大於美國。IMF認為,外部需求的放緩以及庫存的下降使歐元區增長從2018年中期開始承壓,這一態勢將持續到2020年,屆時外部需求預計會恢復部分動能,包括打擊德國汽車生產的新排放標準等暫時性因素影響逐步消退。

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增長也遭到了IMF的下調。不過,IMF報告指出,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將推動2020年全球增長。預計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在2020年經濟增速將反彈至4.6%。

美聯儲

打開新一輪全球貨幣寬鬆“閘門”

值得注意的是,美聯儲降息成為了引發負利率風潮的直接誘因。作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的央行,美聯儲的政策有著巨大的外溢效應,同時影響著全球其他央行的政策步伐。今年以來,美聯儲由“鷹”轉“鴿”,3次降息實質上打開了全球新一輪貨幣寬鬆的閘門,各國紛紛跟隨。印度、新西蘭、韓國、巴西、俄羅斯、土耳其等國央行跟隨降息。其他全球重要經濟體也保持步調一致。歐洲央行確認實行負0.5%的利率水平,日本央行也保持負0.1%的利率水平不變。

更有些國家已經在貸款、存款上都實行負利率。為了通過釋放流動性刺激經濟,今年8月,丹麥第三大銀行日德蘭銀行推出了世界首例負利率按揭貸款,房貸利率為負0.5%,負利率意味著銀行借錢給貸款人使用,貸款人還的錢比借的錢還少。同樣在8月,瑞士銀行宣佈將對50萬歐元以上存款徵收年費,就是說存款也將出現負利率。德國也首次以負收益率順利售出規模為8.24億歐元、期限長達30年期的國債。雖然,目前美聯儲和美國總統特朗普關於未來利率方面的爭執還在繼續,但毋庸置疑的是,寬鬆大潮已再度來襲。

持續負利率

帶來嚴重負面影響需要警惕

相較於財政政策,對於已經債臺高築的不少西方國家而言,短期來看使用貨幣政策刺激經濟的成本顯然更低,但長遠看這無異於飲鴆止渴。負利率雖然在短暫時間內可能會對刺激經濟發揮一定作用,比如增加就業機會,使得一些產業得以恢復,但持續地使用使得其邊際效應逐漸下降,但隨之而來的負面影響卻在增長。

首當其衝的就是對於銀行盈利以及權益價值的損害。當利率為負時,商業銀行需要為其在中央銀行的準備金支付費用,這是銀行的直接成本。同時,商業銀行因無法將存款利率調至負值,其存貸息差縮小,這構成銀行的間接成本。這都對銀行盈利造成了損害。其次,歐洲央行研究發現,在低利率背景下,利率衝擊對銀行股價的影響與正常時期不一樣。在正常時期,政策利率調整幅度超過市場預期,對銀行股價有正向影響,會使股價上行。當利率非常低時,情形會反轉:負向的利率衝擊會使銀行股價下降。並且那些負債來源依賴於零售存款的銀行,其股價受到的影響比其他銀行更大。

此外,負利率對金融系統的穩健性也形成潛在風險。在寬鬆政策下,巨量貨幣從央行“猛虎出閘”闖入市場,必定會助燃高風險投資之風。IMF研究指出,由於負利率會懲罰持有流動性高、安全性高的資產,從而激勵銀行將其投資組合從低收益(或負收益)的流動資產轉向高收益的資產如企業貸款,隨著負利率的加深,銀行會降低高風險貸款的貸款利率,從而將其持有的安全資產頭寸替換為風險更高、收益率更高的風險資產頭寸。在經濟下行時,金融資產價格逆勢上升,會引發金融泡沫,加大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脆弱性。目前在主要國家中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比重已高達80%。這意味著,整個金融體系面臨的系統性風險正在上升。

負利率帶來的經濟效益與其帶來的負面影響如影隨形,在確保經濟重新步入增長軌道的同時,化解負利率時代諸多不良反應已成為各國央行目前面臨的一大挑戰。寬鬆潮已再度來襲,未來如何將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結構性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進行有效組合,保證經濟體系的穩健運轉是擺在各國決策者面前的真正難題。

本文源自金融時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