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什麼人認識的“沙姜”卻備受廣東人歡迎?

今日講一下一種非常低調,沒什麼人留意的香料——沙姜。但在廣東,沙姜備受寵愛。

認識沙姜

沙姜因為耐旱耐瘠怕浸,喜生長在砂石土中而得名。

沙姜和我們常用的姜味道差別非常大,討厭吃薑的人,也可能會愛上沙姜。

沒什麼人認識的“沙姜”卻備受廣東人歡迎?

沙姜中含有龍腦、樟油油酯和肉桂乙酯等揮發性成分,這賦予了沙姜特殊濃醇的香氣。令人愉悅的類似松子、樟腦和香芹混合的香味,隱隱約約帶著東南亞的熱帶風味。沙姜越老,氣味越濃郁。

事實上,沙姜原產地就是南亞的印尼和馬來半島,沙姜傳入中國已有2000年曆史,古稱廉姜,北魏的《齊民要術》和唐代的《異物志》都有記載。

但沙姜花了兩千年仍然還沒走出南方沿海一帶,現在我國的沙姜產地主要還是廣東、廣西、海南、福建和臺灣。沙姜這種特殊香料並沒有做到全國普及,地域性很強,尤其去到北方,真是沒什麼人認識,沙姜的味道對北方的朋友來說估計有點抽象。

沒什麼人認識的“沙姜”卻備受廣東人歡迎?

沙姜葉片和沙姜花

粵菜中,沙姜和雞肉最搭

廣東人最懂沙姜,廣東人裡面數客家人用沙姜最多,特別是在處理雞肉的時候。

比如以沙姜入饌的客家名菜“鹽焗雞”。鹽焗雞也叫“客家鹹雞”,起源於清朝時期的廣東惠州,當時廣東沿海地區鹽業發達,出現了一些財大氣粗的客家鹽商。鹽在古代十分珍貴,但這些鹽商用鹽大方,簡直是在炫富。

他們把三黃雞宰殺後去除內臟再晾乾水分,再在雞皮塗鹽和沙姜粉,雞腔放入鹽、八角和沙姜等,雞身刷油後,將整隻雞用沙紙包嚴,埋進裝滿炒熱粗鹽的砂鍋中悶焗著半小時至熟。

在這種“焗”的烹飪方式裡,大量的鹽用於導熱,對於味道其實沒有太大影響。

讓雞肉變得好吃的關鍵在於“焗”,熱氣將沙姜的香味慢慢滲入雞肉中,帶出雞肉的原汁原味,恰到好處地鎖住雞肉的水分,是雞肉變得“皮緊實,肉鮮滑,味香濃”,吃起來滿口的骨肉鮮香,具有濃郁獨特的沙姜風味。

沒什麼人認識的“沙姜”卻備受廣東人歡迎?

客家人愛用沙姜粉,認為沙姜粉香味更濃郁,用來醃製入味正好。但鮮沙姜表現也毫不遜色。

另外一道廣東名菜——白切雞旁邊那一小蝶沙姜蘸料被視為白切雞的終極靈魂。

白切雞的做法說起來好像很簡單,無非是用陳年滷水或雞湯慢火浸煮。一隻雞,兩煲水,平淡中愈見真章;一爐小火,一個浸字,幾齣幾進,卻能將雞的清鮮爽嫩滑彰顯的淋漓盡致。

把新鮮沙薑末和蒜蓉調勻,加少許食鹽,澆上熱油,香味四溢。配上“天然去雕飾”的白切雞,原汁原味,皮爽肉滑,香而不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