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景東彝族跳笙有著怎樣的故事?

跳笙,在雲南,幾乎到處都有類似的活動。——人們圍成圓圈,領舞者帶頭高唱起跳,眾人手拉手、或者摟肩搭臂地緊隨相跳。主要伴奏的樂器有葫蘆笙、三絃、笛子。有時即興而跳,沒有樂器,吹起樹葉也可以翩然起舞。後來,洋的東西進來了,用口琴吹著跳笙的也有。但是,在景東,把這個活動稱為跳歌的地方也不少,照我的看法,似乎叫跳歌更合乎事實,因為是又唱又跳,有時候是歌為主,有時候是唱為主。

先說跳。

曾經有一位彝族幹部對我說過,他們家鄉的山民,能歌善舞,性情豪爽。一般人,包括女人,大都有三種愛好:飲茶、喝酒、跳歌。只要有茶,就相對談天說古;只要有酒,就大家捧杯高歌;如果是在節日或者娶親嫁女的時候,就會眾人聚會在一起跳歌,甚至從月亮升跳到太陽出。

跳歌的舞蹈套路很多,簡單的如“三跺腳”、“翻歌”或者“半翻歌” 。和外地跳笙的舞步大同小異,容易學也容易集體統一,但相比較起來,我覺得景東彝族的跳歌更為粗獷和熱情奔放,當舞者全部整齊的踏著節奏忘我的投入跳歌的時候,那情景是非常壯觀的,會使人聯想到我們人類在原始時代獲得獵物時候的那種歡快。連偶爾來到現場的沒有跳歌經歷的外地客人,也會被感染得高興地加入歡樂的人群。

另外還有一些舞步,就屬於比較難學,甚至只流傳在一些特定的村落。比如大街鄉昆岡一帶的“羊廝打”;文龍鄉義昌的“雞勘歌”(勘,方言雞啄食的意思);還有花山鄉一帶的“猴子扯磨”、“蒼蠅搓腳”等套路,都是以模仿動物的生活習性、動作為舞蹈的基本動作,應該是人類最早創作的原始舞蹈的素材。以“雞勘歌”為例,它以雞的生活習慣和動作為舞蹈的基本元素,時而模仿雞跳躍覓食、時而飲水抬頭;或者展翅欲飛、引頸蹬腳、立足打盹......整套動作要求敏捷輕快、靈活自然,充滿了歡樂的氣氛,非常的富有韻味和人文的情趣。

再說歌,這個話題就廣泛了。

邊跳邊唱的是跳歌,不跳只唱的叫對歌,但是在跳歌的時候也有對歌的內容,就沒有辦法去分那麼仔細了。不過在跳歌或者跳笙的時候對的歌,在景東不論哪個民族一般採用的都是漢語,在我到過的很多也有跳笙習俗的地方大多如此。甚至在緬甸、老撾的一些地方,我在資料片中看到他們也有跳笙的習俗,而且很驚訝地聽到他們也是在用漢語對歌。後來,我自己思考了一下,認為雲南各少數民族之間語言溝通有一定的困難,更何況是指意不很準確的文學語言,所以他們選擇了比較強勢的漢語來互相溝通,就像我們今天在國際上選擇英語來交流一樣,似乎是一種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當然,和普洱、景東一樣,對歌用的是雲南方言,四言七字為主體,押韻也是方言的音調,可是這樣一來,很多非常有特色的民歌調子,一搬到紙上,用普通話的詞彙和普通話的語調就失掉了韻味和沒有辦法唱了。

當然,跳歌以及對歌對調子是有規矩的,要講輩分,一家人或者輩分差異的是不能在一起拉著手共跳的,即使在人很多的大場合,也要隔了一大截才能同一個圈子跳歌,但絕對不許對調子,否則會被人視為亂倫而斥責。因此,有的時候,跳歌場會分幾處,好容納不同的人群,去用歌聲鬥智、去彼此快樂的交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