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為實 跟著感覺走 三赴魅力石頭城 【下篇】

眼見為實  跟著感覺走  三赴魅力石頭城  【下篇】
眼見為實  跟著感覺走  三赴魅力石頭城  【下篇】

清風徐來,從來沒有的愜意。一個人的世界裡,只有暮歸的鳥兒在屋簷旁啁啾。入夜,從西城門口時斷時續傳來篝火晚會竹笛打跳的聲音。

第二天天麻麻亮,藉助手機電筒和村裡主道上聲控路燈沿著崎嶇的石坎、土路爬上觀景臺。

眼見為實  跟著感覺走  三赴魅力石頭城  【下篇】

天漸漸亮了,空寂的金江河谷裡,石頭城從沉睡之中慢慢甦醒。晨光熹微,火紅的石榴花被翠綠的葉襯托著。

眼見為實  跟著感覺走  三赴魅力石頭城  【下篇】

勤快的居民已經早起忙碌家事、農事。眼前沒人,沒車,沒牛羊……唯有遠遠傳來村裡的雞鳴和近處小鳥兒的啁啾,耳邊嘩嘩作響的該是山箐裡湍急的溪流。這種景緻,如此感覺,我開始覺得自己是不是離神仙很近了呢?

眼見為實  跟著感覺走  三赴魅力石頭城  【下篇】
眼見為實  跟著感覺走  三赴魅力石頭城  【下篇】

岔路口不知什麼時候來了個夥子候車,我向他打聽是否可以繞小路回石頭城?他熱情為我指點路徑。下山來到學校門前,側身後望天上射下一排漏雲光柱,正好打在低遠的石頭城上,立馬按動快門鎖定瞬間。

眼見為實  跟著感覺走  三赴魅力石頭城  【下篇】

入校迎面來一位中年老師,客氣地招呼我。他說學校設1~6年級,共50多名學生,每個班8~9人,全校老師十幾人(還有管生活的)。我說:“當年我們一個班40~50人。”老師說:“我們還是由附近三所學校合併成的完小。現在農村外出打工的多了,孩子隨父母,生源越來越少。”順坡而下是一條一米左右寬的臺梯式麻石路,路口立著一塊“學路”碑,曲裡拐彎一直通向石頭城。沿途是了嫋嫋煙霧中的景緻。

眼見為實  跟著感覺走  三赴魅力石頭城  【下篇】

快到石頭城西門,側下院落一覽無餘。一婦女在洗衣服,看這人家完全像是城鎮民居的建築格局,沒有農耕配套的畜圈、倉房。她告訴我:“這是家裡祖屋改建的,全家都往麗江城去了,逢年過節或有空偶爾才回來小住。”回到木家客棧,我尋思自己來石頭城是第三次了,總得找點新角度才好。渡江到對岸拍怕是個好點子。於是請老闆娘聯繫好快艇,下午4點出東門

眼見為實  跟著感覺走  三赴魅力石頭城  【下篇】
眼見為實  跟著感覺走  三赴魅力石頭城  【下篇】
眼見為實  跟著感覺走  三赴魅力石頭城  【下篇】

前往江邊碼頭。山腰上建有一排“化糞池”,一看就知道是上頭搞的“花架子”。滿村遍地都是畜禽糞便,沒有管網,如何化糞?想起村裡掛的“電子商務、電子金融網點”招牌,尋思一個連普通常規小集市都沒有的古村落,如何超越飛速發展的現實?

眼見為實  跟著感覺走  三赴魅力石頭城  【下篇】

(上圖右下角為化糞池)

麗江寶山石頭城周圍的所有山坡,凡能開墾的全都闢為梯田,與元江的梯田相比,麗江寶山石頭城的梯田還有獨創,那就是別具一格的自流灌溉系統。

眼見為實  跟著感覺走  三赴魅力石頭城  【下篇】

不是上田滿了流下田,而是在每塊田的下面都修有暗渠,形成一條由暗渠和水口形成的澆灌網絡,堵住暗渠口,水便會流灌整塊田地,滿水後打開暗渠口,再堵上灌田水口,水由暗渠流下,便可澆灌下層田塊-不會產生奪肥現象,這種梯田建設的獨創,充分顯示出古代麗江納西族人民的聰明才智。

快到江邊,一個漢子迎上來接我,預約的快艇飛快向到對岸駛去。船舷邊激起的水花泛起白浪。

眼見為實  跟著感覺走  三赴魅力石頭城  【下篇】

金沙江對岸的屬寧蒗地界,零零散散的村舍就像掛在陡坡上的圖畫。

眼見為實  跟著感覺走  三赴魅力石頭城  【下篇】
眼見為實  跟著感覺走  三赴魅力石頭城  【下篇】

仙人掌和白色的野花是五月石頭城很多地方能見到的景物。

眼見為實  跟著感覺走  三赴魅力石頭城  【下篇】

在建中的石頭城碼頭

眼見為實  跟著感覺走  三赴魅力石頭城  【下篇】

暑熱的河谷裡額頭直冒汗,伸手摸摸江水卻是冰涼冰涼。快艇靠攏,爬上山腰,遙望對岸石頭城下冒起一縷燒荒的白煙,高踞的“城池”在遠山夕陽的襯托下形成絕美的光景。

眼見為實  跟著感覺走  三赴魅力石頭城  【下篇】
眼見為實  跟著感覺走  三赴魅力石頭城  【下篇】
眼見為實  跟著感覺走  三赴魅力石頭城  【下篇】

繞進旁邊一戶人家,院裡和姓老倌全裸著上身,我找他討開水,他說:“盡你喝,哪有出門人背開水的。”三言兩語就熟絡了,我要給他拍照,老倌說:“你要給我寄照片噶,外國人拍照得給我錢呢。”我說:“沒問題,我請對面木尚文兄弟帶給你。”

眼見為實  跟著感覺走  三赴魅力石頭城  【下篇】

辭別和老倌,踏上返程。

眼見為實  跟著感覺走  三赴魅力石頭城  【下篇】
眼見為實  跟著感覺走  三赴魅力石頭城  【下篇】
眼見為實  跟著感覺走  三赴魅力石頭城  【下篇】

巍巍寶山石城,向世人展示了納西先民的膽識與勇氣,是納西族巨型石雕藝術的傑作。我先後三次到此,一次比一次有收穫。第三次能從多角度記錄石頭城風貌總算是了卻了一樁夙願。

鏈接:麗江寶山石頭城

麗江寶山石頭城位於麗江金沙江畔,玉龍雪山景區山後,石頭城距離麗江古城110公里。麗江寶山石頭城納西語稱為“拉伯魯盤塢”,意為“寶山白石寨”,城內瓦屋鱗鱗,巷道縱橫,麗江納西族居民闢巖建屋,房屋柱石和房沿石均隨勢打成,古樸自然,奇絕無窮。

麗江寶山石頭城別名拉伯魯盤塢

麗江寶山石頭城三面皆是懸崖絕壁,一面石坡直插金沙江,僅有南北兩座石門可供出入,是一座真正的天險之城。納西族先民大約在五六世紀的南北朝時期遷徙到這裡,大約在隋末唐初,曾有一支摩梭人從寧蒗永寧遷居寶山石城。他們不畏艱險,運用當地現成的石頭,修築石級梯田,從峽谷深處層層修築,直達距河谷兩三千米的高坡。有了這些錯落有致的梯田,才使得寶山石頭城周圍這一片本來貧瘠的土地,變成了金浪翻滾的糧倉,元朝到元年間(公元1277--1294的),當時為麗江路宣撫司所轄的七州之一--寶山州治所, 公元1253年,元太子忽必烈南征大理國,中路軍經四川過大渡河揮師南下,分別在金沙江的“木古渡”和“寶山”乘羊皮革囊和筏子橫渡,從寶山渡過來的元軍就駐紮在寶山石頭城。昆明大觀樓長聯中的“元跨革囊”,其典故就出於此。

從江邊上看寶山寶山石頭城,它全然是一個巨大的石頭聳立於金沙江峽谷的陡峭山坡上,雄峙四周,東面是滾滾的金沙江,北方是雄險的太子關,西邊是逶迤的犛牛嶺,南側是岩石渡絕壁。因為巨石的獨特地理優勢,形勢險要,兼備攻守,所以古代納西族先民選擇了它。沿石城南面小道,拾級而上進入石城,你會看到城內房屋井然,巷道縱橫,宅院相鄰,有近百戶人家。往來居民祥和,與你閒坐聊談城外之事,如家人一般。石城裡街巷狹窄,但並不閉塞,也無礙交通,人們順勢就地建城,地面不平坦,卻是天然石路。石城裡民居群落,全部隨巖就勢,有的柱磉桌凳等均得用天生岩石稍加修琢而成,有的鑿廚中巨石為灶,有的把庭院中的巨石鑿成水缸,有的甚至將房中拒石修鑿成石床,所製作的很多生活用品可謂巧奪天工,支配和利用自然的科學水平,令人歎為觀止。

2017年5月8日 胡云龍於洱海之濱

眼見為實  跟著感覺走  三赴魅力石頭城  【下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