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上陣,八路軍的兩種重武器

這張照片是八路軍著名戰地記者沙飛拍攝的。

文物上陣,八路軍的兩種重武器

野戰演習中的八路軍戰士

圖中這種需要兩人小組肩扛發射的重型武器,不是反坦克槍,不是巴祖卡也不是無後坐力炮,它的名字叫抬槍,民間俗稱“大抬杆”。

抬槍這東西曆史悠久,據說明末就已出現,當時名字尚不統一。至清朝征討葛爾丹時,抬槍即已出現在正式歷史記錄上。以後直到滿清滅亡,抬槍始終是清軍制式武器。至民國時期,抬槍尚在軍中使用。

文物上陣,八路軍的兩種重武器

抬槍也救不了大清

抬槍實際上就是鳥銃簡單放大,因為管壁加厚,不易炸膛,裝藥多,鉛子射程更遠,威力更大。而因為口徑巨大,所以使用中多放入多個鉛丸或鐵砂,形成近距離扇面殺傷,因此極得滿清官員推崇,認為遠勝一次一發的洋槍。

在這種抱殘守缺的思想影響下,當滿清搞洋務運動建立近現代兵工廠後,抬槍非但未被淘汰,反而推陳出新,儼然煥發了第二春。各地工廠將進口洋槍簡單放大,不拘比例,不拘型號。據說當時金陵製造局尤善此道。

因此雖都名為抬槍,亦有前裝滑膛、後裝滑膛、後裝線膛之分;既有民間鐵匠鋪土造打鴨子用的“大抬杆”,也有正規兵工廠所造,打有銘文徽記的正規抬槍。但由於品種繁雜,即使正規抬槍,也沒有制式可言。長度從兩米到五米、口徑從二十毫米到五六十毫米都有。最大型的抬槍需要三個人服侍,並配有兩腳架或三腳架。

文物上陣,八路軍的兩種重武器

正規抬槍,槍托已改為可抵肩樣式

由於抬槍本質上是一種沒有技術含量也沒有任何技術進步的武器,當機槍和彈倉式步槍大量出現後,抬槍很自然就被淘汰了。只是八路軍武器裝備匱乏,缺乏後勤補給,才不得不將這種古董武器又裝備起來。

八路軍所用的抬槍就是民間的“大抬杆”,鐵匠鋪手工製造品。軍工廠生產的線膛抬槍需要專門的子彈,八路軍既搞不到,也不可能自己生產。八路所用抬槍裝火藥2——4兩,鐵砂或棗核釘1——3斤,以線香點火,有效射程100——150米,扇面20——30米,50米內可穿透人體。

除了抬槍,八路還有另一種堪稱重型的火力。

文物上陣,八路軍的兩種重武器

頗先進的樣子

這個配了三腳架的玩意一看就很先進的樣子,是無後坐力炮還是火箭筒?

又錯了,這是佛朗機。

這個東西出現在歷史上比抬槍還早……

大明——沒錯,就是大明時候,把葡萄牙人叫做佛朗機人。嘉靖年間,跟葡萄牙人幹了一仗,繳下來葡萄牙船上的火炮,於是稱為佛朗機炮,簡稱佛郎機。大明覺得這種東西很好用,於是大量生產改進,什麼沿海抗倭、萬曆援朝、遼東抗金,以及對抗農民起義,佛郎機無處不在。

文物上陣,八路軍的兩種重武器

佛郎機結構

佛郎機在歐洲稱為鷹炮,特點是採用後裝結構,每門炮配若干個事先裝好子藥的子銃,作戰時只要不斷替換子銃,就可以連續發射。因為當時的技術水平無法解決子銃和母銃之間的氣密問題,在威力和安全上都比不過後來的前裝紅夷大炮,所以佛郎機一般都是小型火炮。

文物上陣,八路軍的兩種重武器

安裝子銃,炮尾與炮耳結構清晰可見

這種文物級的武器也被拖來上陣。穿越300多年的時空,再次與倭寇面對時,確實無法承擔歷史的厚重啊。



正文完了。

以下為本人吐槽,本人不接受質疑也不打算討論,不喜請直接跳過。



抗日戰爭已過去太久了,現代人對那場戰爭的記憶也越來越光怪陸離,各種完全扭曲的唯武器論觀點層出不窮。

比如說到王八盒子可靠性差,威力不如盒子炮,所以會有網文堂而皇之告訴你“為什麼繳獲的王八盒子八路軍從來不用”……“獨一撅”都不能保證幹部每人一支,放著王八盒子不用?

文物上陣,八路軍的兩種重武器

一次一發的獨一撅

又比如說到歪把子機槍故障率高,性能不如捷克式,副射手工作繁重,就有網文標題“這種機槍性能低劣,首長大手一揮,全部交給民兵”。歪把子性能不如捷克式,比抬槍和佛郎機如何?保養困難,供彈繁瑣——你連這點苦都吃不了還抗戰?學《民國大文豪》那樣睡著女人抄小說抗嗎?

以上及類似的觀點,我認為應稱為小資的傲嬌式抗戰觀,和各種抗日神劇沒有本質的區別。不提裝備率、完好率和後勤供應水平的抗戰武器性能比較都是耍流氓。

要讓日本對歷史有正確的認識,我們自己首先要對歷史有正確的認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