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稱本身不是影響年輕人積極性的關鍵點

[教育領域創作者回答]

題主的意思是說,由於職稱不同所體現出的工資收入檔差太大,特別是年輕人職稱低,會覺得比年紀大的職稱高的老師掙得少,因此工作影響積極性。

可是,以我的個人體驗和發展歷程看,並沒有這種心理,也沒有影響積極性!為什麼呢!

因為從參加工作25歲開始,就覺得人人都年輕,人人都會年紀大,隨著資歷,學識和工作能力的提高,都會晉升職稱,增加工齡工資。直到今天,40掛零了,也覺得很公平!我的體會是,通過認真工作,勤奮勞動,刻苦努力,是有機會晉升職稱的希望,這才是重要的!如果有機會晉升,二十多歲和五十多歲差的只是時間和努力,那麼,這樣是公平的!但是,如果不努力,可能五十多歲也晉升不上去,工資自然低,那就沒辦法了!

上面說得是職稱晉升基本順暢的情況。從2014年以來出現了評聘分開,先評後聘,有崗可聘,無崗維持原聘的情況,有的地方有的教師即使評上更高一級職稱,由於沒有崗位空缺則無法被聘任導致無法兌現更高一級職稱工資收入待遇。這是改革中遇到的新問題!要麼是這個地方原有晉升高級職稱崗位太多,2014年以來需要不斷消化,然後慢慢騰出空位!要麼是有的走職稱的教師離開學校,到教育管理部門工作,但仍然佔用全縣的職稱崗位,導致學校的崗位被擠佔。

從我們大學來看,2014年改革以來,至今職稱結構比例控制的不錯,五年多來,正高,副高,講師晉升基本順暢,雖說每年副高和正高也有沒被評委會通過的教師,但他們基本再好過一年這都晉升聘用兌現待遇。從這一點看,也許有的縣2014年改革時,在全縣就職數結構超標,需要那慢慢消化,或者在職高,高中,初中,小學之間校際分配比例不協調,有的擠佔別的學校名額,或者說縣級教育部門人社部門2014年測算總體結構時沒有預留出空崗,通過退休與空崗的緩衝,合理調配佈局各職稱結構比例,以保證教師的正常晉升通暢!!!

總體來看也就是這些問題。但這不是職稱本身的障礙,而是實踐中管理部門可以通過改革解決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