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歲考入中科大、有望奪取諾貝爾獎的神童謝彥波為何會驟然隕落?

國椦


中科大少年班隕落的神童何止謝彥波一人,他起碼還有一份穩定的教師職業。而被譽為第一神童的寧鉑,他的人生更富戲劇色彩,十三歲上大學,畢業後成為全國最年輕的助教,二十年後在五臺山出家為僧。

(謝彥波)

還有十歲考上大學的神童張炘煬,在論文答辯前要求父母買房,否則就不參加答辯。十三歲考上大學的魏永康,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等原因被勸退。十四歲考入大學時的王思涵,畢業考試僅有英語及格而被退學。

像謝彥波這樣被寄予厚望的神童們為何會驟然隕落?

中科大第一期少年班神童謝彥波

謝彥波,中科大78級第一期少年班神童。他從小學直接進入中科大少年班,越過了整個中學階段。十一歲進入大學,十五歲攻讀中科院物理所碩士,十八歲攻讀博士,很多人相信他能在二十歲前拿下博士學位。

中科院博士還沒讀完,謝彥波就去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跟著諾貝爾獎獲得者安德森做固體物理理論工作。謝彥波在受到人們追捧的同時,也受到老師和同學對他的擔憂:不懂與人交往,自理能力差,自視甚高。

(右為寧鉑)

謝彥波之所以赴美就讀,就是因為沒有處理好與導師的關係,博士學位沒有拿下。謝彥波在普林斯頓大學師從大名鼎鼎安德森教授,此人曾獲諾貝爾物理獎。面對如此的機緣巧合,謝彥波並沒有抓住這次機遇。

後來據安德森回憶說,謝彥波的原因就是一個深邃而傲氣的人。對安德森來說,謝彥波的性格令他無法容忍,他本人比安德森還要傲氣。而謝彥波自認為導師不喜歡他的論文內容,他與導師不和的情況再次發生。

當時美國正處在留學生傷害導師案件的陰影中,謝彥波被認為具有潛在威脅,於是中科大決定讓其回國,至此他的留學生涯結束。這件事情當年爭議很大,也有人說謝彥波曾用兇器威脅過安德森,但被本人否認。

謝彥波回國後,很快結婚,還分得了一套小房子,最終以碩士身份成為物理系教師。與他有同樣際遇的干政則要落寞一些,干政也是因與導師關係緊張而被迫回國,兩人都是在普林斯頓大學學習理論物理。

干政回國後,學校表示可以讓他讀博士,但被幹政拒絕了。幾年後,干政想到中科大工作,但沒有符合學校的要求。之後又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找工作,但沒有結果。此間他患上了精神疾病,後與母親一起生活。

中科大少年班的前世今生

我國的少年班是在物理學家李政道始的建議下於1978年創建,當時招收少年班的大學非常多,後因種種原因大多停止招生。目前僅有中國科大、西安交大、東南大學三所高校設有少年班,其中中科大每年招收四十人。

到目前為止,中科大少年班已經開辦四十一年,共畢業學生4140人,包括少年班、教學改革試點班和創新試點班。中科大的少年班曾創下一系列教育界之最,有年齡最小的十一歲大學士,有十五歲的碩士研究生。

還有二十一歲的博士,二十六歲的副教授,三十歲的教授等等。據中科大少年班的統計顯示,中科大少年班共走出202位教授,其中有106人在美國任教。無疑,這兩百位教授是成功的,但僅佔總數的4.88%。

要知道,這四千多人可是智慧超群的神童,但最終僅有不足百分之五的教授被認為是成功的。

謝彥波等神童驟然隕落的原因

每年的高考之後,各地都會出現很多的神童,都會被大肆的報道。這些神童憑著對試卷的超強理解,以極小的年齡在高考中脫穎而出,成為無數家長培養孩子的目標,也成為許多高校爭相搶佔人才的招牌。

中科大培養神童的少年班可謂是家喻戶曉,少年班中的首屆學員曾在合肥聚會,人們在欣賞他們輝煌成就的同時,也發現了不少的弊端。比如第一神童寧鉑曾出家為僧,干政和謝彥波因心理障礙而被關注。

中科大少年班每年有三個左右神童被退學,原因是出現心理問題,玩性太強,自控能力差,基本生活不能自理。許多的神童都是在分數壓倒一切模式下,再經過超強度的訓練後,出現的智商高於他人的低齡人。

神童所處的年齡階段,正是孩子生理和身體還未發育完全的時期,承受社會壓力的能力非常脆弱,他們作為孩子的玩性未泯,需要從玩耍中認識社會,逐漸的走向成熟。這是孩子步入社會的必經過程。

(左為謝彥波)

神童們缺乏了這個過程,相當於是在拔苗助長,有違自然規律。事實證明,在學習能力之外,這些過度被追捧的神童在人格和身心健康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問題。素質問題的欠缺,影響了他們的日後發展。

對於驟然隕落的神童來說,他們褪去“神童”的標籤同時,“缺失的情商”成為了他們無法擺脫的魔咒。人際關係、心理健康這兩門課,他們並未學好。據老師回憶,這些神童在上學時沒能養成好的心態,這種缺陷是終生的。

儘管這些孩子的智商很高,但情商往往都很低,心理上也遠未發展到成熟階段。由於神童們展現出的強烈求知慾和廣泛的興趣讓他們更易遭到身邊人的曲解,讓他們成為同齡人排斥的對象。可見情商要比分數和年齡都重要。


野史也是史


謝彥波11歲考入中科大,確實是神童級別的人物。他是中科大78級第一期少年班的學生,跳過整個中學階段,直接從小學進入大學。

有趣的是,小時候謝彥波並不愛說話,甚至說話的時候被人認為是“榆木疙瘩”。因為他很少用第一人稱“我”,比如他一般是這樣說話的:“彥波要吃飯”,“彥波要睡覺”。
即便是到了上學之後,他還是不大愛說話,有時候老師要求他回答問題,他也不大願意回答。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朋友會覺得奇怪,這和想象中的神童有點不大一樣。確實,謝彥波小時候看起來實際上蠻普通的。直到他上二年級的時候,有一次彥波爸爸驚奇地發現孩子竟然可以解高年級的數學題目。


這讓彥波爸爸下定決心指導孩子自學,結果彥波三年級就把初中數學學完,四年級更是把高中數理化學完,五年級已經開始學大學的解析幾何和微積分了。


更難得可貴的是,他的學習非常紮實,不是簡單地看一遍就了事那種。他在小學參加湖南醫學院子弟學校高二的數學競賽,就拿到了第二名。後來中國科技大學開始招收少年班學生,經過測試發現,謝彥波的數學水平相當於大學一年級。

儘管謝彥波在上大學之前是神童,但是有望奪取諾貝爾獎這種說法就言過其實了。首先他並沒有做出什麼很厲害的開創性的工作,我們總不能因為一個人小時候聰明就說他能夠獲得諾貝爾獎吧。之所以有這個提法,可能是謝彥波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導師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結合他的聰明和導師的實力,大家都認為他應該能夠在以後的科研上有所作為。但遺憾地是,因為和導師不和,最後謝彥波並沒有在美國取得特別好的成就。


翼翔老師的兒童教育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 首先,我認為學習成績最好的學生,他的社交能力不一定,或者說不會是最好。可以說這是人之常情,確切的說,人很難或者說不可能十全十美。讀書就好比馬拉松賽,你前段路程太快,那後段肯定難以堅持。


神童謝彥波

就拿謝彥波來說,他是80年代我國公認的神童。那時期很多報刊都報道了這個神童的事蹟。在小學3年級時,他已經學完了中學的課程。而到4年級時更是掌握了高中數理化知識,5年級便鑽研大學微積分知識了,因此小學畢業的謝彥波足可以上大學了。於是他11歲進入了中科大,15歲進入物理學院讀碩士,3年之後繼而讀了博士。當時很多人認為他將來一定會獲得諾貝爾獎。可惜,他的“馬拉松賽跑”前段太快了,到了後段幾乎沒了力氣繼續了。


性格的缺陷

因為學彥波有著天賦學習能力的同時,也有著性格上的缺陷。他不能很好地與周邊的人相處,所以在讀碩士時,他跟自己的導師相處不好,於是他一氣之下選擇了去美國留學。但是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他的論文答辯通過不了,為此,他不相信自己會有這麼差,甚至懷疑導師,然後跟那大學的導師同樣沒有好好的相處。而當時又發生了北大在美留學生因性格怪異而槍殺他人事件,結果由於謝彥波性格的原因,也被懷疑,於是被送了回來。回國後的謝彥波只當了一名教師。


經醫學專家研究表明,大多數神童都有性格自閉症,他們將自己封閉於自己的世界裡,以致使自己完全沒有社交能力,甚至有時候搞出極端的事情。

所以,現在國家倡導學校以培養學生全面的,綜合的素質能力為主,僅僅筆試成績好是不行的。作為家長更要懂得從小培養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比如農村孩子應該讓他做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城裡孩子應該培養做些家務事,做生意的父母可以讓孩子幫忙看看店裡之事。這樣的孩子將來一定是好。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歷史時刻錄


謝彥波之所以在我心中印象深刻,是因為在我讀初中時,我父親非常羨慕那些中國科大的神童們,一天到晚向我灌輸他們的神童事蹟,幻想著我也能成為神童。報紙上只要有登載謝彥波等神童的事蹟報到,我都要用我的作業本手抄下來。父親真的是望子成龍,一片苦心啊。


殊不知人和人不能比啊,他是神童,我卻兩年高考沒能上榜。我今年已經五十多了,想想以前的事,覺得好笑。像我,我絕對不會去強求我的女兒成為一個什麼神童,那種機遇是非常小的,就像彩票中大獎,只可遇,不可求。我輩凡夫俗子,只求過正常人的日子,能讀書的盡力支持,不能讀的,就只求過好自己的日子,開心每一天。要求太高,往往是不現實的。


點點蟲蟲飛1


周圍那幫捧他的人把他給害了。安德森也是諾圈中有名的臭脾氣,這兩人碰一起,你能指望謝彥波能學到啥?理論物理學家的關鍵是要有突破,若全部是老師灌進去,思維已經固化了,突破的難度實際更多。我兒子二年級交過一篇小論文,他發現他的生日每年的星期數都會往後延一天,他大膽猜想並最終搞明白了這件事。現在他已沒這個能力了,因為他對發現問題已沒了興趣。陪在他們身邊,看著他們的靈感在與現代教育系統的磨合中一點點的燃盡,真的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捕魚達人oo7


在校學習成績好並不代出校後,在實踐工作中能幹出好成績。這種例子太多了,如我在上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學習時,年級裡二個學習成績最好的,一個有出息的都沒有。我們小組學習成績最好的連付高都沒評上;而我們小組學習差的,還要別人一邦一的學生,後來有貴人相助,調到了某軍區總院,在自己的努力下成了博導。如果不分到軍總則一事無成,但分到軍總也絕對不可能人人都會有出息!又如在我們軍醫學院八十年代就分來了一個在德國留學歸來的博士,大家都很好奇和另眼相望。這種人學習成績肯定很好滴!但後來此博士講課不行,科研實驗也不行,於是就沒威性了。又如大名鼎鼎的方舟子,他是留美博士,成績肯定是很不錯的。但在我看來此人沒有什麼真才實學,嚴格的說是盒“萬金油”!讓他搞教學吧,肯定不行,因為他講話好像嘴裡含有一顆夜明珠似的,含糊不清。讓他搞科研也不行!這盒“萬金油”只能到處亂塗抹。凡是新事物一出現,不管他懂不懂,先來一棍子打假再說!


老不痴


對於這樣的現象,我們其實有很多觀點需要調整。謝彥波作為一個現象,在80年代被稱為奇蹟,當時我國非常關注一些特殊的現象,比如神童、比如氣功。在那個年代容易樹立標杆,樹立形象。對於一些無法解釋的事情,經常賦予一些神秘的色彩,其實,我們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我想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造成的:

第一,閉塞的社會環境造成的。80年代,我國剛剛改革開放,社會上對於很多事情都是非常的好奇。記得我小時候(80年代)在農村,外出的人帶回來一隻電子錶,被全村人羨慕了很久,就得是稀罕之物。人們對於神童的出現,表現的非常震驚,因為不知道社會上是否還有其他神童,不知道國外是怎樣對待神童。於是將他們尊為神一般的存在。

第二,缺乏批判性思維。人們在看待謝彥波事件的時候,期望過大,小時候是神童是不是就意味著將來一定要的諾貝爾獎?這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只是說這些神童為將來獲得諾貝爾獎奠定了很好的基礎,但是如果不能好好學習,將來不一定能夠取得很大的成績。所以我們的思維太過於簡單和直接。

第三,沒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神童神在某個方面,比如某些人數學好、有些人物理好,有些人中文好等等,我們稱之為“特殊人才”,他們從生下來其實就是不完整的。只是在某方面是天賦異稟。這個時候,我們通常的做法是進一步加強他的優勢,而忽略了他的劣勢,就比如謝彥波,他數學很好,於是就在數學方面越來越強,但是其他方面是不是也要進行教育呢?語文?人際交往?人身觀?價值觀?世界觀?這些都是要進行教育的,而我們經常是“一俊遮百醜”,而最後受傷害的是他們自己。這就是所謂的木桶效應,人生成功與否不能以最長的優勢來定論,而是要看他的最短板。

第四,我們對成功的定義有誤差。謝彥波是不是隻有獲得諾貝兒就是成功的?否則就是驟然隕落?我們對成功的定義是什麼?一定是獲得諾貝爾獎?謝彥波在大學教師就不是人生的成功?他有沒有做損害社會或他人的事情?如果沒有,如果他還在兢兢業業教書,如果他心態平和,與人為善,我覺得其實對他來講也是一種成功。

我們不能過於強調成功的標誌性,而是從人生的長遠中來定義成功!


義哥說教育


這樣的神童竟然不知道,看來真是孤陋寡聞哪。雖然說不是太關注學術,但是獲得諾貝爾獎的都是些什麼人,哪些比較牛的人還是知道的,但是這個神童卻沒能出名,沒能一直神下去。

好像記得以前看過,有一個考入少年班的神童,但是是不是他不知道?不過後期就沒有以後了。道理說這樣的神童,如果一路發展下去那是不得了的,但是後期卻很平平,這讓我們想到了我們讀了一篇古代的文言文叫傷仲永的故事,看來這樣的故事也發生在我們這個時代。

至於他怎麼神童,我們不得而知,他能11歲考入中國大,這是確實是絕大部分人望塵莫及的,但是他卻沒能在,以後的學習中創造奇蹟,說明他把自己的資質跟聰明都已經用盡了,沒有更深層的學習,無論他是讀博士還是讀的是什麼?總之,跟大部分考上學之後,讀博士的人是一樣了,只是他比我們大部分人提前了幾年而已。

成年學習工作之後他卻默默無聞了,至少成年之後在學習上沒有突出工作之後,在工作上也沒太大的突出。今年教師節退休的馬雲,好像高考兒考了兩次,並且數學成績非常不好,但是誰人不知馬雲,即使不知道馬雲也知道淘寶。

這說明,要麼不是神童,要麼即使是神童這樣的教育培養卻是害了神童。不知道是普通人培養不出神童還是根本就沒有神童,只是透支了以後的才能。


百合果果成長記


王安石寫過一個《傷仲永》的故事,說一個天才兒童未受教育便出口成章,文采斐然,同齡人望塵莫及,但長大以後卻一年不如一年,最後“泯然眾人”矣。

謝彥波就是這樣一個一開始“震驚眾人”,後來卻“泯然眾人”的典型代表。

謝彥波出生於1966年,這個年齡跟很多90後的父輩是一批人,他到底有多天才?小學時被教物理的父親偶然發現其數理天賦,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小學三年級學完初中數學,小學四年級攻克高中數理化,小學五年級拿下大學高等數學,屢次參加高中數學競賽並多次獲獎。

這樣的數理天才迅速引起社會關注,專門招收數理天才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向謝彥波敞開大門,讓他從小學畢業直接進入1978級少年班,這一年謝彥波只有12歲,剛剛小學畢業,與他同屆的還有另外兩個天才——寧鉑、和干政。



此後,謝彥波繼續自己的天才之路,15歲考取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所碩士研究生,師從於淥院士;18歲讀博士,師從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周光召院士,但因為和導師的關係問題,博士沒有讀完就去了美國著名的普林斯頓大學,師從諾貝爾獎獲得者安德森做固體物理理論工作。

當時很多人看好謝彥波的前途,認為他會是國內第一個拿到諾貝爾獎的未來之星,儘管他當時並沒有什麼獨立的研究成果,但謝彥波的天賦異稟讓人們對他充滿信心。

然而,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謝彥波雖是數理天才,卻有一項明顯的短板——不擅長與人溝通交流,也就是缺乏人際交往能力。更麻煩的是,他這次沒處理好的是和自己導師的關係,導致的結果是他再也無法拿到博士學位。

謝彥波和導師安德森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矛盾重衝突,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的甚至說謝彥波曾持刀威脅安德森。不管其中發生了什麼故事,結果就是謝彥波只得回國。

這時的謝彥波已經無法拿到博士學位,就連國內的博士學位也拿不到,而且沒有什麼學術成就,無奈的他只得回到中國科學院,以碩士身份做了一名近代物理教師,後來像普通國家幹部一樣分房、結婚、生子……從此逐漸遠離了公眾視線,身上的天才光環也逐漸褪去。

謝彥波的“突然隕落”其實不是偶然,是他個人性格、社會環境共同造就。儘管他擁有過人的天賦,但他無法很好地適應社會,社會也無法很好地包容他這種個性天才,再加上拔苗助長的因素,“傷仲永”的故事再度發生也就不足為怪。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得諾獎與智商高沒絕對聯繫。相反所謂智商250的,不僅什麼獎拿不到,可能比一般人混的都不如。

首先說一個人想在自然科學上有點建樹,有點大的建樹,你得對探索大自然的奧秘懷有興趣,極大的興趣,麩皮潦草的那點“興趣”沒用!世上有的是高智商的人,比這個謝高的多的有的是,但在科學上有一點成就的,很少!特別是中國,到目前為止,在科學上有成就的,能稱的上大師的,幾乎沒有(楊振寧除外)!何也?中國這麼多人,平均智商居然在全世界數一數二的!按你這理論,中國得諾獎的應該,烏泱烏泱地多,結果是鳳毛麟角。都是因為咱爹媽教導他的兒女說,你將來長大要當大官、掙大錢。這種人生價值觀的引導怎麼可能讓其子女,對探索自然奧秘產生興趣?怎麼可能在科學上有成就?到哪去得諾獎?靠領導“幕後操作”,像“頒發”職稱一樣嗎?

其次,科學發現是需要辛勤勞動,堅韌不拔地探索、積累,靠其工作積累過程中獲得的悟性和智慧,來發現自然規律,大自然奧秘。智商只是個敲門磚而已。這塊“磚”大多數人都用了敲“錢門”、“官門”了,沒幾個人能耐得住寂寞來敲科學大門。

謝基本可以肯定成不了大才。什麼“神童”拿諾獎之說就是神棍胡編的臆測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