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下葬的過程是怎樣的?最後一名工匠是如何出來的呢?

張同天


古人有視死如生的觀念,所以皇帝即位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為自己修建陵墓,以秦始皇為例,當他13歲剛登上皇帝的寶座時,陵園工程也就隨之開始了,到秦始皇去世還沒有完全峻工,於是秦二世繼位之後又補修了一年。皇帝生前哀榮無限,生後的排場並不比生前遜色,所以下葬過程往往都極其隆重,除非遇到戰亂年代,自然也就顧不上那麼多講究了。  

歷朝歷代,帝王下葬的過程及方式都大同小異,除非一些少數名族政權,會按照自己民族的風俗習慣,而選擇比較特殊的喪葬方式。

清朝皇帝下葬的過程最為繁瑣,也有比較細緻的記載,我們可以借鑑一下網上的資料:皇帝駕崩後,要擇吉時良辰入殮。入殮之後,還要不斷地舉行法事和弔唁活動。在德勝門還要演槓十天,槓夫按正式出殯的規模和要求,先抬著一塊和棺木重量相同的獨龍木,大約有萬斤,上面放一碗水,要練到走時水灑不出來為止。在演槓時,還要日夜施工,搶修去陵墓的御道。 出靈那天,先用72人將棺木抬出東華門。此時,皇室官府傾巢而出,按大清典制,走在最前面的是64位引幡人,高舉萬民旗傘;接著是皇帝的滷薄儀仗隊,有1628人之多,他們舉著各種兵器、幡旗和各式各樣的紙紮或綢緞製作的“燒活”,浩浩蕩蕩,十分威風。抬棺木的扛夫,身穿孝服,每班有128人,分三班輪流抬送。在棺木後面是全副武裝的八旗兵勇。然後是文武百官,皇親國戚和宗室覺羅的隊伍,車轎連綿不斷。在送葬行列中,還夾有大批的和尚、道士、尼姑、道姑和喇嘛,他身著法衣,手執法器,不斷地吹奏、誦經。整個送葬隊伍長達十幾裡,從北京到陵地,沿途幾百裡,第段距離還要搭設蘆殿,供停靈和送葬隊伍休息。這種蘆殿也是玉階金瓦,朱碧交映,十分華麗。  

那麼,最後一名工匠是怎麼出來的呢?  

通常工匠都能出來,墓道的大門後都有一塊巨大的封門石,當把皇帝棺槨安頓好後,裡面的工匠全部退出,然後在關閉墓門的同時拉動機關,封門巨石自動落下,將墓門從裡面頂死。但是埋葬完皇帝之後,工匠的命運就不好說了,為了防止墓葬被盜,工匠做為熟悉墓葬結構的人,都成了陪葬品。這就是封建階級的的殘忍之處,當然工匠的家人會受到相當豐厚的優待。以漢景帝的陽陵為例,考古人員在其陵南邊發掘出數里長的殉葬坑!坑中屍骨不計其數,很多骸骨的手腳上還帶有鐐銬,據推測都是修陵墓的工匠。


關河南望


皇帝死後有一套繁瑣的喪葬程序。皇帝死了不能說是死了,要說 “駕崩”。

駕崩的皇帝首先要處理屍體,將屍體淋浴後,塗抹各種香料,然後穿壽衣,嘴內放上玉或者珠子,名叫“口含”。

太子和其他子孫都要身穿孝服守孝,普天之下百日內不準奏樂,四十九天內不得屠宰牲畜,一個月內禁止婚嫁。



服喪期內天下寺廟、道觀每日整點鳴鐘一百零八下。 先皇遺詔頒佈後,僧侶們開始進入靈堂誦經。

此時抬棺人員開始在德勝門演練,要求在一根萬斤的獨龍木上放一碗水,抬這個木頭時要做到沒有一滴水灑出來。

同時民夫們日夜搶修通往陵墓的御道。 接下來將皇帝入殮“梓宮”,移到乾清宮,停放27天,進行祭奠。

守靈大臣在此期間不得離開靈堂。二十七日後,梓宮移到景山壽皇殿,等待擇日入葬。

到了吉日,六十四位引幡人,高舉萬民旗傘在前面引路,接著是一千六百人的滷薄儀仗隊,再下來是七十二名槓夫抬著皇帝的“梓宮”,出東華門往陵寢而去。

“梓宮”後面是全副武裝的侍衛,然後是皇親國戚和文武百官的送葬隊伍,連綿數里。

至於皇帝安葬入陵後,最後一名工匠是如何出來的,就不得不佩服中國人的智慧了。

我們以萬曆的定陵舉例。

定陵地下玄宮外部是由23層城磚疊壘的“圭”字形封牆,後面是六十多米的長方形隧道,前面連接著金剛牆,兩壁用九層石條疊砌,頂部用灰磚起券,地面同兩券一樣,也由光滑的石條鋪成。

由地面至券頂通高7.3米,隧道後部與地宮大門相連。位於金剛牆內的地宮隧道,實際上是石隧道的最後部分,也是地宮的引導建築,這部分建築稱為“隧道券”。券門之下,就是兩扇輝煌威武的石門。

石門內有石條把兩扇大門死死頂住,使外來的衝擊力無法破門而入,防止有人打擾皇帝的靈魂。

這塊封門石是怎麼進去的呢?放石頭的人又怎樣出來的呢? 首先可以排除是殉葬的放置的封石。


殉葬者都是殺死之後和皇帝的棺槨一起入葬的。地宮也不可能有別的秘密通道,讓人用石頭把門堵死後再從秘密通道爬出來。

只能是安葬完畢後,墓門在外面關閉,裡面的封門石自動將門堵住。

宋元時期有些皇陵墓道的石門,是採用石球滾動的方法將門頂住的。

先在石門內側做成一個斜坡石面,門檻處鑿出溝槽,槽的頂部放好石球,用敞開的門擋住。

入葬完畢,人走出門外,兩門逐漸關閉,石球便沿著地面斜坡滾動,直到石門完全關閉,石球在兩門交合處的一個更深的石槽內停住,門也就被堵死了。

明清皇陵墓門是用封門石條封住的,這就必須使用一種特製的工具——“拐釘鑰匙”。


顧名思義,這是一個由一根長條形鐵製成有拐彎的鑰匙,頭部折成一個“∩”形,墓門關上後,將這把鑰匙豎起來順著石門中間的縫隙的最高處塞進去,套住封石的上部往下一拉,立著的石條就斜倒下來,靠在門後,在外面無論使多大的力氣,再也推不開了。

這樣就不需要人工在裡面關門,也不存在怎麼出來的問題了。 怎麼樣,看到這個辦法,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剛日讀史


一個很殘忍的事實:

古代帝王為了防止墓葬被盜,會採取很多極端的殉葬措施。

而修築帝王陵墓的工匠,必然是最為熟悉墓葬結構的人,因此在陵墓封門的那一刻,他們就全成了陪葬品,帶著帝陵的秘密,隨著帝王一起長眠於地下,直至千年萬載。

(漢景帝陽陵)

歷史上著名的殉葬坑,比如漢景帝的陽陵,整整修建了26年,在這26年裡,徵用了大量工匠,這些工匠對墓室的構造與各種機闊瞭如指掌,因此在陽陵封門時,為防止有人私自出逃,便將他們用堅固的鐐銬縛住手腳,再全部殺死,最後掩埋在殉葬坑裡,直到千年後,考古人員發掘出漢陽陵,才讓這些無辜慘死的工匠被世人所知,後來據清點,發現隨同殉葬的工匠超過一萬人。

當然這些工匠也有可能是從外族部落裡抓回來的奴隸或者戰俘,也有可能是罪犯囚徒,但放在今天來看,這些可都是一條條鮮活的人命,所以為帝王修建陵墓的工匠,在開始修建帝陵的那一刻,就早已註定了他們的悲慘命運,於帝王眼中,他們不過是為了保守秘密而必須要犧牲的陪葬品。

這也是封建主義的殘忍之處,雖然我們看待歷史,會選擇性的去歌頌古代帝王或朝代的豐功偉績,但同樣的,還是那句老話:

伴隨著一代帝王的登基,多的是累累白骨與血流成河。

而有些秘密,也隨著生命的消逝,被永遠的掩埋在歷史長河之中,直到千百年後被後人所知,卻也只能感嘆一句: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錢品聚


在民國的時候發生了一件震驚中外的事情:孫殿英光明正大的盜了慈禧的墓。在孫殿英去世之前,他道出了一個秘密:他們設計了一個長石條從陵墓內部將整個門頂住,這樣就沒有人可以從外面推門而入。但是這樣做的話,就必須有一個人留在內部關門,也就是說必須有一個人要留在墓中出不來。其實呢,是門上有一個非常細小的縫,工匠們會根據這個細分的大小,作為一個特殊的開門工具。這樣就可以在外面將石條放倒,從而頂住門。這樣一來你就不用有人專門留在裡面關門了。當然了,這種設計是十分精密的。它保證了只能往外拉,不能向裡推。

其實每個朝代每個墓的情況都是不一樣的,也不能以偏概全的說都是一樣。孫殿英所說的是清朝慈禧的墓。但是基本上也是大同小異,筆者就順著慈禧的講一些有關清朝的皇室下葬制度。

首先是是出靈那天,用72人將棺木抬出東華門。皇室官府傾巢而出,按大清典制走在最前面的是64位引幡人,高舉萬民旗傘;接著是皇帝的儀仗隊,有1628人甚至更多組成。儀仗隊舉著各種兵器翻旗和各式各樣的紙紮或綢緞製作的“燒活”,“燒活”就是燒給死人用的紙品,比如紙做的衣服啦啥的。在後面抬棺木的扛夫,身穿孝服。扛夫每班有128人,分3班輪流抬送。在棺木後面是全副武裝的八旗兵勇,然後接著是文武百官,皇親國戚和宗室覺羅的隊伍,車轎連綿不斷。在送葬行列中還夾有大批的和尚,道士,尼姑,道姑和喇嘛,他們身穿法衣手持法器,不斷的吹奏誦經。

整個送葬隊伍長達十餘里,從北京到林地沿途幾百裡在一些地段還要搭設“蘆殿”,供停靈和送葬隊伍休息。這種蘆殿也不是簡簡單單的茅草屋,而是仔細修建的工程,玉階金瓦,朱碧交映,十分華麗。

如此看來皇室和普通百姓的下葬過程是一樣的,只不過規模更加宏大、參與人員更多、用品更加奢靡。

等到了陵地之後下葬的形式基本上都是一樣的。一般來說,先將皇帝遺體裝入“梓宮”,再抬入地宮,最後封閉。如此一來一個皇帝的下葬過程基本上算是結束了。其實除了元代皇帝是“密葬”以外,歷朝歷代的帝王下葬的制度以及規格都是差不多的。

至於有人說會把工匠關在墓宮裡面,筆者認為是不可能的事情。首先,如果真的把工匠關在裡面的話,修建整個陵墓的是工匠,工匠肯定知道整個陵墓的構造。保不齊他們會對陵墓進行破壞,甚至勾結盜墓賊,進行盜墓。

他們肯定有自己的辦法出來,而皇室也不會對他們進行過多的殘害。至於筆者剛剛提到的細小的門縫是一種方式,工匠們那麼聰明,肯定會有自己更多的方法。所以是不可能會留在裡面的。那些說把工匠留在裡面殺害的,應該是誇張了封建統治的殘暴。


稷下學社


給皇帝建墳,你還想活著出來?

在古時的很多朝代,只要皇帝的梓宮葬入陵寢地宮後,所有的工匠們,不分是第一名還是最後一名工匠,全部都難逃一死,會被迫給皇帝殉葬。

活殉匠人的目的是防止他們洩漏陵寢的機密。

舉例而言,秦始皇的陵寢就活生生殉死了上萬名工匠。

秦始皇吞併六國之初,就開始了驪山的陵寢工程,當時調派了70多萬人去“穿三泉,下銅而致槨”,最終建成規模浩大的陵寢工程。

然而,就是這樣一座陵寢,為之喪命的工匠數目之多令人髮指。秦始皇入葬後,秦二世胡亥便即刻下令關閉陵寢,“生薶工匠,計以萬數”。

這上萬名工匠最後都在裡面被悶死了,成為秦始皇的陪葬品。

秦始皇如此,其他古代帝王也都是如此。

殺工匠,無非是為確保陵寢不被盜竊。但是,這些自大的皇帝可能想不到——有些工匠還有子孫後代。

你殺了人家老子,沒準還有兒子報復回來,把你的墓葬偷的精光。

例如,北齊時期高歡入葬時,工匠也全都被殺了,但出乎人預料的是,有工匠還留後後人。史載:

甲申,虛葬齊獻武王於漳水之西,潛鑿鼓山石窟天宮之旁為穴,納其柩而塞之,殺其群匠,及齊之亡也,一匠之子知之,發石取金而逃。

這話的意思是——有一個被殉葬的工匠的兒子不甘心父親被殺,就在北齊滅亡時,找到高歡的墓葬,偷了裡面的金子跑路了。

當然,這種情況到後來就不存在了。

像是清朝時期,就不會有這種事發生。如果都把工匠搞死了,誰還敢做這行啊?


HuiNanHistory


古人迷信,在封建時代,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無一不是迷信的,他們相信人死後是有靈魂的,人死後也要同生前一樣吃穿用度,他們“視死如生”,死去的人比活著的人更要講究體面排場,這就造成了其後的盜墓文化,而皇室的葬禮尤為隆重繁瑣,陪葬的寶物更加豐富值錢,這就讓盜墓賊有機可趁,即使堵上性命也要挖到財寶。

帝王究竟對葬禮“講究”到什麼程度?

我們知道人死後不能馬上下葬,需要停靈幾日,才能下葬,普通百姓尚且如此,皇帝更是如此,皇帝死後首先要在乾清宮停靈,時間長短不一:短的十多天,長則幾個月。皇帝為何要停靈呢?一是因為祖宗的規定,大家都是這麼辦的,二是,陵墓還在不斷修葺,以求達到最完美。有的皇帝去世的太快,陵墓還沒修完,只能讓他的屍體在酷暑中等待下葬。

皇帝的喪事是“國喪”,“國喪”的意思是,不會讓任何一個人好過,管你是皇親國戚還是平民百姓,在皇帝死後三年,只能忍受清苦的生活了。

按例,皇帝死後,在上諡號入葬之前稱為“大行皇帝”。死當日要進行“小殮”。小殮後,當日或過幾日進行“大殮”喪儀,親王以下,頂戴官員以上;和碩福晉,佐領三等侍衛妻以上等,要到乾清宮內瞻仰皇帝的遺容,近支王公、公主、福晉等要到乾清門內的丹陛上,隨嗣皇帝行“大殮禮”。

大殮後,靈堂設在乾清宮內,正中寶床上停放梓宮。乾清宮是皇帝睡覺的地方,在此處停靈,含有“壽終正寢”的意思。

頭三日,朝、晡、日中三個時辰,嗣皇帝要到靈前舉茶、上食,奠酒行禮。在京的文武候補官員、進士、舉貢、吏典、僧道等官穿素服,齊集順天府三日,早、晚行禮舉哀。
由此可見皇帝葬禮的繁瑣。

古代帝王下葬有三種形勢,有的依山傍水,利用山丘作為墓地,有的在地宮上砌宏偉的磚城,不過大多是木槨地宮。


出殯那天的陣容也很豪華,就那慈禧來說吧,出靈那天有72個人抬棺出東華門,64個引幡人,高舉旗傘,然後是浩浩蕩蕩的,體現皇家威儀的儀仗隊,有一千六百多人,他們舉著兵器,旗幟和“燒活”,也就是燒給死人用的紙品。

最累的是扛夫,在此之前扛夫就經過很久的訓練——他們要按正式出殯的規模和要求進行練習,用和棺木同等重的木頭,上面放一碗水,練到走路時水不會灑出來才算合格。

出靈那天扛夫每班有一百二十八人,分三班輪流,避免力氣用光發生棺木落地的事情,那可就不吉利了。

皇室宗親按照順序加入送葬行列,大小官員傾巢出動,和尚道士手持法器或者經文,不斷念誦經文超度,還有樂器班奏哀樂,他們一直走到下葬的地宮臺階才停下,由扛夫或者修葺陵墓的工匠抬入下葬,最後封墓。

那麼我們就有疑問了,皇帝的陵墓封上後,最後一名工匠是如何出來的?

秦朝時期,我們有殉葬制度,別說修建陵墓的工匠出不來,就算活著的宮女、士兵也得殉葬。可隨著封建文明的發展,殉葬這種制度太殘忍,慢慢被一些帝王摒棄,修建陵墓的工匠還是可以逃出生天的,那麼他們究竟如何出來呢?

首先,“自來石”是能夠自動封墓墓門的,這是運用了槓桿原理,撤掉另一頭的物品時,墓門就會關閉。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動整個地球”,這一點我們古人早就會弄了。

其次,工匠們設計出一個條石,在裡面將石頭門頂住,外面是無法打開的。那麼就必須有一個工匠留下來頂門,那他就不能活著出來了?

後來工匠發明了一個辦法,人站在外面先關掉一扇門,從鎖孔大的眼裡將條石慢慢傾斜移動,條石靠衝擊力就能自動堵上門,工匠也就不用犧牲一個了。

第三,封門石的運用。墓門在外面關閉,封門石自動將門堵住。宋元時期的皇陵採用石球滾動的方法將門頂住,先做出一個斜坡的世面,然後挖出溝槽,把石球放在溝槽頂部,人一關門,石球受力,從溝槽頂部滾落,在設計的終點死死卡住門,封門石就形成了。

明清時期開始使用“拐打鑰匙”,這是一種特製的工具,工匠先關一扇門,然後站在外面撥弄條石,當另一扇門關上後,條石像鑰匙一樣卡在門與門之間,墓門也就堵上了。

不過也有很多狠心的統治者,想要殺人滅口,想把工匠都殺死,比如慈禧,她去世前讓81名工匠封墓,這些人都知道自己必死,不過只有一個工匠,因為封墓的時候被石頭砸暈了,負責看守的士兵以為這傢伙掛了,就扔亂葬崗了,後來他又“活”了,在孫殿英盜墓的時候,還起了作用,發光發熱,這也是挺搞笑的一件事情。


靜說歷史


傳說在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下葬的時候,曾經搞了一個迷魂陣。被稱為是南京民間最為經典的段子之一。這也可以說明皇帝下葬的過程是非常為人所津津樂道的談資。大家都很好奇,皇帝是如何下葬的呢?

帝王喪葬的心機與規模

貴為皇帝,富有天下,那麼下葬的過程自然也是非常繁瑣的,就拿朱元璋來說,據說他下葬那天,南京城的13個城門同時出棺。《皇明大政記》上記載關於朱元璋下葬的事情:

而發引,各門下葬。

自古以來有很多名人,尤其是王侯將相都是採用類似的迷魂陣,比如曹操的72墓,目的都是為了掩人耳目,害怕墓穴位置被盜墓賊知曉。

那麼皇帝的駕崩之後,一般都是以山為陵。比如朱元璋就選了南京鐘山作為他的孝陵的位置。這個陵園規模非常龐大,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園之一。他用了20多年時間調用了10萬多人建造了這種“依山為陵”的規模陵寢。朱元章與馬皇后合葬的地宮,名為寶城,是一個直徑大概為400米的圓形土丘,4周有豎條17形成的石壁。


孝陵的地宮位於孝陵的圓形寶頂的下面,建築面積,根據現在的探測結果,竟然達到了4000多平方米,差不多是大半個足球場那麼大。地宮建築全部採用石材構築而成的大型殿宇式地下建築。

出殯下葬的過程

那麼皇帝是如何下葬的呢?在明代,皇帝死了之後,要根據他的遺照,讓禮部加上翰林院和內閣,共同新繼任的皇帝進行“大行皇帝喪禮儀注”。也就是告訴新皇帝,先皇喪事接下來該怎麼辦?一番嚴肅又繁瑣的禮節之後,包括什麼“小殮,大殮,上尊諡”,最後才來到了我們要說的梓宮發引,也就是出殯。

太祖皇帝朱元璋死後7天即葬孝陵,一般來說都會將大行皇帝的梓宮(棺材)抬到陵園後,先放在享殿之中,此後再舉行一次哭奠儀式,抬入玄宮(地宮)之中,然後再把皇帝的些東西,冥器和寶印,和一些珍寶玉器等文物玩意放進去(盜墓的最愛)。然後再舉行一次“享禮”(哭喪),眾人有序退出,封地宮門,然後喪葬儀式結束。

當然各個朝代有所不同,比如清朝時期實行“停靈”制度,得數十天方能下葬,不同的時代和皇帝,儀式和規矩也略有差異,但大方向一致!

活人殉葬制度

至於建造皇陵地宮的工匠們,是否會被殉葬?其實在不同的朝代是有不同的結局的。在歷史上有記載的,那就是秦二世用活人工匠給秦始皇修墳墓,以成吉思汗的墳墓也是有工匠殉葬的,這樣的一般是出不來的!除非有的工匠心眼多,提前在完工之前給自己找好逃生之路,比如假死,偽裝成屍體被扔出去!

而大部分朝代其實很少採用工匠殉葬,除非是比較暴戾的君主。否則他們一般採用較為溫和的方式,比如將工匠蒙面帶進地宮之中,然後把他們分割在不同的區域,安排好乾自己的事情,屬於流水化作業!

尤其是在明清兩代發掘的陵墓中,以萬曆皇帝的定陵為例,並沒有發現大量的工匠骸骨。所以說一般來,說是不會被殉葬的,而且最為關鍵的是修建帝王陵墓是一個龐大的工程,一般大的都需要數十年來建,巨大的工匠用量,會促使統治者們考慮過於龐大的殺戮會造成人心不穩的現狀。

那麼最後的工匠是如何出來的呢?其實在最後,所有人都退出之後。由封門的工匠來卸下機關,放下封鎖墓門的那塊千斤石,這樣地宮就無法被打開了。而工匠們也可以得以安全了!但同樣在明朝,明太祖朱元璋確實採用了活人殉葬的制度。據載:

按太祖孝陵。凡妃嬪四十人。俱身殉從葬。僅二人葬陵之東西。蓋洪武中先歿者。據明末人毛奇齡所著《彤史拾遺記》記載,“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數人。”

當然,後來這種后妃殉葬的制度也被取消了,幹了這件好事的是“土木堡之變”的明英宗朱祁鎮!他在萬曆之前,所以萬曆皇帝墓中也就沒那麼多骸骨了!


歷史好奇怪


古代皇帝的葬禮,每個朝代都不盡相同,但下葬過程卻都大同小異。古人崇信“事死如事生”,皇帝的葬禮自然要表現出莊嚴與豪華。皇陵修建完後,最後一位工匠都是掌握地宮入口機密的,通常是不會活著出來。

皇帝的下葬過程是怎樣的?

我們就以清代為例,清代時皇帝的葬禮與登基、婚禮等大典一樣重要,通常是由禮部和鑾儀衛共同牽頭辦理。從順治皇帝的葬禮開始,清代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帝王喪葬制度,之後的皇帝都是按照此制度舉辦葬禮。

首先就是陵寢的選址與修建,清代帝王陵寢都是在東、西兩陵範圍內按昭穆制度進行選址。陵寢的修建通常都是在皇帝生前就要完成,但也有駕崩才修建的特例。像順治的孝陵和光緒的崇陵都是在駕崩後才動工的。

清代皇帝駕崩後,喪葬儀式很是隆重。駕崩後尚未安葬的皇帝被稱為大行皇帝,大行有一去不復返之意。葬禮的第一道程序就是小殮,小殮通常是在當日就要完成,而且需要根據欽天監選擇出的吉時良辰入殮。

首先要為皇帝穿戴好衣服鞋帽,嗣皇帝及皇子、皇孫,都要穿上孝服,摘掉帽子上的紅纓,剪去自己一縷頭髮。之後宮內自皇后以下的嬪妃、宮女,都要摘掉首飾與頭飾。最後在屍體上覆蓋由活佛進貢的陀羅經被。

在小殮完成後的次日要進行大殮,其實在小殮之還有個對屍身防腐處理的過程。大殮通俗的講就是將皇帝移入棺柩,皇帝的棺柩又稱梓宮,是由金絲楠木打造而成。大殮完成後,皇帝梓宮要被移到乾清宮正殿。

殿內設大行皇帝的靈堂,宮門外置織金九龍綺丹旌。皇帝喪禮要頒詔天下,梓宮在乾清宮停放的時間一般不會超過27天。在此期間,諸王公大臣都要入乾清門,瞻仰大行皇帝遺容。嗣皇帝及皇子們都要行大殮禮。

服喪期間,嗣皇帝對朝臣的奏摺,一律改用藍筆批示,各部院衙門也要用藍印。之後頒發大行皇帝遺詔,宣佈全國致哀,27天內不許有娛樂活動。清代不論皇帝駕崩在什麼地方,大殮後都要將梓宮運到乾清宮停放。

在梓宮從宮外運回乾清宮過程中,嗣皇帝必須要跪迎。如咸豐的梓宮運抵紫禁城時,嗣皇帝同治則跪迎於東華門外道旁的。乾清宮的儀式舉行完畢後,梓宮就要被移送到殯宮等待下葬,殯宮是景山的壽皇殿或觀德殿。

梓宮在殯宮停留的時間根據陵墓竣工的情況而定,有幾個月的,也有數年的。梓宮移送殯宮時,先用小轝(yú)抬梓宮出景運門,再更換大升轝運送梓宮。該過程通常在黎明進行,文武百官從東華門到景山跪道哭送。

出殯之前,都先要對下葬過程進行模擬演練。槓夫要按出殯的規模和要求,在德勝門演槓十天。在演練期間,民工要對通往陵墓的道路進行御道改造。送葬是最後的一個隆重儀式,首先當天要燒掉造價昂貴的大法船。

之後是72人的小槓將梓宮抬出東華門,送葬隊伍最前面是64人的執幡隊,接著是1628人的儀仗隊,之後是蓋著圓頂棺罩,四周圍有繡龍帷帳的吉祥轎,裡面放有梓宮。抬棺的槓夫有60班,每班128人,總替補240人。

梓宮之後為武裝護衛,最後面是文武百官和皇親國戚的送葬車隊。在和尚、道士的誦經聲中,梓宮被送入幾百裡外的地宮,最後封閉墓門。在寫完皇帝牌位並將牌位放在紫禁城東側的太廟中後,皇帝葬禮宣告結束。

最後一名工匠會有什麼結局?

封閉地宮石門的最後一名工匠通常是掌握核心機密的人員之一,眾所周知,皇帝陵墓最核心的機密就是地宮的入口,這個機密一旦暴露,皇帝的陵墓就會遭到毀滅性的盜掘和破壞。因此,對這個機密的守護很重要。

最後的這名工匠一般是不會活著走出地宮,在前代之前,為了保障皇陵免遭盜掘,都會對修陵的部分工匠有一個統一的處理方法,那便是殺死知道地宮入口的工匠,其他不知情的一些工匠則會被放掉。

而清代除此方法外,還創造性的發明了一個比較人道的方法,那就是將核心工匠治成啞巴或者使用皇家培養的啞巴工匠,這些啞巴工匠都不識字,再加上古代沒有聾啞人專用的手語,即使知道秘密也無法洩露出去。

大家可能都聽說過,孫殿英在盜掘慈禧定東陵時,找到的那位姜石匠,就是知道地宮入口的機密核心人員。據說這位姜石匠當時是冒充啞巴工匠,在施工過程中意外受傷暈死過去,結果被監工以為是死人給扔了出去。

正是因為他的洩密,才讓孫殿英輕易的找到地宮入口,讓定東陵遭此大難。清代以前都有殺死工匠的先例和記載,但並不是將所有參與修建陵墓的工匠都殺掉。他們會選擇一些知道核心機密的人,將他們殺死陪葬。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葬既已下,或言工匠為機,藏皆知之,藏重即洩。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者,無復出者。”

因為秦始皇墓中的一些機關是工匠設計製造的,而且他們對隨葬品瞭如指掌,出去容易洩密,因為當他們封閉地宮和中間墓道,到達墓道時,突然關閉墓門,把這些工匠和放置隨葬品的人全部封殺在其中。

據考古發現,秦始皇陵西南方發現的一處墓葬,白骨雜亂的鋪了一層,有人認為這就是被坑埋殺害的修陵工匠和伕役。還有吳王闔閭的虎丘墳冢,劍池附近有“千人石”,這就是殺害築墓工匠和伕役的地方。

總之,皇帝的下葬過程是非常莊重與豪華的,下葬儀式比較繁雜。修建陵墓的工匠和伕役也有一套處理方法,最後一名出來的工匠,在清代通常都是啞巴。


野史也是史


皇帝下葬的過程是怎樣的?最後一名工匠是如何出來的呢?(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荀子·禮論》曰:“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終始一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喪禮,就是用生前的樣子去裝飾死者,大致模仿他或者的時候的樣子把死者送走,所以侍奉死者如同生者,侍奉死去的人如同他或者的時候,對於生死存亡都能按照禮的規矩來做。”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古代的人們對喪禮的重視程度,古代帝王也不例外。

說到這裡,那麼古代帝王又是如何下葬的呢?修建墓室的工匠們的命運又是如何呢?

首先我們來說一說古代帝王下葬的過程是什麼樣子的?通俗來講,古代帝王下葬的過程無非就是建陵墓、舉辦喪禮、皇帝的棺木放入陵墓之中、封閉整個陵墓。以宋代皇帝的葬禮為例,宋代皇帝駕崩後葬禮的流程主要分為:喪前的葬禮、葬禮、和喪後的葬禮。我們今天主要說的是中間的這個流程——喪禮。

在完成一些列的喪禮儀式準備工作之後,就進入到喪禮環節。“啟攢宮”可以視為宋代皇帝葬禮的開端,即撤出“掩攢宮”時所搭蓋的暫殯之處。啟攢的前三天,京城上下禁止音樂。葬禮當天皇帝行啟奠於殿、行祖奠於庭、行遣奠於宮城門外,宰臣攝中書令讀哀冊。文武百官,皇親國戚的隊伍和車轎連綿不斷,整個送葬隊伍長達十幾裡。

皇帝下葬,除了陵墓極盡奢華外,裡面也會放置大量的奇珍異寶。古代皇帝們難免也擔心自己的墓穴被後人盜挖。於是就有了我們在電視當中經常看到的場景,古代皇帝為了避免自己的陵墓圖紙被洩露,墓室被盜,在下葬之後會大肆屠殺工匠們,將墓室門反鎖。要知道,”螻蟻尚且貪生,為人何不惜命“,有了前車之鑑,工匠們在修築陵墓的過程當中自然也會想著給自己留一條後路。

那麼,最後的工匠們是如何逃出去的呢?

據史書記載,古代皇帝下葬後,工匠們要負責鎖門,在門外會有大批的守靈大軍,如果工匠們要是想從正門出去的話,於是我們就看到現在發現的許多皇帝陵墓都是有後門的,這個後門就是留給古代工匠們的,正門封死了之後可以在後門出去,工匠們在後門上做了手腳,利用一種叫”自來石“的技術,實際上,”自來石“就是用了簡單的力學槓桿原理,通過利用一個大大的石柱子頂在墓室門上,形成一個三角形,三角形是圖形中最穩定的,這樣整個墓室門不能夠在外面打開,而從內部打開就簡單了,工匠們大多都會在門旁邊做一個石槽,這個石槽和”自來石'的寬度差不多是一樣的,朝上會放置兩個石球,能夠起到緩衝的作用,當工匠們離開墓室之後,這個“自來石”就會因為重力的作用,緩慢的向下移動,一直到墓門上,工匠們也會在墓門上做一個機關,這個機關的作用就是固定“自來石”的,通過這樣的裝置,在外面的人無論費多大的勁也很難打開墓室門。

說到這裡,雖然古代皇帝們對工匠十分殘忍,但是他們也依然有著高尚的職業道德,在離開皇帝墓穴的時候也不會去拿裡面的任何東西。






葛大小姐


古人有視死如生的觀念,所以皇帝即位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為自己修建陵墓,以秦始皇為例,當他13歲剛登上皇帝的寶座時,陵園工程也就隨之開始了,到秦始皇去世還沒有完全峻工,於是秦二世繼位之後又補修了一年。皇帝生前哀榮無限,生後的排場並不比生前遜色,所以下葬過程往往都極其隆重,除非遇到戰亂年代,自然也就顧不上那麼多講究了。

歷朝歷代,帝王下葬的過程及方式都大同小異,除非一些少數名族政權,會按照自己民族的風俗習慣,而選擇比較特殊的喪葬方式。比如成吉思汗的陵墓至今還是一個未解之謎,傳說他的下葬過程是採用一種“其墓無冢,以馬踐蹂,使如平地”的習俗。

傳說成吉思汗生前就選好了自己的墓地,他死後消息也不能外傳,親信們在運送其靈柩到陵地的過程中“遇人盡殺之”。到了地點後把靈柩深埋,並將墓穴填平,把草仍蓋在上面,恢復原來的樣子,然後讓群馬在上面踩踏。等到第二年青草長出,與茫茫草原沒有區別,才將軍隊撤走。為了能找到祭祀的墳地,人們牽一隻幼駝過來,然後當著駝母的面殺掉並將血灑在墓地,每逢祭祀時,人們再把駝母牽來,它徘徊哀鳴的地方就是陵墓的所在地。


而清朝皇帝下葬的過程最為繁瑣,也有比較細緻的記載,我們可以借鑑一下網上的資料:

皇帝嚥氣之後(稱晏駕或駕崩),要擇吉時良辰入殮。入殮之後,還要不斷地舉行法事和弔唁活動。在德勝門還要演槓十天,槓夫按正式出殯的規模和要求,先抬著一塊和棺木重量相同的獨龍木,大約有萬斤,上面放一碗水,要練到走時水灑不出來為止。在演槓時,還要日夜施工,搶修去陵墓的御道。 出靈那天,先用72人將棺木抬出東華門。此時,皇室官府傾巢而出,按大清典制,走在最前面的是64位引幡人,高舉萬民旗傘;接著是皇帝的滷薄儀仗隊,有1628人之多,他們舉著各種兵器、幡旗和各式各樣的紙紮或綢緞製作的“燒活”,浩浩蕩蕩,十分威風。抬棺木的扛夫,身穿孝服,每班有128人,分三班輪流抬送。在棺木後面是全副武裝的八旗兵勇。然後是文武百官,皇親國戚和宗室覺羅的隊伍,車轎連綿不斷。在送葬行列中,還夾有大批的和尚、道士、尼姑、道姑和喇嘛,他身著法衣,手執法器,不斷地吹奏、誦經。整個送葬隊伍長達十幾裡,從北京到陵地,沿途幾百裡,第段距離還要搭設蘆殿,供停靈和送葬隊伍休息。這種蘆殿也是玉階金瓦,朱碧交映,十分華麗。

那麼,最後一名工匠是怎麼出來的呢?


通常工匠都能出來,墓道的大門後都有一塊巨大的封門石,當把皇帝棺槨安頓好後,裡面的工匠全部退出,然後在關閉墓門的同時拉動機關,封門巨石自動落下,將墓門從裡面頂死。但是埋葬完皇帝之後,工匠的命運就不好說了,為了防止墓葬被盜,工匠做為熟悉墓葬結構的人,都成了陪葬品。這就是封建階級的的殘忍之處,當然工匠的家人會受到相當豐厚的優待。以漢景帝的陽陵為例,考古人員在其陵南邊發掘出數里長的殉葬坑!坑中屍骨不計其數,很多骸骨的手腳上還帶有鐐銬,據推測都是修陵墓的工匠。

感謝朋友們點選、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