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供地,鏈式發展:深圳產業政策敢為人先

11月5日,深圳市政府召開新聞發佈會,提出將一次性推出35塊、超過30平方公里的集中連片優質產業用地,面向全球推介招商。經過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深圳這片中國改革開放的熱土可謂寸土寸金,未來經濟發展的潛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空間資源有限的制約。但是,深圳市政府一次性集中拿出如此大面積的土地資源,用於推動城市產業創新和現代經濟體系建設,體現出深圳作為中國特色先行示範區的勇氣和果敢,也為其他城市樹立了學習和趕超的榜樣。

精準供地,鏈式發展:深圳產業政策敢為人先

新聞發佈會現場(圖片來源:深圳新聞網)

剛剛閉幕的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要“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深圳市的產業創新政策恰恰反映了全會精神,即政府要在經濟發展和創新開放方面要有所為,貫徹落實發展理念的轉型升級。

從深圳市此次發佈的政策來看,體現出很強的“組合拳”特點。政府真正發揮了政策平臺作用,引領相關產業朝著創新、集群和鏈式發展。

首先,深圳的產業規劃和空間佈局採取精準布點和嚴格遴選的前瞻戰略,按照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的發展需要,精準佈局生物醫藥、集成電路、5G移動通信、8K超高清視頻等一批新興前沿產業。政府用地圍繞這些產業做文章,為這些產業的集群式發展提供上下游產業配套,並提供多方面的政策支持。這使土地資源、產業招商和配套政策等上下一致貫通起來,始終圍繞最前沿的新興產業進行提前謀劃和精準佈局,有利於下一盤產業創新的先手棋。

其次,深圳在科技創新平臺上下功夫,真正實現“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科技創新離不開每一家企業的研發投入,但是更離不開基礎研究和科技共用資源的相關投入。特別是在當今科技創新日益跨學科交叉、跨產業融合和多主體協同的背景下,僅靠一家企業的單打獨鬥已經難以為繼,而是需要眾多企業之間的協同創新。無論是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還是產業功能性平臺,深圳市都是在“共”字上做文章,此次出臺了《深圳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扶持政策》《深圳市科技計劃管理改革方案》等多項共性產業政策或部門操作規程,推動企業共享共用各類共性科技資源,降低企業研發成本並提高企業創新的速度和成功率。

最後,深圳的產業創新政策特別重視產業集群和創新生態的孵化、培育和扶持,使國內與國外企業、大型與中小型企業之間實現深度融合。深圳市之所以能夠始終保持在經濟發展前列,同其量大面廣和活力十足的一大批中小科技型企業的不斷湧現關係密切。深圳市創新用地供應機制和流程,使符合產業規劃方向的各類企業都能獲得發展所需的土地資源。比如,重點產業項目用地聯合投標或競買,就可以使產業鏈上下游的關聯企業集體拿地和聯合入駐,避免了只有大企業才有能力獲得土地和土地資源被閒置荒廢的問題。

在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先行示範區的政策紅利推動下,深圳發展的區位優勢明顯。我們相信在這些富有創意和充滿勇氣的產業政策引領下,深圳將再次刷新世人對深圳速度的印象。與此同時,產業創新的深圳經驗也將能夠快速複製推廣,為中國其他城市轉變發展理念和提高發展質量提供鏡鑑和啟迪。(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