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窮人為什麼不自己去荒郊野外開墾一塊荒地自給自足,而要給地主打工?

一誠不染


這開荒相當於就是脫離了大部隊,自己創業。但是卻又與今日的創業大不相同,除了承擔一定的風險之外,開荒還受到極強的朝廷干擾。



古代開荒不是沒有發生,在國家建立之初百廢俱興,無論是在哪一方面都處於蕭條時期,這個時候就連朝廷也是鼓勵開荒的。秦朝之時在珠江流域和河套地區,而到了漢朝則將目標轉向西域,哪怕是到了明清時期也是減免賦稅,大肆鼓勵。

這與五千年的農耕文化是分不開的,但是除了朝廷鼓勵之外,很少有人主動承擔一份開墾荒地的風險,撇開朝廷不說,落後的農業工具以及靠天吃飯就已經極大地限制了這份積極性。

五千年的華夏,其實重心一直在北方也就是中原地區,這也就造成了耕地面積是分佈在北方。同時北方地區有黃河為支撐,更加為耕地提供了條件。而這些土地肥沃的地區早已經被朝廷或者是地主佔為己有,給貧苦百姓所留下的都是環境不適宜,土壤長不出莊稼的荒地。這些自然數限制了農民的積極性。與其承擔一定的風險,到頭來還顆粒無收,倒不如受些地主的剝削,還能勉勉強強捱過冬天。


而且就算是有農民甘於冒險,跑到深山老林中開墾荒地,生產工具就已經很不給面子。古代的生產工具落後,開墾一畝荒地所需要的時間根本無法想像。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若是再碰上天災人禍,那簡直是慘不忍睹。何況農民完全就是靠著這些莊稼過日子,若是讓他們完全放棄現有的安穩生活,而去開墾荒地,甚至期間還一直沒有收入,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就算是最後種田成功了,那也得需要水源灌溉。可是古代的情況,誰也知道,一來就是依靠老天下雨,二來就是母親河黃河了。要是挖掘其他水源,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呢,荒地上的水源稀少,灌溉莊稼困難很大。

這些都算是第二困難,真正的阻撓是在朝廷和地主之上。

之前提到朝廷在建立之初,鼓勵開墾荒地。但是並不意味著這些田地就是歸你所有,一旦朝廷穩定,這些都是要重新歸到上層階級手中的,而且普天之下莫非皇土,朝廷掌管著天下的土地,沒有朝廷的命令,私自將一塊土地據為己有,這可是殺頭之罪,這與佔山為王與朝廷鬥爭有什麼區別。



最後也就是最為重要的一點,田地是需要繳納賦稅的。在還沒有收成的時候,賦稅可能就到達家門口了。古往今來,多少戰爭是因為苛捐雜稅過重,而導致起義的。這些血淋淋的事例,皆是觸目驚心。過重的賦稅壓倒的可不是一個人那麼簡單,那是全國上下的農民。

所以就算是前面的一切難題都已經抗過去,就最後一點的份量足以和一根稻草之重相媲美。


小鎮月明


什麼叫愚昧無知,這就叫遇昧無知。

記得40多年前,我們那裡人傻得連蘿蔔都不會種,而離我們30裡開外的另一個地方的人,他們也傻得連紅薯也不會種。

到了年底,農閒了,我們就挑著紅薯走幾十裡地去跟他們換蘿蔔,他們也用同樣的方法跟我們來換紅薯。

你說,傻不,太傻了。

後來,我們那裡出了個聰明人,從他們那裡引進蘿蔔種子,並且還教會了他們怎麼種紅薯。

於是呼,這種笨傻的交易就從此消聲滅跡了。

人類不傻,而是聰明的那個人還沒有出現。


手機用戶6064635183


古代種二畝薄田收200斤糧食就不錯了,一頭牛一天耕地3畝,給你300畝地需要100天才能耕完,你還沒播種,別人家的莊稼就熟了,300畝地需要6000斤種子,窮人沒有。八十年代我們村有個人借了一頭牛,拉著耕犁在河灘劃了300畝一個圈用了一天,第二天他不種了。耕地需要幾個月,平整土地需要多少時間是未知數,所以開荒不是容易的事。沒有牛就更別提了。


快樂生活629


“窮人有了土地,就能過上好日子。如果沒有土地,那一定是他孃的地主。”——李雲龍

看到這個題目,就想起了《亮劍》中的李雲龍在給新兵訓話時的場景,其實,我的老家以前也是地主。在解放以後,慢慢改造成了貧下中農,這還是我奶奶給我講的呢。關於樓主的問題,窮人為什麼不自己在荒郊野外開墾荒地,卻要給地主打工?這不是找罪受嗎?其實,你只看到了外表,事實並不是這樣。

烏托邦式的情節只出現在空想社會主義中,在我們國家的封建時期,想擁有自己的田地,那就得是地主、鄉紳,如果你想自己開墾田地,不好意思,國家不允許

什麼是烏托邦:是一種沒有階級分化,沒有剝削的社會,在那裡,想再哪裡種田就在哪裡種田,沒有人管你,這也是咱們說的陶淵明式的世外桃源。

然而,這種社會存在嗎?答案是否定的。

暫且不說國家允不允許,荒郊野外開墾一塊荒地,那時候的生產力可沒有現在好,要想開墾一片荒地,談何容易。

然後我們再說地主、鄉紳,古代有城和市的分別,下來就是村,如果想在一個荒郊野外自己開墾一片土地用來自給自足,需要有很多顧慮,我們來看一看。

  • 脫離市集,萬一身體不舒服該怎麼辦,靠天靠運氣嗎?就醫是一大問題。

  • 鄉紳、地主霸佔的都是良田,你開墾荒地,只能是一些窮鄉僻壤,那裡的自然環境、氣候條件都不適合生存,生活條件是問題。

  • 開墾荒地,就要有人,還需要搭建茅舍,重新建立自己的樂園,怎麼養家是問題。

古代人可沒有現代人那樣的講究,但是起碼要生存吧,連生存都成問題那還怎麼開墾荒地。

給地主打工是一種無奈之舉,窮人家的百姓要麼去當兵,要麼砍柴、做買賣,不發達的小農經濟是主要問題,如果去開墾荒地,沒有結果,生活就難過了

古人的生活節奏很慢,不像我們現代人的快節奏,但也需要生存吧。

生計問題就成了一個大問題。

因此,除了給鄉紳、地主打工,別的路子就只剩下當兵、做小生意等等,生活沒有想像中那樣容易。

如果人人都想去墾荒,還有一點就是政策不允許。每個地方都有嚴格的戶籍制度,這是最主要也是最核心的問題。

文/小小雪說歷史,本文原創,歡迎點贊、轉載、關注。

小雪歷史微鑑


古代的大多數窮人寧願給地主累死累活的幹活,拿少的可憐的錢,也不願意狠狠心自己開墾一片荒地,自己當家做主。用現代人的思維來看,這些人莫不是傻子吧,奴隸有什麼好當的,自己當自己的大爺不好嗎?當然不好,自己的大爺你能當的起嗎?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不允許開荒的朝代都是犯法的!

說實話,“天下之大,還沒有我的容身之處”這話說的就是古代窮人的生活吧!想農奴翻身把歌唱,但是沒資本。天下的土地都有主人,當代君主的,即使深山老林也是。

但是,深山老林天高皇帝遠的,也管不到。再說深山老林也沒開發的價值!古人腦子也不笨,能權衡利弊!反正就是荒地不好開墾,只要不是深山老林,你開墾,就會被官府逮到,怎麼說也得掏錢吃牢飯,得不償失!



怎麼開墾,開荒地是個大工程,想想種地的操作,比這難上上百倍!

窮人開墾荒地,就好比登蜀道,難於上青天!首先,你得瞅塊荒地。這塊地得沒有主人,得靠近水源,還靠近自己的居住地。這就很難吧,人類是群居動物,居住地周圍都是地主的地。去哪找?深山老林不適合生活,難道你要當原始人嗎?

其次,瞅到合適的荒地了,怎麼開墾?首先除雜草或者樹木,表面的簡單,一把大火就可以搞定,難的是根,斬草除根,怎麼弄,也只能是刨了。問題來了,工具去哪找?沒錢買吧。就算工具解決了,那麼開多少地?一大家的吃喝拉撒全靠那點荒地,一兩畝夠嗎?這個過程要花時間經歷,金錢。

然後是種地,種子去哪弄?花錢買!但是不要忘記,開荒人的身份是窮人,一年到頭能攢點錢已經很不容易了,有很多都是入不敷出。哪來的錢?地主會給嗎?這是個世紀大難題。

種子種下去,得照顧吧,除草,施肥,澆水,這些都要必須考慮的。要是不幸運遇到天災,那這一年的辛苦就打水漂了,這家人今年的生活也涼涼了。要是承受能力不強的家庭,估計是要妻離子散了!

再說,從開始到結束,怎麼說得一年。這一年家裡收入比之前少了很多,支出還多,日子怎麼過?喝西北風嗎?這一過程還有很多不可預知的問題出現,和給地主打工對比,開荒的危險性太大了,一般人是不會輕易嘗試的,因為耗不起!

這就好比我們現在人,能當大老闆的人有多少?要膽量,要智商,要機遇,要能力,要一個古代窮人有這些不是為難他們嗎?

一番的權衡利弊以後,我要是古人,我也選擇不開荒,賭不起,也不敢堵!得過且過就好了。


斯幽說歷史


我記得小時候爺爺講,他小時候從我灣到縣城沒有大路,就一條小路,兩邊都是茅草,常有人走路被人搶劫,有時有土匪藏在中間,大片的土地是沼澤地,那時人口也很少,天黑了都沒人敢出門。應該距現在100年左右吧,歷史上引起人口大規模增長的是二件普通的事,一是土豆的種植,二是紅苕的種植,特別是清朝紅苕傳進來後解決了糧食問題,人口爆炸式增長,清未4億,達到歷史高峰,之所以說這些,是告訴你,古代的人一直都在為吃飽肚子而拼博,他們既沒有人力也沒有精力進行大規模開荒,他們沒機械,沒除草劑,連把象樣的刀也沒有,很難開荒的,就現在不用除草劑、機械開荒都很難。


阿牛china2016


在影視劇中以及史書中,我們都能看到古代窮人的不幸和貧苦,相信很多現代人都有個疑問,古代窮人為什麼不自己去荒郊野外開墾一塊荒地自給自足,幹嘛非要給地主打工,自己受剝削,還吃不飽飯呢?

曾經的我也這麼想過,可是仔細分析後,發現古代窮人自己開荒的這種想法不可能實現,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開荒需要得到官府批准

雖然一大塊荒地擺在那裡,不論你開不開,都在那裡,可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有荒地,但不代表官府允許去開墾。

一般只有戰亂饑荒或者民生凋零的年代,政府會動員窮人們開墾荒地,可是到了社會穩定的時候,就會出現土地兼併,窮人手中的土地也會丟失,變成給地主打工的,因此在沒有得到官府的批准前,窮人們是不敢去開荒的,否則會面臨牢獄之災。

第二:可開墾的荒地並不多

我們想象中的古代可能荒地很多,確實荒地不少,然而在古代,社會生產力非常低,也沒有灌溉的器械,也沒有拖拉機,收割機等,窮人沒有自己的勞動器材,依靠雙手去開荒顯然做不到。

況且古代的耕地一般都是臨近水源,方便灌溉,一般都是集體挖井或者修建溝渠來保證對穀物的澆灌,因此靠近水源的耕地基本已經被開發完,剩下的沒有開荒的荒地大部分都是和水源很遠的地方,沒辦法種植穀物,窮人們可開墾的荒地自然不多了。

第三:窮人沒有保護土地的資本

一片荒地看著不錯,即使窮人們把它開墾出來,可是那也不意味著這塊地就屬於開墾土地的窮人了,在封建社會,一些地主大部分都是擁有大量財富的糧商、鹽商、絲綢商,甚至一些黑幫幫主都是大地主,有財力和勢力。

因此一些鄉紳惡霸是不可能眼睜睜看著窮人自己開墾土地的,那樣子就沒人給他們打工了,因此地主和惡紳們肯定百般阻撓,甚至橫加破壞,與其這樣到頭來一場空,還不如一開始就不去費力氣去開荒。

第四:開荒了不一定就有糧食吃

開荒雖然意味著有糧食吃,可是在古代卻是很遙遠的概念,因為古代種地是靠天吃飯,不下雨可能就旱死,下雨天就澇死,倒黴的時候還會遇到蝗蟲,天災人禍隨時會毀掉辛苦開荒勞作一年的收成。

除此之外,窮人自己開荒還要承擔沉重的賦稅,如果賦稅很重,再加上那年天災,反而成了農民最大的負擔,因此窮人們都是保守派,不願意如此冒險,還不如給地主耕種,混個飯吃。

綜上所述,古代窮人即使想自己開荒也因為客觀條件導致實現不了,因此只能註定給地主打工,受地主使喚和剝削,窮苦一生。


小聰歷史客棧


古代一和平人口就會爆炸式的增長,比如清朝前期不到一億,到太平天國已經4億,也就是什麼都沒有增長只有人口爆炸了。購買土地比現在的房子還要剛需,沒有錢你也不可能開墾出土地來,荒山荒地都是有主的,所以許多人遠走他鄉,這些人就是所謂的客家人,到人口稀少的邊遠地方開墾土地。剛解放人口5億左右,大搞計劃生育40年現在人口都達到14億,可想而知如果沒有計劃生育,20億人口輕輕鬆鬆。不過現在也不會缺少土地,印度200萬地方可以養活14億,中國的新疆就有那麼大,如果需要土地,水啊什麼的對中國現在來說輕鬆搞定。所以現在對於土地你不用去找了。


量天尺周


這個問題的題主好像對中國的歷史不太瞭解,你認為荒地是窮人能夠隨便開墾的嗎?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所有的田地都是有主人的,除非你去邊遠地區的深山老林,天高皇帝遠,鄉紳管不著的地方。但凡有人煙的地方,土地都是有主人的,即使是荒地你開墾出來也不是你的,千年荒地無人耕,修成良田有人爭。你不要認為古代的百姓比現代人智商低,他們可能比我們還懂的事務。

如果去開荒種地,第一除了邊遠地區,城鄉付近的土地都是有主人的,不是這個鄉紳的,就是那個王爺的。你設有權利開墾。第二如果你去邊遠地區,那裡的豺狼虎豹成群,自然條件惡劣,如果設有一個強大的群體,飄零小戶人家是不敢去的。

其實在我國的歷史上,生活不下去的農民遷移它鄉,開墾荒地的事情每個朝代都有,山東的農民每逢災年就成群結夥的去闖關東,山西的農民生活過不下去就走西口,大家都奔邊遠地區去墾荒求生。

我們雲南、貴州的很多山民那都是古代從別處遷棲過來的移民,經歷幾代人的𡘊鬥開出了一片自己的田園。有些慢慢的人煙興旺,形成了一個個的村鎮,有一些還又組成了一個新的民族。





泰山124453211


你說的這個情況是個表象,這其實是邏輯問題。如果沒有開墾,哪來的農田?又哪來的地主?

早期無主荒野很不少,但有個聚居的問題,基本是家族式聚居。我們看家譜和祖傳地契或許知道一些情況,一個家族遷移到一個地方,肯定是首先看好了土地,過來後通過開墾和購置獲得土地,定居下來後,在家族所屬的地域內,一代一代人逐步的開墾拓展,也有和臨近家族的關於土地水源山林的爭鬥。兄弟大了就要分家,分家都會分得土地,一代代人下來就有了分化,形成了地主和僱農長工。就是這種拓展,使得內地幾乎每一處土地都有主了,你不想給地主種地的話,也可以積蓄資本購地,也可以去找荒地開墾。但是越往後來,在內地省份已經更難找到了,或者開墾難度大,生存條件太差,所以有選擇去邊緣地區的,比如走西口。

所以地主和僱農長工是後面形成的。需要說明的是,先人都可以通過購置獲得土地,朱老總回憶母親的文章就有提及,寫毛主席的書裡也有。這種土地流轉解決了家庭小問題,也造就了社會的大問題。還有一點,過去的政府也是支持你開墾荒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