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唐明堂令於大猷碑

一、碑刻介紹

碑刻全稱《唐明堂令於大猷碑》,為唐武周聖歷三年(700)十一月立。

《平津讀碑記》卷五載:明堂令於大猷碑(聖歷三年十一月):“右明堂令於大猷碑在三原縣北三家店。大猷志寧之孫、立政之子,碑稱聖曆元年除使持節隨州諸軍事、隨州刺史。聖歷二年除雍州明堂縣令。《舊唐書·地理志》:隨州為上州。《職官志》:上州刺史從三品、京縣令正五品上。大猷以刺史除縣令本降官,碑不言者或有所諱也”。

《金石文考略》卷九載:明堂令於大猷碑:此碑僅存強半書法全出登善峻拔遒健可為傳神而書者名氏遂不可求,惜哉!按大猷志寧之孫、立政之子,志寧之玄孫顯於肅代朝傳雲修烈父默成沛縣令早卒,合之正為四世,但不知默成者是大猷子否?趙明誠有默成碑,今不可得見矣(石墨鐫華)。今在三原縣碑雲聖歷三年歲次庚子十一月十二日合葬於雍州三原縣萬壽鄉之先塋,而碑非此時立也。蓋後續為之,故其書並不用武后所制字。(金石文字記)(注:於默成為於安貞之子,安貞為立政之侄)。

上述文字記載和碑存一致,目前碑刻已經被移走保護。當時碑存之地圖片如下(感謝原作者):

碑刻——唐明堂令於大猷碑
碑刻——唐明堂令於大猷碑
碑刻——唐明堂令於大猷碑

該碑制式如何?《金石萃編》卷六三記:“碑高九尺三寸,寬四尺四寸。楷書三十行,行六十三字。” 清朱楓 《雍州金石記》記載碑文存一千二百字,清王昶《金石萃編》載錄有一千三百餘字,則清中葉已有殘泐。

從碑文可以知道碑文是其兄長辯機所撰。辨機即於知微(635—713)。

二、於大猷

根據碑文可知

於大猷(644—700),字徽本,于志寧之孫,於立政之子,於知微之弟。顯慶三年解褐左千牛備、左遷梓州參軍事,轉桂州都督府功曹參軍、文明元年選授蘇州司兵參軍、垂拱三年敕除幷州大都督府士曹參軍、永昌元年授洛州參軍、制授朝散大夫、加朝請大夫、制除德州司馬,又遷汾州長史、聖曆元年除使持節隨州諸軍事隨州刺史、聖歷二年制除雍州明堂縣令。

(明堂縣:古縣名。唐總章元年(668年)析萬年縣置,治今陝西省西安市城南。屬京兆府。武周長安三年(703年)廢入萬年縣。)

由此我們可以大致製作出於大猷的相關世系圖表:

碑刻——唐明堂令於大猷碑

三、碑文補闕斷句

由於年代久遠,碑文自《唐書》記載均有闕字,實在是稍有遺憾,本文嘗試通過對碑文所引用的歷史及典故進行學習考證,並結合相關唐碑嘗試,對闕字進行補全並重新斷句如下,以期能更完整欣賞該碑文,並求教於方家:(括號內黑體文字為本文補闕之文字)

粵以天子制爵祿,諸侯掌邦畿,五十里之國者□□□□□□□□□□□(數以百計,五百里之國者則)十有一。蓋所以設方伯,置令長,疆理宇宙,宰制群庶者矣。故汝南,國之心腹,河東郡之股肱,非賢勿居,惟材是寄。大則曳青縞而紆銀印,小則綰墨綬而佩銅章。是以□()宰□()城,皇漢則以南臺御史俾居□()邑,大晉則以東宮□()人,故能齊其政而不失其宜,修其教而不易其俗者,其惟明堂縣令東海於公乎!公諱大猷,字徽本,東海郯人,後□□□(

擢刺史),遂寓家雍州,今高□□(陽塬)也。□()□()帝□()之命官開國,侯伯之保姓受氏。祚□()則周公之胤,邘韓則武王之穆。金章建國,裡中大丞相之門;玉帳□()家,閫外列將軍之戟。曾祖宣道,隨內史舍人在左衛率成安縣開國子,皇朝贈使持節都督涼、肅、甘、瓜、沙五州諸軍事,涼州刺史,諡曰獻。徐邈以東州儒素,劉超則西省人倫,表□□(日月)而警彤闈,執虎符而飛□□(晏若),□()德降表墳之贈,優賢崇告第之儀。祖志寧,禮部尚書、侍中尚書左僕射、太子太傅、太師、上柱國、燕國公,贈使持節都督幽、易、媯、檀、平、燕六州諸軍事,幽州刺史,諡曰定。皂裾瓊佩,北斗喉舌之司;絳服金蟬,西掖股肱之寄。劍履上殿,方崇重傅之恩;羽葆蓋車,式備尊師之禮。鳳扆推其獻納,龍樓□(
)其□□(達訓)。父立政,尚書吏部郎中、國子司業、太子率更令、渠虢二州刺史、太僕少卿、上護軍、仙台侍女禮閣郎官。攝齋槐肆之前,曳組桂山之下。郗超以蕃伯之望,職捴□()河;馬防以□()公之材,榮參象海。公丹山鳳下,碧溟鯤化,明珠則徑寸為寶,白璧則盈尺稱珍。小年識五方之書,大成通九經之義,嬉戲則以詩書禮樂,造次則以孝友謙沖。顯慶三年解褐左千牛備身。材推令德,士選良家,青璅晨嚴,赤墀近侍。緣坐左遷梓州參軍事,譴即謫居,咎非投俾。郗嘉賓之卓犖高雋,見□()公軍;袁彥道之俶儻不羈,言歸柏府。轉桂州都督府功曹參軍。境接鳶溪,載洽升龍之譽;地鄰鯨海,幾淪棲鳳之材。文明元年選授蘇州司兵參軍,東里藩維,恐老荊州,從事南中方鎮,謂屈蠻府參軍。屬攀號弓劍,遏密金石,錫印章而錄舊,膺璽誥而念勞。垂拱三年敕除幷州大都督府士曹參軍。唐叔翦桐之境,遲爾材□(),□□(文帝
)分竹之郊,光我藩翰。枌榆之地,誠為沮洳之川;豐沛之郊,何必芒昜之澤?帝鄉推其善價,公府義其良圖,惡少遷佩犢之風,流俗漸驅雞之化。永昌元年授洛州□□(錄事)參軍。向雄佐鎮西之府,毛玠處平南之軍。太守範滂,主諾之聲猷自遠;功曹岑晊,坐嘯之風裁獨高。制授朝散大夫,餘如故,尋加朝請大夫,行□州□()官縣令。榮曜朱紱,材光紫誥。蔣公琰豈千石之器,而委割雞;龐士元非百里之材,方思展驥。制除德州司馬,又遷汾州長史。一冠介幘,二職彤襜,歷從事之班,居□□(廉能)之□()。形色安於席地,神意見乎屏□(),不撓於危,無負於物。聖曆元年除使持節隨州諸軍事、隨州刺史。田叔以壯勇而刺三河,王尊以忠貞而驅九折。分行□□(郡國),朱明以㓨強宗;獨坐州鎮,玄英而按豪族。聖歷二年制除雍州明堂縣令。黃圖帝國,黑水神皋,地即京都,人多傑暴。信陽侯之門客,尚在必誅;寧平主之家僮,猶□□□(
格殺之?)(未可縱?)。威信表西門之化,惠愛奉東里之風,抑挫右姓,誅□□(逋逆)猾。災蝗宛轉,由去督郵;義鳥歸飛,為馴童子。推誠而理,則人不忍欺;宿訟無冤,則吏維仰德。加以笙簧六籍,篋笥五經,三寸弱毫,回鸞拂羽;四□()油素,縞鳳和鳴。眷眷吏人,預軫去思之戀;依依故老,每哥來晚之謠。悲夫!安仁七旬,不遇箱中之術;桓侯五日,□()聞壁上之行。以聖歷三年七月十日,終於萬年縣常樂裡之私第,春秋五十七。黃髮攀輈,心傷折石之痛;元髫戀扌匹(),瞼盈埋玉之悲。公劍號純鉤,珍稱□()炎儀表,□□(勢若)風神壯勇。黃金必棄,每見揮鋤;赤仄無留,恆持掛樹。總角之歲,隱幔駭而不驚;佩觿之年,□()衣去而無慍。一日千里,四代五公,忠孝足以光時,能賢足以軌物。夫人熒陽鄭氏,父□(
)矩雍州富平縣令,魏趙郡李氏,外□□()都公□()□,公□服尚書□衣蕙問都□,蘭儀婉淑,女訓芬乎奉菷,母師光乎主饋。即以其年歲次庚子十一月乙亥朔十二日景戌,合葬於雍州三原縣萬壽鄉□()坳之先塋,禮也。兄銀青光祿大夫、行太子左庶子、使持節都督袞州諸軍事、袞州刺史辨機,鯉庭禮樂,鵷序杞梓,搖山入輔擢彼正人,外臺出□()慰茲群庶。鶺鴒懷斷,□()摧金玉之心,鴻雁悲鳴,若灑瓊環之□()。嗟乎!八龍長逝,三虎永懷,庶振家聲,思光祖德。南陽陌上,爰標構石之墳;京兆阡傍,俾建生金之碣。共詞曰:

浩浩洪源,□□□(繩繩世)代。□□(喜擁)朱輪,翻飛紫蓋。錫爵分茅,命官食採。邘韓之穆,里閭其大。其一!

傅相繼業,公侯踵武。氣雄家邦,榮曜區宇。人之領袖,物之規矩。□□□□(

封疆之才),量□()公輔。其二!

□()明俊德,丕承寵光。風儀礌落,天骨昴藏。家□()之盛,門戶之綱。襲茲圭組,侍彼巖廓。其三!

銅陵之東,珠崖之北。姑蘇臺下,晏溫鼎側。囂然令望,偉哉高□()。端委佐茲(),刑清訟息。其四!

□()以師友,賢哉主吏。聯翩化鶴,徘徊展驥。球琳之寶,瑚璉之器。白日既披,青雲自致。其五!

漢東舊國,隨有大名。關西列郡,秦稱上京。□()有良翰,宰□□□(於蒞民)。教漸□□(百姓),威加□()城。其六!

秩秩德音,凜凜風格。山靈固□(),河神是迫。手荅箋書,心明糾擿,蟲螟感化,犬牙移陌。其七!

僉言惠愛,帝曰允諧。劇□爾□,繁俗□()懷。祥鸞翽翽,鳴鳳喈喈。□□□□(金蘭有契),玉樹□()埋。其八!

衣冠道謝,袞職誰補。□□(嗚呼)!□()䫻風悲,蒼茫霧苦。寂寂兮荒隧,幽幽兮后土。石槨掩兮千年,金聲振兮萬古。其九!

參閱典故:

1、《呂氏春秋·觀世》說:“周之所封四百餘,所服八百餘”,也就是說在一千二百以上;《禮記》載:“封方百里者三十國,其餘,方百里者七十。又封方七十里者六十,為方百里者二十九,方十里者四十。又封方五十里者百二十,方百里者三十餘,方百里者十,方十里者六十。”由此看來,分封方百里的諸侯國前後加起來有二百多個,方七十里者六十個,方五十里者一百二十個,方十里者一百六十個。這還不包括周天子王畿之內的數以百計宗室封國,例如表中的溫、蘇、單等國都在王畿之內。《禮記·王制第五》說:“凡九州島,千七百七十三國,天子之元士,諸侯之附庸不與。”因此,西周時期,諸侯國約近二千個。

按照周禮規定:“凡建邦國,以土圭土其地而制其域。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三之一;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三之一;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其食者四之一;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

2、《春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潛夫論·五德志》、《藝文類聚·親戚封》均有記載:“……邘、晉、應、韓,武之穆也;凡、蔣、邢、茆、祚、祭,周公之胤也”。

3、郗超(336年-378年),字景興,一字敬輿,小字嘉賓,郗超擔任西府參軍時,與主簿王珣同受桓溫器重。郗超生有美髯,而王珣身材矮小,西府有歌謠傳頌:“髯參軍,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

4、分虎竹:後延伸為謂授與官爵。典故源自漢文帝時,恆州刺史穆泰、定州刺史陸睿相互合謀,暗中勾結鎮北大將軍元思譽等鮮卑舊貴及其後裔,不滿意孝文帝親任中原儒士,對於遷都變俗、改官制服、禁絕舊語都抱著反對的態度,密謀叛逆,並與穆泰等人醞釀更大的叛亂。元頤佯裝許諾,暗中將叛亂陰謀密報朝廷。時任城王元澄臥病在床,孝文帝立即召見他說:“穆泰圖謀不軌,扇誘宗室。今遷都不久,北人戀舊,倘或發生叛亂,南北紛擾,朕洛陽就難以保住。這是國家大事,非你不能辦。你雖有病在身,但要強打精神為我去北方跑一趟。要根據形勢,妥善處理。如果叛黨勢弱,就直接前往擒獲;若已強盛,可用我的命令調發並、肆二州的軍隊進行出擊。”元澄答道:“穆泰等人愚蠢而糊塗,正由於迷戀舊生活才這樣做,沒有什麼深謀遠慮;臣雖不才,足以制伏他們,願陛下不必擔憂。臣這點小病,怎敢辭絕呢!”孝文帝笑著說:“任城肯去,我還有什麼憂慮的!”遂授給元澄節、銅虎符、竹使符,配給部分禁衛軍,讓他代領恆州刺史。這就是分虎竹的來歷。

6、桐葉封地是唐叔虞,本補用“文帝”。

7、陳留董宣為洛陽令。湖陽公主蒼頭白日殺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以奴驂乘,宣於夏門亭候之,駐車叩馬,以刀畫地,大言數主之失;叱奴下車,因格殺之。…… 由是能搏擊豪強,京師莫不震慄。(《後漢書·董宣傳》) 虞延少為戶牖亭長。……是時陰氏有客馬成者,常為奸盜,延收考之。陰氏屢請,獲一書輒加篣二百,信陽侯乃訴帝,譖延多所冤枉。帝乃臨御道之館,親錄囚徒。延陳其獄狀可論者在東,無理者居西。成乃回欲趨東,延前執之,謂曰:“爾人之巨蠹,久依城社,不畏燻燒。今考實未竟,宜當盡法!”成大呼稱枉,陛戟郎以戟刺延,叱使置之。帝知延不私,謂成曰:“汝犯王法,身自取之!”呵使速去。後數日伏誅,於是外戚斂手,莫敢幹法。……。 (《後漢書·虞延傳》)

8、四尺油素:漢 揚雄 《答劉歆書》:“天下上計孝廉及內郡衛卒會者, 雄常把三寸弱翰,齎油素四尺,以問其異語。”

9、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扁鵲見蔡桓公韓非) 。

10、《漢書·成帝紀》:“上嘗急召,太子出 龍樓門 ,不敢絕馳道,西至 直城門 ,得絕乃度,還入 作室門 。” 顏師古 注引 張晏 曰:“門樓上有銅龍,若白鶴、飛廉之為名也。”

11、于志寧,帝師,前一句說的是君臣,後一句說的是師生,龍樓指太子。

12、 唐·陳子昂:“金蘭徒有契,玉樹已埋塵。”

13、材臣:有才能之臣,幹練之臣。管子·立政》:“有臨事不信於民而任大官者,則材臣不用。”《韓非子·飾邪》:“奸臣愈進而材臣退,則主惑而不知所行。”

14:長坳:按墓主之兄於知微的《兗州都督於知微碑》:“以開元二年十一月十八日,遷祔於三原縣萬壽鄉長坳原舊塋,禮也。”

15、朱輪,古代王侯顯貴所乘的車子。因用硃紅漆輪,故稱。紫蓋,紫色車蓋,帝王儀仗之一,借指帝王車駕。白居易《送楊八給事赴常州》:“無嗟別青瑣,且喜擁朱輪。”

16、山靈:《文選·班固<東都賦>》:“山靈護野,屬御方神。”

四、相關附件:

碑刻——唐明堂令於大猷碑
碑刻——唐明堂令於大猷碑
碑刻——唐明堂令於大猷碑
碑刻——唐明堂令於大猷碑
碑刻——唐明堂令於大猷碑
碑刻——唐明堂令於大猷碑
碑刻——唐明堂令於大猷碑
碑刻——唐明堂令於大猷碑
碑刻——唐明堂令於大猷碑
碑刻——唐明堂令於大猷碑

(圖文整理、斷句、補闕:于振華、於君才、於欣榮,上述文章及圖片材料版權歸原作者和【于姓的天空】所有,未經同意引用、轉載發佈請註明出處,隨意篡改核心文字及版權歸屬屬於侵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