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總部經濟”飄紅 成上海對外開放“活招牌”

(第二屆進博會)外資“總部經濟”飄紅 成上海對外開放“活招牌”

中新社上海11月5日電 題:外資“總部經濟”飄紅 成上海對外開放“活招牌”

中新社記者 許婧

8年前,瑞士再保險集團董事會主席康浩志“利用上海自身優勢和樞紐地位,與長三角經濟體建立更緊密網絡促進總部經濟發展”的建言如今已成為現實。

本月掛牌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所啟動的產業項目中,已提出打造“高能級總部經濟”。中共上海青浦區委書記趙惠琴說,在示範區建設的大平臺上,將打造一批具有戰略性、標誌性、引領性的未來產業功能平臺和總部集群。

總部經濟是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效應不僅促進企業加速發展,更能有效推動區域升級。打造總部經濟優勢一直是上海吸引外來投資的“強磁場”。

為吸引更多“總部經濟”項目落戶,上海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出臺“有針對性、實效性的新一輪地區總部政策”,為“總部經濟”發展提供服務支撐。

諸多“大招”成效卓著。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將地區總部和“頭腦中心”移至上海這片外資投資的熱土。

外资“总部经济”飘红 成上海对外开放“活招牌”

11月4日晚,上海浦江兩岸流光溢彩、燈光璀璨,迎接八方賓客。中新社記者 張亨偉 攝

截至2019年7月底,上海累計吸引跨國公司地區總部696家、研發中心450家,是中國內地吸引地區總部和外資研發中心最多的城市。根據2018年外商投資企業年報數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以占上海外資企業1.34%的企業數,貢獻了10%的營業收入、17%的利潤總額、12%的納稅總額和超過6%的從業人數。

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湯蘊懿注意到,業務成熟度高而急於汲取創新力量、尋求新增長點的跨國企業尋求的是高質量投資,他們不會簡單看市場大小,而是更加註重投資環境是否有利於企業的創新發展和產業延伸。在此背景下,“總部經濟”客觀上也需要政策制度創新,打造多元化、多層次的產業生態集群。

意大利柯馬(上海)工程有限公司今年拿到上海市政府頒發的地區總部資質證書。相關負責人直言,上海作為全球中心城市,對跨國公司的總部有較大的吸引力;上海優越的營商環境非常有利於跨國公司總部的發展壯大。

上海社科院世界經濟所研究員孫立行亦認為,跨國公司投資看中的不只是成本,更看重營商環境,即法制環境是否健全、貿易是否便利化、市場能否起到決定作用,政府服務是否高效,一直擁有開放基因且出臺新一輪對外開放舉措的上海適合跨國企業來投資,跨國企業也用“真金白銀”證明了這一點。

在孫立行看來,除了營商環境,還應注意到進博會的引資效應、平臺功能對上海打造總部經濟優勢“非常重要”。首屆進博會上,新產品、新技術非常受歡迎,跨國公司親身感受到中國市場的巨大消費需求和市場潛力。

事實的確如此。首屆進博會後,瑞典企業醫科達在上海註冊成立了區域總部醫科達(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之所以在上海設立總部,源自參展進博會獲得的機遇。6天裡,醫科達收穫數十單意向採購合同,目前不少醫療設備在中國醫院陸續投入使用。

“中國的消費需求旺盛,服務、創新、人才等方面的綜合配套能力也強。”醫科達中國區副總裁、市場總監劉建斌說,總部的成立能更高效地整合研發、生產、銷售、市場、人力等資源,更好地服務中國用戶和市場,醫科達不僅在中國建立了歐洲以外最大的放療設備生產基地,中國的研發力量也將佔全球相關研發力量的一半。

孫立行稱,上海的產業基礎特別是跨國公司需要的金融服務較為完備,加之科創板的推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人才資金的積聚、創新的文化氛圍等等,“這些因素決定了跨國公司將持續加碼投資上海”。(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