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膠合集」魚膠之金龍膠簡述,什麼是金龍膠

金龍膠,是大黃魚的魚膠,由於非常稀少,很多人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甚至都沒有親眼看見過。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較為常見,所以一些老輩人會有一點印象。

如今,野生金龍膠在潮汕一帶非常罕見,甚至比本港小須金錢鰵魚膠還更難以看見其真身,一方面由於野生大黃魚近幾十年來資源早已枯竭,另一方面,因浙江一帶對大黃魚十分崇尚,偶有捕獲野生大黃魚,都被這一帶的人們爭相高價購買,其魚鰾乾製品即金龍膠也作為珍品收入囊中,因此潮汕本地甚少看見野生金龍膠。

「魚膠合集」魚膠之金龍膠簡述,什麼是金龍膠

大約在1978-1979年期間,福建東山島那裡的金龍膠數量還是頗多的。大黃魚的體型並不大,所以大一點的金龍膠也不過一兩左右,價格6元一斤(當時的工資一個月約二十來元)。然而,第二年的東山島,在市面上幾乎再也沒有看見到金龍膠,可見當時野生大黃魚消失之迅速。

我國現在的大黃魚養殖量非常大,但養殖的金龍膠也很少出現在潮汕市場,其魚鰾一般會被加工成為明膠,當然也會曬乾製成養殖金龍膠,主要銷往山東等地區。

金龍膠與白花膠較為形似,具出水洞。而根據有關資料記載,大黃魚魚鰾大,呈胡蘿蔔形,前端圓形,鰾側具31-33對側枝,每一側枝具背、腹分支,腹部分支的前、後兩小支等長。

大黃魚的傳統飲食文化

大黃魚作為我國傳統的高檔海魚,深受人們喜愛,堪稱“國魚”,擁有悠久的飲食文化歷史。唐·陸廣微《吳地記》記載:吳王闔閶十年,即公元前505年,吳王闔閭和東夷交戰於東海沙洲,斷糧的吳軍依靠捕獲海中美味的大黃魚充飢填飽肚子,士氣大振,舉打敗夷人。人們感悟大黃魚耐飢增神之效遠勝於蔬菜瓜果,海里的大黃魚因此受到人們的青睞。於是我國的東海開始捕撈大黃魚,大黃魚成了人們餐桌上的佳餚美味。明清時期黃魚還成為沿海地區特產歲貢,蘇、浙沿海漁戶需向禮部進貢黃魚以供薦寢廟。

「魚膠合集」魚膠之金龍膠簡述,什麼是金龍膠

古代所稱石首魚,其實包括大黃魚和小黃魚,但更多是指大黃魚。農曆四五月間是大黃魚的主要汛期,此時的黃魚身體肥美,鱗色金黃,發育達到頂點,最具食用價值。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寫道:“石首魚出水能鳴,每歲四月來自海洋,綿亙數里其聲如雷。海人以竹筒探水底,聞其聲乃下網截流取之。潑以淡水,皆圉圉無力。初水來者甚佳,二水、三水來者,魚漸小而味漸減矣。”石首魚,每年的四月來自海洋,綿延數里長,魚來時聲音有如雷鳴。漁民用竹筒探到水下,聽到它們的聲音後就下網捕撈。向魚的身上潑些淡水,魚就會渾身無力了。第一次來的魚味道最好,第二、三次來的魚就慢慢變小,味道也沒有以前鮮美了。明朝的王廷藩有《蛇蟠洋詩:“千山紫菜萬山苔,葉葉輕帆四面開。清夜船頭聲聒耳,成群石首溯潮來說的就是春夏時節,黃魚成群溯潮而上,深夜咕咕的魚叫聲吵得人睡不著。台州玉環也有《黃魚謠》:“春雨貴如油,穀雨在春後。點滴啟漁汛,魚對趕潮流……過了桃花汛,黃魚叫咕咕。”每逢漁汛,到處聽得到大黃魚產卵時發出“咕咕咕”的叫聲。黃魚上市,時值淡紫色的楝樹花開,宋代詩人范成大在《田園雜興》中記載“海雨江風浪作堆,時新魚菜逐春回。荻芽抽筍河豚上,楝子開花石首來。”一年中,大黃魚的汛期當然不只農曆的四、五月,它們每年進行洄游遷徙,形成多個大黃魚漁汛。八月的大黃魚被稱為桂花石首,明朝屠本在《閩中海錯疏》中雲:“八月出者名桂花石首,臘月出者為雪亮。”

「魚膠合集」魚膠之金龍膠簡述,什麼是金龍膠

野生大黃魚的美味,是有著入口即化的極致口感,讓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陶醉。清朝王蒔蕙曾經留下了“瑣碎金鱗軟玉膏,冰缸滿載入關舫”的詩句。清代詩人邵嗣賢在《黃魚》一詩寫道:“四月石首魚,出水如黃金。烹魚盤餐美,東南第一琛。”漁詩曰“麥隴風來綠色勻,爭誇石魚閃銀鱗。縱然鯉膾烹調美,不及斯魚雋味真。”黃魚自古就是招待客人的珍饈美味,明代吳孺子“且是主人能好客,黃魚白飯早過門”,明朝的何其漁也寫過“探囊恰好供歸客,買得黃魚並杏花”的詩句。大黃魚的做法很多,宋代《夢粱錄》記載了大黃魚的多種菜色,有酒蒸石首、石首玉葉羹、石首桐皮、石首鯉魚、石首鱔生、石首鯉魚兜子、凍石首等等。宋《開寶本草》雲:“黃魚和蓴菜作羹,開胃益氣。”明代的《宋氏養生部》裡記載的是拿黃魚做生魚片。清初的烹飪書《汪拂雲抄本》裡記載:“黃魚,治淨,切小段,用甜白酒煮,略加醬油、胡椒、蔥花最鮮美。”袁枚在《隨園食單》也有記載:“黃魚切小塊,醬油鬱一個時辰,瀝乾入鍋爆炒,兩面黃,加金華豆一茶杯、甜酒一碗、秋油一小杯同滾。候其幹色紅,加糖,加瓜姜收起……又一法:將黃魚拆碎,入雞湯作羹,微用甜醬水芡粉收起之亦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