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300元的1年期重疾險替代百年康惠保,幹不幹?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這樣的一個問題:

“低保費高保額的年度消費型保險與高保費低保額且無返還的重疾類保險有何相同與不同以及互補之處?”

問題很好,儘管有些描述不是很專業。

保乎精算君把問題翻譯了下:

1年期重疾險 VS 長期重疾險,它們之間有什麼不同,是否可以互補?

今天,我們來簡單聊聊。

一、1年期和長期重疾險的核心區別

買300元的1年期重疾險替代百年康惠保,幹不幹?

保1年產品VS保長期的產品,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是否具有儲蓄功能。

購買長期險產品,按照目前銀保監的產品相關規定,是必須具有現金價值的,無論多少。而對於這種具有現金價值儲蓄能力的產品,我們可以在合同到期前,通過退保拿回一些錢。

1年期產品完全是不具備儲蓄功能的,合同到期如果沒有出險、沒有找保險公司理賠,保費就全部留在保險公司,更不會有退保退現金價值的說法。

PS:1年期產品在1年內雖然也支持退保,但是退還的是未滿期淨保費,保險公司將我們所交的保費扣除一定的費用成本後,然後按剩餘期限給我們退款。

未滿期淨保費 = 我們交保費*(1-費用率)*剩餘保險期限/365天

長期險是怎麼實現儲蓄的呢?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要從長期險和1年期產品的定價方法上說起。

二、摔盤子的定價故事

為了說明兩類產品的定價邏輯差異,精算君也是以摔盤子這個故事來跟大家舉個例子,要感謝xxxzui最早以摔盤子來比喻保險,讓保險看起來更生動一點。

100個學徒工來到一家五星級大酒店學習廚藝,需要勤懇學習十年,學徒時期,薪水一年只有幾百塊,但是酒店用的餐具都非常名貴,一個盤子要1000元,如果有人不小心打碎了,就要傾盡所有去賠錢。

即使大家都很小心,但每年還是有人打碎盤子。

酒店財務提出了一個方案:如果每個學徒每年願意交一點點錢,酒店把這些錢集中起來,無論誰打碎了盤子,就用這錢來賠償。

可要大家交多少錢呢?

財務看了下過去十年打碎盤子的數據,恩,有數了!

“每年平均有2個人打碎盤子,每人打碎1個,每年買新盤子要花2000元”。分攤到這100個學徒身上,每人每年需要給酒店財務上交20元。

買300元的1年期重疾險替代百年康惠保,幹不幹?

一年過去,那些沒打碎過盤子的學員就在想,我小心謹慎,一直不打碎盤子,這1年上交的20元不是白交了嗎?他於是去找財務,問:有什麼什麼辦法可以讓我們這些沒打碎盤子的人不白交錢?

財務想:按照現在1年1收費的模式,肯定是不能讓那些沒打碎盤子的人拿回錢的,要不這樣,提前一次性收錢,並且多收點,然後自己去投資。到這幫學員10年畢業時,投資賺回來的錢應該夠還給他們了

但是這筆賬應該怎麼算呢?

財務雖然認為自己的投資能力還不錯,但因為必須在學員們10年畢業時把他們的本錢還給他們,最後反覆思考還是選擇穩健保守的投資品「10年期國債」,年化單利收益率為3%。

現在就輪到財務做數學題了:

Q:應該一次性收取學員多少錢,才能讓自己按照3%(單利)投資10年期國債後,可以得到兩筆錢,一筆幫學員們買新盤子,一筆在10年到期後還給他們最初交的本錢?

(X*100)*(1+3%*10)= 2000* 10 + X*100

2000元是每年買新盤子支出,10代表10年,100代表100個學員

我們得到:X=667元。

於是,財務設計出兩種交費金額:

方式一:每年交費一次前,但錢不退回

每人每年交20元,交10年,累計一共交200元。

方式二:入學時一次性交費,到期返還

一次性交費667元。

在方式二下,相當於每個學員都在財務那預存了一筆錢,除了可以到期全部領回,如果中途退學,也可以領回預存款的大部分,這就是現金價值

三、長期險真的很不划算嗎?

講完這個故事,精算君相信大家對1年期和長期險產品的基本定價原理有些簡單瞭解吧?

有人說,1年期保險和長險保險的保費這麼多,像上面的例子,一個每年交20元(累計10年也就200元),一個一次性交667元,視覺衝擊也太大了吧,長期險看著太不划算了!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買300元的1年期重疾險替代百年康惠保,幹不幹?

實際上,我們購買的長期重疾險,跟摔盤子的故事有三個很關鍵的差異:

1、如果把10年學廚生涯拉長到50年甚至終身

對應:重疾保險期限延長至70歲甚至保障終身

2、如果把摔盤子的發生率從穩定的每年2只,變成浮動上升

對應:重疾發生概率隨年齡上升而增加

3、如果讓學員們選10年或20年分期交錢,而不是一次性付款

對應:選擇長期交費,10年、20年甚至30年

在這些情形的作用下,我們會發現:學員們選擇「長期交費、到期返還」,累計的錢比選「1年1交」的累計交費要少。

得到結論:長期險保障更穩定,而且交費還更少!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精算君以銀保監會公佈的25種重大疾病發生率表的70%為基礎來開發1年期重疾險(假設費用率20%),和安邦超惠保重疾(長期重疾險)的累計保費對比。

30歲男性,有以下兩個方案

-> 選擇:1年1交費買50萬保額的1年期重疾險,保費隨年齡增加而增加(從最初400元,漲到53歲超過4500元,到80歲漲到約30000元),如下圖;

-> 選擇:交費30年,保終身,買安邦人壽超惠保純重疾保障50萬,每年保費固定4390元。

兩款產品的年交保費的對比,如下圖:

PS:安邦超惠保是目前支持單獨買純重疾保障的產品之一,而且純重疾保障價格最便宜

<< 點擊大圖查看產品對比 >>

買300元的1年期重疾險替代百年康惠保,幹不幹?

<< 點擊大圖查看產品對比 >>

在50歲前,我們的確可以看出1年期產品對比長期險的巨大價格優勢,但是在50歲以後,因為重疾發生率的快速攀升,我們即便是用了行業表的7折進行計算,1年期重疾險的保費已經全面並且快速超過了長期險。

而且有一點大家千萬不可忽略,安邦超惠保在59歲時結束30年交費,後續是不需要再繼續繳納保費的,但是保單持續有效,50萬重疾保障保至終身。

如果看現金價值的話,安邦超惠保作為保障終身的純重疾險,也有現金價值,隨著保單年度往後推移,現價按先增加後下降的趨勢變化。

我們購買安邦超惠保後,在交費期結束後到92歲前退保,可拿回去全部累計保費,這就是現金價值的作用!

買300元的1年期重疾險替代百年康惠保,幹不幹?

四、1年期重疾險和長期險,應該怎麼買?

寫到這裡,大家對於1年期重疾險和長期重疾險的區別,應該有了比較深刻的瞭解吧?

在上面的三節內容中,精算君從產品定位、定價方法進行舉例說明,得到的結論是

長期重疾險作為基礎保障,在50歲前,1年期重疾險適合作為加保的選擇,在50歲後就大大的不合適了!

但是在現實的保險市場裡,1年期重疾險的市場供應是非常短缺的,說白了,保險公司根本不願意開發這類產品。

原因嘛,很簡單:

1、對於0-17歲嬰幼兒到青少年期間的重疾保障

目前市場上的單次賠兒童定期重疾產品

(例如保20年的瑞泰晴天保保和復星健康媽咪寶貝),價格已經基本做到了行業低點,1年期產品在這類保定期20年的產品前,價格沒啥特別優勢,而且核保手段太過簡單粗暴,保額也很低。

2、18-50歲成年人階段的重疾保障:

1年期重疾險產品供應很有限,主要是因為甲狀腺惡性腫瘤高賠付率的影響,1年期產品保費比長期險便宜不少,這是不爭事實,但是無論收再少的錢,我們都必須按相同的重疾定義理賠甲癌。

1年期產品不賠穿才怪!

3、50歲以上的重疾保障:

因為這個年齡段的重疾發生率太高,1年期產品即便開發出來,要不保額很低,要不就是保費太貴(如上圖)。

人人都會算槓桿率,1年期產品在這個年齡段沒有槓桿,於是,50歲以上的1年期重疾險產品幾乎市場絕跡

怎麼辦?

買300元的1年期重疾險替代百年康惠保,幹不幹?

精算君建議的合理的解決方案是:

1、理解重疾險的核心作用:

(1)嬰幼兒階段:提供重疾康復和持續治療補償 + 父母因為照顧孩子的收入補償

(1)青壯年階段:提供罹患嚴重疾病後的收入補償

(2)中老年階段:提供重疾康復和持續治療補償 + 子女為照顧父母的收入補償

2、購買策略:

(1)嬰幼兒階段:優先定期兒童重疾,家庭財務實力強,可以考慮定期 + 長期搭配組合

(2)青壯年階段:定期 + 1年期產品組合 + 終身產品組合

(3)中老年階段:優先考慮癌症保險,再考慮重疾險,建議保終身

保乎·小結

最後提醒三點:

1、每一個消費者對保險產品的需求不僅僅停留在價格對比上,對保險公司品牌、是否有分支機構也有自己的需求。

2、重疾險並不是醫療險,醫療險主要是補償醫療費用開支,重疾險是針對特定嚴重疾病提供收入補償型

,別指望罹患什麼疾病或遭遇什麼意外,都找重疾險理賠。

3、買重疾險,都請認真閱讀健康告知問卷,利用在線智能核保和人工核保工具,做好如實告知,是保障自己保險利益的最核心一步。

1年期重疾險在核保工具方面是比較簡陋的,一張問卷打天下,符合就買,不符合拉倒。而長期險,在這方面就好多了,不僅支持在線智能核保,還有在線人工核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