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的鋒芒畢露,默默無聞到名滿天下,要懂得抓住任何一個機會

“不識囊中穎脫錐,功成方信有英奇。平原門下三千客,得力何曾是素知”

此為唐代詩人周曇的《春秋戰國門毛遂》,諸侯世家,廣納賢才,幕僚門客,門庭若市。若將府邸看作公司,門客則是總監經理,負責彙報工作,抒發建議。供養門客數量多者,多為貴族,魏國信陵君,楚國春申君,趙國平原君,齊國孟嘗君最為出名。

毛遂的鋒芒畢露,默默無聞到名滿天下,要懂得抓住任何一個機會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平原君趙勝和門客毛遂的故事,一個禮賢下士,另一個無名門客,身份地位差距巨大,但成就平原君趙勝的恰恰是這個名不見經傳的毛遂。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以四十萬趙軍被秦將白起坑殺告終,趙國經歷前所未有的打擊,積累近百年的國力煙消雲散,至此再無諸侯國能與秦國一爭長短。紙上談兵的趙括出發前信誓旦旦,誓要狠狠地挫敗秦軍銳氣,然而不到一年的時間,曾經的意氣風發早已馬革裹屍,《史記》記載:趙任馬服,長平遂阬。長平之戰後,秦軍稍作調息整裝待發,一路披荊斬棘,深入趙國腹地,士氣低落的趙軍節節敗退,哪能阻擋得了這支虎狼之師!

毛遂的鋒芒畢露,默默無聞到名滿天下,要懂得抓住任何一個機會

勢如破竹的秦軍攻到趙國都城邯鄲,邯鄲城一片‘黑雲壓城城欲摧’的景象,就如一座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的大廈即將分崩離析。心急如焚的趙王急忙找來平原君商量退敵良策,平原君深知眼下的趙國已外強中乾,指望趙軍予以反擊是天方夜譚,只能寄希望於他國伸出援手幫助趙國。思考良久的平原君對趙王緩緩地說:我們和鄰近的魏國交情向來不錯,兩國之間又互相聯姻,只要我們肯向魏國發出求救的消息,魏國絕不會坐視不理的,必然會出兵相助我們。”趙王點頭贊同,但也明白單憑魏國的實力,遠不足以抵抗聲勢浩大的秦軍,最起碼還要再爭取到一國的支持。平原君看出了趙王的顧慮和擔憂,語氣柔和地勸慰道:“楚國位居南方,是地廣物博的大國,且和我們相距甚遠,估計不太願意幫忙,只能派人去遊說一番,以合縱的約定來催促楚國發兵。”

趙王詢問誰堪當重任的時候,平原君自告奮勇地站了出來,拍著胸脯表示:“如果大王同意,臣願意親自前往楚國,竭盡全力勸楚王出兵。”事已至此,趙王也想不到更合適的解決方法,便同意了平原君的提議,讓他放手一搏,爭取楚國的援助。平原君清楚這件事情的重要性,因此回到府裡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所有門客,鄭重其事地闡明自己前往楚國的計劃,表示要在幾千門客中挑選二十名文武雙全、當機立斷的賢才。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平原君振奮人心的話讓眾多門客踴躍報名,眼見門客報名數量過多,且多為庸庸碌碌之輩,平原君坦言:我此行是為了趙國上下的生死存亡,楚國究竟遵不遵守合縱之約尚未可知,但這次行動是本著只許成功不準失敗的原則。如果和平談判不能起效,那就必須要用武力脅迫楚王答應,故而隨我出使楚國的二十人,一定要精明幹練、見機行事。”

毛遂的鋒芒畢露,默默無聞到名滿天下,要懂得抓住任何一個機會

平原君的話音剛落,門客的嘈雜聲瞬間消失,要知道富有學識的人不在少數,但能做到文武雙全的人寥寥無幾,往往是文者不能武,武者不能文。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定乾坤,符合這兩項要求的人少之又少,所幸平原君招募的門客數量龐大,經過層層篩選和斟酌,終於選出十九位文武皆可的能人。可放眼望去,卻再也找不到第二十個人的身影,正當平原君感慨“庸者多,能者少”時,一個平時沉默寡言的門客站了出來,這個門客叫做毛遂,默默無聞的無名小卒。毛遂走上前去表示願意跟隨主人前往楚國,可平原君使勁翻起著腦海裡的記憶,就是不記得這張面孔,連毛遂的名字都是第一天聽到。疑惑不解的平原君試探性地問:‘先生處勝之門下幾年於此矣?’毛遂坦然回答:‘三年於此矣。’

聽完這句話,平原君流露出輕視和不屑的表情:‘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

即《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面對平原君言辭犀利的追問,毛遂不但沒有半點懼色,反倒義正言辭地回答:‘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蚤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即《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毛遂的這番話讓平原君啞然失笑,但事情迫在眉睫,平原君勉強同意帶毛遂出使楚國,一路上其他門客高談闊論,唯獨毛遂安靜地坐在一旁,始終不發一言。

毛遂的鋒芒畢露,默默無聞到名滿天下,要懂得抓住任何一個機會

到達楚國後的第一天,平原君就火急火燎地跑去拜見楚王,將合縱一事和盤托出,可換來的卻是楚王冷淡敷衍的回應。如果是往日的趙國,楚王自然不敢怠慢和輕視,可現在的趙國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苟且偷安的楚王自然不敢得罪秦國。哪怕平原君使出渾身解數,陳說其中利害,唾沫星子亂飛,楚王依舊擺出一副油鹽不進的樣子,視平原君如同空氣。原本在大殿下面等候的毛遂,眼見楚王執意不肯出兵相助,當即提著寶劍踏上臺階,聲如洪鐘:“合縱一事,只需講明利害關係即可,三言兩語就能說完,何須談論一整天!”楚王大小也是個王,猛然間衝出一位無禮小子,口出狂言不說,還敢拿劍上前,不禁怒從心起:“哪裡來的狂徒,安敢在此饒舌?”平原君小心翼翼地解釋這是自家門客,聽完這句話的楚王瞬間底氣十足,大聲痛斥毛遂:“我和你家主人談話,哪裡有你插話的餘地,還不快點退下去!”

這時毛遂毫不畏懼,大義凜然地說:“合縱是天下事,天下人都有議論的權利,你楚王不過是仗著人多勢眾罷了,當年商湯憑藉七十里領地稱霸天下,周文王憑藉百里土地就能讓天下諸侯臣服,他們有誰是仗著人多勢眾取得勝利的?”楚王的臉色鐵青,但也不好發作,畢竟眼前的毛遂是個二話不說就會拔劍的主,他對毛遂正色問道:“先生有什麼話要說嗎?”剛才還準備拔劍的毛遂立即退了一步,言辭懇切地勸告:“請大王想一想,楚國國土接近五千裡,擁兵數量沒有百萬也有幾十萬,為什麼遇到乳臭未乾的白起就接連敗退呢?”眼見楚王的臉色有所緩和,毛遂不失時機地繼續說著:“我聽說就連先王的宗廟都被秦軍毀壞,單是辱沒先人這一點,就足以列為和秦國不共戴天的仇恨,可現如今大王卻安於現狀,對秦國的侵擾也是得過且過的心思,怎麼對得起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

毛遂的鋒芒畢露,默默無聞到名滿天下,要懂得抓住任何一個機會

楚王陰沉的表情漸漸消散,示意毛遂接著說,“秦國想要吞併天下的虎狼之心路人皆知,趙國和楚國是唇亡齒寒、禍福相依的關係,當年蘇秦提倡的合縱戰術讓秦國十多年未敢東進一步。雖然秦兵圍攻邯鄲近一年的時間,但邯鄲尚未被攻破,我國與魏國素來交好,倘若大王肯出兵援助,結合三國的力量,一雪前恥、收復失地也未嘗不可。可我看剛才大王對合縱一事遮遮掩掩、閉口不談,遲遲不能定奪,大好時機就此錯過,豈不是捶胸頓足的憾事!”說完這段話,毛遂緊緊地盯著楚王的眼睛,雙手按著蓄勢待發的寶劍,又驚又怕的楚王頻頻點頭,表示答應和趙國合縱的事情了。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毛遂趕緊讓楚國的侍從遞上銅盤,讓平原君和楚王在朝堂上歃血為盟,合縱一事至此塵埃落定。《史記》記載:

毛遂入,按劍迫楚王,說以利害,致楚王立定合從之約。

平原君回到趙國後,對自己過去慢怠毛遂的事羞愧難當:“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即《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自此毛遂和平原君相交甚密,兩人時常坐在大堂暢談局勢,“毛遂自薦”也被當作一個典故流傳下來,示意那些有才能卻沒地方施展的人,遇到機會要主動抓住。

參考文獻:、

[西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版

[唐]周曇:《春秋戰國門毛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