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魏延這個人本人對他的印象挺好的,能不能說說諸葛亮為什麼不大膽啟用此人呢?

熱愛祖國熱愛母親


原因還是性格吧。

諸葛亮其實是一個很謹慎的人,用兵講究謀劃到位然後而行,而魏延則是一個頗有冒險精神的人。

其實我們講,就用人來而言,諸葛亮比劉備是是差很多的。蜀漢政權的建立基本上劉備拉起來的人馬,他用的人基本都能人盡其才,諸葛亮基本上也是用劉備的人才基礎。

像劉備曾經建議諸葛亮不要用馬謖,諸葛亮不聽,果然吃了大虧。

又比如劉備說張飛儘早會被部下砍死,果不其然。

所以劉備看人相當準的,諸葛亮在這一點就要差很多。而且他的駕馭能力也不如劉備。

關羽張飛這樣的萬人敵,都能為劉備所用。

再看劉備對魏延其實也是蠻重用的。

但諸葛亮為什麼不用呢?

其實還是駕馭能力差。因為魏延是匹野馬,不是一般人能控制的。

魏延的脾氣很差。有一回,魏延和楊儀吵架,要拿刀砍楊儀。

魏延脾氣大,不容易控制,諸葛亮大概是米盧式的人物,態度決定一切。有能力沒態度,也不能重用。

最後說一下,魏延最著名的子午谷奇謀,也是諸葛亮不用他的一次。

諸葛亮北伐時,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謀,仿韓信故事,用五千精兵穿子午谷奇襲長安,只要拿下長安,佔據潼關,蜀漢就可以握漢中而窺天下,再度複製劉邦得天下的奇蹟。

但是,諸葛亮並沒有採納這一條意見,選擇設疑兵於斜谷,大軍走坦途進攻祁山,最終以張郃破馬謖於街亭,諸葛亮撤軍而結束。

史料中記載,魏延不止一次提出子午谷奇謀,但每次都被諸葛亮拒絕。而諸葛亮的數次北伐都無功而返。

那問題來了,如果採納魏延的意見,能不能成功呢?

我們看一下歷史上有沒有通過子午谷取得成功的案例。

子午谷是漢中通往關中的一條穀道,在秦嶺上一共有六條道: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庫穀道、武關道。

子午道就是其一,而且是最險要也是最難成功的一條道,所以有秦嶺六道,子午為王之說。

這一條道建於秦代,第一次在歷史露面是楚漢爭霸之時,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去漢中時,走的就是子午道,結果因為路途艱難,漢兵怒氣沖天,把不滿都發洩在了項羽身上。不過,劉邦出漢中,走的不是來的路,而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之所以要明修棧道,是因為來時把棧道燒了,原本這個棧道非常方便,但劉邦為了消除項羽的注意,在張良的建議下燒燬棧道。後面為了吸引項羽注意,又假修了一段,但其實並沒有修好,而在後面的數百年,大概這條道也一直沒有恢復,所以成為人跡罕至之地,原本的通途成為了秘道。

接下來就是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後面有沒有人打這條道的主意呢?

有的,到了230年,諸葛亮第三次北伐後,曹魏大將曹真不顧眾人反對,執意反伐蜀漢,走的就是子午道,可見,這個子午道在三國時期也不是什麼天大秘道,大家都知道,只是因為險,所以不會有什麼守兵。

可是,曹真去的時候,沒有看電視預報,正好碰上雨季,棧道被雨水沖毀,走了一個月,曹真才走完一半。當時魏延提出子午奇謀時,提出的時間是十天,曹真當然算是延期了,最後只得灰溜溜退回來。可見,要想戰無不勝,看完新聞聯播之後,也不能錯過天氣預報。

到了司馬昭時期,曹魏再度伐蜀,這一次,鍾會三路併發,從斜谷、駱谷、子午谷分別進軍,恰好姜維搞了一個放人進來再關門打狗的策略,想撈筆大的,結果邊關失守,引兵入寇,最終導致蜀漢滅亡。

這大概是歷史上子午谷不多的成功案例,不過兵分三路,子午谷只是其一,在整個戰役,也不是決定性的因素,跟魏延提的子午谷奇謀並不是一回事。

到了公元354年,桓溫北伐,主力從襄陽越武關,進據霸上。這時候,另一路大軍由大將司馬勳率領從子午谷準備包抄,結果,兩者聯動沒及時,桓溫在霸上沒有繼續進攻,讓前秦丞相苻雄抓住機會,調兵七千回守子午谷,將司馬勳擊敗,可見有人守,子午道還是不容易通過的。

要是沒人守呢?

那就看看唐朝的荔枝專道,為了讓楊玉環女士吃到新鮮的荔枝,唐玄宗專門開闢了一道農副產口入京綠色通道,驛站二十里一換馬,走的就是子午道,從重慶到長安,只需要七天,生鮮就能送到家。是謂:武侯不肯行軍處,唐主翻教貢荔來。今日坦途千里望,誰知猶是玉環開。

接下來再次嘗試子午道的是闖王高迎祥。自從起義後,高闖王輾轉多年,勝仗打過,敗仗也吃過,但就是沒有決定性的勝利。到了崇禎九年的時候,高闖王決定玩一次大的,直接拿下長安。

作為陝西人,他當然聽過子午谷,就決定走魏延想走卻沒走成的路。

計劃很美好,可是同樣碰上了大雨天氣,時值盛夏,又潮又熱,原本十天的路走了十五天,而且一出關,就碰上等了半個月的明軍。

陝西巡撫孫傳庭率領他的兩萬秦軍以逸待勞,將高迎祥五萬大軍擊潰,最終,高迎祥在山洞中被活捉,送到京城凌遲。

可見,這條道並不是秘道,如果早做打算佈下疑兵,不說一夫當兵,萬夫莫開,以逸待勞以少勝多還是很鬆輕的。

後面,還有王耀武在西安事變之後準備從子午谷勤王,走到一半,和平解決了。

可見,歷史上,成功的案例不多。而且專攻子午道的,就沒有成功的。

那魏延的子午道奇謀有沒有可能成功呢?

我們看看史書中的具體記載:

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可見魏延說的奇謀要成功,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

魏延賭的就是長安守將夏侯楙是個沒有謀略的人,自己的兵馬一到,夏侯楙就會棄城逃走。魏延坐擁長安,就能夠打開局面。

事情到底是不是如此呢?

首先,夏侯楙確實不善用兵,沒有什麼計謀。但是,要說夏侯楙一見五千蜀兵,就會棄城而逃,那可能性並不是特別大。

而且還要保證,曹軍沒有收到消息,沒有在子午道設防,考慮到曹魏的主將司馬懿是個快槍手,曾經創造八天行千里,快刀斬孟達的光輝事蹟,難保司馬懿不會聞風而動。而且就算魏延成功佔據長安,又如何保證能守住呢?畢竟曹魏在關中一帶還是布了很多兵的。

所以,諸葛亮認為這太過於冒險,拒絕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這說明丞相心裡還是有數的。

那是不是魏延的這個計就不行呢?其實也不能這樣說,這條計雖然風險大,成功概率極低,但可能是諸葛亮唯一的選擇。

魏蜀相爭,曹魏強,蜀漢弱。諸葛亮以弱勝敵,走穩捷是行不通的,那隻不過是慢性死亡,而激進雖然風險大,但還保有一絲勝利的希望。

或許,在數徵失敗後,諸葛亮有時候也會後悔自己沒有采納子午谷奇謀吧。


腦洞歷史觀


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是,三觀不和,就別往一堆裡湊。諸葛亮不大膽啟用魏延,他是用自己認為大膽的方式啟用魏延。而因為雙方的軍事理念的不同,造成了看法上的不同。

魏延是跟隨劉備的將領,他深得劉備的器重。劉備率領軍隊收川的時候,就只帶了魏延和黃忠兩員大將,可見對他們的器重之深。魏延也不負眾望,在戰場上立下了汗馬功勞。到劉備佔領漢中後,選擇鎮守蜀漢的北大門的武將時,劉備選擇了魏延。在《三國志魏延傳》中記載:

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鹹壯其言。先主踐尊號,進拜鎮北將軍。建興元年,封都亭侯。

魏延在鎮守漢中的時間裡,嚴密部署,使得曹魏沒有可乘之機。後來,即便是魏延死後,接替他守漢中的將領也沒有改變他的部署。在興勢之戰中,王平沿用魏延的防禦策略,打敗了曹魏的進犯。到了姜維時代,姜維擅自改變了魏延的部署,使得鍾會輕取漢中,造成了蜀漢的滅亡之勢。

這一切都說明,魏延是一員有勇有謀的將領。尤其到了蜀漢後期,劉備夷陵之戰後,蜀漢的優秀將領損失一空,魏延的重要性就更加凸顯出來。在諸葛亮北伐之時,魏延被諸葛亮調到手下,成為他的左右手,可謂無役不與。最後,魏延官至“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成為諸葛亮手下頭一名將領。

從這方面來看,諸葛亮對魏延不可謂不重用。可是根據《三國志魏延傳》的記載,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從這個記載來看,魏延並不滿足。魏延認為自己的才能沒有得到盡用,常常嘆恨不已。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從諸葛亮的角度來看一看。諸葛亮也非常不容易。雖然他自比管仲樂毅,可是時人莫之許也。就是劉備也只是把他當做管仲蕭何用,鎮撫地方,作為文官之首。而並不把他當做樂毅。他的軍事知識大多來自書本,又沒有實踐的機會,如何能夠解決面臨的伐魏軍事難題,是他的艱鉅的任務。

而劉備留下的這些老將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並不認可。在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派馬謖守街亭,結果大敗而歸。不僅第一次北伐失敗,連馬謖都搭了進去。此後,諸葛亮只得依靠魏延這一批老將。

諸葛亮性格謹慎,不敢弄險,在有利的形勢下也不敢冒一點風險。這是他和魏延最大的分歧。打仗就是有風險的,哪有十全必克的道理?因此,魏延十分不滿諸葛亮的策略,認為他膽怯。所以,想單獨領兵,擺脫諸葛亮的壓制。

終於,在建興八年,“(諸葛亮)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谿,延大破淮等”。這一仗,魏延單獨領兵,以少擊眾,大敗了曹魏的名將郭淮,顯示了魏延的軍事才能。

但是,從此以後,諸葛亮再也沒有給魏延單獨帶兵的機會。諸葛亮不是不啟用魏延,他是在軍事上過度的依賴魏延,不敢放手魏延離開自己的手下。魏延是他最重要的可依靠的將領。有魏延在身邊,諸葛亮才能安心。

但是,諸葛亮那死氣沉沉,四平八穩的作戰方式實在不能讓魏延滿意。雙方的分歧,也帶來了無數的副作用。魏延不能和諸葛亮手下的那些奴才小人把關係搞好,這最終給他帶來了殺身之禍。

諸葛亮一死,他定下了以後停止北伐,修生養息的政策。而魏延要繼續北伐,完成劉備的遺願。這樣,魏延就與諸葛亮的接班人發生了衝突,最後被他們扣上謀反的帽子殺掉,滅了三族。

從歷史看來,諸葛亮不是沒有大膽的啟用魏延,他是用他自以為大膽的方式啟用了他。諸葛亮把魏延帶在身邊,軍事上事事都依賴他。可是由於雙方的理念不同,諸葛亮的啟用方式,在魏延看來是一種壓制。這才是根本的真相。

我是歷史笑春風,喜交往,愛朋友,希望能夠和大家共享歷史的樂趣。歡迎關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寶貴意見。


歷史笑春風


魏延是三國時期著名的將領,是跟隨劉備一起打天下的大將,在戰場上魏延戰功赫赫,勇冠三軍,因此魏延得到了劉備的重用,在劉備稱漢中王后,魏延被委以重任,負責鎮守漢中,成為了漢中太守,但是在劉備去世之後,魏延卻一直得不到諸葛亮的重用,因為在諸葛亮的心中一直認為魏延天生反骨,如果沒有人能夠管得住他的話,他一定會起兵造反。



所以在劉備死後,魏延跟隨諸葛亮一起北伐,魏延每次都希望諸葛亮能夠重用他,在每次北伐之前,他都向諸葛亮提出了許多的建議,但是諸葛亮心中一直對他有所防備,對他所提的建議都一一回絕了,所以在魏延的心中就認為自己有大將之才,但是一直都不能夠受到重用,在他的心中其實是非常不服氣的,這也為他後面被殘忍殺害埋下了伏筆。

在諸葛亮死後,由於魏延心中有著很大的抱負,所以一直以來他都和楊儀不和,不願做楊儀手下的將領,最後魏延率領軍隊回到了漢中,並且和楊儀的軍隊發生了爭鬥,最終在戰爭中戰敗逃走,隨後楊儀派馬岱去追殺他,最終被馬岱斬殺,然後楊儀認為魏延有謀反的想法,就下令誅滅了魏延的三族,不得不說魏延雖然有過無數的戰功,但是他的結局卻是非常悽慘的。



魏延所謂的“反叛”,其實是諸多原因造成的過激反應,反叛並無實際證據,他的最終悲慘的下場也是多方面原因綜合在一起的而演化出來的歷史悲劇

在諸葛亮死後,因為不甘心就此撤軍以及不能容忍兵權落到死對頭楊儀的手中,而擅自違背諸葛亮撤兵的遺令,率軍燒燬棧道、攻擊楊儀。最後被冤枉成謀反,遭受“夷三族”的悲慘後果。

劉備稱王之後用魏延為漢中太守,可見魏延的能力在劉備心目當中是有相當分量的,或者說在當時西蜀的武將裡面也是出類拔萃的。


三國名將魏延沒有後代。 魏延是三國時期蜀漢的將領,非常受到劉備的重用,在劉備攻打四川的時候,魏延因為屢立戰功被提升為牙門將軍,之後幫助劉備打下了漢中以後又被提拔為了鎮遠將軍和漢中太守,成為了獨當一方的大將軍,並且鎮守了漢中長達十年之久。 在劉備即位稱帝以後,魏延先後被提升為鎮北將軍、涼州刺史並且多次跟隨諸葛亮北伐,在一次北伐當中魏延想要效仿韓信親自帶兵攻打關中從而與諸葛亮會合,但是遭到了諸葛亮的反對。


小武的superman


魏延性格驕傲,能力卓約,是劉備的部曲,劉備放棄張飛,獨拔魏延守漢中,命其為鎮北將軍,一直戰功卓著。

但是他性格峻急,和荊州派系的楊儀,劉琰關係很差,劉琰和他吵架,吵到諸葛亮去勸架,逼劉琰寫信道歉;他和楊儀吵架,曾經拿刀出來亂劃,嚇得楊儀哭哭啼啼,非得費禕出來說和。

他久隨劉備,資歷很老,不在諸葛亮之下,所鎮守漢中又是蜀國軍事要地,他對於北伐也有自己的看法,

諸葛亮出祁山,計劃取隴右,得涼州,以為久計,而他計劃分兵子午谷,直取長安,閃電收服西京,製造更大的戰果。諸葛亮不從,他就以亮怯,長嘆己才不能盡。

這樣一個驍將,駕馭起來確實很困難,諸葛亮不是劉備,威嚴和資格上都難以攝服魏延,所以他在一出祁山時,舍魏延而用馬謖,希望可以壯大自己的派系,這就可以理解了。

不過說諸葛亮忌憚魏延也只是相對的,諸葛亮五次北伐中,魏延一直和諸葛亮相互配合,打出過很多精彩戰役,所謂諸葛亮身故後留下遺命讓馬岱斬魏延都是演義的編造。

魏延和楊儀矛盾很深,五丈原之時,諸葛一死,楊儀和姜維帶大軍返回蜀中,沒有知會魏延,這引起了魏延的不滿,魏延所以燒絕棧道,和楊儀對峙,無非是想爭奪諸葛亮身後蜀國的軍事領導權而已。楊儀上表說他投魏,是汙衊之辭。


古醉金迷


《三國演義》中,魏延生有反骨,諸葛亮斷言,魏延以後會謀反。諸葛亮病逝後,魏延果然謀反,馬岱依諸葛亮遺計,將魏延斬殺。

而在正史中,諸葛亮並沒有針對過魏延,劉備死後,諸葛亮一直重用魏延,升魏延的官職,帶魏延參與北伐。

魏延為人傲慢,與人不和,尤其是楊儀。諸葛亮病逝,遺命楊儀帶隊返回,魏延不服,偷偷帶了自己的部隊先行,還燒燬了退兵的棧道。

之後楊儀和魏延都分別向成都發信,互相說對方造反,最後成都的群臣都認為是魏延謀反。

後來何平質問魏延,魏延的部隊都散了。楊儀命令馬岱斬殺了魏延。劉禪念魏延有功勞,下令厚葬魏延。

楊儀認為自己是諸葛亮的繼承者,結果諸葛亮選的是蔣琬。後來楊儀說早知道就帶兵投靠曹魏,劉禪知道後,流放了楊儀。楊儀被流放後,又上書誹謗,最後被朝廷派人抓拿,在牢獄自殺。

《三國演義》裡有關魏延的結局,就根據這段歷史改編的故事。


種花家腹黑兔子


天吶,得不到重用。。你從哪看出來的?三國演義嗎?

魏延是在戰長沙的時候,韓玄殺黃忠的時候,突然跑出來,砍了韓玄救了黃忠,大開長沙大門放關羽入城的人。

以當時情況來看,長沙守軍六千,配上黃忠,魏延。。任何一個三國類遊戲裡面這樣一座城池都不好攻打。

之後劉備聽說此事就要砍了魏延,說是殺主,無異於呂布之輩。

但事實呢。。魏延官拜鎮遠將軍,封都亭侯。。按現在官職來看,相當於今天的西部軍區總司令。。這樣一個人你說不被重用。。

至於諸葛亮的話,要知道當時魏延在蜀國軍中威望絕對是第一人,諸葛亮出祁山,作為總指揮絕對不允許有第二個聲音出現,這是戰爭。。

至於為什麼歷史上都認為魏延是謀反,我覺得不然,諸葛亮六出祁山而無寸功,諸葛亮秋風五丈原,魏延作為蜀中集團當時威望第一人,覺得籌備多年的戰事若因為諸葛亮死了而擱置,那這麼多年的準備就打水漂了。

作為一個將領有這些想法是很正常的,我們看歷史不能光看記載史官的一面之詞,魏延被楊儀他們殺了,你要是楊儀 會允許史官寫自己一句壞話?

放在今天現代人的眼光,結合事情的開始,過程,結局來看,魏延最後被殺的原因絕對不是因為謀反。

因為魏延的根就在蜀中,他要是謀反,當時他的情況就是找死,投靠曹軍更不可能,當時他的年齡都快六十了,投曹軍,一個降將丟個閒職就是等死養老的結局,年齡到了也不能生育,蜀中家人肯定必死,他謀反篡奪蜀中政權更不可能,劉備蜀中的政策就是聯姻來的,不是他魏延帶幾萬人能搞定的。

這謀反從何說起呢?

在我看來魏延謀反無疑就是諸葛亮死後,蜀軍軍權與政權之間的勾心鬥角,這都要怪諸葛亮之前一直軍政一手抓,現在諸葛亮一死,魏延作為軍方代表,楊儀文官代表,雙方都想獨攬大權,但是互相都看不上對方。

然後呢,魏延就喊著要繼續出祁山,只要能得寸功他也能證明自己比諸葛亮強,要知道西部空曠,打下一個天水 武威之類的地方輕而易舉,若是再出奇謀拿下長安,魏延得此大功回成都絕對鐵板釘釘的諸葛亮接班人。

而楊儀他們怎麼能眼看魏延得此軍功,就說諸葛亮掛了,軍心不穩班師再說。魏延你想去打自己去好了 文官集團不伺候。

這大幾萬人馬人吃馬嚼,楊儀一邊散佈謠言說魏延要投靠魏國,一邊退守關隘,豎壁清野。以我對三國志的短短几百字透漏的內容來看,應該是最後蜀軍士兵餓的不行了,自己殺了魏延,投給楊儀的。

魏延能在諸葛亮死後一手掌控軍權,絕對不是三國演義裡面說的那樣,不被重用。。。而是諸葛亮之下的軍方二號人物。。



一壺萍水


從三國演義來看,魏延太驕傲了,他的驕傲和關羽不一樣,關羽驕傲,但是關羽是忠心,對劉備忠心,怎麼驕傲也不會叛變,他不是目中無人,有看得起的人,比如趙雲、張飛、諸葛亮等。

魏延不一樣,他的驕傲是看不起所有人,目中無人,哪怕對諸葛亮都有點看不起,這樣的人諸葛亮肯定不會大膽啟用他,讓他獨掌大權,一定要有人剋制他。

諸葛亮臨死之前就斷定魏延在他死後必反,沒人可以壓制得了他,唯一的辦法只能除掉,所以諸葛亮臨死時密授楊儀錦囊妙計,為的就是除掉魏延。

魏延內心也早有定計,知道諸葛亮不久於人世,雖然他看不起諸葛亮,但是內心身處還是怕諸葛亮的,諸葛亮也是唯一一個可以壓制住他的人。

延曰:“丞相雖亡,吾今現在。楊儀不過一長史,安能當此大任?他只宜扶柩入川安葬。我自率大兵攻司馬懿,務要成功。豈可因丞相一人而廢國家大事耶?

可以看出來魏延在諸葛亮死後露出的本性,完全不聽諸葛亮的話了。

其實魏延有反心,會造反,也很正常,看看從跟隨劉備到現在,諸葛亮死後,魏延可以說是蜀國的頂樑柱了,姜維也落在下風。

當初的五虎上將都死完了,劉備都死了,就剩一個諸葛亮能管住魏延,結果諸葛亮又死了,魏延這時候可以說徹底放飛了自我。

有些人覺得,魏延說要去攻打北魏不是挺好嗎?好好想一下,魏延的腦子在司馬懿面前夠用嗎?

兵出子午谷是個好計策,當時諸葛亮同意的話,估計又是一個不同的結果,說不定會成功,因為有諸葛亮牽制司馬懿。

但是諸葛亮死後,魏延再想兵出子午谷就是天方夜譚了,司馬懿很可能在他剛出子午谷就把他滅了,滅的不僅是魏延,還有蜀國大軍。

諸葛亮為了蜀國可以再多存在幾年,絕對不會允許任何人主動攻打北魏,包括姜維,可惜人死話輕,最終蜀國兩世而亡。

諸葛亮的一生心血,付之東流,可悲,可敬,可憐,可嘆。


踏歌走馬


首先是性格相差太大,諸葛亮一生用兵謹慎,但是魏延喜歡奇謀,兵行險招。魏延首先有私兵,當年投奔劉備就是率兵投靠。在長沙殺了韓玄開城投降,諸葛亮就對劉備說,今天能夠殺韓玄,保不齊以後就會這樣對你。但是劉備一直重用魏延,但是劉備一死,也就沒有最大靠山。

再加上魏延不是蜀地氏族,沒有當地世族支持,一直與楊儀等有矛盾,諸葛亮活著的時候還能從中調解,但是諸葛亮一死,無人約束魏延了。可憐服侍兩朝國君,最後落下誅三族的下場。


眾人少語


諸葛亮為什麼不啟用魏延的原因大概是因為:魏延這個人非常聰明,是非常有才華的,可以說是文武雙全。古代有個傳說就是諸葛亮曾經交代過一句話:魏延反馬岱斬。意思是諸葛亮已經預言了魏延一定會造反。果不然,諸葛亮去世後無人能鎮住他,這就是諸葛亮不用他的原因吧。


雲曉說


首先說,魏延是非常有才華的,可以說是文武雙全,尤其是三國後期,魏延基本就是無敵的存在了。可諸葛亮就是不喜歡他也不信任他,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我就說說我的看法。

用今天的眼光看魏延,魏延是個情商欠缺的人魏延不會處理同僚的關係,更不會處理和上級的關係尤其是諸葛亮,在蜀國魏延幾乎沒有朋友,在最後關頭,跟隨魏延的只有幾百人,這就看出了魏延的人緣是多麼差,唯一信任的馬岱最後還害了他,這就看出了魏延的情商確實太低了。

就是今天其實有很多魏延這樣的人,平時在單位不少出力,可是領導卻不喜歡,有好處也撈不到,這樣的人通常都是恃才傲物,可領導同事都不會喜歡,一旦需要裁員第一個就是他,就和魏延最後被除掉一個道理。

三國魏延無疑是個悲劇人物,為劉備父子兩代賣命,最後卻落得了身首異處,這是魏延的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