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之戀(原創)

廬山之戀(原創)

我們與哪個地方,抑或哪個人,冥冥中會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吸引,莫名的就想要靠近,想要前往,廬山對於我就是這樣。 其實這些年一直對山的興趣不大,很少特意想去哪座山看看,這可能與年齡有關,想起山就有畏懼感,就打起了退堂鼓,但廬山卻是唯一的例外。

因緣際會,與上一次去廬山,中間隔了整整十二年,而且兩次登臨都是在11月底,同樣的寒意,廬山也顯得有一些冷峭。上一次,是作為廠新聞中心的記者,跟隨廠班長培訓班去廬山,那時穿的是單位發的統一服裝,加了絨的深藍色運動服。我的那件大大的,毫無美感可言,前些天還翻出這些照片,很是感慨了一番。

那一次我是隊裡唯一的一個女同事,還有本部門的一個男生,那個男生特別注重儀容儀表,他帶的洗漱用品甚至比我還多,我因此絲毫不感到孤單,像是有了同類。那一次我們一共去了三個山,分別是黃山、廬山、井岡山,爬黃山的時候,遇到艱險的地方那個小男生會驚恐的說,姐,我恐高,拉我一把,那一瞬我會陡然的強大起來。

去廬山的時候,當時的一個“總”說什麼也不肯去,因為廬山有“下野”一說,當官的是不可以隨便去的,會走黴運。但另一個部門主任卻是不聽勸阻,隨我們一起上了廬山。後來的結果是,那個“總”已經爬上了更高的位置,那個部門主任也提了,只不過沒那個“總”升的高。而對於我這種超然世外的人,自然是不把這些東西放在心上,多上一個山,就多一種見識多一些經歷,何樂而不為哪。

但是那種集體旅遊的方式,猶如走馬觀花,註定不會留下什麼太深刻的印象。所以雖然去過廬山,對廬山的記憶卻一直很模糊。之後,這些年想要再去廬山的想法一直纏繞著我。去年年底,應該是與廬山的緣分到了,和Z決定第一站到達的就是廬山,那也是我此行最大的一個興奮點。

買了直達九江的火車票,到了九江市沒做停留,就直接上了廬山。一座城市,無論是繁華還是蕭條,都不是我想探知的,城市在我心中千篇一律,無非就是高貴和卑微的區別而已。

去之前,做攻略的時候,對廬山的盤山道,有一些畏懼。據說當年毛主席去廬山時,每到一個彎道,主席就丟一根火柴,一共丟了300多根。上山的時候,緊緊地抓著前面的座椅,心跟著一驚一乍的,感覺上廬山的路真的是夠險的,司機稍有不慎,就可能滾下萬丈深淵,那一刻不得不佩服司機駕駛技術的嫻熟,看他轉動方向盤,像是在表演有驚無險的雜技,一切,盡在他的掌控之中。其實旅遊本身就是有風險的事,所以說,只有不怕的人前面才有路。

到廬山的牯嶺鎮,是下午2點多鐘。這座小鎮,海拔1164米,三面環山,一面臨谷,素有“雲中山城”的美譽。一上去就感覺了冷,明顯比山下低好幾度,街上行人稀疏,大多是旅人。不大的街心公園,有一些正在跳廣場舞的大姨大媽們。突然感覺這個小鎮,與世隔絕一般,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這裡自有一種淡泊、寧靜,田園牧歌式的氣氛和意境。

廬山之戀(原創)

廬山之戀(原創)

廬山之戀(原創)

廬山之戀(原創)

廬山之戀(原創)

廬山之戀(原創)

找了臨街的賓館,放下行李,遊歷心切,先步行去了附近的幾個景點。先是到的如琴湖,因湖面形如小提琴,所以稱“如琴湖”。呈現在眼前的如琴湖,靜謐而秀美,湖水清澈湛藍,一下子心情燦爛無比,來之前的焦灼、擔憂,瞬間散盡。再加上那一刻天際遼闊,無法不讓人心曠神怡。不得不承認,與日常中積累的很多負面的東西,都會在旅行中得以釋解和消除,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和神奇。

廬山之戀(原創)

廬山之戀(原創)

再往前走就是很多人都要去走一走的“花徑”,這裡因白居易在此循徑賞花而得名。大門的兩側刻有“花開山寺,詠留詩人”,上一次我也在這裡照了相,十二年前我比現在年輕很多,但是面容卻很拘謹,這一次則笑的很恣意。大概是山裡的風特別的大,我的頭髮被颳得狂飛亂舞,有點像那一刻的心情。不由想象著,1000多年前,此地未經任何的砍伐和修整,一切植物都自然生長,那該是怎樣一幅人間仙境啊。最先發現和到達的人,真是有福啊。

廬山之戀(原創)

廬山之戀(原創)

有文人行跡的地方,我總是喜歡流連忘返。在白居易草堂前躑躅,感受的是詩人獨善其身的閒適和灑脫。與詩人的雕像合張影,總感覺每座雕塑都是有靈性的,你看著他,他亦看著你,無需多言,此時無聲勝有聲,一切盡在不言中。

廬山之戀(原創)

到御碑亭,已是黃昏,夕陽照過來,御碑亭散發出溫暖柔和的光暈,再加上正好無人,此時靜靜地欣賞亭子正門的兩幅對聯:外聯“姑從此處尋蹤跡,更有何人告太平”。內聯“四壁雲山九江棹,一亭煙雨萬壑松”。便真有一種萬物隱去,世界太平的感覺。

廬山之戀(原創)

再往下走就是“仙人洞”,對仙人洞的瞭解更多的源於毛澤東為江青攝影的照片所題的那首著名的詩:“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此時細看仙人洞,在神秘幽深的峭崖懸壁上,到處都是古刻,琳琅滿目,帶著時光的痕跡,依舊鋒芒畢露,讓人玩味。正是這些縱橫揮灑變幻靈動的摩崖石刻,為冷峭的仙人洞平添了幾分嫵媚和情意,並將人帶入歷史的縱深裡。

廬山之戀(原創)

廬山之戀(原創)

廬山之戀(原創)

從仙人洞回來,天一點點黑下來,我們沒有原路返回,而且是走了另外一條更為幽靜的路,伴著夜晚的風,感覺廬山好大好神秘,但那時還不曾深入瞭解廬山異常厚重的歷史。回來之後,在網上順延出方方的《到廬山看老別墅》,立即拍了下來。認真的品讀,才發現廬山的歷史真是太悠遠和深厚了。從英國基督教教士李德立改變了廬山的歷史,到當年在廬山購置過別墅的那些民國人士,以及廬山所特有的隱士情懷,都讓我對廬山的興趣大增。

回到牯嶺街,找了一家叫“廬山味道”的飯店,夫妻兩人貌似很樸實,要了兩個小菜,一個叫石魚炒蛋,據說是當地特色,價格是38元,上來一看只是零星的如蝦米樣的小魚,雞蛋佔大多數,店主人說這種魚是在石縫裡長出來的,特別珍貴。管他真假,就當是真的吃好了,米飯是一粒一粒的難以下嚥,這時想起家鄉的大米,那才叫珍貴哪。

吃過飯,去找著名的廬山電影院,此時山風更加肆無忌憚,大有把人刮跑的趨勢,且凜冽無比。廬山電影院就在我們住的賓館的后街上,到那裡的時候電影已經開場十分鐘了,電影票35元一張,現在每天只放這一場,不容錯過,立即買票進去。電影院只有十幾個人,雖然放映廳分別在角落裡立著四個立式空調,但沒有一個是開著的,影院裡不比外面暖和多少,看到最後有的人已經凍的坐不住了,乾脆站起來邊晃邊看。

廬山之戀(原創)

在家裡的時候,就在網上重溫了一遍當年名操一時的《廬山戀》,再次被廬山的美景,以及當年轟動一時的這對熒幕情侶所打動。那時的張瑜和郭凱敏,既年輕又天然,不像現在的演員都如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毫無個性和特點可言。那時候的演員,一個人有一個人的美,一個人有一個人的氣質,個個讓人難忘。張瑜在戲裡眾多的服裝,放在今天也同樣時尚,毫不過時。兩個人在這部戲裡,絕對稱得上是美得無與倫比。

第二天又坐上觀光車,開始了餘下景點的遊覽。第一站去的是三疊泉,那裡號稱廬山第一奇觀。在那裡下車的人不是很多,有一對小情侶,還有一家三口,兩個青年、一個老人,再就是我們倆。順著山道往裡走,在一個入口處有幾個當地人守著,見我們過來,聲稱到三疊泉要走4、5個小時的路,還是乘索道上去吧。我們一聽肯定是在騙人,怎麼可能有那麼遠的路。所以,這個小分隊沒人聽其勸阻,包括那個老年人,都毫不猶豫地走了進去。

廬山之戀(原創)

誰知,竟然真有老遠的路,走了兩個小時還看不到盡頭。山裡空氣清新,多走點路不算什麼,麻煩的是,還有3000多級陡峭的臺階,即使是坐索道,這一段也得是自己走下去,才能看到三疊泉,然後還得再爬上來,單這些臺階往返就得近2個小時。同行的人沒有不打退堂鼓的,那個老年人走到一半路的時候就乾脆坐下來不走了。難怪有“不到三疊泉,不算廬山客”之說,這一個往返下來,恐怕所有人對廬山的印象都會大大地加深了。

可能是受心情和體力的影響,總感覺三疊泉真沒有傳說中那麼神奇,之所以叫三疊泉,是澗水由五老峰崖口流出,分三級跌下。那三條瀑布水勢稀薄,且窄,據說這裡曾引起當時已離任的朱熹的嚮往,請人將“三疊泉”繪成一張圖,掛在堂上時時欣賞,以彌補他未能到此一遊的遺憾。我想朱熹正是因為沒有真的到過這裡,才一直把一個夢掛在牆上。所以很多時候,無論是人還是風景,都是事實不如傳說,不見也罷。

廬山會議舊址,是重要一站。過去蔣介石曾多次在這裡向國民黨軍隊的軍官們訓話,是蔣介石培養和訓練骨幹的重要基地。新中國成立以後,此地更名為廬山人民劇院。自 1959年開始,中共中央曾在這裡召開過三次重要會議,舊址於1985年正式對外開放, 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廬山之戀(原創)

廬山之戀(原創)

廬山之戀(原創)

會議室每張桌子上都擺放著當年開會時的桌牌,會場靜悄悄的,既有身臨其境之感,也有對歷史的敬畏,以及滄海桑田、世事變遷的感喟。無論是歷史還是今天,最難把握的永遠都是人心,他隨時隨地都在改變。有時你以為很瞭解,但意外恰恰就出現在此。所以,世間萬事萬物,誰敢說參得透?參不透的才是人生。

廬山還有一個興奮點就是美廬,它是風雲變幻的中國現代史的一個側面,也是唯一一幢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都居住過的地方。美廬作為蔣介石的夏都官邸,曾經很是熱鬧過一陣,那也是廬山歷史上最為喧囂的一段歲月。美廬牆上懸掛的幀幀照片,印證了蔣介石和宋美齡當年在這裡度過的那些快樂時光。據說二人當年遊遍了廬山的每一處佳景,足見他們對這座山的喜愛。這裡也曾經是他們修心養性的地方,再大的高官,也會有想要過平淡安靜日子的時候。只是如今美廬依舊,院內的古樹也還是那麼蒼勁雄偉,斯人卻已遠去。

廬山之戀(原創)

廬山之戀(原創)

廬山之戀(原創)

廬山之戀(原創)

每每去一個地方,每每為此寫下文字,會牽連出很多不曾瞭解的人和事,進而興趣大增,廬山便是。跟著實景實情去感悟歷史,歷史就顯得鮮活和有意思起來。這幾天在回眸廬山時,突然對那裡發生的歷史故事有了濃厚的興致,為此淘下的兩本書,一本是前面說到的《到廬山看老別墅》,一本是《彭德懷自述》。前者已經讀完,後者是二手書,剛剛收到,的確古舊,很顯珍貴。

又想起臨離開廬山的時候,在街邊一家肯德基要了個漢堡,喝了杯咖啡,小坐了一會兒。大概因為是淡季,那一刻的廬山顯得寂寥和蕭瑟,當時我還覺得很困惑,瞭解了廬山的歷史,我似乎懂得了廬山呈現的每一種面貌和風情。深入當年那些歷史風雲,廬山愈加的意味深長起來。

廬山之戀(原創)

廬山之戀(原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