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橙色”計劃到“彩虹”計劃:太平洋戰爭前美國戰略為何轉變

摘要: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

美國陸軍和海軍聯合委員會制定了一系列不同顏色的戰爭計劃,概述了美國應對各種假想戰爭情況的戰略。由聯合計劃委員會制定的“橙色計劃”在1939年被正式撤回,取而代之的是五項彩虹計劃,以應對多個敵人的兩大洋戰爭的威脅。本文重點從太平洋戰爭前美國的戰略演變分析計劃轉變的原因。

從“橙色”計劃到“彩虹”計劃:太平洋戰爭前美國戰略為何轉變

一“橙色計劃”

在美國戰爭計劃中使用顏色有利於陸軍和海軍在計劃中使用相同代號。1904年底,聯合委員會採用了由顏色,符號和縮寫組成的名稱來代表國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著日本強大的軍國主義和軍事主導的政府的崛起,美國陸軍和海軍聯合制定一系列應對可能發生的對日戰爭的作戰計劃,將其命名為“戰爭計劃橙色”。它是顏色編碼計劃中最長,最詳細的計劃。

(一)計劃制定原因

隨著明治維新的改革,日本接受了西方的工業主義並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帝國主義特徵。現代日本帝國海軍仿照英國皇家海軍,在1904-1905年擊敗俄羅斯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日本人在太平洋地區通過佔領馬里亞納群島,卡羅琳群島和馬紹爾群島集團加強了其地位。1920年,日本從國際聯盟獲得授權,確認了日本對這些戰略位置群島集團的控制。在1922年的《華盛頓海軍條約》中,美國在建造新的海軍艦船方面已落後於日本

從“橙色”計劃到“彩虹”計劃:太平洋戰爭前美國戰略為何轉變

(二)影響計劃制定因素

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的快速技術變革,再加上戰後的外交舉措和全球蕭條帶來的經濟困難,決定了1919年至1939年之間的“橙色戰爭計劃”發生了許多變化。該計劃在1924年開始被陸軍和海軍聯合委員會正式採用。在1924年至1938年之間,該計劃至少進行了六次修訂,有時是為了響應軍事變革,有時是由於國會的情緒,或者是由於國際形勢。

1. 經濟蕭條導致軍費裁減

受國內經濟考慮削減軍費開支的影響,美國繼續遵守軍備限制協定並自19世紀30年代開始實行強制性暫停軍事建設。到1939年,美國和英國的海軍不僅在現代船隻數量上都落後於日本海軍,而且在海軍建築和海軍裝備技術,船舶設計,船體速度,魚雷和艦炮口徑上也都落後於

日本海軍。

從“橙色”計劃到“彩虹”計劃:太平洋戰爭前美國戰略為何轉變

2. 一戰後的和平主義思潮興起

在這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這些年裡,美國的國家政策受到有關國家安全理念的影響,即美國不應該建立軍事同盟或維持具有進攻能力的軍事力量。因此,國家政策僅為軍事規劃提供了狹窄的基礎,範圍有限。20世紀20年代,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空前的

人類和經濟代價,美國成為頒佈國際協定的領軍人物,以限制海軍建設並“禁止”戰爭。20世紀30年代,美國進行了外交和經濟制裁以阻止軍事侵略的嘗試,並制定了旨在使美國免於歐洲和亞洲戰爭的立法。

3. 陸軍與海軍之間目標的矛盾

1934年《菲律賓獨立法》通過後,在戰爭部逐漸確立了一種信念,即美國不應冒險,也不承擔在西太平洋與日本人作戰的義務。美國陸軍計劃者的立場是,美國不應再為捍衛和減輕菲律賓的徒勞努力和重新奪回菲律賓的昂貴代價承擔責任。這種觀點是海軍計劃者完全不能接受的。海軍和平時期計劃的整個結構都基於這樣的主張,即如果戰爭爆發,艦隊必須他準備在太平洋發動進攻。對於海軍計劃者來說,同意放棄在夏威夷以西的進攻計劃是不可能的

從“橙色”計劃到“彩虹”計劃:太平洋戰爭前美國戰略為何轉變

(三)內容

該計劃的總體發展是從積極進攻到保守防禦。早期計劃者所採取的戰略思想是與“一場以海軍為主的進攻性戰爭”進行戰鬥,其目標是“儘早在美國西太平洋建立實力比日本強的美國海上力量”。為此,美國需要在該地區建立一個能夠為整個美國艦隊服務的

基地。由於珍珠港以西唯一足夠大的基地位於馬尼拉灣,因此有必要在戰爭情況下握住該海灣並準備在海軍保護下緊急增援,艦隊將航行到西太平洋,以解救關島和菲律賓。之後,艦隊將向北航行,與日本帝國海軍的聯合艦隊進行決定性的戰鬥,然後封鎖日本本土島嶼。

20世紀30年代中期,美國軍事計劃者終於得出結論,只有在漫長而昂貴的戰爭中才能擊敗日本,在這場戰爭中,菲律賓將早早淪陷,而美國的進攻行動將採取“進步運動”的形式。從馬紹爾群島和卡羅林群島開始,通過授權的島嶼建立“到西太平洋的安全通訊線”。然而,計劃者面臨一個問題,即國家政策制定者是否打算冒此險並承擔參與這場戰爭的義務。“橙色計劃”最後一次更改是在1939年3月進行的。此更改反映了美國戰略思想的最初轉變,從太平洋轉移到歐洲和大西洋事件,從進攻行動轉向防禦行動和戰備概念。

從“橙色”計劃到“彩虹”計劃:太平洋戰爭前美國戰略為何轉變

二、“橙色計劃”向“彩虹5號”計劃轉變原因

《慕尼黑協定》將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歸於德國,德國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其餘地區以及德國與蘇聯之間的《莫洛托夫-裡本特羅普條約》,美國的戰爭規劃者認識到,美國現在面臨的抵禦敵人聯盟的多方面的可能性。美國需要考慮歐洲的德國軍事力量復興和納粹政府公開的目標,

以及英法兩國政府的基本被動性。

面對德、意、日結成同盟的現實可能性,多個敵人的出現使“橙色計劃”將不適用。在世界總體格局的狀態下,為防禦日本而在意的關島和菲律賓地區也可以忽略,美國從強調太平洋的軍事防禦轉變成強調保衛大西洋和加勒比地區。

三、“彩虹5號”計劃

“彩虹5號”於1941年10月完成,它基於美國與法國和英國結盟的前提,與英國和法國之間採取協調一致的行動,併為美軍在歐洲,非洲或兩者之間的進攻行動提供了條件,是“先歐後亞”戰略的初步設想。隨著戰爭的發展,美國越來越認清德國是它的頭號敵人,“彩虹5號”計劃從1941年12月開始就成為美國戰略的基礎,從而使美國更深地捲入歐洲與大西洋的戰爭。

從“橙色”計劃到“彩虹”計劃:太平洋戰爭前美國戰略為何轉變

總結

美國從專一針對日本,依靠太平洋海軍力量的“橙色計劃”,到放眼全球,在德意日三國同盟下,與英法協調保護大西洋和加勒比地區,參與到世界反法西斯的進程來,它未能料到世界歷史格局的發展。計劃的轉變也是美國軍事格局的轉變,同時軍事計劃往往不能得償所願,依計行事

參考文獻:

史蒂文·T·羅斯主編《美國戰爭計劃1 9 1 9一9 4 2)》

路易斯·莫頓: 《“ 橙色”戰爭計劃— 一種戰略的演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