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不要借電競之名滿足自己沉迷遊戲的慾望

2018年亞運會,電子競技作為表演賽登場,三隻電競國家隊出爐代表中國走上亞運會的舞臺。而這三支隊伍不負眾望,王者和LOL拿下冠軍、皇室戰爭一路逆襲拿下亞軍,成績斐然!儘管沒有直播這一點讓諸多粉絲極為詬病,但是一切都在"我們是冠軍"的歡呼聲裡煙消雲散。

請不要借電競之名滿足自己沉迷遊戲的慾望

取得成績固然是令人欣喜的,整個2018年大政策的容納與中國戰隊的爭氣似乎正在譜寫一曲屬於電子競技的春天序曲。電子競技的春天來了,對於筆者這種從DOTA1就遠古追隨而來的玩家而言,除了興奮更多的或許就是感慨了吧。

只不過,要說春天或許還有點太早。

早在2003年11月18日,國家體育總局正式批准,將電子競技列為第99個正式體育競賽項。

2008年,國家體育總局將電子競技改批為第78個正式體育競賽項。

…………

一路走來,我們能看到電競的發展,看到它被越來越多的人支持。在我淺薄的認知來看,這中間有著時間的魔力,畢竟十餘年的發展當初那批熱愛它的人已然開始逐漸走向社會的"權利"階層,話語權的擴展是一代人愛好的擴張。

(PS:歡迎理性討論,拒絕噴子!!!)

2018年,這種話語權與以往相比擴張到極限,電子競技被抬得很高很高,高到我有點害怕。對於很多能夠主宰它命運的人來說,電競真正的魅力或許是其巨大的尚未被完全開發的經濟潛力。這點我們無需鄙視或者難過,而是欣慰。畢竟就像那句話說的"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怎麼可能?!

請不要借電競之名滿足自己沉迷遊戲的慾望

只不過這些繁榮的狀況讓許多人有些錯亂了。有人說隨著國家承認,電子競技在社會中徹底擁有"合法"身份了!

真的麼?合法是合法了,但身份的位置依舊是尷尬的。

記得在中國電競隊出征亞運會前,央視破天荒的出了多篇報道。最讓我在意的莫過於白巖松那句:"很多人認為把電競有了國家隊,甚至可以上亞運會,就理解成應該為電子遊戲正名了,這不是不務正業。其實這是兩件事,不是能夠直接劃上等號的。電競應該有更良性的發展,而電子遊戲被孩子們喜歡當然有它的道理,不過有度永遠應該是一個準則"。

再結合當時電競成為亞運會表演項目的時候一種說辭:

請不要借電競之名滿足自己沉迷遊戲的慾望

請不要借電競之名滿足自己沉迷遊戲的慾望

是的,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玩遊戲不再等於是不務正業!!但是我想告訴那些抱著這種想法的小孩們說:玩遊戲依舊是不務"正業"!

就像白巖松說的那樣,電子競技≠電子遊戲。只不過蓬勃發展的電競行業,讓大家都有意或者無意之間或略掉這個問題。

真正屬於電子競技的是那些正在進行職業賽或在青訓營或者為俱樂部、聯賽服務的人群,依舊是很小很小一撮人。而我們雖然屬於這個大行業,只不過是其中的消費者罷了。為電競正名並不能為我們平時玩遊戲正名,因為除了極個別人,我們中絕絕絕大部分人哪怕玩再多遊戲,也只是電子競技的路人。

甚至,在我看來那些活躍在個大平臺的電競類遊戲主播,當他們離開賽場,開啟直播的時候。他們已然與電競的關聯不大了。直播是電競擴散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助力,而個人的直播在現階段除了成為電競選手當下維持人氣和未來退役的後路,其實真的和電競沒有多大關聯。

請不要借電競之名滿足自己沉迷遊戲的慾望

說白了,縱使"百度百科"給了電子競技足夠競技的定義,但是電子競技在當下社會中依舊是有"原罪"的!它終究還是遊戲的一種延伸。

與傳統體育相比,籃球、足球,電子競技缺少很多。找一個小的點,比如它沒有一個至少看起來可行的職業晉升之路,除了從廣大遊戲高手中大海撈針一樣的選拔,依靠風靡有人氣的遊戲,我們無法看到職業選手一個合理而且可以被大眾所接受的晉級通道。如果想走職業這條路該如何開始?這個問題或許會考驗許多電競從業人很長時間。

當然,電子競技還是一個年輕的體育項目,它的完善和成長之路還有很多很多要走,要過得坎、要爬的坡、要趟的水、要留的淚一點都不會少。只不過我不希望在一片發展大好的形式下,總有一些"豬隊友"藉著電競的名號為自己的慾望買單。

像什麼"玩遊戲不再是不務正業"、"上課打遊戲不再是夢"的胡言亂語少一點。電子競技≠電子遊戲,如果我們一直無法從概念上接受這點,電子競技的發展上限一直會受限於遊戲。這裡潑些冷水或許會讓某些人不高興,不過我還是想要如此,不冷靜的後果或許會被當做替罪羊。

作為一個觀眾,我也陪伴過一些選手經歷了哪些撿菸頭的日子、小黑屋破電腦訓練的日子、四處打網吧賽卻拿不到工資的日子……現在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走,只是希望他們帶來更好的比賽,無論輸贏,有人味、有溫暖,有勝負、有夢想,有拼搏、有努力……

電子競技,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