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化、人口遷移、房地產與經濟長週期

老齡化、人口遷移、房地產與經濟長週期

930年,庫茨涅茨在《生產和價格的長期運動》中提出了著名的“庫茨涅茨長週期”(15-25年),對19世紀美國大移民時代人口性因素導致的經濟週期性波動進行了詳細闡述。庫茨涅茨認為,人口增長會催生一波又一波“人口敏感型投資”,這類投資與其他投資的生產率差異會影響總供給的擴張速度,從而引發經濟的週期性波動。

與人口因素對經濟影響相關的另一大學科是地理經濟學。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Krugman(1991)建立了一個包含規模經濟和壟斷競爭因素的兩區域迪克希特-斯蒂格利茨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了區位生產模式和增長的相互關係,將區位選擇理論的典型特徵模型化,建立了新經濟地理學的基本框架。Fujita et al.建立了一個層級理論模型,指出市場規模越大,發展水平越高的地區(即層級越高的城市)對人口的吸引力越大,從而引發人口在城鄉之間遷移。Hanson把土地價格作為離心力,研究美國地區之間市場潛力與工資結構的交互作用。城市層級體系模型,是研究人口遷移和房地產變化的理論基礎。

構建了包含人口老齡化、人口遷移、房地產價格變動和金融槓桿率約束的中國“長週期”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在比較分析了日本1980-2013年以及中國2000-2013年的關係後 ,以日本1980-2020年分城市層級的面板數據迴歸出模型有關的參數,參考中國數據進行校準,並根據中國2015-2050年經濟週期、城鎮化和房地產價格的中長期影響。同時,還將金融槓桿和理性預期因素引入模型,探討了槓桿率與經濟增長、人口政策的相互作用關係,將人口性長週期和金融性中週期統一在同一模型內。在模型的基準情形之外,還對出生率、人口遷移率、槓桿率的不同情況進行了模擬。得出結論如下:

由於人口老齡化的影響,無論是哪一種情況,中國的經濟增速在2021-2025年可能都會出現臺階式下行。這一過程可能會觸發普遍的房地產價格下跌,以及人口迴流農村的逆城市化。模擬分析表明,為實現經濟長期可持續增長,必須注重“關鍵三率”:

(1)總和生育率,採取措施提高總和生育率,在短期內和長期都可以有效提振經濟,總和生育率每提高0.1個百分點,2016-2050年將平均提高經濟增速0.035個百分點,2016-2100年將平均提高經濟增速0.13個百分點。

(2)人口遷移率,提高人口遷移的便利性有助於經濟在升級中保持增長,如果執行限制一線城市流入政策,將人口流入比率控制在1%以下,將導致2021-2050年全國經濟增速平均降低0,25個百分點。

(3)金融槓桿率,在確定中期槓桿率上線的基礎上,短期內靈活運用金融槓桿工具,有利於促進經濟穩定增長。槓桿率增幅的波動將導致經濟效率損失、降低經濟增速。只要風險可控,不宜過度壓制槓桿率的上升。經濟運行的結果有多個均衡,如果為了控制槓桿率而放棄2016-2020年年均增長6.5%的目標,模型優化最優解的結果將導致2021-2025年、2031-2031年兩個“失去的五年”,而且2021年房價跌幅巨大,經濟難以承受。

中國正步入老齡化社會。但和日本和德國等其他老齡化社會不同,中國在收入還相對低的時候就開始老齡化了。中國能採取的第一項措施的延遲退休。目前的退休年齡是上世紀50年代初設定的,允許藍領女性勞動者在50歲時退休,藍領男性勞動者在55歲退休。這意味著大多數女性可以領取30年的養老金,比他們工作的年齡還長。第二項措施是繼續提高年輕人的教育水平。目前,只有不到40%的年輕人上大學。第三措施是加強研究和開發。日本和韓國在人均收入達到當今中國的水平後成為了世界技術領袖。因此,儘管老齡化正在損害中國的增長,但是接下來的10到15年,教育程度和技術能力的提升,以及退休年齡的政策調整,將平衡老齡化帶來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