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片在海外沒有一席之地?

文 | 張穎

“誰有《哪吒》的高清資源啊,救救時差黨!”

今年暑期,國產黑馬動畫《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簡稱《哪吒》)的口碑全面爆發、在國內狂攬票房,然而很多留學生、海外華人卻只能看著網上的熱議乾著急。“國內剛上映沒多久時,一刷豆瓣、微博大家都在說好,”一位在美國讀書的影迷對毒眸表示,“但是上映快一個月了,我根本沒法看,急得我都想去下載盜版資源了。”

類似的情況不止發生在《哪吒》一部影片身上。長久以來,受制於好萊塢電影發行體系的遊戲規則,國產電影能走向北美市場的數量少之又少,即使是在北美院線上映,放映影院數也往往在幾十、幾百左右。儘管因為海外華人數量龐大,很多電影上座率通常不低,但總票房數量仍然十分有限,並且也只能輻射到極小一部分華人。至於歐洲一些地區,以及美國中北部很多地區的華人,則必須付出更高的成本才能夠看到比國內院線延遲上映的國產電影。

“我在萬達工作時負責了北美最大院線AMC的工作,能非常直接地感受到海外發行模式對於國產電影的限制,”移動電影院CEO高群耀對毒眸說道,“因此我一直想讓海外的華人華僑能夠同時同步地看到正在中國院線熱映的電影。”上週,移動電影院在第15屆中美電影節宣佈,與電影發行商Well Go USA共同合作運營的Smart Cinema USA(移動電影院北美版)正式落地北美地區。

國產片在海外沒有一席之地?

移動電影院北美版發佈會

而在9月,國產電影《決勝時刻》已經在國內院線上映的當天登陸了移動電影院海外版,實現了華語院線新片的海內外同步上映。“依託移動互聯網技術,看到中國這一幕。”高群耀說道。而其合作伙伴Well Go USA曾有過把包括《中國機長》《攀登者》和《哪吒》等多部國產片發往海外的發行經驗,移動電影院選擇與之“牽手”,某種程度上給市場帶來更多的想象。

也許未來某天,“機長、哪吒”這樣體量的爆款影片,也將有機會實現國內外同步上映、大肆開墾海外廣闊的電影市場。

國產片在海外沒有一席之地?

“沒有國產片的一席之地”

“我們一直說的好萊塢六大,事實上他們不僅僅是內容生產公司,而且還是發行公司。”高群耀在萬達電影海外事業部工作時發現,全球的發行市場主要被好萊塢主要發行商的強勢把控甚至壟斷。

國產片在海外沒有一席之地?

高群耀

從上個世紀初期派拉蒙、華納兄弟和米高梅等五大電影公司陸續崛起後,為了實現利潤的最大化而建立了“區域排他放映體系”,即把全美電影市場分為30個區域市場,各個區域市場內再分成三層,影片一般先在首輪影院,如紐約等大城市放映後,再到次輪影院(多位社區)、末輪影院(市外郊區)。

但由於當時的“五大”形成了覆蓋電影上中下游的全產業鏈佈局,因此它們自己製作的影片往往會在自己公司擁有的影院首輪放映,觀影人次往往可以達到影片總人次的一半——好萊塢五大形成了高度垂直的資源整合,給到自己影片極多的放映資源、排擠“五大”之外的獨立影片,這樣的發行體系極大地壟斷了北美的電影市場。

儘管1938-1948年間的派拉蒙法案打破了好萊塢大片場“製片-發行-放映”的壟斷,但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部分影業如華納兄弟,開始申請解除派拉蒙法案的限制並且獲得批准,派拉蒙法案對好萊塢巨頭壟斷的約束開始瓦解。直至今日,由於強大的院線資源和完善的發行體系,北美票房排行榜前十名的影片仍然被巨頭壟斷。

“2017年美國上映了一部還不錯的愛情喜劇片,身邊的人好評如潮,然而我們‘村兒’的影院就沒有排片。”一位在美國密蘇里州某郊區生活的讀者對毒眸說道。

在好萊塢主流大片之外,很多美國自己的獨立電影都比較難獲得regal、AMC等大院線的放映場次支持,更何況中國影片。

曾有報道指出,北美電影市場中外國電影所佔份額長期受好萊塢電影擠壓、不斷下降,從1960年代的10%到1986年的7%、降至1990年代末的3%,如今只有1%。即使是2018年的票房冠軍《紅海行動》,受制於放映場次的限制,在北美的票房也僅為154萬美元,然而這樣的成績,已經是國產片在北美市場表現較好的了。

國產片在海外沒有一席之地?

《紅海行動》北美票房僅為154萬美元(數據來源Box Office Mojo)

“中國電影很難進入好萊塢的圈子,沒有我們生存的一席之地,”之前常年在美國工作生活的高群耀感受很深,“即使走進去了,院線能給到排片也是難事,只能在AMC找幾塊銀幕出來放映,形不成大規模、更談不上全線。”

除了好萊塢的壟斷,目前國內電影“出海”所需要的全球發行體系也尚未成熟,這也將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國產電影在海外的市場表現,曾有資深電影發行人士對毒眸表示,有一些很小的國家都會在海外做電影營銷,但國內目前還只是把版權賣到國外去、沒有真正做海外發行這件事。

而在好萊塢,“六大”均在全球主要電影市場佈局了成熟專業的海外發行團隊,華納兄弟甚至在中國等地區開展影院、出品業務。得益於此,好萊塢的影片才能在全球的影院能獲得排片、攬下票房,而目前國內影片的海外發行業務還只在起步階段,國產電影的海外落地,也始終是未解決的問題。

但與此矛盾的是,海外市場對華語電影的需求始終存在。

國產片在海外沒有一席之地?

“北美所有華人群體加在一起有將近一千萬,這裡面有年輕的留學生、上班族等,他們對於中國文化、中國電影是有很高的認同感和渴望的。”高群耀說道。不管是春節檔、暑期檔和國慶檔等大的熱門檔期,海外華人對於國內上映的院線新片期待值極高,早在2015年《港囧》在北美與國內同時開畫之際,儘管只有27家北美地區的影院排片,但仍然拿下首周近60萬美金的亮眼票房成績,其中

華人觀眾成為貢獻片票房的主力軍,觀影熱情極高。

不僅如此,國外的觀眾對中國電影的“好奇”程度向來較高。從《臥虎藏龍》北美1.28億美金的超高票房、《英雄》的超五千萬美金和《功夫》《霍元甲》等早年間在國外能收穫不錯票房成績的影片來看,功夫動作、武俠片往往對海外觀眾有較大的吸引力。如何滿足海外華人和外國觀眾對於國產新片的觀影渴望,成了國內市場要探索和挖掘的又一個方向。


國產片在海外沒有一席之地?

“用移動互聯網技術解決這件事”

然而要搭建一條把國產新片及時地送達海外的道路,儘管需求迫切,但實現起來始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通過傳統的院線發行模式,為影片尋找合適的海外發行商,所需要花費的時間與費用都不在少數,而北美市場的小範圍放映也很難給影片帶來較高的票房收益,“我的設想是不要中間人。”高群耀對毒眸表示,移動電影院選擇的則是拋棄中間發行、排片等一系列繁瑣操作,“通過手機、互聯網的方式,用最簡單快捷直接地把國產片送出海外。”

因此,移動電影院的北美版本Smart Cinema USA於七月嘗試落地,和國內版本的移動電影院APP相同,也採用與線下商業院線放映相同的單次收費單次放映的模式。也就是說,北美的觀眾下載後可在片單中進行選擇,花4.99美金購買一部國產院線電影觀看。

“考慮到北美地區用戶的使用習慣,Smart Cinema USA可以根據由用戶選擇適合的語言,在登錄方式上也與國內版本的有一定區別,可通過郵箱註冊登錄和Google、Facebook、Twitter等第三方快捷登錄功能。”高群耀對毒眸表示,“甚至在支付方式上,目前採取海外流行的PayPal支付外,還有如微信、支付寶等被華人習慣的支付方式。”

國產片在海外沒有一席之地?

需花4.99美金購買一部國產院線電影

之所以做出這樣的選擇,在高群耀看來,是與移動電影院從去年5月創立之初就提出的“做電影市場增量”的想法一脈相承的。只不過這一次,“增量”的概念從國內延展到了海外。“在海外工作久了,對於北美電影市場沒有國產院線新片這件事我還是很‘介意’。”高群耀表示,“如果移動電影院能解決這個問題,不僅是滿足海外觀眾的需求,也是實現國內電影產業、國產影片票房新增長點的一個方式吧。”

做“增量”而非搶奪院線的蛋糕,移動電影院的北美版本也是出於“增量”的考慮開闢出的新路徑。通常意義上來說,不管是好萊塢、歐洲還是國內的單一電影市場中,都很難實現院線電影和互聯網的同步、同期放映,傳統院線窗口期的存在正是為了盡最大可能保護影片在下游獲得票房收益,一旦有影片較快地在線上放映、縮短窗口期的行為,往往會遭到院線市場的瘋狂抵制。

而如果線上和線下的結合方式轉變為“國內+海外”來呈現給觀眾,即,國內院線窗口期內的影片藉助像移動電影院這樣的互聯網技術在海外市場實現同步同期放映,不僅不會分流實體院線的觀眾,還將讓影片便捷地“一鍵出海”、獲得補充實體院線之外票房和市場影響力的新渠道。

國產片在海外沒有一席之地?

從目前的片單上來看,北美版本的移動電影院有包括《銀河補習班》《我不是藥神》《決勝時刻》《陽臺上》《追龍II》等在內的17部影片在映。其中,《決勝時刻》在9月20日與國內院線同步上映,成為首部通過國內院線+海外線上平臺的方式實現海內外同步上映的國產電影。上映首日,有近千名北美觀眾通過Smart Cinema USA完成觀影、國慶期間的觀影人次近四千人次;同時,《催眠·裁決》也於11月3日北美上映。這兩部在國內由一線演員出演、有較高票房收益的院線片實現北美與國內的同期放映,似乎是撕開了一道口子。

“我相信未來還會有類似於《我不是藥神》和《銀河補習班》這樣的熱門的爆款影片通過移動電影院實現了國內外同步放映,去解決海外對國產電影的觀影需求。”高群耀說道。

國產片在海外沒有一席之地?

《我不是藥神》

從最開始放映已經走下院線的國產片,到《決勝時刻》《催眠·裁決》兩部院線新片在移動電影院實現北美同步上映,未來也許將有更多新片、大片借移動電影院把國產片“一鍵出海”的嘗試走到海外電影市場中。儘管有從業者對毒眸表示,目前來看移動電影院對國產片海外發行的宣傳、推廣工作仍然處於起步階段,而幾千人次的觀影所能貢獻的票房對影片來說可能是“杯水車薪”,但值得期待的是,市場已經有了“出海”的決心和勇氣。

上週,第15屆中美電影節開幕,作為展映平臺的移動電影院正式宣佈北美落地,與之一同“出海”的還有包括 《催眠·裁決》《鼠膽英雄》等在內的等15部國產電影。“我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片子送到海外更多觀眾的手裡、解決華人觀眾觀看華語電影的剛需,”高群耀對毒眸說道,“移動化對電影產業的再造、徹底改變百年來的電影發行行業,也許有一天終將不再是幻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