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自然地理32個核心考點(上)


一、太陽輻射的影響因素及分佈

1.影響太陽輻射強弱的因素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32個核心考點(上)


2.我國年太陽輻射總量的空間分佈

我國年太陽輻射總量的分佈,從總體上看是從東部沿海向西部內陸逐漸增強,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具體分佈如下圖所示: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32個核心考點(上)


二、地方時和區時的計算

1.地方時的計算

地方時的計算依據:地球自轉,東早西晚,1度4分,東加西減,經計較,分秒必算。計算時具體可分為四個步驟:一定時,二定向,三定差,四定值。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32個核心考點(上)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32個核心考點(上)


2.區時的計算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32個核心考點(上)


特別提示:

(1)求差的技巧——“同減異加”

①經度差:兩地同在東(西)經度,取兩數之差;一地在東經度,另一地在西經度,取兩數之和。

②時區差:兩地同在東(西)時區,取兩數之差;一地在東時區,另一地在西時區,取兩數之和。

(2)求時間的技巧——“東加西減”

先畫出表示全球所有經線(或時區)的數軸,標出已知經線(或時區)及其地方時(或區時),再標出所求經線(或時區),計算出兩地經度差(或時區差)後,再將其轉化為地方時差(或區時差)。如下圖所示: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32個核心考點(上)


3.與行程(運動)有關的時間計算

例如:若有一架飛機某日某時從A地起飛,經過m小時到達B地,求飛機降落到B地的時間。

可以用兩種公式計算:

(1)降落到B地的時間=起飛時A地的時間±時差+行程時間(m)。

(2)降落到B地的時間=起飛時A地的時間+行程時間(m)±時差。

三、明確日期範圍的確定方法

方法一:新的一天的範圍是從0時所在經線向東到180°經線,舊的一天的範圍是從0時所在經線向西到180°經線。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求出0時所在經線併科學繪圖。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32個核心考點(上)


例如,當北京時間為12時時,與北京屬於同一日期的範圍為60°W向東至180°(如上圖所示),跨240個經度,佔全球的2/3。

方法二:180°經線的地方時是幾點,進入新的一天的區域所佔時間就是幾小時;反過來,全球進入新的一天的區域所佔時間是幾小時,180°經線的地方時就是幾點。例如:

①當180°地方時為6時,則新的一天佔全球的1/4,舊的一天佔全球的3/4。

②當180°經線的地方時為0時時(即180°經線與0時經線重合時),全球為同一天。

③當180°經線的地方時為12時時(即180°經線與0時經線相對時),全球兩個日期各佔一半。

四、晝夜長短時空分佈規律及計算

1.晝夜長短的分佈規律

①對稱規律:同一緯線上各點晝夜長短相同(同線等長);南北半球同緯度晝夜長短相反。

②遞增規律:太陽直射點所在的半球為夏半年,晝長夜短,且緯度越高,晝長越長。另一半球為冬半年,晝短夜長,且緯度越高,夜越長。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的各緯度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極晝的範圍也達到最大,南半球反之。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極夜的範圍達到最大,南半球反之。太陽直射赤道時(即春分、秋分),全球各地晝夜平分。

③變幅規律:赤道全年晝夜平分;緯度越高,晝夜長短的變化幅度越大。

④極晝、極夜規律:太陽直射點位於北半球,北極四周出現極晝(南極四周出現極夜);直射點位於南半球,南極四周出現極晝(北極四周出現極夜);直射赤道時,全球沒有極晝極夜現象發生。極晝(極夜)的起始緯度=90°-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南、北極圈上,一年中只有一天極晝(極夜),南、北極點各約有半年極晝、半年極夜,緯度愈高,極晝(極夜)出現的天數愈多。北極地區極晝天數多於南極地區。

2.晝夜長短計算

(1)利用已知的日出或日落的地方時來求算

一個地區一天的日出和日落時間反映了該日的晝夜長短狀況。白晝以12點為界,上午與下午時間間隔相等;黑夜以午夜(0時或24時)為界,上半夜與下半夜時間間隔相等。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32個核心考點(上)


因此已知某地某一天的晝長,可求出該日的日出、日落時間(地方時),其方法為:

相反,根據某地某一天日出日落時間可計算晝長、夜長,其方法為:

某地晝長=日落時間-日出時間=(正午12點-日出時間)×2=(日落時間-正午12點)×2

某地夜長=(子夜24點-日落時間)×2=(日出時間-子夜0點)×2

(2)利用一個地區晝弧所跨的經度範圍來計算

方法是:晝長=白晝弧度數/15°(單位:小時),即在日照圖上某條緯線與晨昏線有兩個交點,兩點之間在晝半球的弧度數/15°,就是白晝的小時數。

五、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的應用

1.正午太陽高度的空間變化規律

①文字描述:從太陽直射點所在緯線分別向南北兩側遞減;離直射點距離越近(緯度差越小),正午太陽高度越大。

②圖形描述: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32個核心考點(上)


③特別說明:

a.同線相等規律:同一緯線上正午太陽高度相等。

b.對稱規律:以直射點所在緯線為對稱軸南北對稱的兩條緯線,正午太陽高度相等。

2.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規律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32個核心考點(上)


3.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

正午太陽高度=90°-緯度差

當所求地點與太陽直射點在同一半球時,該緯度差即為所求點與直射點緯度差的絕對值;不在同一半球時,該緯度差為二者緯度數之和。

4.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幅度及分佈特點

①南北迴歸線之間:緯度越高,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幅度越大(由23.5°增大到47°),赤道上為23.5°,迴歸線上為47°。

②迴歸線至極圈之間: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幅度相同(均為47°)。

③極圈以內地區:緯度越高,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幅度越小(由47°減小到23.5°),極圈上為47°,極點上為23.5°。

④某一地點,太陽高度還有時間的變化,正午時太陽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早上和傍晚最小。

5.正午太陽高度的應用

(1)確定地方時

當某地太陽高度達一天中的最大值時,日影最短,當地的地方時是12時。

(2)確定房屋的朝向

為了獲得更充足的太陽光照,房屋的朝向與正午太陽所在位置有關。在北迴歸線以北地區,正午太陽位於南方,房屋一般朝南;在南迴歸線以南地區,正午太陽位於北方,房屋一般朝北。

(3)判斷日影長短及方向

正午太陽高度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陽高度越小,日影越長;日影方向背向太陽。

(4)確定當地的地理緯度

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多少度,正午太陽高度就差多少度。根據某地某日(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陽高度,可判斷該地區緯度大小。

(5)確定樓間距、樓高

為了更好地保證各樓層都有良好的採光,樓與樓之間應當保持適當距離,一般來說,緯度較低的地方樓間距較小,緯度較高的地區樓間距較大。最小樓間距=前樓高度×tanH/1(H為當地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陽高度)。

(6)太陽能熱水器的傾角調整

為了更好地利用太陽能,應不斷調整太陽能熱水器與樓頂平面之間的傾角,使太陽光線與受熱板成直角。傾角α+正午太陽高度角h=90°。

六、太陽視運動

1.太陽週日視運動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32個核心考點(上)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32個核心考點(上)


①若正東日出、正西日落,說明太陽直射赤道。此時,北半球正午時的太陽總是在南方的天空,南半球正午時的太陽總是在北方的天空。北極點上空的太陽總在南方的天空,南極點上空的太陽總在北方的天空。

②若太陽在地平圈以上運行的時間短於在地平圈以下的時間,說明該地處於冬半年;反之,說明處於夏半年。

③根據已知太陽直射點位置和當地緯度位置,來確定太陽視運動圖中的方向;或已知不同節氣某地緯度的正午太陽位置來確定圖中方向。原理如下:

不同點觀測正午太陽的位置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32個核心考點(上)


2.日出、日落的方位與晝夜長短變化的關係(北半球)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32個核心考點(上)


3.日出、日落時日影朝向

①在春秋分日,全球各地太陽從正東昇起,正西落下。因此日出時日影朝西,日落時日影朝東。

②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全球各地(極晝極夜區域除外)太陽從東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因而日出時日影朝向西南,日落時日影朝向東南。

③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全球各地(極晝極夜區域除外)太陽從東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因而日出時日影朝向西北,日落時日影朝向東北。

七、大氣受熱過程原理及其應用

1.大氣的受熱過程

大氣通過對太陽短波輻射和地面長波輻射的吸收,實現了受熱過程,而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是大氣受熱過程的延續。具體圖解如下: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32個核心考點(上)


2.大氣保溫作用的應用

(1)解釋溫室氣體大量排放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32個核心考點(上)


(2)分析農業實踐中的一些常見現象

①採用塑料大棚發展反季節農業,利用玻璃溫室育苗等。塑料薄膜、玻璃能使太陽短波輻射透射進入棚內或室內,而地面長波輻射卻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把熱量傳遞出去,從而使熱量保留在塑料大棚和玻璃溫室內。

②人造煙霧、澆水防凍。秋冬季節,我國北方常用人造煙霧來增強大氣逆輻射,使地裡的農作物免遭凍害。澆水可增加空氣溼度,增強大氣逆輻射;水汽凝結釋放熱量;水的比熱容大,澆水可減小地表溫度下降的速度和變化幅度,減輕凍害。

③果園中鋪沙或鵝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發,還能增加晝夜溫差,有利於水果的糖分積累等。

(3)利用大氣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區太陽能的多寡

①高海拔地區(以青藏高原地區為例)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32個核心考點(上)


②內陸地區(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32個核心考點(上)


③溼潤內陸盆地(以四川盆地為例)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32個核心考點(上)


(4)晝夜溫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晝夜溫差的大小要結合大氣受熱過程原理,主要從地勢高低、天氣狀況、下墊面性質幾方面分析。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32個核心考點(上)


八、逆溫及其影響

1.逆溫的類型和成因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32個核心考點(上)


2.逆溫現象的影響分析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32個核心考點(上)


九、熱力環流

(1)海陸風

①成因分析——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是前提和關鍵。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32個核心考點(上)


②影響與應用:海陸風使海濱地區氣溫日較差減小,夏季氣溫低,空氣較溼潤,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風

①成因分析——山坡的熱力變化是關鍵。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32個核心考點(上)


②影響與應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間冷的山風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內形成逆溫層,大氣穩定,易造成大氣汙染。所以,山谷地區不宜佈局有汙染的工業。

(3)市區與郊區之間的熱力環流

①成因分析——“城市熱島”的形成是突破口。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32個核心考點(上)


②影響與應用:一般將綠化帶佈置在氣流下沉處以及下沉距離以內,而將衛星城或汙染較重的工廠佈置在下沉距離之外。

十、氣壓帶和風帶的分佈與判讀

1.三圈環流的形成(以北半球為例)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32個核心考點(上)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32個核心考點(上)


注意:

①風向右偏為北半球,風向左偏為南半球

②氣壓帶、風帶的位置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發生變化。就北半球而言,與二分日相比,各氣壓帶、風帶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2.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32個核心考點(上)


十一、氣候類型的分佈、成因及特點

1.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分佈、成因和特點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32個核心考點(上)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32個核心考點(上)


2.特殊地區氣候類型的分佈

(1)四處(非洲馬達加斯加島東部、澳大利亞東北部、巴西高原東南部和中美洲東北部)遠離赤道的熱帶雨林氣候——“來自海洋的信風+迎風坡+沿岸暖流”。

(2)赤道地區的熱帶草原氣候——“地勢高”。如東非高原地勢較高,上升氣流弱,形成熱帶草原氣候。

(3)西風帶內的溫帶大陸性氣候——“位於西風帶內,但處於山脈的背風坡”。如南美巴塔哥尼亞高原,位於安第斯山脈東側,受山地阻擋而降水稀少,形成了乾燥少雨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4)大陸東岸的溫帶海洋性氣候(澳大利亞東南部)。

(5)南北美洲西海岸氣候的分佈範圍僅侷限於沿海地帶,並呈南北延伸、南北更替的分佈特徵,主要是因為受高大的南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的影響,氣候分佈不能深入內地,而侷限於太平洋沿岸地帶。

(6)北半球同一種氣候,在中高緯度大陸東岸分佈的緯度較低,這是受沿岸寒流影響的結果;而在大陸西岸分佈的緯度較高,這是受沿岸暖流影響的結果。

十二、氣候的影響因素

氣候的形成因素主要包括太陽輻射(緯度位置)、大氣環流、海陸位置、地形和洋流等。具體分析如下:

(1)太陽輻射(緯度位置)

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決定了熱量帶和氣溫的高低分佈。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32個核心考點(上)


(2)大氣環流(氣壓帶、風帶和季風環流)

①氣壓帶:赤道低氣壓帶——盛行上升氣流,易成雲致雨,多陰雨天氣。副熱帶高氣壓帶——盛行下沉氣流,多晴朗、乾燥的天氣。副極地低氣壓帶——盛行上升氣流,易成雲致雨,多陰雨天氣。

②風帶性質:信風——一般是溫暖乾燥,但如果是從海洋吹向陸地,則變為溫暖溼潤。西風——溫涼溼潤,帶來溫差小的陰雨天氣。極地東風——寒冷乾燥。

③季風環流:夏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降水多;冬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降水少。

(3)海陸位置

①大陸東岸—風向和洋流類型—主要影響降水量的多少。主要有溫帶、亞熱帶和熱帶季風氣候。

②大陸西岸—風向和洋流類型—主要影響降水量的多少。主要有溫帶海洋性氣候、地中海氣候和熱帶沙漠氣候。

③內陸和沿海—大陸性和海洋性—主要影響降水量的多少。

(4)地形地勢

①山地由於地勢的影響,形成了周圍氣溫高、中心氣溫低的分佈特點;盆地因地勢中間低周圍高,形成了周圍氣溫低、中心氣溫高的分佈特點;高大的山地由於海拔的影響,引起水熱的垂直分異,從而形成氣候的垂直變化。

②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形成雨影區。

③山脈的分佈影響氣候的分佈規律和範圍。如南、北美洲西部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使得西海岸氣候呈現南北狹長延伸而逐步更替的變化特點。

(5)洋流

①暖流:增溫增溼,主要氣候類型是溫帶海洋性氣候,部分地區的熱帶雨林氣候。

②寒流:降溫減溼,主要有熱帶沙漠氣候。

十三、東亞季風與南亞季風的比較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32個核心考點(上)


十四、鋒面與天氣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32個核心考點(上)


十五、氣旋和反氣旋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32個核心考點(上)


十六、鋒面氣旋的判讀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32個核心考點(上)


近地面氣旋一般與鋒面聯繫在一起,形成鋒面氣旋。它主要活動在中高緯度,更多見於溫帶地區,因而也稱溫帶氣旋,其結構圖(北半球)如下所示: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32個核心考點(上)


判讀其結構圖,應抓住以下幾點:

1.判斷鋒面的位置

鋒面總是出現在低壓槽中,鋒線往往與低壓槽線重合,如圖中的M、N線。

2.判斷鋒面附近的風向與氣流性質

根據北半球風向的畫法,可確定鋒面附近的風向,如圖中①處為偏北風,②處為偏南風,③處為偏南風。偏北風一般形成冷氣團,偏南風一般形成暖氣團。

3.判斷鋒面的類型與移動

(1)鋒面類型:在鋒面氣旋中,位置偏西的一定是冷鋒(如圖中的M鋒),位置偏東的一定是暖鋒(如圖中的N鋒)。

特別提示無論南北半球,鋒面氣旋東側是暖鋒,西側是冷鋒。原因是西側鋒面由高緯地區向低緯地區運動,是冷空氣推動暖空氣的運動。東側為暖鋒,因為東側鋒面由低緯地區向高緯地區運動,是暖空氣推動冷空氣的運動。

(2)鋒面移動:鋒面氣旋中,鋒面移動方向與氣旋的旋轉方向一致。北半球呈逆時針方向旋轉,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旋轉。

4.判斷鋒面氣旋的天氣特點

暖鋒N鋒前③處附近出現寬闊的暖鋒雲系及相伴隨的連續性降水天氣;冷鋒M鋒後①處附近出現比較狹窄的冷鋒雲系和降水天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