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之痛:一家42口闔門自盡的新樂侯

明亡之痛:一家42口闔門自盡的新樂侯


​作者 | 周淮安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十八日,號稱“日月經天”的大明王朝日月無光,進入了最後的倒計時。

時人記載,當天上午“陰慘,日色無光,已而大風暴雨冰雹迅雷交作,人心愁慘”。①

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崇禎及群臣束手無策。

午後時分,廣安門的監軍太監曹化淳,打開城門投降,北京外城陷落。

當天傍晚,崇禎找來兩個最信任的人。一個是他的表弟新樂侯劉文炳,一個是他妹夫駙馬都尉鞏永固。

原來,崇禎終於想要“南遷”了,讓二人帶家丁護駕逃往南京。

但為時已晚,二人坦言,作為臣子,平素不敢私蓄家丁,現在就算帶家人數百,也難以突出重圍,“所有家人,豈能當賊”。②

面臨絕境,兩人都發誓與大明共存亡,告別崇禎出宮後,策馬直奔崇文門,射殺蜂擁而至的農民軍數十人,然後各馳歸家,準備一旦內城失陷,就闔門自盡。

劉文炳,字淇筠,宛平人。

他的姑媽即崇禎生母孝純皇太后,崇禎即位後,封太后的弟弟劉效祖(劉文炳之父)為新樂伯。

也許是母親早亡之故,崇禎對外婆一家充滿了感情,十分厚待。

劉效祖死後,劉文炳繼承了爵位,崇禎九年升為侯爵。此後,其弟劉文耀封左都督,三弟劉文炤封太子少保都督。

正如劉文炳母親杜氏所說:

“吾家無功德,直以太后故,受此大恩,當盡忠報天子。”③

雖貴為崇禎的親表弟,劉文炳為人“謹厚不妄交”,④只是與宛平太學生申湛然、平民黃尼麓及駙馬都尉鞏永固等人交好。

崇禎很信任、喜歡這個表弟。曾派他到鳳陽祖陵去巡視,並密諭他有大事可直接上報。換句話說,也就是讓他順便考察民情與官場。

劉文炳回來,向崇禎推薦了史可法、張國維兩個人,稱二人“忠正有方略,宜久任,必能滅賊”。⑤

後來,史可法、張國維二人都堅持抗清,以身殉國。

這說明劉文炳很有識人之明,他死後,好友申湛然的忠義也證明了這點。

對於明末的形勢,劉文炳比他表哥崇禎看得還透徹些。1644年正月,當時李自成剛在西安稱帝,還未大舉進攻山西。

劉文炳很有遠見地向崇禎建議,送永王、定王出京就藩,為大明王朝做個“備份”。

這與左諭德李明睿、左都御史李邦華等朝臣建議的“南遷”,或者送太子到南京“監國”的兩種方案,異曲同工,只不過劉文炳說得更含蓄。

但這最後的機會,卻因崇禎優柔寡斷錯過了。此後,李自成軍隊勢如破竹,準備“進京趕考”。

劉文炳知道明朝大勢已去,慷慨泣下,對鞏永固說

“國事至此,我與公均受國恩,當以死報。”⑥

劉文炳的祖母瀛國太夫人徐氏是崇禎的外婆,時已九十餘高齡。在決意舉家自盡前,劉文炳不忍心讓老人一起殉國,就將她藏匿到好友申湛然家。⑦

明亡之痛:一家42口闔門自盡的新樂侯

1644年三月十九日,北京內城陷落。

《明史·劉文炳傳》詳細記載了新樂侯一家的最後時刻:

十九日,文照(劉文炤)方侍母飯,家人急入曰:“城陷矣!”文照碗脫地,直視母。母遂起登樓,文照及二女從之,文炳妻王氏亦登樓。懸孝純皇太后像,母率眾哭拜,各縊死。文照入繯墜,拊母背連呼曰:“兒不能死矣,從母命,留侍太夫人(祖母瀛國太夫人徐氏)。”遂逃去。

劉家女眷集體登樓自縊,包括兩位已經出嫁的女兒,然後由僕人點火焚樓。

守城的劉文炳趕回家中,已經烈焰沖天不得入,遂入後園投井而死。

其弟劉文耀在亂軍中本已突出城外,聽聞內城陷落又趕回家,發現已家破人亡。

遂找到劉文炳投井處,在石板上大書“左都督劉文耀同兄文炳畢命報國處”,然後也投井自殺。

《甲申傳信錄》中記載的另一種版本更為慘烈:劉文炳將妻子兒女送上樓,然後親自點火,兒女啼哭呼喊爸爸,劉文炳答:“你們先去,我馬上就來!”

眼見妻女家宅化為烈焰後,劉文炳在火中自縊。

正史也好,親歷者筆記也好,新樂侯一家42口闔門自盡,無疑是明亡之際驚心動魄的一起慘劇。

在這起慘劇中,唯有九十高齡的崇禎外婆徐氏與劉文炳的三弟劉文炤僥倖活了下來。

很多史料都稱,九十高齡的瀛國太夫人徐氏也投井而死,這與史實不符,也許是為了凸顯“滿門忠烈”的形象。

據歷史學家王春瑜考證,以及《全明忠義別傳》《缶林文集》等記載,劉文炳的摯友--宛平太學生申湛然父子用生命保全了徐老太和劉文炤的性命。

農民軍進城後,抓住申湛然,逼他交代徐老太和劉文炤的下落,但他守口如瓶,被拷打致死。

農民軍又抓他兒子逼問,其子知道劉文炤藏匿之處,但堅不吐實,乘守衛不備,投井自殺。

劉文炤後來逃出京城,流落南方江淮一帶,向友人講述了脫險經歷。

“天也!十九日聞變,母急登樓,炤亦登,親見次姐先死,炤登小杌,急入繯,耳轟轟忽若有大呼者曰: 死不得!死不得!乃墮。再入,再呼,再墮。起見吾母亦墮,呼不應,長號而出,急奔申湛然家,哭拜祖母瀛國太夫人前。蓋十七日兄侯計匿太夫人於此,於是太夫人曰: 汝兄原令汝留侍我,今不死,天也!申湛然曰: 留亦死,可急走南部。既而睨炤曰: 王孫將以是服往耶?敗矣!時戚畹子弟悉生貴曳綺紈,有老死不知布何狀者,太夫人急覓笥中不得,最後一敗笥,有布直身一領在,則猶瀛國公物也,急剪為炤服,而泥溜其朱襦錦袴以逃,遂得脫。”⑧

也就是說,劉文炤在目睹親人自殺,而自己意外僥活後,逃到了申湛然家。

藏匿於此的祖母徐老太在一箇舊箱子裡找到一件劉文炤爺爺的舊布衫,臨時裁剪讓他換下身穿的綺羅,才逃出京城。

劉文炤時年15歲。

明亡之痛:一家42口闔門自盡的新樂侯

國破家亡,公子王孫,比明朝遺民更慘。

歷史學家王春瑜考證,劉文炤輾轉於鹽城、寶應、高郵一代,流落江淮43年,康熙二十六年(1687)去世。

據與他交好的明朝遺民記載,過去錦衣玉食的劉文炤生活窮困潦倒,居住的地方僅“茆屋數椽,門當衢,葦簾障之。階前豆花棚下,列甕二,貯雨水。”⑨

好在鹽城的遺民宋曹經常接濟他,還與他結成了兒女親家。

劉文炤後半生經常與明朝的遺民一起唏噓明亡之痛,感嘆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正如其詩《清河夜泊》雲:

孤舟離緒又清明,一掛蒲帆千里程。去住向誰商出處,飄零到我負平生。雲連海氣天無色,風鼓河流夜有聲。襥被春寒眠不穩,悽然雙淚落三更。⑩

對於曾經的天潢貴胄而言,用盡後半生去懷念,也許是比死還殘酷的折磨了。


註釋:

①《甲申傳信錄》

②《烈皇小識》

③④⑤⑥《明史》

⑦《全明忠義別傳》

⑧⑨《新樂小侯傳》(揚州圖書館藏)

⑩《居業堂文集》


本公號作者新書由三聯書店出版

該書以漢匈百年戰爭為切入點,著重反思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和重農抑商的國家發展模式對西漢王朝盛衰的深刻影響,並與同時代發展的古羅馬進行相應的橫向對比,力圖還原一個更接近歷史真實的漢武帝時代和漢匈戰爭。

明亡之痛:一家42口闔門自盡的新樂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