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南中學:播撒毛南文化的種子

下南中學打造民族特色校園紀實

下南中學:播撒毛南文化的種子

校園一角

在雲貴高原東南麓的群山環抱之下,有一所歷經51年風雨的學校——下南中學。下南中學創辦於1968年,位於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下南鄉,是全國較小少數民族毛南族聚居地唯一的一所初級中學,毛南族學生佔學生總數的85%。多年來,下南中學大膽創新,以傳承少數民族優秀文化為切入點,把毛南族文化引進校園,積極開展校園民族文化教育傳承工作,打造民族特色校園。

1

民族建築渲染文化氛圍

走進下南中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11個大字——越是民族的越能走向世界。整個校園的文化色調以灰色為主,白色為輔。校門兩側是2條浮雕長廊,通過花雕的方式,展示毛南族民間吉祥圖案的造型和內涵。

“通過浮雕長廊,讓全校師生對民族吉祥圖案文化有更多的接觸和更深的認識。”下南中學校長黃有頂介紹。校園內有12棟樓房,全部取用本地石片進行外立面仿毛南族古建築裝修,花竹帽、吉嶺、海財翹角和葫蘆花窗等毛南族建築元素雕刻其上。

下南中學:播撒毛南文化的種子

學校還充分利用樓頂,用師生及本土藝人制作的手工藝品裝點,打造博志園、雅趣園和勤耕園,給全校師生提供一個休閒散心的場所。

下南中學:播撒毛南文化的種子

從樓頂俯瞰校園,一個外圈用毛南片石、中間用72塊小石磨組合而成的毛南簸箕棋貫穿全校,並與校園大道和岔道共同構成一把古代鑰匙,寓意打開民族教育的新天地。

下南中學:播撒毛南文化的種子

學校後花園還用毛南片石和古石條再現古時各毛南村落的護村牆,讓師生重溫斷牆文化,留住鄉愁。

“我們打造這樣的民族建築,就是希望學生在這種長期的民族文化薰陶下,能有所感悟。”黃有頂表示。

2

民族教育傳承民族文化

下南中學:播撒毛南文化的種子

自2010年打造民族特色校園以來,下南中學引來了各方關注,得到了自治區教育廳民教處、市民委和自治縣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被列入第一批自治區民族教育示範學校創建單位。學校先後建成了60米毛南風雨仿古長廊,毛南族儺文化手工室、花竹帽工作室、泥藝室、毛南語工作室等8個民族特色室以及3個文化走廊。

下南中學:播撒毛南文化的種子

下南中學:播撒毛南文化的種子

下南中學:播撒毛南文化的種子

下南中學:播撒毛南文化的種子

同時,學校積極把毛南民歌、毛南舞蹈、毛南體育競技、毛南民間棋藝、毛南儺文化、毛南石雕和毛南剪紙等民族文化技藝融入校園課程。如在音樂課教授毛南民歌,並要求每個學生至少會唱3首毛南歌曲;體育課融入“四同”“打陀螺”等民族體育競技;美術課融入毛南儺面繪畫和手工剪紙等,同時,開創性地設立泥藝陶瓷課、民族棋藝課,讓學生唱毛南歌、跳毛南舞、說毛南話、畫毛南儺面畫、下毛南民間棋、玩毛南體育競技,把民族文化教育貫穿學生的整個校園生活。

下南中學:播撒毛南文化的種子

下南中學:播撒毛南文化的種子

“經過這些年的民族教育實踐,我們發現民族文化融入學校課程深受學生喜愛,不僅激活了學生的學習激情,還讓他們找到了民族文化自信,助推民族文化傳承和學校的各方面發展。”學校辦公室主任覃正宜說。

下南中學:播撒毛南文化的種子

下南中學116班學生譚楊最喜歡的課程是毛南族儺面繪畫和剪紙,“通過儺面繪畫和剪紙,我感知到了毛南文化的精髓和其中的藝術感。”而169班學生譚麗則希望能讓更多的人瞭解毛南文化,讓毛南文化走向更遠的地方。

3

“非遺”技藝走進民族校園

下南中學:播撒毛南文化的種子

譚素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花竹帽編織技藝傳承人。2017年,她回家鄉探親的時候,偶然間走進了下南中學,感受到了校園內濃濃的民族文化氛圍。

下南中學:播撒毛南文化的種子

譚素娟覺得這是一個傳承自身手藝的機會,於是她立即找到了黃有頂,告知了自己想在校園內義務傳授花竹帽編織技藝的想法。這個想法得到了黃有頂的大力支持,並在校園內建立了一個花竹帽工作室,由譚素娟在空閒時間到校教授學生花竹帽編織技藝。

下南中學:播撒毛南文化的種子

“傳承好這門手藝,這不僅是我的義務,也是這個民族賦予我的責任。學校給我平臺播撒下這門手藝的種子,相信總會有幾顆能發芽,把這門手藝永遠傳承下去。”這是譚素娟心裡最純真的想法。

下南中學:播撒毛南文化的種子

“沒有文化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民族,拋棄自己優秀文化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我們要教育好下一代,讓他們在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行,讓瀕危的民族優秀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傳。”黃有頂對學生傳承民族文化的未來充滿了希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