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236個井蓋裝入海淀“城市大腦”傾斜超15度就報警

井蓋好比城市的紐扣,在道路環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城市“紐扣”一旦丟失、破損、震響,不僅影響城市風貌和市民的正常生活,還會帶來安全隱患。截至10月底,12345市民服務熱線共接到有關井蓋的訴求電話17225件,佔市政類訴求的15.66%,問題集中在井蓋破損、震響和丟失等方面。本報記者近日在豐臺、西城、海淀、朝陽區等地走訪也發現,城市井蓋的問題還真不少。

北京2236個井蓋裝入海淀“城市大腦”傾斜超15度就報警

資料圖 攝:景一鳴

■晚報探訪

井蓋凹陷破損

行人提心吊膽

地點:太平橋路

和復興路47號院

在豐臺區太平橋路西側一處停車場入口,記者發現了一處存在破損的井蓋。這個井蓋就在便道上,位置略高於地面,是不少行人的必經之路。井蓋的外緣原本用磚塊壘砌,但其中一塊磚已經脫落,能夠看到黝黑的洞口,其他磚塊也有破損的跡象,鐵質井蓋上也已經出現了好幾條裂痕。行人經過時大多小心翼翼,發現井蓋有破損,就趕緊繞道走開。“多危險啊,這要是踩塌了,人直接就掉井裡了。”一位路人說,井蓋出現破損的情況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一直沒見有人來維修。

在海淀區復興路47號院裡,記者看到,這裡的一處停車位上,有一個長方形的雨水箅子,箅子最外圍的支撐部分已經嚴重變形,因為車輪的長期碾壓,中間的鐵支架也已經凹陷。“上次因為躲車,我就從停車位這兒走,腳下一沉,差一點兒就把腳給崴了。”一位居民向記者抱怨。

井蓋咣噹直響 只好繞著走

地點:翠微路南口

“它已經咣噹好長時間了,每個人踩上去都咣噹一下,聽上去可煩了。”在海淀區翠微路南口西側的人行便道上,記者發現了一處存在震響的井蓋,遛彎的一位老大爺本來喜歡坐在附近安靜地曬太陽,可煩人的井蓋震響讓他只能躲得遠遠的。“踩到這種咣噹直響的井蓋上,總會覺得心裡不踏實。”一位路人小心翼翼地繞過去,她告訴記者,白天還好,如果是夜深人靜的時候,當行駛的車輛輾軋井蓋發出咣噹咣噹的聲音,那才吵人呢。

井蓋丟失權屬單位難找

地點:和平西橋地鐵站A口附近

在朝陽區北三環和平西橋地鐵站A口附近,則是存在井蓋存丟失或破損的問題。記者在一家證券公司的門前看到,這裡有一個無蓋井,井蓋比正常的市政、電力等井蓋都要小,不仔細看很難辨認。“下雨走路如果積水會崴到腳,孩子滑滑板車看不到會摔倒,老人看不清晚上遛彎兒摔一下也受不了。”在接到路人的投訴後,12345市民服務熱線迅速採取措施。9月26日,這個無蓋井被填平。

這個破損的井蓋還能根據上面的字找到權屬單位,可有的井蓋一旦丟失,要想找到權屬單位無疑是大海撈針。以西城區白雲觀濱河路的一處路口為例,20平方米的路面上竟有十多個井蓋,涉及的產權單位包括有線電視、電力、自來水、汙水、通訊等。“如果井蓋丟了,我都不知道該找哪個部門報修。”一位路人表示,畢竟大家都不是專業人士,井蓋丟失後,有的井下會被水覆蓋,人站在井邊往下看,根本判斷不出是哪家單位的,更不知道該給誰打電話來報修了。

■晚報追訪

雖然城市井蓋目前存在的問題不少,但可喜的是,北京部分區域已經率先實現了井蓋智能化管理,管理部門通過加裝傳感器、試用新型墊圈材料、設置雙層井蓋等方式,讓城市“紐扣”既安全又安靜。

智能傳感器 傾斜超15度就報警

在海淀區正在打造的“城市大腦”建設中,就考慮到了對井蓋的管理。作為試點區域,中關村西區區域內的2236個井蓋內都安裝了監測設備,可以隨時監控井蓋的“一舉一動”。在海淀中街附近,工作人員隨機挑選了試點區域內的一個井蓋向記者展示其工作原理。翻開井蓋,就能看到井蓋內側安裝了一個黃色的小盒子,盒子只有巴掌大小,裝有物聯網傳感器,一旦井蓋出現了15度角以上的翻動,黃色盒子就會立刻感知,並通過網絡向城市安全運行管理平臺系統報警。與此同時,系統還會將實時信息推送給相關單位或者地區網格員,給處置人員提供一手信息。

海淀區的部分智慧小區也用上了這種監測井蓋位移的系統。在志強北園小區裡,所有的井蓋都加裝了傳感器。尤其是晚上天黑的時候,一旦井蓋發生位移,5G智慧社區應用平臺就會立刻報警,維修人員第一時間到達現場修理,避免發生意外。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核心區的1.8萬餘個井蓋也安裝了智能監測傳感設備,井蓋出現鬆動時可以及時定位,並實時進行聲音和燈光雙重報警,警示過往人員。每個井蓋背面都安裝了位移傳感器、定位系統和液體濃度報警器,監測氣體濃度,便於防控氣體洩漏。

最終,幾類傳感設備的信息都將回傳至開發區物聯感知城市窨井安全監控防禦中控管理平臺。未來,相關部門人員可以通過電腦登錄平臺、手機App登錄等方式,實現對井蓋報警的實施監控。

新型膠圈降噪音

在北京排水集團96159受理的設施故障類訴求中,涉及井蓋丟損和震響的約佔6成。針對這類問題,北京排水集團正在研發和試用新技術,解決井蓋受損及震響問題,同時加密巡查力度,形成長效管控機制。

北京排水集團第四管網分公司副經理劉偉告訴記者,鑄鐵井蓋和井圈之間本來有一個墊圈,但由於長時間的腐蝕和老化,墊圈可能發生脫落,人或汽車再一踩壓,井蓋和井圈之間就直接發生碰撞,發出響聲。“其實問題就出在這個墊圈上,只要加上墊圈,就能消除噪音。”劉偉說,以往發現墊圈脫落之後,他們的第一選擇是使用與井蓋配套的墊圈,然而在安裝的過程中發現,配套墊圈並不好用,很多墊圈根本塞不進井圈。“原來,井蓋的生產標準一直在更新,新型號的墊圈和老型號的井圈並不匹配。”後來,他們還曾經嘗試用自行車內胎或者厚一些的布料墊在井蓋和井圈之間,但效果不佳,有時候才裝上去一兩個禮拜,就再次脫落。

於是,劉偉和同事將重心放在材料研發上,希望尋找一種耐磨、防爆的新型材料製作墊圈。目前,材料的研發和試驗已經在進行過程中。試驗成功後,將在道路上的排水井蓋試點使用。

雙層井蓋防墜入還能遠程開合

國網北京市電力公司則是針對北京電力井蓋的特點,研發了一套雙層監控井蓋系統。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井蓋分為兩層,第一層為金屬承重蓋,第二層為控制蓋。一旦第一層井蓋丟失,下方還有第二層井蓋,可以作為一層保護,防止垃圾、易燃易爆等物品墜入井內,降低電力隧道外火災源引入風險。這種控制蓋還可以實現遠程開啟、集中控制。井蓋上還安裝了報警裝置,一旦井蓋發生移位,裝置就會將信息傳至遠方的監控室,哪個位置的井蓋出了問題相應位置就會亮起閃爍燈。經過快速識別,工作人員即可通過定位系統,通知離問題井蓋最近的維修人員進行維修。

截至目前,北京已安裝電纜隧道井蓋監控7894套,實現了110千伏及以上隧道出入口100%全覆蓋。

城市“紐扣”折射城市管理“繡花精神”

遍佈街巷的小小井蓋不僅承載著重要的功能,更直接關係到道路通行的安全舒適。雖然目前已經有部分井蓋用上了智能設備,但畢竟只是少數。城市中的所有井蓋,動態管理是否及時到位,考驗著管理部門的智慧和水平。城市管理要有“繡花精神”,呼籲管理部門能對井蓋有更精細化的管理。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葉曉彥 李環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