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橋在北京是什麼樣的存在?老北京人的童年回憶

“天橋的把式,光說不練”,這是一句老北京人常在嘴邊掛著的一句俏皮話,諷刺只會耍嘴皮子,實際上並沒有真才實學的人。

這句俏皮話有什麼來頭?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老北京人口中的天橋,是什麼地方。

一般人所說的天橋,指的是城市繁華路段為了便於行人穿越馬路,而在馬路上空架設的立交橋。但在老北京人口中,天橋有特別的含義。

一是具體存在的天橋,明清時期位於紫禁城以南、天壇以北,跨越於龍鬚溝之上。明清皇帝前往天壇、先農壇參加祭祀儀式,就必須經過這座橋。天子走過的橋,當然就是天橋了。這座天橋是一座玉石橋,平時以木柵欄封閉,官民只能走兩側的木橋。


北京天橋在北京是什麼樣的存在?老北京人的童年回憶


遺憾的是,在上世紀20、30年代,因為要修建馬路,天橋被全部拆除,不復存在,只保留了一個地名一直到今天。

二是文化概念上的天橋。天橋及其周邊地區,曾經是北京的文化地標和最繁華的平民娛樂場所,有著“酒旗戲鼓天橋市,多少遊人不憶家”的盛況,與戒備森嚴、人煙罕至的紫禁城形成鮮明的對比。這裡的“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什樣雜耍和百樣吃食”,共同構成了獨具“京味”的天橋文化,成為北京風俗文化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如著名學者齊如山在《天橋一覽序》中所敘述那樣:“天橋者,因北平下級民眾會合憩息之所也。入其中,而北平之社會風俗,一斑可見。”


北京天橋在北京是什麼樣的存在?老北京人的童年回憶


當年,著名作家張恨水和老舍,就分別以天橋地區的故事為背景,創作出經典文學作品《啼笑因緣》《龍鬚溝》等。許多曲藝和雜技中的曲種、絕技,如相聲、雙簧、快板,武術中的硬氣功、槓子和車技、空竹等,就是在天橋這片沃土發展起來的。

其實,清朝時期,不光是平民百姓喜歡逛天橋,就連王公貴族,也在天橋一帶流連忘返。道光皇帝的第五個皇子、惇親王奕誴雖然貴為親王,卻一點都沒有親王的架子,經常換上平民的衣衫,悄悄地溜到天橋一帶去閒逛,津津有味地吃烤羊肉,喝羊肉湯。


北京天橋在北京是什麼樣的存在?老北京人的童年回憶


在這種背景下,天橋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雜耍藝人。他們包括京劇、評劇、曲藝、武術、雜技等民間藝人,數量最多時有600多人。不管是哪一種,他們在開練之前,總會滔滔不絕地講上一大通,說得天花亂墜,吸引大家聚攏圍觀。

但是,一到要顯露真功夫的時候,他們立即打住,派人來挨個收錢。如果圍觀者不願意掏錢,他們還不高興,有時候還會罵髒話。

長此以往,幽默的北京人就把他們編成了一句俏皮話:“天橋的把式,光說不練”。


北京天橋在北京是什麼樣的存在?老北京人的童年回憶


當然,並非所有的天橋雜耍藝人都是“光說不練”。事實上,天橋藏龍臥虎,活躍著許多身懷絕技的高手。

天橋還曾經走出了幾代“天橋八大怪”。比如,清朝晚期的窮不怕、醋溺高、韓麻子、盆禿子、田瘸子、孫醜子、鼻嗡子、常傻子,清末民初的耍蛤蟆、老雲裡飛、花狗熊、耍金鐘、傻王、百鳥張、志真和尚、程傻子,以及活躍於上世紀30、40年代的小云裡飛、大金牙、焦德海、大兵黃、沈三、崔巴兒、曹麻子、賽活驢。他們是傑出民間藝人的代表。

說來你不信,中國國寶級的相聲大師侯寶林,都是從天橋走出來的。


北京天橋在北京是什麼樣的存在?老北京人的童年回憶


侯寶林在口述賣藝生涯裡說:“我12歲那年,到顏老師家學戲,開始了我的賣藝生涯。我最早唱戲的地方是天橋三角市場,‘平地茶園’就在那裡。”

那時候,少年侯寶林跟著“雲裡飛”搭班唱戲。“雲裡飛”是第三代“天橋八大怪”之一,他父親 “老雲裡飛”則是第二代“天橋八大怪”之一。

曾經與侯寶林搭檔的郭啟儒、郭全寶,年輕時也在天橋演出過。


北京天橋在北京是什麼樣的存在?老北京人的童年回憶

說到侯寶林,作為一名相聲大師,他一生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相聲作品。現在的90後、00後可能對他不大瞭解。大家不妨拿出手機,打開今日頭條APP,搜索“侯寶林”,視頻裡面有許多侯寶林的經典相聲作品:

北京天橋在北京是什麼樣的存在?老北京人的童年回憶


老北京人喜歡逛天橋,一是可以看到精彩的民間藝術表演,二是小吃攤上品嚐一下物美價廉的各地風味食品,三是給小孩子買各種各樣的小玩具。所以,對於許多老北京人來說,天橋是他們揮之不去的童年記憶。

如今,那些民間藝人早已不在天橋聚集、賣藝。2018年,天橋地區建了一座以老北京民俗文化為特色的博物館,陳列和展示了曾經存在於天橋的市井文化。

【參考資料:《北京天橋》《天橋一覽序》《侯寶林口述賣藝生涯》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