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價奇高的傳統社會——這條古道帶你去鮮活地認識

歷史上,常有“鬥米斤鹽”之說,反映的是部分地區食鹽稀缺、鹽價奇高。“潛藏”於四川盆地與雲貴高原之間的川黔古鹽道,充分反映出貴州地區鬥米斤鹽的歷史,見證了食鹽在傳統社會的廣泛影響力。

鹽價奇高的傳統社會——這條古道帶你去鮮活地認識

力伕運鹽圖

貴州,是西南地區獨不產鹽的省份,川鹽是其最重要的食鹽來源。川鹽運黔,不僅解決了貴州嚴重缺鹽的重大民生問題,還對沿線和銷區的社會、經濟、文化、交通的發展及民族關係產生了深遠影響。

鹽價奇高的傳統社會——這條古道帶你去鮮活地認識

七星關古道

黔獨無鹽——川鹽運黔的緣由

貴州素不產鹽,嚴重缺鹽,所需食鹽全賴外省運入。《黔書》載,黔獨無鹽,仰給於蜀,蜀微則黔不知味矣。《四川鹽法志》載:“貴州苗民不常食鹽,每以蕨灰、濾汁或以辛辣代用。”民國初期的文獻亦載,貴州部分偏遠山區少數民族群眾有的30年沒有吃到鹽,不得不用酸菜湯代替食鹽。這反映出貴州人民喜好酸食和辣食,很大程度上與歷史上普遍缺鹽有深遠的淵源,並由此產生了“以酸替鹹”“以辣代鹹”的飲食文化。貴州缺鹽的情形從中可見一斑。

運銷貴州的川鹽,主要產於自貢地區的富榮鹽場和樂山地區的犍樂鹽場,其中又以富榮鹽場為最。

鹽價奇高的傳統社會——這條古道帶你去鮮活地認識

川鹽水運上灘圖

因長途運輸,運道維艱,運費高昂,貴州鹽價極高,“鬥米斤鹽”的現象非常嚴重。《黔西北地區川鹽運銷史料》載,民國時期黔西北民眾若以包穀換鹽,要3鬥包穀才能換得1斤食鹽;按每人每月食用包穀7.5升計算,就等於以4個月的口糧換取1個月的食鹽。據抗戰時期1944年的數據顯示,貴州部分地區的鹽米比值竟高達1:76,即76斤大米才能換1斤食鹽。故此,貴州地區的民眾非常珍視食鹽,並曾出現吃“滾鹽”“吊鹽”“豆豉鹽”“舔鹽”等食鹽習俗。

四大口岸——川鹽運黔的路線

川鹽在元代已銷黔境,清乾隆初年川鹽運黔形成“仁岸”“永岸”“綦岸”“涪岸”4條固定的運輸路線,川鹽主要通過這四大口岸運銷至貴州腹地。仁岸以合江為起點,以水路運輸為主,逆赤水河而上,川鹽在茅臺起岸後再轉陸路分運。永岸以敘永為起點,以陸路運輸為主,主要輻射畢節、六盤水等黔西北地區。綦岸以綦江為起點,逆綦江河而上,川鹽在桐梓松坎起岸後再轉陸路分運。涪岸以涪陵為起點,以烏江水路運輸為主,輻射貴州境內的烏江流域地區。

其一,仁岸路線:主路是合江—復興—丙灘場—胡市鎮—土城—順江場—興隆場—三合樹—茅臺村—鴨溪—刀把水—遵義、貴陽等地,逆赤水河而上,水運止於茅臺,再轉陸運。

鹽價奇高的傳統社會——這條古道帶你去鮮活地認識

仁岸銷鹽區域圖

其二,永岸路線:主路是敘永—普市—赤水河—金銀山—畢節縣—兔場—南毗—水程(城)廳—雞冠營—代馬—普安廳。

鹽價奇高的傳統社會——這條古道帶你去鮮活地認識

永岸銷鹽區域圖

其三,涪岸路線:主線是涪陵—小溪場—邊灘—羊角磧—江口鎮—彭水縣—龔灘—沿河縣—新灘—潮底場—思南府—葛內渡—塘頭場—石阡府—龍家溝—思州府—龍溪口—鎮遠府。

鹽價奇高的傳統社會——這條古道帶你去鮮活地認識

涪岸銷鹽區域圖

其四,綦岸路線:主路是從綦江縣運抵三溪—蓋石洞—越水鎮—牛口石—松坎—新棧—中岡—梘壩—綏陽縣—遵義縣—羊崖關—崖坑場—甕安縣—平越縣—都勻縣。

鹽價奇高的傳統社會——這條古道帶你去鮮活地認識

綦岸銷鹽區域圖

鹽運遺珍——川黔古鹽道線性文化遺產

鹽運碑刻、鹽道遺址、鹽號舊址、關隘、碼頭、古鎮、會館建築等物質文化遺產,及船工號子、背鹽歌、飲食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如珍珠般散落在沿線地區。

赤水地區留存的天恩橋勞績碑、整理赤水河航道碑,金沙縣留存的萬年碑、立德永年碑、萬福橋碑,合江與習水交界之紅牽子山上的同結善緣碑,酉陽龔灘留存的永定章程碑、永定成規碑、永遵陳規碑、同善結緣碑,綦江地區遺存的鹽幫財神會碑、盜鹽反省碑等明清及民國時期的碑刻,從不同側面反映出川鹽運黔的歷史。

鹽價奇高的傳統社會——這條古道帶你去鮮活地認識

立德永年碑記

沿線遺存的古鹽道主要有金沙縣五里坡古鹽道、畢節七星關段古鹽道、敘永雪山關段古鹽道、桐梓楚米鎮蒙山古鹽道、綦江郭扶鎮鹿轉埡古鹽道及銅鼓殿古鹽道、遵義麻窩鹽道及鴨溪水淋巖古鹽道、丙安穿風坳古鹽道及纖道遺址等。沿線的鹽運關隘有合江武定門、敘永雪山關、畢節七星關及遵義婁山關等。鹽運古橋以元厚天恩橋、丙安雙龍橋、東溪太平橋、威寧六孔橋為代表,閘壩主要有綦江蓋石峒大信閘壩、羊蹄峒大嚴閘壩等。古鹽運碼頭有太平渡鹽碼頭、東溪鎮鹽碼頭、石角鎮鹽碼頭、大同鹽碼頭、丙安鹽碼頭、土城鹽碼頭及馬桑坪鹽運碼頭等。

鹽價奇高的傳統社會——這條古道帶你去鮮活地認識

金沙五里坡古道

鹽價奇高的傳統社會——這條古道帶你去鮮活地認識

雪山關古道

思南周家鹽號、仁懷馬桑坪華家鹽號、元厚穿心店鹽號、太平渡榮盛通鹽號、習水土城鹽號、金沙羅馬街鹽號、黔西大關鹽號、六枝巖腳鎮永昌鹽號、正安寶興隆鹽號等,是川黔古鹽道沿線遺存的重要鹽號舊址。並且,思南周家鹽號、馬桑坪華家鹽號、金沙羅馬街鹽號內,還留存了清代民國時期的石製鹽砝碼。此外,沿線還遺存有松坎古鹽倉、龔灘“半邊倉”、土城鹽倉及蓋石鎮恆昌裕鹽倉等。

鹽價奇高的傳統社會——這條古道帶你去鮮活地認識

周家鹽號

鹽價奇高的傳統社會——這條古道帶你去鮮活地認識

華家鹽號

川黔古鹽道沿線保留下了大量因鹽運而興盛的歷史文化名鎮,如丙安古鎮、二郎古鎮、土城古鎮、大同古鎮、太平古鎮、福寶古鎮、堯壩古鎮、中山古鎮、白沙古鎮、東溪古鎮、郭扶古鎮、龔灘古鎮、思唐古鎮、淇灘古鎮、清池古鎮等。赤水復興場古街、綦江中峰老街、納溪天仙鎮樂道古村落、敘永震東鄉普市村、江津中山古鎮鹽店頭老街及支坪鎮真武社區等,是沿線非常有特色的鹽運古街和傳統村落(社區)。

鹽價奇高的傳統社會——這條古道帶你去鮮活地認識

福寶古鎮

鹽價奇高的傳統社會——這條古道帶你去鮮活地認識

丙安古鎮

沿線與鹽運活動相關的會館和廟宇建築重要有龔灘西秦會館、川主廟、王爺廟,綦江東溪鎮王爺廟、南華宮,赤水萬壽宮、復興場江西會館,敘永春秋祠,畢節西秦會館,金沙清池鎮萬壽宮,習水土城船幫會館,石阡萬壽宮,思唐川主宮、王爺廟、萬壽宮,納溪樂道南華宮,畢節瓢井鎮陝西廟遺址等。這些反映出陝西、四川、江西、福建等地的商人在川黔地區從事鹽業經營活動的影響及其相關信仰。

鹽價奇高的傳統社會——這條古道帶你去鮮活地認識

清池鎮萬壽宮

鹽價奇高的傳統社會——這條古道帶你去鮮活地認識

敘永春秋祠內景

沿線地區與鹽運活動有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涉及飲食文化和傳統民間音樂等。飲食方面,典型的有茅臺酒、涪陵榨菜、先市醬油、福寶豆腐乾及合江早豆花,其起源、技藝、發展和傳播均與川鹽運黔有不同程度的關聯。傳統民間音樂有赤水河船工號子、烏江船工號子、綦江船工號子、永寧河船工號子及背鹽歌、背夫歌等。

鹽價奇高的傳統社會——這條古道帶你去鮮活地認識

先市醬油曬場

鹽價奇高的傳統社會——這條古道帶你去鮮活地認識

茅臺烤酒坊舊址

寶貴財富——川鹽運黔折射出的精神

川鹽運黔是歷史上跨區域配置食鹽資源的典型代表,川黔古鹽道是沿線經濟的生命線、文化的大走廊,既是自然物理空間的範疇,更是具有社會文化內涵和意義的社會、文化空間。這條綿亙於四川盆地與雲貴高原之間的古道推進了赤水河、烏江、綦江、永寧河流域的整體開發,推動了沿線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建設,促進了文化交融和民族地區的穩定。川鹽運黔所蘊含的豐富歷史文化,反映出沿線民眾千百年來與惡劣地理環境抗爭的精神,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對沿線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及人民的精神信仰至今仍有重要意義。

鹽價奇高的傳統社會——這條古道帶你去鮮活地認識

茅臺鎮上的鹽運文化景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