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餘慶矮人舞簡述~民間舞蹈

貴州餘慶矮人舞簡述~民間舞蹈

餘慶矮人舞是餘慶民間喜聞樂見的自娛性舞蹈。矮人形象源自儺戲中矮人神這一人物。矮人神在儺戲的開場戲和壓場戲的表演中,詼諧幽默,情態可愛,人們就在模仿嬉戲中逐漸將矮人神的表演演變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矮人舞”。

在山間、田野表演的矮人舞,是鄉民們勞作休息之餘,衣服下移小腹,用泥土在肚子上畫出五官,將勞動工具背篼或籮筐罩住頭胸,用小竹穿袖當手,變成矮人,隨鐮刀、鋤頭等勞動工具敲擊出有節奏的叮噹聲,通過腿、腳、臀、腰、腹部的運動,在田間土頭隨意舞蹈。矮人們一邊舞蹈,一邊唱道:“矮人子、矮人王,三尺土布做衣裳,腦殼有那籮篼大,身子打齊桶梁梁,別看我的個兒小,搭根板凳奪(捅)太陽……”。

庭院、舞臺表演的矮人舞,以2—4人扮高人,為 “竹竿人”;以一人扮笑羅漢,為“扁擔人”;以4—8人扮矮人,為“地下人”;同臺進行表演。高人以兩人疊騎,外面套以長袍,酷似一根竹竿。矮人上身裸體,用竹篾編的揹簍或籮筐罩住人頭部、肩部,裸腹部用墨炭或黃泥畫人的面部五官,男女有別,酷似真人,腰兩側圈一軟篾作人手臂,套以小人衣褲,觀之若一小矮人。笑羅漢戴面罩。舞蹈時雙腳隨鑼鼓節拍移動跳躍,扭腰擺胯,腹部、竹手隨之而動,如手舞足蹈並有不同表情。舞蹈中有節拍、有唱詞並穿插“小矮人”與“竹竿人”經“扁擔人”說合,喜結良緣的情節。

矮人舞唱腔多為《打鬧歌》、《矮人王》,其旋律單調,極似民間山歌,但歌詞卻表現出強烈的地方色彩和幽默詼諧的民族特色及漢民族不不甘落後、勇於進取的民族風格。

矮人舞的形象設計作為民間文化遺產,其具有獨特性和唯一性,其舞蹈來自民間勞作,表演風趣、活潑,歌曲旋律幽默詼諧,生活氣息濃厚。具有獨特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