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不全是吃出來的!日常做到以下幾點,消除脂肪肝

脂肪肝在很多肥胖和代謝有問題的人身上常見,但是脂肪肝卻不全是吃出來的。認為脂肪肝就等於油脂攝入過多是一種常見的望文生義。

脂肪肝不全是吃出來的!日常做到以下幾點,消除脂肪肝

實際上,脂肪肝這個詞是用來描述肝臟的一種病理狀態。通常只有大於 30%的肝細胞發生脂肪變性時才能被B超發現,CT 發現的概率更小一些。

肝細胞是脂肪代謝的關鍵場所,脂肪代謝的任何環節出現問題,都可以出現脂肪堆積在肝細胞裡,攝入脂肪過多隻是原因之一。這些原因包括脂肪酸分解和轉移的障礙、脂肪合成過多、肝細胞中毒及營養不良等,遠比想象中複雜。

對於飲酒多且出現脂肪肝的人,戒酒、看醫生,缺一不可。還有些人,不胖、不喝酒、沒有肝炎,而且吃得還非常少、非常清淡,也查出脂肪肝了,這又是為什麼呢?肝臟不僅合成與分解脂肪,它還是脂肪儲存的中轉站。長期營養不良的人群體內缺少蛋白質,這就影響了肝臟合成脂蛋白。肝臟由於無法向外運輸多餘的脂肪,這些脂肪就堆積在肝臟本身,導致了脂肪肝。

所以,發現脂肪肝之後不能簡單一句吃清淡點就一帶而過,還應該配合醫生,進一步排查原因。

脂肪肝不全是吃出來的!日常做到以下幾點,消除脂肪肝

脂肪肝最愛找這6類人

1.太胖的人。

當脂類物質過多時,肝臟載脂蛋白不足以結合全部的脂質,剩餘脂質沉積在肝細胞內形成肥胖性脂肪肝。這類脂肪肝在體重得到控制後,往往會逐漸好轉乃至消失。

2.愛喝酒的人。

酒精性脂肪肝主要是肝臟合成功能下降所致。研究顯示,75%~95%的長期嗜酒者存在脂肪浸潤。每天飲酒80克~160克的人,酒精性脂肪肝的發生率比不飲酒人群增長5~25倍。

3.快速減肥的人。

禁食、過度節食或其他快速減輕體重的措施都導致體內沒有足夠的糖用以分解功能,進而引起脂肪分解量短期內大量增加,肝臟“工作量”激增,損傷肝細胞,影響其脂蛋白合成能力,導致脂肪肝。

4.營養不良的人。

營養不良導致體內蛋白質缺乏,不能形成足夠的載脂蛋白,脂類物質不能變成脂蛋白進入血液,故而沉積於肝細胞內,最終形成脂肪肝。

5.糖尿病患者。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約有50%的糖尿病患者合併脂肪肝,50%~80%的患者合併肥胖,患者血漿胰島素水平與血漿脂肪酸增高。脂肪肝既與肥胖程度有關,又與過度攝入脂肪或糖類有關。

6.藥物濫用者。

肝臟擔負著分解藥物的作用,某些藥物或化學毒物如四環素、腎上腺皮質激素、嘌呤黴素、環已胺、吐根鹼以及砷、鉛、銀、汞等也會傷害肝臟。需注意的是,降脂藥也可干擾脂蛋白的代謝,長期濫用也會增加藥物性脂肪肝形成的幾率。

脂肪肝不全是吃出來的!日常做到以下幾點,消除脂肪肝

做到以下幾點,消除脂肪肝

培養健康的生活行為。

保證每天三餐正常、規律,不吃零食;每天必須吃早餐;堅持每週2~3次的適量運動;適當的睡眠(每晚7~8個小時);不吸菸;保持適當的體重;不飲酒或少飲酒;心理平衡,懂得自我調適。

管住嘴,學會吃。

低熱能:不超過標準體重熱能要求;低脂肪:烹調方式以蒸、汆、拌、煮為主;高蛋白:儘可能選用一些優質蛋白的食材;高纖維素:適量碳水化合物,選用含糖量低、纖維素豐富的蔬菜;多維生素:選用含B族維生素、維生素C豐富的食物;少鹽、忌刺激性調料;食物品種多樣化;少喝含糖飲料和果汁。

一日三餐定時限量。

早餐吃飽、中餐吃好、晚餐大半飽,避免過量攝食、進食零食(特別是甜食)、吃夜宵等不良習慣,以免擾亂代謝功能,誘發肥胖、糖尿病和脂肪肝。

動起來。

根據自身情況,堅持參加中等強度的運動。避免養成久坐少動的習慣,就增加熱量消耗而言,能坐就不躺,能站就不坐,能走就不站,能快就不慢。

重視體檢。

定期進行體格檢查,具體包括身高、體重、腰圍、血壓、血糖、血脂、肝功能及肝臟B超等,以早期檢出和發現肥胖症、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其相關疾病,及時採取措施,阻止病情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