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阿根廷:“南美貴族”何去何從

「環球」阿根廷:“南美貴族”何去何從

一部以2001年阿根廷金融危機為背景的電影《英勇廢柴》,自8月15日上映以來創下了阿根廷國產片近兩年的最佳票房。分析認為,這部影片之所以能創票房新高,是因為通過影片,很多阿根廷人為當前他們正親身經歷的國家政治和經濟局勢的不確定性而感同身受地哭泣。自上個世紀初就步入中等發展水平國家的“南美貴族”阿根廷,究竟怎麼了?

在巴西的市井閒談中有個有趣的現象:無論稱讚墨西哥、秘魯、智利、哥倫比亞等任何一個拉美國家,巴西人都能淡定自若,但只要談及阿根廷,巴西人就會一臉嫌棄地質問“說阿根廷幹嘛”。

巴西人對這位同為南方共同市場成員的“好鄰居”的嫌棄比比皆是:巴西人嘴上永遠不願稱讚逢年過節到阿根廷旅遊的行為,不願承認阿根廷牛肉的肉質較之巴西更佳。而當巴西人數落某人做事不成功時,會調侃稱“只有阿根廷人不如你”,或是“也就比阿根廷人強點”。

但若將時光倒退百年,光景則全然不同。阿根廷一度被稱作“世界糧倉和肉庫”。1913年,阿根廷的人均收入為3797美元,高於法國的3485美元和德國的3648美元,“南美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已然超越巴黎。

單從數據來看,阿根廷早在上世紀初就已經躋身中等發展水平國家甚至發達國家行列,但阿根廷百年不曾改變的是農牧業國家定位。也正因如此,阿根廷經濟發展深受國際經濟的影響,一旦世界經濟有個頭疼腦熱,阿根廷一定跟著發病。從經濟大蕭條到次貸危機,阿根廷幾乎未曾缺席過任何一場全球性經濟動盪。

阿根廷的經濟模式百年來受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影響和束縛。首先,政局動盪未能給經濟以寬鬆健康的成長環境。從20世紀上半葉至80年代,阿根廷一直處於軍政府更迭的狀態,影響至今。以現政府為例,馬克裡上臺後即全面推翻前任左翼政府的經濟政策,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將阿根廷的經濟拉扯得難以平衡。二是阿根廷始終未能改變國民經濟結構,農牧業出口國身份漸從亮點成為拖累。阿根廷所謂的工業基礎,在保護主義政策下,根本不具備應對外來競爭的能力。這也使得阿根廷陷入“不開放則經濟難以發展,開放則本國工業受衝擊嚴重”的進退維谷處境。三是對國際金融資本的過度依賴,使阿根廷頻現債務危機。早在2018年中,阿根廷對國外資本的依賴就已達到高危水平,今年總統大選此點更成為矛盾的集中爆發點。而在歷史上,阿根廷曾於19世紀末、20世紀80年代、21世紀初三次爆發大規模債務危機。如今的情形,只能說明擁有借債傳統的阿根廷始終未曾從根本上吸取經驗教訓。

(張峻榕/《文匯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