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梵高和安迪·沃霍爾被“吃”影響的藝術風格

藝術來源於生活,以食物為主題的藝術創作在藝術史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偉大的藝術家也並非“不食人間煙火”。

通過食物能夠了解特定時期的飲食文化和習慣,它還有可能成為我們解讀藝術家創作成因的“小竅門”。

論梵高和安迪·沃霍爾被“吃”影響的藝術風格

▲Floris Gerritsz van Schooten《Still life with apples, roasted meat and cheeses》(1600-1660) 圖片來源於網絡

“亂吃界”的一個悲劇

論梵高和安迪·沃霍爾被“吃”影響的藝術風格

梵高死於1890年,那年,阿爾勒的麥田格外金黃。在滿是泥濘的鄉間小路上,梵高創作了他的最後一幅畫作《麥田群鴉》。這幅畫的偉大之處,不僅僅是梵高那如春筍般向上生長的筆觸,更為精妙的是構圖的獨特性。

論梵高和安迪·沃霍爾被“吃”影響的藝術風格

▲文森特·梵高《麥田群鴉》c.1890,50.2x103 cm,梵高美術館,阿姆斯特丹 圖片來源於網絡

陰鬱低沉的天空與金色的麥田形成強烈的對比,黑色的烏鴉帶來了死亡的訊號,三條通向未知的道路匯聚於梵高的腳下,他迷失在麥田裡,不知如何是好。最終,他選擇與這個世界告別……

梵高的創作離不開他的天賦,儘管他在瀕臨瘋狂的情況下,仍然創作出了許多舉世聞名的作品。

論梵高和安迪·沃霍爾被“吃”影響的藝術風格

不過仔細回想,自從與高更爭吵到割耳事件,此後梵高的精神狀態一直處於崩潰的邊緣。難道梵高僅僅是因為精神與心靈上所受到了創傷?要知道,此前梵高已經賣出了一幅畫作,而與弟弟提奧一直處於緊密聯繫中。那麼加劇這種情況的可能另有原因,當然這在藝術史中並沒有記載,接下來小編將給看官們說說梵高“亂吃”的野史。

論梵高和安迪·沃霍爾被“吃”影響的藝術風格

▲文森特·梵高《Self-portrait with bandaged ear and pipe 》c.1889,51 x45cm,蘇黎世美術館 圖片來源於網絡

現在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認為,造成梵高精神創傷的重要原因之一,極有可能是誤食了含有可溶性重金屬原素的油畫顏料。西方早期的繪畫顏料都是礦物顏料,通過手工磨成粉末狀來使用。用水調和顏料在牆壁上作的畫被稱為溼壁畫(Fresco),加入蛋黃或蛋清調和顏料的稱為蛋彩畫(Egg Tempera),這兩種方法調和的顏料存在著一些缺點,比如干得快、不易修改,並且顏料調製和繪畫方式相對複雜。

論梵高和安迪·沃霍爾被“吃”影響的藝術風格

▲弗拉·安吉利科《天使報喜》c.1440-1445,230x321cm,溼壁畫,聖馬可修道院佛羅倫薩,意大利 圖片來源於網絡

論梵高和安迪·沃霍爾被“吃”影響的藝術風格

▲桑德羅·波提切利《維納斯的誕生》c.1482-1486,172.5x278.5cm,蛋彩畫,烏菲茲美術館,佛羅倫薩 圖片來源網絡

直到文藝復興時期尼德蘭畫家揚·凡·艾克(Jan Van Eyck)對繪畫顏料及調和劑的革新,開始使用蓖麻油與礦物顏料進行調和,用這種方法調和的顏料上手方便,並且可以反覆修改、塗抹覆蓋,易於表現物體的質感,真是畫家們的福音~

論梵高和安迪·沃霍爾被“吃”影響的藝術風格

▲揚·凡·艾克《阿爾諾芬尼夫婦像》c.1434,82x59.5cm,國家美術館,倫敦 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到了梵高那個年代,已經有了工業生產的油畫顏料。不過購買顏料依然是一筆不小的開銷,特別是對於全靠弟弟接濟,並且“出品量” 超多的梵高來說。在梵高誤食的顏料中,幾率最大的很有可能是黃色系的油畫顏料。這時機智的看官會問為什麼會是黃色?

首先,在色彩上黃色最能引發人的食慾,比如我們常見的糕點店內總是把烤得顏色金黃的麵包擺在最前面吸引顧客前來購買,反正吃貨小編是被深深的吸引了~

論梵高和安迪·沃霍爾被“吃”影響的藝術風格

在油畫顏料中,鉻黃(Barium chromate)含有的鉻酸鉛成分毒性比較大,而且遇到含硫化氫的顏料如群青、鋅鋇白等會明顯變黑,遇到鹼性物質則變為橙紅色。

論梵高和安迪·沃霍爾被“吃”影響的藝術風格

部分紅色系也含有劇毒,如隔紅(cadmium red),但是從梵高作品中的用色來看,紅色的比重遠遠低於黃色和藍色,所以可能性也不大。

論梵高和安迪·沃霍爾被“吃”影響的藝術風格

藍色雖然出現的比例較大,但是群青這種顏料在早期的造價堪比黃金,它由天然半寶石(青金石)磨製而成,象徵著尊貴。

論梵高和安迪·沃霍爾被“吃”影響的藝術風格

▲產於阿富汗的青金石(Lazurite) 圖片來源於網絡

論梵高和安迪·沃霍爾被“吃”影響的藝術風格

▲喬瓦尼·巴蒂斯塔·薩爾維達·薩索費拉託《禱告的聖母》c.1640-1650,73x58cm,國家美術館,倫敦 圖片來源網絡

近現代群青藍已經可以通過人工合成,並且具有無毒,耐鹼耐熱耐光的優點,但這並不是說顏料可以吃好麼~只是證明一向生活拮据的梵高應該捨不得吃這種價格不菲的顏料,畢竟,畫畫都不夠用,一口一口吃掉的都是money啊! 吃貨小編認為,藍色的食物不太容易引起食慾吧……

論梵高和安迪·沃霍爾被“吃”影響的藝術風格

那麼如此一來,長期呆在工作室裡畫畫的梵高,難免會誤食手上殘留的顏料。也許在某個陽光燦爛的下午,精神極度痛苦的梵高把弟弟送給自己的顏料擠進自己的嘴巴里,或者就著麵包一點一點蠶食掉自己最後的理性。

論梵高和安迪·沃霍爾被“吃”影響的藝術風格

現在再來看他的作品,畫面上這些如漩渦般的筆觸,很可能是梵高在誤食含有金屬元素的油畫顏料之後所產生的幻覺。雖然誤食顏料已經讓人瞠目結舌了,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它可能在某種程度上成就了梵高在藝術上的輝煌。不過小編在這裡使勁的敲小黑板:誤食顏料有害身體健康,切勿模仿!!!

“吃播界”的鼻祖

論梵高和安迪·沃霍爾被“吃”影響的藝術風格

記者:你的作品不能稱為原創作品,你是否同意這個說法?

安迪·沃霍爾:沒錯

記者:為什麼你同意這種說法?

記者:“那你為什麼還用這種方式來創作?為什麼不創作一些新的東西?”

安迪·沃霍爾:“因為這麼做更容易。”

看完這段某紀錄片對安迪.沃霍爾的採訪對話,相信大家一定會被他的“耿直”圈粉。沃霍爾無疑是20世紀最為閃耀的藝術巨星之一。他曾說過:“Business was the best art”(生意就是最好的藝術),這也是對他藝術實踐的最佳概括。

論梵高和安迪·沃霍爾被“吃”影響的藝術風格

▲ 安迪·沃霍爾《三瓶可樂》c.1962,匹茲堡安迪·沃霍爾博物館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波普藝術流行之前,社會環境的固有思維認為藝術家應該就是專注於畫畫的,而沃霍爾徹底打破了這種思維。他把商品當做藝術品來賣,把藝術品當成商品來賣,模糊了藝術品與商品的邊界。他還大膽預測:“ 每個人都可能在15分鐘內出名”,“每個人都能出名15分鐘”。

論梵高和安迪·沃霍爾被“吃”影響的藝術風格

▲安迪·沃霍爾《瑪麗蓮·迪普蒂奇》c.1962,兩個面板:80 7/8 x 114英寸 圖片來源於網絡

早期的沃霍爾想尋找一種新穎的藝術形式,他的朋友穆里爾·拉圖建議他從自己喜愛的事物下手,於是他將自己熟悉的食物——金寶湯罐頭作為創作對象。這32個《金寶湯罐頭》使他一舉成名,從一個廣告設計師變成了紐約的藝術新星。談到為什麼選擇畫罐頭,沃霍爾認為,它是我們生活中再平凡不過的商品,只是恰好喜歡平凡的事物所以畫它罷了。

論梵高和安迪·沃霍爾被“吃”影響的藝術風格

▲安迪·沃霍爾《金寶湯罐頭》c.1962,246.4x414cm,MoMA 圖片來源於網絡

除此之外,這跟他幼年的飲食經歷也有一定的關係。年幼的沃霍爾正值美國大蕭條時期,由於貧困,家中常備一種名為“金寶湯罐頭”(Campbell's Soup Cans)的食物,因此這種食物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沃霍爾從小患有“風溼性舞蹈病”,他常常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每天的飲食通常是從下午開始,罐頭配上一些廉價的麵包及果醬,聽聽音樂、畫會畫、剪剪紙,一天就這樣度過了。

論梵高和安迪·沃霍爾被“吃”影響的藝術風格

沃霍爾成名後,他不僅是藝術家,還是社交名人、出版商、電影製片人、作曲者等等。在影像方面,沃霍爾拍攝了以自己為主角的實驗短片《吃漢堡》。

論梵高和安迪·沃霍爾被“吃”影響的藝術風格

就如影片名稱那樣,在影像中他只出演一個角色,出演自己吃漢堡的“劇情”。這簡直就是當下流行的吃播界鼻祖啊!

論梵高和安迪·沃霍爾被“吃”影響的藝術風格

使用金寶湯罐頭這種食物作為藝術品創作的靈感來源於沃霍爾的童年經歷,但是在短片《吃漢堡》中,他卻選擇了最能夠代表大規模生產的消費文化的標誌性食材——漢堡。它的製作快速,簡單,價格也親民,這跟沃霍爾“生產”藝術品的理念十分相似。

論梵高和安迪·沃霍爾被“吃”影響的藝術風格

從某種程度來說,正是因為沃霍爾提前預示了機械化生產的來臨和偶像文化的發展,所以他使用生活中最普通的食物來追問藝術的本質。因此漢堡和金湯寶罐頭可能不是沃霍爾最愛吃的食物,卻是最能夠代表沃霍爾的食物。

論梵高和安迪·沃霍爾被“吃”影響的藝術風格

藝術家對於藝術的熱愛,就像我們對於美食的熱愛一樣。梵高與沃霍爾,一個死後出名被人敬仰,一個在世時風光無限。從“吃”的東西上來看,梵高誤食油畫顏料也許是精神原因導致理智的喪失,但也是梵高風格形成不可或缺的脈絡之一;沃霍爾酷愛快餐類食物,他也把這種飲食風格貫徹到了自己的藝術風格當中。

在拋開藝術正史的角度來說,這兩位藝術家沒有任何聯繫,但我們通過“食物”這一全新的視角去解讀他們的藝術人生時,似乎有著不同的發現。

論梵高和安迪·沃霍爾被“吃”影響的藝術風格

監製:大G小r迷你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