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詡為什麼被一些人稱為“三國第一毒士”?

指間三國


賈詡是東漢末年至三國初年著名謀士,賈詡可以說是三國謀士中的另類,老闆一換再換,卻始終受到重用,而且能夠以高齡善終。賈詡能在亂世中審時度勢,保全了自己,還保全了家人。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賈詡可能是三國時期最聰明的人。

  賈詡的一生可以說是非常精彩,不論是年輕時期還是輔佐曹操時期,亦或者是輔佐曹丕時期,賈詡最著名的只有兩個特點:一個是毒辣,一個保命。毒辣不僅僅是說賈詡不獻計則以,一獻計便是毒計。還有一點是說的賈詡眼光毒辣,亂世中看人極為準確,屢試不爽。至於第二個特點:保命。可以說三國時期最擅長保命的人裡面,賈詡絕對能排到前三。

  後代學者將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並稱為曹操集團的“五大謀士”,《三國志》將荀彧、荀攸、賈詡聯合作傳,可見賈詡在三國曆史中的重要地位。近來不少人將賈詡稱作是三國第一“毒士”,認為他洞悉人性的弱點,出謀劃策沒有底線。那麼這位“毒士”究其一生究竟獻過哪些“毒計”呢?

  一、“反攻長安”之計董卓進軍洛陽,賈詡在董卓軍中以太尉掾為平津都尉,後來又升任討虜校尉。王允聯合呂布誅殺董卓後,開始清算董卓餘黨。當時董卓餘黨群龍無首,李傕、郭汜等將領打算逃亡涼州。如果按照這個節奏走下去,那麼關東集團的戰亂雖不會立即終止,但關中起碼能得到到安寧。

  這時賈詡站說來說話了:“聽聞長安城中正在商議把涼州人斬盡殺絕,而諸位拋棄屬眾獨行,一個亭長就能把你們抓住。不如帶領部隊向西,沿途收斂士兵,再進攻長安,為董卓報仇。如果僥倖成功了,就尊奉國家的命令征服天下;如果失敗,再逃走也不遲。”李傕、郭汜等將聽後彷彿找到了救命的稻草——與其坐以待斃等死,不如破釜沉舟一搏,於是收羅舊部急速攻佔長安。

  李郭禍亂長安,司徒王允、司隸校尉黃琬等人被殺,長安城也像曾經的洛陽一樣變成了人間煉獄,更為致命的是天下徹底大亂,地方割據四起,民眾死傷無數,直到西晉短暫統一才告一段落。

  作為提議人,賈詡因此被罵作“毒士”。但想想他也僅僅是為了自保,王允連與董卓沾邊的名士蔡邕都殺,怎麼可能會輕易放過他們這些重點餘孽。但他還是忽略了李傕、郭汜都是“沒頭腦和不高興”,儘管在長安想方設法調和他們之間的矛盾,並利用手中職權幫助漢獻帝出逃、保護大臣,但時局的發展早已經超過了他所能駕馭的能力。

  二、“敗兵取勝”之計李郭之亂後,賈詡又輾轉投靠到了張繡的賬下。

  先是張繡投降曹操,曹操不但“霸佔”了他的嬸嬸鄒氏,還準備殺掉張繡。張繡降而復叛偷襲宛城,結果曹操戰敗,手下猛將典韋、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戰死。曹操二次征討張繡,不克而還。張繡想要追擊曹操,賈詡不讓,張繡執意要去,結果大敗而歸。等到張繡敗回,賈詡建議抓緊出兵去揍曹操,果然大獲全勝。

  張繡不理解,賈詡解釋:曹操沒有盡全力打我們就撤軍,肯定是“後院起火”了。曹操用兵如神,自然會留下精銳斷後,你去追擊必定失敗。等咱們敗退回來,曹操肯定以為咱們怕了,就不會留後手,他大意“不設防”,我們就追著他屁股使勁揍,一定會有好結果。

  三、“勸張歸曹”之謀官渡之戰進入相持階段,袁紹開始積極拉攏張繡。但如何正確地“站隊”,張繡十分謹慎。

  張繡的本意是投向袁紹,當時袁紹兵多將廣、糧草充裕、實力最強。賈詡不同意,並直接指出:袁紹心胸狹隘,連他兄弟袁術都容不下,何況你一個外姓人。賈詡想要投靠的是曹操,但張繡顧慮重重——畢竟之前投降過一次,已經失去了信譽;而且曹操與他還有“殺子之仇”“奪妻之恨”。

  賈詡列舉了三大理由,一步步打消了張繡的疑慮:第一,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佔據了政治、道義的制高點,跟著他幹,就相當於跟著皇帝幹,名正言順。第二,袁紹現在還十分強盛,我們帶這麼點人“入夥”,他肯定瞧不上眼;曹操實力弱,我們主動去投靠,肯定會另眼高看。第三,曹操志向遠大,不管是出於收買人心還是鞏固實力的需求,都會對我們不計前嫌。

  事實證明賈詡是正確的。張繡投降曹操,曹操果然不追究並予以重用,還留下了一段“朱鮪涉血於友于,張繡剚刃於愛子,漢主不以為疑,魏君待之若舊”的千古佳話。

  四、“挑撥離間”之計赤壁之戰後,曹操短期內無力再征討南方,於是決定向涼州拓展。以韓遂、馬超為首的十部聯軍,聚集十餘萬人馬,據守潼關聯合抗曹。

  在此期間雖然也曾發生過著名的“曹操割須棄袍”“許褚赤膊鬥馬超”等小插曲,但曹操還是一步步佔領了重要的渡口、關隘,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韓遂、馬超聯軍與曹操相持日久,進退維谷,只好割地求和,賈詡藉機獻出了“挑撥離間”之計。韓遂作為聯軍代表與曹操商談停戰事宜,二人會面時,在馬上不談軍事,只說當年哥倆在京城一起“調皮搗蛋”“撒尿和泥”的舊事。

  等會面結束,馬超等問韓遂:你們聊的那麼起勁,都說啥了?韓遂老實回答:也沒說啥!馬超等人開始對韓遂十分懷疑,擔心他與曹操私下聯繫。過了幾天,曹操給韓遂書信,信中故意在多個言詞上塗塗抹抹,改來改去,就像是韓遂改動一樣,馬超等人疑心愈來愈大。曹操趁此時與相互猜疑的聯軍約定決戰,果然大獲全勝,一舉平定關中。

  五、“暗助曹丕”之計曹操晚年身體不好,尤其愛頭痛,選誰做“儲君”的大事就擺在了眼前。選曹丕還是選曹植,曹操一直猶豫不決,這也沒辦法,誰讓有兩個“性價比”太相似的兒子呢?賈詡覺得自己是後來跟著“幹革命”的,資歷相對淺,不想跟著摻和。不想歸不想,但曹丕主動上門來“求教”,這就躲不過去了,必須要謹慎站隊了。賈詡是個聰明人,他其實早就看好了曹丕,但為防變成楊修第二,便開始了暗中相助之路。

  賈詡勸曹丕做事不要張揚,要做好兒子和臣子的本分,關鍵是要“孝順父母”。潛臺詞就是,寫文章你比你兄弟差點,要學著揚長避短,在“孝德”上多下功夫。等曹操諮詢的時候,賈詡也是不明說,而是若有所思的“信口開河”:我剛剛想起你的老同學袁紹和老相識劉表來了。賈詡沒有直接表態,但經這麼一敲打,曹操確定最終人選是年齡更大、做事也更穩重的曹丕。

  賈詡的站隊是明智的,收穫也是重大的。後來曹丕繼位,為報賈詡相助之恩封他為太尉,進爵魏壽鄉侯。更重要地是,賈詡是三國裡少有的能夠得以善終的人。

  縱觀賈詡的一生,曾經輾轉效忠於多個主人,無論在誰賬下都屢獻奇計,算無遺策,是個“愛崗敬業”的好員工,唯一的汙點便是獻計攻取長安,殺戮過重。但他也只是想在亂世中保住性命,天下大亂的帷幕已經徹底拉開,作為一個小小的文人,又怎麼可能在短時期內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趙少儼


賈詡為涼州人(即今武威市),受過董卓的恩惠,卓婿牛輔為中朗將住軍陝西,詡在輔軍中謀事,董卓入洛陽後,詡任都尉之職,董卓死後,屬下的將領各自逃命,樹倒猢猻散,賈詡發表了一翻高論,成功策反李傕,郭汜反攻長安,為董卓報仇,詡計實在惡毒,朝廷受害,百姓遭殃,這在當時看來不得已而為之,他輾轉又成為張秀的謀士,獻謀張秀二次擊敗曹操,官渡之戰又勸張秀歸降曹操,力主與袁紹決戰,赤壁之戰認為要安撫百姓,不可勞師動眾討江東,曹操問繼承人的確立,賈詡以袁紹,劉表為例,表示不可廢長立幼,他的毒計,有自保的因素,也有政治籌碼,聰明人自有自己的思考和決斷,無可厚非。


青石5340


 要說東漢末期那個謀士最毒,那麼非一言挑動天下亂的賈詡莫屬。

  初平三年,董卓被王允聯合呂布誅殺於長安,女婿牛輔、李儒等也全被一窩端了,之前身經百戰不可一世的涼州軍,都一副爹死娘嫁人的樣子,頃刻間樹倒猢猻散,紛紛逃離長安城,總而言之,誰也不敢帶頭反抗。眼看本來已經是大廈將傾的東漢帝國從此就將鹹魚翻身,再造日月,好死不死這時候一個叫賈詡的站出來了。

  他攔住正打算逃跑的李傕、郭汜、張濟一干人,然後號召大家繼續高舉董卓的大旗。他說道:“聽聞長安城中正在商議著打算把涼州人斬盡殺絕,而諸位閣下拋棄屬眾獨行,一個亭長就能把你們抓住。不如帶領部隊向西,沿途收斂士兵,再進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如果能夠幸運地成功,尊奉國家(的命令)征服天下,如果不能成功,再逃走也不遲。”

  而這幫涼州人居然還真就聽了這貨的了。於是,李傕、郭汜等人連忙回軍,聯絡涼州諸將,一路收攏殘兵,最終聚集起十餘萬人,然後率軍晝夜兼程,奔襲長安。因為長安的城防堅固所以一直沒有攻破,但是這個時候好死不死,城內士兵叛亂,叛變士兵直接把涼州軍引進了城,僅八天,長安再次陷落。王允被殺,呂布兵敗,僅率百餘騎出逃。李傕等擁兵至南宮掖門,威逼獻帝和司徒王允,封李傕為揚武將軍、樊稠為中郎將、郭汜為揚烈將軍。李傕又殺司隸校尉黃琬、左馮翊宋翼、右扶風王宏和司徒王允及其妻子。至此,東漢朝廷的權威性蕩然無存,中原大亂,大小勢力混戰不休,益、涼、荊、揚等州也全都被軍閥所割據,從此斷絕了與中央政府的聯繫。

  董卓死後,西涼軍也基本人心都散了,東漢末年的混亂局面本來可以在獻帝和一干大臣的努力下恢復正常,然後結束亂局,可就因為賈詡的一句話,直接導致了後來十數年全國範圍內的極大混亂,直到曹操統一北方以後局勢才逐漸穩定下來。也許沒有賈詡的一句話就沒影了日後的三國。

  為《三國志》做注的裴松之直言不諱地評價賈詡說——夫仁功難著,而亂源易成,是故有禍機一發而殃流百世者矣。當是時,元惡既梟,天地始開,致使厲階重結,大梗殷流,邦國遘殄悴之哀,黎民嬰周餘之酷,豈不由賈詡片言乎?詡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亂,未有如此之甚。

  南宋思想家陳亮說:漢室再亂於賈詡,終於董昭。





小時大彬


眾所周知,三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亂世,亂世之中,魏蜀吳三國鼎立,為了爭奪地盤,各國間混戰不已。正所謂亂世出英雄,三國同樣也是英雄輩出的時代,無數英雄在這個亂世舞臺上大顯身手,有名的如關羽、張飛、趙雲、張遼、徐晃、呂蒙、陸遜等。除了英雄,三國時期還有一種職業比較引人注目,這就是人們熟悉的謀士。說到三國的謀士,人們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蜀國丞相諸葛亮。無可否認,諸葛亮確實是充滿智慧的一個人,可如果要做一個三國智慧排名的話,諸葛亮頂多算是第五,那麼排名第一的究竟是誰呢?

諸葛亮

第五名:諸葛亮。這個人大家並不陌生,早期在南陽種地,由於名聲在外被劉備三顧茅廬,最終輔佐劉備建立蜀國,成就一番霸業。蜀國建立後,位居丞相,對蜀國內部發展生產,安撫百姓。劉備死後,諸葛亮聯合東吳;為了光復漢室,諸葛亮發揮軍事才能數次北伐曹魏,因為各種原因最後都無果而終,自己甚至病死在五丈原,平心而論諸葛亮真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典範,後世更對於如此為國為民的蜀國丞相充滿了敬佩。

荀彧

第四名:荀彧。此人本是潁川荀氏大家,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曹操將他比作自己的張良,足以看出荀彧在謀劃上的真實本領。荀彧早期跟隨曹操一起打天下,為曹操統一北方制定了藍圖和統一方略,謀略上獻計消滅呂布,官渡之戰獻計扼殺袁紹,在曹操執政時期還為曹操舉薦過很多人才,最著名的莫過於曹操的著名軍師“鬼才郭嘉郭奉孝”。

司馬懿

第三名:司馬懿。這個人就不多說了,看過《軍師聯盟》的都知道,有“鷹眼狼顧之相”,有奇謀,善決斷,最大的本領就是隱忍。成功幫助曹丕登上皇位,率軍對陣東吳入侵,最著名的就是成功阻止諸葛亮的北伐,將諸葛亮活活拖死。在垂暮之年更是通過裝病,成功騙過魏國大將軍曹爽,一舉掌握魏國軍政大權,可謂是三國亂世的最後贏家。

郭嘉

第二名:郭嘉。人稱“鬼才”。早期本是袁紹帳下的謀士,看到袁紹難以成事,就離開了袁紹。後來經過荀彧的推薦,效命於曹操。從此便成了曹操的左膀右臂。對待歷次征戰,郭嘉幾乎算無遺策。曹操對待郭嘉同樣是傾其所有,有什麼事都跟他商量,更是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後,把身後的治國大事託付給他。可惜的是,郭嘉的命太短了,37歲就死掉了。後來曹操赤壁兵敗大哭:“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由此可見,郭嘉在曹操眼中是何等的重要。

賈詡

第一名:賈詡。為什麼把賈詡稱為三國第一聰明的人?先看一下他的外號“毒士”,之所以這樣稱呼他,是因為他的一句話害死了非常多的人。賈詡早期本來是董卓的部下,董卓被殺後,王允等人準備清算董卓餘黨,當時董卓的殘餘部下李傕、郭汜打算逃命,就因為賈詡的一句話使得李傕、郭汜重新殺回長安,使得漢朝徹底失去了翻身的機會,最後鬧得名存實亡。

賈詡

此後不久賈詡又成為張繡的謀士,張繡曾用他的計策兩次打敗曹操,最後張繡歸降曹操也是出自他的計謀。張繡投降之後,賈詡也加入了曹魏陣營。在曹魏陣營中,賈詡出謀劃策幫助曹操打敗袁紹、平定關中,成功幫助曹丕實現逆襲,進而成為曹操的接班人,魏國的第一任皇帝。公元223年,賈詡以77歲的高齡在魏國逝世,諡曰肅侯。可以這樣說賈詡作為謀士在生前將才能發揮到極致,在死後也落得一世英名。可謂是既算到了生前,又算到了死後,三國第一聰明人當之無愧。







成武暢通


賈栩就是典型的人狠話不多,不鳴則已 一鳴驚人,出得計謀條條毒辣,一開始勸李摧郭汜收集西涼人馬脅天子與長安,讓剛剛平定董卓之亂後又亂了起來,而後勸張秀反叛曹操給了曹操沉痛一擊,再勸張繡投降曹操,對於曹操的世子之位也是一句君不見袁本初劉景升乎,讓曹操把世子大位傳給了長子曹丕,話不多但句句有用,只對自己有利,與漢初的陳平有的一比,所以被稱為毒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