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省種業特色農業強鎮 聆聽一粒種子的歡歌

探訪省種業特色農業強鎮 聆聽一粒種子的歡歌

農戶用手感受今年稻種的飽滿度。朱敏 攝

種業是農業產業鏈上的重要戰略環節,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生命線”。作為我省最大的雜交稻制種基地,不久前,遂昌縣新路灣鎮通過考核驗收,正式成為全省唯一種業特色農業強鎮。該鎮從上世紀70年代發展雜交水稻制種,2019年制種面積已達到了4100畝,年產“中浙優”系列雜交稻種子540噸以上。前不久,我們抓住農忙時節的尾巴,來到這個小鎮,感受種子給當地農村、農業和農民帶來的增收喜悅。

探訪省種業特色農業強鎮 聆聽一粒種子的歡歌

年制稻種54萬公斤

種子和稻穀到底有什麼不一樣?去基地前,我特意託同行的小夥伴從老家帶回了一把前不久剛剛採收的稻穀趕往新路灣鎮。“歡迎你們!”小鎮入口,當地農技員程遠平已經等著我們了。我們來到了蕉川村農戶藍志清的家中,他們一家子正忙裡忙外將晾曬好的稻種打包裝車,準備運往縣城售賣。

看著眼前金燦燦的稻種,我迫不及待拿出包裡的“寶貝”,將兩者擺放在一塊,睜大眼睛凝視比對,想要發現它們的不同之處。可看了大半天,無論是從大小、顏色,還是色澤方面來看,兩者似乎都沒什麼差異,於是我剝開了稻穀外殼,乳白色的米體晶瑩透亮,依然沒能看出個差別來。

程遠平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笑著走了過來:“我還是帶你們去田裡逛逛吧。”不一會兒,我們就來到了田壟上,稻田裡空空如也,只剩下了收割完的一茬茬淺黃色稻根。老程卻指著矮粗細不一的稻根賣起了關子:“這裡就是奧秘所在!”我們的思緒跟著老程的解說飛揚,在幾十分鐘內彷彿經歷了四季輪迴,也種了一回雜交稻種,這才明白雜交稻種和稻穀的不同之處。

這不同,從出生就開始了。原來,雜交稻種的產生就像人類一樣,需要父親和母親。為了保證父母本花期相遇,進入播種期後,先播父本,待到父本快要長第6片葉子時,就得播下母本了。我們在田間看見高大健壯一些的稻根,這就是父本,母本則小巧苗條,待到禾苗含苞欲放,就要開始趕花了。“趕花可是雜交水稻制種最關鍵的一個環節。”老程說著,就向我們比劃起動作來。一般備好一根長繩,兩米左右長,按與父本平行的方向,兩人各持一端沿著田埂拉繩,來回奔跑,讓繩子在父本穗上迅速地滑過,母本則充分得到人工授粉。此外,雜交水稻制種田中還需及時去雜。若是附近種上了其他水稻,就得運用時間隔離法,與其抽穗揚花期錯開20天以上。

僅去年一年,新路灣鎮就制種了54萬公斤。以1公斤的種子可以播撒2畝田地,而1畝地約可生產500公斤稻穀,每公斤稻穀可換算成70%的大米來計算,新路灣鎮村民一年制的良種可產生4億公斤的大米。

探訪省種業特色農業強鎮 聆聽一粒種子的歡歌

程遠平向記者介紹種子篩選流程。朱敏 攝

村民收入20年增7倍

新路灣鎮培育的稻種主要是“中浙優8號”,一畝地可年產500公斤稻穀,產量較高。新路灣鎮為什麼特別適合種子的培育?我們在田埂上來回漫步,極目遠眺,極力搜尋答案。這裡的農田不像其他地方,被多山分割成小碎塊,而是集中連片,土壤肥沃,一望無垠。“就是因為這樣,這裡才具備了天然的制種隔離條件和適宜的氣候環境。”程遠平說。

早在1976年,當地就有人開始從事雜交稻制種,不過真正在全鎮“火”起來是在1998年。那一年,老程被分配到新路灣鎮上下源自然村,當時該村人均年收入只有200元,是全鎮最窮的地方。“從前大家也種田,但個個窮得叮噹響。”村民藍仙庭介紹,1998年在老程的帶領下,村裡把全部的土地都種上了制種稻,這之後全村人一種就是20多年。“靠著制種,我們在家門口就賺了錢!”看到上下源村的“蛻變”,原先不敢嘗試制種的村民開始“動心”了,於是蕉川、小馬埠等村也都種上了制種稻。早在2005年就該退休的老程又當起了鎮裡的“制種輔導員”,幫助越來越多的村民掌握這項技術。

探訪省種業特色農業強鎮 聆聽一粒種子的歡歌

農戶將稻種倒入機器,篩選出秕穀、稻杆、草籽等雜質。朱敏 攝

“8000多公斤,18萬多元!”蕉川村制種農戶藍志清仔細計算了一下後,告訴我們今年的制種收入,“除去人工和成本,還能淨剩下10萬元!”他樂呵呵地說,2006年,他就跟著老程開始制種了,一開始就在門前種了5畝地,誰曾想當年就賺了3000多元,這對於當時的農民來說,可算是一個天文數字。後來,他又從別人手上流轉了土地,今年的種稻面積已經擴大到了48畝。十多年來,靠著制種收入,他蓋起了三層樓高的新房,家裡用上了新傢俱。

他的制種經歷是新路灣大多數農民的生動寫照。如今,新路灣的制種面積已經達到了4100畝。2019年,新路灣鎮區域內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可達18250元,較1998年的農民人均收入2224元,增幅超過7倍。

探訪省種業特色農業強鎮 聆聽一粒種子的歡歌

制種文化全面開花

午飯後,我們來到了遂昌雜交稻種集中營——浙江勿忘農種業股份有限公司遂昌分公司。10月中下旬,每天都有5萬公斤稻種在這裡完成檢查、精選、純度檢驗、淨度檢查、水分測定、取樣保存後,過磅、入庫。在工作人員的指揮下,農戶將原本用麻袋包裹著的稻種一一開袋,倒入正在運作的大機器中,在轟鳴聲中,只見秕穀、稻稈、草籽等一一被分隔出來,留下了顆粒飽滿的種子。

制種業,與新路灣鎮的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制種的文化,漸漸在這裡開花。在蕉川村的千畝稻田中央,穿村而過的馬路旁設立了種業文化50米長廊,潘家大屋也被改建成種業文化展陳館,集中展示新路灣傳統種業文化、傳統制種農機具、種質資源及制種場景等農耕文化。在種業文化影響下,從前專注種田的農民也漸漸打開了發展思路。夾路畈村村民藍松青在家門口創建了遂昌花友家庭農場,培育了500多個品種的花卉;小馬埠村之江農旅開發有限公司育苗基地年培育菜苗10萬多株……

新路灣鎮,這個孕育著蓬勃的種子力量的小鎮,如今又有了自己新的藍圖,要打造集雜交水稻科研示範、農業觀光、農事體驗、種子民宿以及種業知識科普、種業文化弘揚為一體的特色農業強鎮,將其建成現代種業研發、種子文化科普中心,成為長江中下游地區最大的雜交水稻制種基地。

記者 雷曉雲 通訊員 朱敏 潘華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