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有多重要?

領英文化


縱觀中國歷史你就會發現,中國歷史就是一部中原農耕文明與周邊遊牧文明對抗中交互碰撞的歷史。中原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有若干個過渡地帶,比如長城沿線是中原與草原之間的過渡地帶,康巴地區是中原與高原之間的過渡地帶,這些過渡地帶都是銜接兩個亞區域的。而河西走廊則是中國唯一的一個,同時銜接起中原、西域、草原、高原,東西南北這四個方向的亞區域的過渡地帶。

河西走廊有多重要?可以這麼說,河西走廊,決定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為什麼說河西走廊,決定了中國歷史的走向呢?原因如下:

河西走廊決定了中原的安全

舉個例子,當年漢武帝時期,霍去病攻佔河西之後,匈奴人哀嘆,“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匈奴人為何如此痛苦?因為他們失去的地方是祁連山腳下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綠洲,在今天張掖市下面的山丹縣,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是極為重要的馬場,匈奴曾經在這裡牧馬,後來漢武帝拿下這裡後也在這裡牧馬。今天山丹軍馬場是世界第一大軍馬場,在夏天的景色極為壯闊優美。

(圖 | 山丹軍馬場)

<strong>

祁連山有幾個重要的山口,山南的高原遊牧人群通過這裡可以進入河西走廊。走廊北側的山脈則海拔相對較低,難以存住積雪,無法形成雪山融水,山的外側便是沙漠。祁連山上的融雪流下來,形成河西走廊三大水系。中國的大部分水系都是東西走向,流入大海,但是由於山形地勢的原因,河西這三大水系都是南北走向,穿過戈壁沙漠,注入北方遠處的內流湖,比如在今天內蒙古額濟納旗的著名的居延海等。

這是因為在蘭州與武威之間,有一座山叫做烏鞘嶺,它是河西走廊的東端起點。烏鞘嶺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該山脈以東是外流區域,河流都流入大海;這座山脈以西則是內流區域,河流只流入內流湖。

自秦漢中原文明完成大一統以來到隋唐,中原帝國一直奉行以關中為本位的政治文化中心的政策。關中這個區域以渭河為中心,西北與甘肅河西走廊和中亞相連接,南部與四川接壤,向東與黃河流域的中部平原相連。所以,關中的安全關係到中原帝國的生死存亡。

草原遊牧人群可以從蒙古草原順著這些水系南下,進入河西走廊的水草豐美地區。這樣,河西走廊又可以銜接起草原與高原。漢武帝打通河西走廊的首要目的是“隔絕羌胡”,就是把在青藏高原上的遊牧者和北方草原上的遊牧者給隔絕開,因為若是雙方聯手,很容易威脅到長安的安全。繁榮昌盛的唐朝,在失去河西走廊地區後,由大唐變成了小唐。

河西走廊帶來的文化融合

西漢武帝時期,中原王朝佔領河西走廊後,也先後征服了中亞很多邦國,漢朝和西域各國交流日益頻繁,西域的良馬是漢武帝所垂涎的,而漢朝的金銀珠寶、絲綢字畫等奇珍異品亦是西域各國人所渴望的。特別是漢朝的絲綢“纖細如蛛絲,燦爛若雲霞,色澤之鮮豔可愛賽過野花”,被西域人視為“神品”。

從此,漢朝的絲綢從長安開始,經過甘肅的河西走廊,穿過塔里木盆地,越過帕米爾高原,直抵西域各國,再往西就經過中亞和西亞,到達歐洲的地中海。這就是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給中國的中原王朝帶來不僅僅是貿易品,更重要的是它成為東西方技術與文化交流的一條重要紐帶,中西亞地區的技術、和文化傳入到中原。<strong>

比如,從公元9世紀開始,波斯的鈷礦石到達了唐朝,它們被叫做“穆斯林藍”。蒙古帝國崛起之後,這些礦石大量進口到中國,與此同時,景德鎮的工匠發明出了“釉下彩”這項技術,於是,青花瓷這個美妙的事物誕生了。再比如,印度的佛教,也是從絲綢之路進入到中國,並在中國大放異彩。

河西走廊不僅為中原帶來異域文化,更重要的是,它在西晉末年天下大亂時期,成為來了儒家士族的避難所。永嘉之亂後,西晉士族一分為二,一支隨司馬皇族“衣冠南渡”,在江左生根;另一支選擇了北上,到了富饒的河西走廊地區。

“富饒”的河西走廊地區?沒錯!今天一說起河西走廊,我們的印象可能是經濟落後,但在古代,河西走廊可不是這樣,這裡非常富庶,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就提到,在唐朝時人們都說,“富庶者無過隴右”,就是說沒有比河西更富庶的地區了。直到現在,還流傳著“金張掖”、“銀武威”的說法。

五胡亂華時期,儒家文化在中原淪喪,反倒是在河西走廊地區,儒士們將文化完好的保留傳承了下來。因此,陳寅恪先生因此提出,北朝的文化系統主要有兩個來源,一個是江南,一個就是河西。而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極有可能是受到儒家的河西學脈的影響,北魏的文化也正是隋唐王朝的母體。所以,孕育著河西儒家學脈的河西走廊地區,也在文化方面影響著中國的歷史。

(圖 | 中國的三大孔廟——明代修建的武威文廟)
<strong>

北魏孝文帝將涼州的儒生遷到洛陽後,這裡的文脈遭到重創。但是,文化的基因在這裡卻依然保留,明清兩朝,從河西涼州地區走出來的進士,不計其數。

河西走廊決定了今天中國版圖的構建

自古以來,中原農耕王朝從來沒有真正的將西藏的雪域高原,以及內蒙古高原納入到自己的版圖。但是,作為少數民族統治中原的元朝和清朝做到了。

歷史的經驗證明,想統治西藏的雪域高原和北方的草原地區,光靠武力是無法實現的。因為,靠武力統治,就要在這些地區長期駐紮大量的軍隊,先不說遠在天邊的皇權對軍隊的控制力如何,單就長期維持這些軍隊的物資成本,就沒有一個農耕王朝能夠承受得住。

最可行的辦法,就是從文化和制度上進行統治。但是,對遊牧民族用文化和制度進行統治,又有一個天然的缺陷:中原的那一套文化是從農耕文明孕育的,這套文化到了居無定所的遊牧地區根本無法施行。這就是歷史上中原王朝即使佔領了遊牧地區,也無法維持長期的統治的根源所在。

蒙元和清朝之所以能夠長期維持長城南北的有效統治,是因為他們是遊牧民族繼承了漢文化的二元帝國。他們在長城以南奉行農耕文明的文化和制度,在長城以北的草原地區保留了遊牧民族的文化制度。

但是,西藏地區的文化與蒙古草原又有所不同,蒙元和滿清是如何將其納入自己的統治的呢?答案就是,藏傳佛教。

西藏的政教合一

說道藏傳佛教,我們就必須要說一下藏傳佛教進入到西藏的歷史。

(圖 | 西藏的大昭寺)


<strong>

在公元7世紀初期,差不多是唐太宗時期,吐蕃帝國建立。因為吐蕃的貴族們都支持苯教,吐蕃國的高統治者贊普想要壓制貴族,就要先從宗教上也壓制他們。因此,贊普從印度引入佛教,用它來對抗本土的宗教苯教。

由於這會兒有贊普撐腰,佛教也是不大看得起本土的苯教。但是在吐蕃於公元842年崩潰之後,高原上逐漸形成了大量以宗教統合起來的小政治體。這會兒的佛教不再有贊普撐腰了,被貴族們瘋狂打壓一度被驅逐。後來,佛教要想回到西藏,就不得不考慮跟苯教相融合。

苯教擁有很強的薩滿教氣質,佛教和苯教相融合後,才形成我們後來所知道的藏傳佛教,所以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很不相同,也有某種薩滿教氣質,我們都能很直觀地感受到這種差別。但正是因為藏傳佛教有這種薩滿教氣質,反倒使得信奉薩滿教的蒙古人對它更為親近,容易接受它。在窩闊臺的時期,就有幾個出身今天克什米爾地區的藏傳佛教僧人來到大汗的朝廷,其中一個還被大汗封為國師。

(圖 | 西藏的薩滿)

吐蕃崩潰後,高原上建立起一系列小政治體,都是以宗教為基本統合手段。這些小政治體彼此之間相持不下,誰也不服誰,但誰都滅不掉誰。結果藏傳佛教的小教派多如牛毛,幾乎是每個小政治體都對應著一個小教派。小教派間有著競爭關係,但它們所可以動員的資源,彼此之間相差不大,沒有誰能夠具有壓倒性優勢。

這時候,如果哪個教派能夠從外部輸入資源,就能獲得西藏高原上特殊的競爭優勢。1247年的涼州會盟,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誕生的。

涼州會盟

涼州會盟之前,蒙古西涼王闊端曾經率兵攻打雪域高原。但是打了一段時間之後,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這時候,有人向闊端提建議,不如跟藏傳佛教的領袖談判,讓他們自願歸順更好。於是闊端發出帶有威脅性質的邀請,薩迦派的領袖薩迦班智達就肩負重任,代表整個雪域高原來到涼州與闊端會談。

會談的最終結果是,闊端拜薩迦班智達為師,接受了藏傳佛教。藏傳佛教與蒙古人在氣質上的各種契合以及各種淵源,所以闊端接受藏傳佛教並不讓人意外。而雪域高原則全部接受了蒙古帝國的統治,此時的蒙古帝國已經滅掉了地處中原的金朝,很快就要輪到忽必烈當權,開始把自己定位為一個震鑠古今的中國王朝了。

所以,涼州會盟讓雪域高原開始正式納入到中國王朝的統治之中。蒙古人藉著涼州會盟,得以借道雪域高原南下,征服大理,對南宋形成戰略大包圍,為後來一統天下做好準備。而闊端的統治以及後來元朝的統治,也並沒有直接管理到雪域高原上的內部,而是讓薩迦派代替自己管理,於是薩迦派獲得了外部資源的輸入,一舉成為雪域高原上的最大教派。

闊端和薩迦班智達在河西涼州進行會盟,因為這裡是中原、草原、高原這幾個方向的過渡地帶,能夠從容地調動起各個方向的資源,由此也可以看到河西地區在如何定義著中原的帝國。

闊端和薩迦班智達在涼州會盟之後過了四年就接連去世了。繼承他們位置的是闊端的堂弟忽必烈和薩迦班智達的侄子八思巴。忽必烈和八思巴也結成了師徒關係,八思巴後來還成了大元帝國的國師,總管天下各大教派。

但是到元朝被明太祖朱元璋推翻之後,蒙古人退回塞外,薩迦派失去了支持,也就不再是壓倒性的大教派了。直到公元1578年,蒙古誕生了一位新的草原英雄俺答汗,他與一個新成立的小教派格魯派的領袖索南嘉措在青海湖邊會面,索南嘉措認定俺答汗是忽必烈轉世,俺答汗認定索南嘉措是八思巴轉世,三百多年前的師徒在這裡轉世重逢。雙方各取所需,所以相互支持。

俺答汗成為忽必烈轉世之後,克服了自己血統不正的問題,名正言順地排擠了血統純正的大汗,當上了蒙古大汗。而為了讓蒙古的民眾全都信服,俺答汗就在蒙古地區開始大力推廣藏傳佛教,藏傳佛教終於替代了薩滿教,成為蒙古民眾的普遍信仰。

(圖 | 蒙古的甘丹寺)

索南嘉措則被俺答汗封為達賴喇嘛,格魯派也因為從蒙古方向輸入的資源,迅速成為高原上最大的教派,佔據藏傳佛教內部百分之九十幾的比重,藏傳佛教於是開始形成今天所看到的教派結構,達賴喇嘛制度也是通過這次會面才真正建立起來的。

蒙古草原和雪域高原上發生的這一系列變化,被尚在關外的滿清抓住了。它依憑藏傳佛教作為精神紐帶,打造起滿蒙聯盟,以此為基礎獲得必要的軍事力量。

如此一來,打造了蒙滿聯軍的滿清,才有足夠的力量在吳三桂打開山海關後入主中原。坐穩中原後,滿清就整合起漢滿蒙回藏等各種要素,開創了遼闊的疆域版圖。

自涼州會盟開始,河西走廊地區在歷史中,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十字路口,對中原、西域、草原、高原各個亞區域起到普遍的連接粘合作用。它就是在這個意義上,定義著古代的王朝,為今天的中國奠定著基礎。

<strong>

<strong>

<strong>


達文有話說


歡迎來到熊二讀史,一起來讀甘肅歷史。(本文約600字,閱讀需時2分)

河西走廊就是中國的“馬六甲海峽”。

河西走廊東起黃土高原的最西邊烏鞘嶺,西至號稱“春風不度”的玉門關,南北在祁連山、阿爾金山與北邊的龍首山、合黎山、馬鬃山間,東西長約900公里,寬幾公里到近百公里不等。

這一條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平地,形似走廊,我以我們形象地稱之為甘肅走廊,又因為此走廊位於黃河以西,故又稱河西走廊。

一、東、西之樞紐

河西走廊處於中原與新疆之間,是兩地的重要連接地帶。不管是西出鑿空的張騫,還是西行求經的玄奘,還是數次親征,擊敗噶爾丹的康熙帝,都曾在這條河西走廊上留下串串腳印。

這條一邊有山,一邊有沙漠,河西走廊南邊緊靠著的祁連山,有冰雪融水流下,在這片乾旱的土地上,形成一個個珍貴的綠洲。河西走廊就是將串串綠洲連接起來,形成一條絕地的求生之路。

自漢代為始,河西走廊就成為農耕民族向西拓展的重要孔道。

宋時西夏佔領此地,直接截斷了東西之要道。北宋就只能守住關中,失去了向西拓展的機會。

二、蒙、藏之紐帶

打開中國地形圖,我們就可以發現,河西走廊是中國第一階梯的青藏高原,向第二階梯的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過度的地帶。

因此這裡也成為蒙古草地上游牧民族與青藏高原上牧民交流的重要地帶。

歷史上的中央王朝,經由這條狹長的河西走廊,北防蒙古,南安康藏,西羈天山南北。

由此可知河西走廊在我國曆史和地理上的重要意義。

三、幾大文明的交匯地

河西走廊的意義絕對不僅僅限於國內,它同樣是中西交流的重要通道。

來自西方的基督教、來自印度的佛教、來自中亞的伊斯蘭教、如果說儒家思想也是一種信仰的話,上述三大宗教連同來自漢民族的儒教,一起在這裡交流融合。

就在這條河西走廊上,大漢的使者帶著使節緩緩走過,大唐的商人伴著駝鈴陣陣走過,清朝的軍隊也曾糾糾穿過。如今在一帶一路戰略下,河西走廊必將發揮出它的歷史和現實意義,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一站。


歷史寶藏


河西走廊,位於黃河之西,夾在祁連山脈和阿拉善高原之間,西連大沙漠,東西長約一千公里,南北寬從十到百公里不等,含今天的酒泉、嘉峪關、張掖、金昌、武威市全境以及蘭州、白銀市、臨夏回族自治州在黃河以西地區,因形似走廊而得名。


河西走廊既是中原連接新疆以及中亞的交通孔道,又是蒙古高原與青藏高原的接合地帶,地理位置重要,稱之為東亞陸上馬六甲海峽一點不為過。


地理角度上看,中國特有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的制約,使得在北宋以前,河西走廊是中國歷史上對外聯繫的最重要窗口。

古代中原王朝東、東南、南三面環海,受制於航海、造船技術和氣候條件,大海成為當時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西南是長年冰雪的青藏高原,翻越起來極其困難。東北寒涼,受到限制;北方大漠,也不易通行。加上西南、東北和北方長期以來屬彪悍的少數民族佔領,人口定居點過於分散,不易供給。


從文明角度上看,自秦漢以來,中國封建王朝力量在東亞長期處於壓倒性地位,無論是朝鮮、日本、越南等國,與中國同屬儒家文化圈,其中朝鮮和越南等國還處於傳統宗藩體系內。


與之相對,中亞地區乃至更遠的中東、歐洲地區與中國屬於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倒是更能取長補短。絲綢之路途經河西走廊,成為中國對外聯繫的重要紐帶。


從東西向上看,河西走廊是維持中原穩定的重要屏藩。明代名臣楊一清曾言:“兵糧有備,則河西安。河西安,則關陝安,而中原安矣”。其實如果不能控制蒙古與青藏的勢力,河西走廊是頗為脆弱的,而規模龐大的西域駐軍規模直接受制於經由河西走廊的物資與貨幣供應。


從南北向上看,河西走廊是連接蒙古和青藏高原的重要紐帶。


處於“華夏文明圈”的核心區域相比較,河西走廊的文化要複雜得多,呈現出多元叢生的文化狀態。著名學者季羨林則把敦煌稱為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四大文化體系的匯流之處。


今天的河西走廊因為“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更顯出自己的重要性。因為河西走廊是環青藏高原的重要通道,是我國和中亞、俄羅斯交通的大動脈;另一方面,河西走廊大通道是內地連接新疆的首要通道,而新疆則關係著國家的戰略安全。


這個安全涉及國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涉及國家領土安全、資源安全以及國家未來發展。像連接新疆的高速公路、鐵路、高鐵,石油管道、西氣東輸等關係國計民生的工程,都通過這裡把新疆和內地緊密聯繫起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河西走廊關乎國家經略,其地位不可替代。

想看更多有關一帶一路的分析文章,請移步關注我們的頭條號“地球知識局”。

地球知識局


河西走廊東起烏鞘嶺,西至玉門關,東西長約1,000公里,河西走廊又稱甘肅走廊,核心區域為(河西五地)主要有武威、金昌、張掖、酒泉、嘉峪關等歷史文化名城,它自古就是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民族團結、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和交通要道。


一、經濟地位:河西走廊堪稱路上馬六甲海峽,從歷代的絲綢之路到今天我國經濟戰略聯通亞歐大陸的重要經濟通道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張騫出使西域對中原地區的經濟意義甚至遠超戰略意義,自漢代開始至唐、宋、明、清的經濟繁榮離不開河西走廊的重要作用。今天,中國倡導構建亞歐大陸橋、促進國際經濟貿易發展,河西走廊是“一帶一路”建設無可取代的重要節點,經濟地位也十分重要。

二、戰略地位:河西走廊是中國內地通往西域中亞各國的咽喉要道,國防戰略地位極其重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河西走廊東西隔絕維回,南北隔絕藏蒙,是防止祖國分裂的前線,如今的戰略意義大於經濟價值。自漢武帝在山丹建立軍馬養殖基地到新中國成立以來蘭州軍區和西部戰區的戰略意義足以證明河西走廊的軍事戰略存在價值。

三、交通地位:河西走廊是環青藏高原的重要通道,是我國和中亞、俄羅斯交通的大動脈;同時,河西走廊大通道是內地連接新疆的首要通道,而新疆則關係著國家的戰略安全。像連接新疆的高速公路、鐵路、高鐵,石油管道、西氣東輸等關係國計民生的工程,都通過河西走廊把新疆和內地緊密聯繫起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河西走廊關乎國家經略,其地位不可替代。

綜述:河西走廊是連接我國東部和西部的咽喉,地域雖小但經濟、軍事戰略意義重大,是維護國內軍事穩定,是維護維、蒙、藏、回民族團結穩定,是維護國家與亞歐各國軍事穩定的重要組成部分。

河西走廊祁連山孕育滋養的五個城市繁榮發展,使得河西地區荒漠化進程逐步減少,交通地理位置的重要關係著國家軍隊運送,西部的石油、天然氣運送,民族關係的融合,河西走廊的穩定繁榮發展關乎國家格局的政治軍事經濟發展,其地位不容小覷。


用戶6963584798


河西走廊在歷史上的位置十分重要,這是由其地理位置所決定的。河西走廊溝通了西藏、新疆、蒙古、寧夏四大民族區,湟水谷地、河套平原、寧夏平原三大商品糧食產地,黃河從此流經。河西走廊是從中原溝通西域、進藏、進蒙古的必經之路,只要掌握了河西走廊,就掌握了新疆、西藏和蒙古的一半。同樣的喪失河西走廊,也就喪失了西北半壁江山。

歷史上漢帝國掌握了河西走廊,獲得養馬基地,斬斷匈奴的左膀右臂,從而獲得對匈奴的戰略優勢,進而為鑿空西域準備了條件。唐代喪失河西走廊之後,不僅西域盡失,連吐蕃也來壓迫,甚至一度佔領了長安。宋代的時候,河西走廊掌握在西夏手裡,所以西夏作為一個小國,居然能和遼、宋分庭抗禮。宋代因為喪失了河西走廊,又沒有燕雲十六州的天險,沒有騎兵,所以不能和遼國、金國、蒙古國抗衡,被不斷壓迫以至於滅亡。明代不能有效的掌握河西走廊,所以明代疆域始終侷限在兩京一十三省,再加上東北不穩,所以始終無法威脅北元,還有後來的韃靼、瓦拉,無法從側翼進攻取得戰略優勢,不得不在北邊設置九邊,修長城,造成沉重的財政和軍事負擔。清政府因為掌握河西走廊,並且實行滿蒙聯姻,信仰藏傳佛教,所以能夠維持大一統局面,構成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基本雛形。


青年史學家


所謂河西,就是今天甘肅省武威、酒泉、張掖等地區,因處黃河河套以西,地長且狹,故稱河西走廊。河西走廊緊鄰漢之隴西、北地二郡,其西南側是風光秀美的天然牧場祁連山脈,再過去河湟河谷就通到青藏高原了,漢朝時生活著古西羌人,既蠻荒又落後,中原王朝對其基本上不感興趣。其東北側則是內蒙古阿拉善高原,再過去就是古稱流沙地的騰格裡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了,那裡氣候惡劣荒無人煙,中原王朝對其也不敢興趣,只有位於巴丹吉林沙漠北緣的居延澤(今甘肅省額濟納旗東)水草豐美,且獨與漠北交界,嵌入北方少數民族腹地,軍事地位極其重要。除祁連牧場與居延澤外,河西走廊最重要的就是西北出口的敦煌了,只要一過此地玉門關,就是夢中的西域。

以上是攻佔河西地的積極進取因素,另外它還有消極防守因素:因為河西地形高於隴西,而隴西地形又高於關中,一旦遊牧民族由此走廊湧進,透入關隴,則長安西北永無寧歲。

在漢代以前,河西地區生活著強大的月氏人,其鼎盛時有控弦之士十幾萬,匈奴等族都要送質子於月氏以示順服。漢初的時候,匈奴後來居上,大敗月氏,月氏王的頭骨也成了匈奴單于的酒杯,月氏人無奈展開了悲壯的遷徙,遠遁到中亞古國大夏,也就是今天的阿富汗境內,擊敗當地的希臘後裔,建立起強大的農耕帝國(也就是後來的貴霜帝國)。而匈奴佔領河西后,便可以將富饒的西域與絲綢之路掌握在手中,對漢朝形成壓制。後來還是神將霍去病出馬,一舉拿下河西走廊,從而切斷了匈奴與其西羌盟友聯繫,併為最終的漠北大決戰、以及日後逐漸收攬西域,徹底擊滅匈奴掃清了障礙。

以後歷朝歷代也都是如此,如果中原王朝無法掌握河西,則重要的絲綢之路就無法保障,則中原王朝必然衰弱,北方遊牧民族必然強大,中原王朝的末日也就不久了。


千古名將英雄夢


河西走廊重要需和甘肅的重要性一同分析

清朝總結前朝的歷史,穩定了北方兩大戰略要地,這裡只談西北戰略要地,以西寧河湟蘭州中衛銀川為核心的隴西、河西戰略重地。沒有區域的繁榮、強大,河西走廊非常脆弱,國家昌盛時控制在中原文明手中是經濟走廊、繁華之路;國家哀敗動亂時掌控在其他勢力手中是刺殺扼制中原文明的利劍、動亂之地。


看地圖,甘肅如一根”大腿骨”插入藏疆蒙回各少數民族地域之中,東南聯接陝巴蜀。和平時是中原連接西域的交通樞紐,西北民族的交流中心,中原文明傳承區,東西文明交融核心。動亂時,控西寧河湟青藏之咽喉,進可改退可守,青藏穩固;控河西扼西域之要塞,左右牽動藏蒙,西域無憂;北扼蒙回,蒙回主要人口集中在河套地區,甘陝晉策動,蒙回無騰拓空間。甘肅就是中華站立的”大腿骨”,中華昌盛的”玉如意”。

自古失甘時期,北方必形成強大改權,中原必動亂不休。

盛唐,隴右道、安西都護穩定甘肅,通西域,絲路繁華。


安西之亂後,唐逐步失去甘肅河西,唐衰落,後更有五代十國之亂,五胡亂華之痛。從圖上看,河西走廊是多麼脆弱,隨時都可能掐斷。


東北失錦州瀋陽困於山海關內,西北失西寧蘭州銀川一線,困於關中。北方豪強戰亂不休,遼、金、吐蕃前後坐大,西夏立國、大理建國等等,先失北宋。


北方只要出現強大集團勢力,亡國不遠,就是全球最強大的經濟強國”,宋”也沒有抗衡的力量。




明重東北而輕西北,待西北大順兵鋒所向,帝國崩。

清,兼顧東北、西北,加強民族融合,總體上比較穩固。


1764年,清總結歷史。認為西安處西北最東南,可做為後方經濟文化中心,已失去政治、軍事、交通中心作用,陝甘總督府西遷到蘭,當時西寧、寧夏屬甘肅省轄。”蘭州,險峻有餘,繁華不足”為解決戎邊以求長治,必須優先繁華西寧河湟蘭州中衛銀川一線,清實行移民政策,以蘭州為核心的周邊經濟、社會得到較大提高。清未,英支持藏、俄支持疆蒙惑使獨立。左宗棠收復新疆,總督府遷蘭起到重要作用,清加大了對蘭周邊經濟支持功不可沒。清的未落是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碰撞,清對後世的警示還是要總結的。


清總結”西北穩定的政治、軍事、交通核心是以蘭州為核心的周邊地區;西安,是西北經濟、文化中心;新疆是西北對外窗口”,穩定西北必須繁榮蘭州。可惜從1764年開始近200年,國家在動亂之中,蘭州並沒有得到大的提升,河西也沒有穩固。

民國

甘肅控制在當時民國政府手中。軍閥混戰,青寧二馬擾亂西北,但未能實現青甘寧一家局面。西北沒有形成強勢政權,從而沒有脫離中原文明控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

解放戰爭時期,毛周朱對西北非常重視,選熟悉西北情況的彭賀兩大主帥指揮西北戰場。中央擔心的是西北久不能解放,外部勢力插手,西部動亂。西北最殘酷的起決定作用的戰役就是解放蘭州。

解放後,西北大區軍區司令部、鐵路局、工業基地均佈局蘭州。西北師大、西北民族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北交大、西北農大、西北財大等佈局蘭州,後因各種原因沒有全部落實。

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全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東部沿海優先發展,西部與東部中部差距拉大。

蘭州城鎮人口由解放時的12萬增長為300萬,蘭州主城蘭州盆地只有295平方公里。新的工業無法佈局,舊的企業無拓展空間,蘭州進入20年衰落期,和周邊城市相比,發展滯後,蘭州必須另劈新徑。國務院指導甘肅時提出:

推進”蘭西城市群””蘭白經濟區””寧夏沿黃城群”建設,三個區域連起來,剛好是西北戰略核心”西寧河湟蘭州中衛銀川”戰略核心,優先發展”天水”“平慶”“河西”區域。河西走廊佈局”武威金昌”“張掖””酒嘉”黃金節點。

一帶一路新機遇

一帶一路建設,中國從海洋經濟向海陸經濟模式轉變。西北由內陸變成陸上向西開放前沿陣地。陝甘寧青疆迎來大發展機遇。西北地區三大歷史定位凸顯。以西安為核心的經濟文化中心優先起飛;以甘青寧為核心的政治軍事交通中心逐步形成;以新疆為核心的向西開放窗口顯現,已經關閉1000多年的絲路經濟帶復甦。

交通

西安形成客運鐵路樞紐;蘭州形成西北最大的綜合鐵路樞紐;新疆形成外向鐵路樞紐;青海寧夏區域鐵路樞紐形成。


西北油氣樞紐形成

軍事

西部戰區陸軍司令部設蘭(西部戰區無海軍)

政治

以蘭州鐵路樞紐為核心,形成蘭州太原方向、蘭州西安方向、蘭州重慶方向、蘭州成都方向建設中華文明傳承區的鐵路網。形成包蘭、蘭青藏、蘭新聯繫藏疆蒙回各少數民族的鐵路網,各民族交流觸合加快。

水利

南水北調將繁榮整個西北


西線調水將為解決西北乾旱缺水、典定基礎。中線東線南水北調滿足華北地區用水,黃河上游可調水到河套地區、河西蒙西新疆地區,合理調濟水資源,西北可從容佈局工業農業。

題目太大,以河套地區調水為例。


河套、陝北黃土高原海撥多在1100米到1300米,黃河黑山峽水利樞紐水庫可積水到1380米。通過黃河上游水利樞紐可實現區域絕大多數地區自流引水。僅河套周邊地區可實現28萬平方公里自流引水。通過蘭州上游水庫沿1800米引水可自流引水到河西走廊、新疆全流域。西北地區將成為全國重要的工業農業承接區。


西北黃土高原,河西走廊有大量的連片丘陵、戈壁、緩丘可佈置工業。以開始建設的蘭白經濟區為例,河西走廊開發後將成為重要的交通要道、工業基地、農業主產地,將徹底解決河西走廊的脆弱局面。清大量移民河西、新疆,後因缺水無法發展經濟,移民返回原籍,問題沒能解決。隨著科技進步,交通、水利、工業等佈局沒有太大難度,只是比在平原擴城擠佔良田發展慢一點,前期投入大一些。

蘭白經濟區開發連片緩丘、平臺佈置工業將為河西走廊工業開發鋪路。

此區域可開發連片緩丘、平臺達4000多平方公里,蘭州主城區僅295平方公里(城鎮人口300萬)。建成後承載2000萬人口沒有問題。現己開發的條件比較好的黃河盆地、城鎮,主要發展生活服務區,荒丘平臺佈置工業。河西走廊可以借鑑經驗,整個河西走廊承載2000萬人口應該沒有問題。河套、陝北黃土高原承載3000萬人口。新疆承載3000萬人口。整個西北地區多承載1億人口,西北繁榮穩定可成。河西走廊才能真正成為中華民族的生命走廊。


天佑中華紫氣東來


河西走廊是一條關係著中原王朝社稷安危的戰略通道。它位於祁連山以東、合黎山以西、烏鞘嶺以北、甘肅和新疆邊界以南,呈西北東南走向,全長1000多公里,寬度數公里至幾百公里不等。

河西走廊最東端的烏鞘嶺是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溼潤的海洋季風在此嘎然而止,按理說,這裡應該氣候乾旱、沙漠千里。但是,由於祁連山貯存了大約有三千多條冰川,儲水量達到驚人的一千三百多億立方(大約是三峽水庫的三倍),滋潤著這裡的千里沃野,使這裡很早就成為了古代少數民族理想的居住地。

早在夏商時期,河西地區就有少數民族居住的記載。到了西周時期,這裡聚集了西戎、犬戎、北羌、南羌等少數民族。

前771年,西戎攻滅西周,在驪山殺死了“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周朝被迫東遷洛陽,可見河西走廊的重要性。

周朝東遷的時候,秦人的先祖秦非子善於相馬,因為護送周室東遷有功,被封秦地,後來逐步發展成秦國。秦人彪悍,替周王室擋住了西戎的進攻。

秦滅關東六國而一統天下,這段時間,月氏人控制了河西走廊,強大的匈奴不斷蠶食月氏人的地盤,月氏人被迫西遷。秦王朝派蒙恬擊敗匈奴之後,深感匈奴兇狠,秦始皇讓蒙恬就地修築長城,防禦匈奴進攻。

秦亡漢立,劉邦牛刀小試,攻打匈奴,結果在白登山被圍,幸虧陳平出奇策賄賂單于的老婆閼氏,劉邦方能脫險。

看看河西走廊的走向就知道,匈奴向西可以控制西域各國,向南可以聯絡羌族各部,向東可攻取河套地區,直逼長安。要想趕走匈奴,必先取河西走廊。



白登之圍以後,漢朝絕口不提打擊匈奴的事,轉而走和親的路線,先把匈奴穩住再說。

經過文景之治的修養生息,積攢了足夠國力的漢武帝決定出出這口窩囊氣。

前129年,漢武帝派衛青收復龍城,解了匈奴對長安的威脅。

前126年,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張騫回來了,他帶回了西域諸國詳細的資料,是漢武帝決定打通與西域的聯繫。

前121——12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發動河西、漠北、漠南之戰,使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

前60年,漢宣帝神爵二年,設西域都護府,把新疆南部和中亞一代納入中國版圖,絲綢之路呼之欲出。

沿著祁連山脈,兩千多年前的漢武帝命名了四座城池: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在最西端的敦煌,漢武帝設立了陽關和玉門關兩個重要關口,守衛河西走廊。

西出陽關和玉門關,沿著崑崙山北側,或者走天山南北兩側,向西可以到達位於地中海的羅馬帝國。這是絲綢之路的兩條線。

河西走廊的打通,漢王朝開啟了路上絲綢之路,促進了中西方的經濟交往和文化交流。

河西走廊還有一個作用,它就像一塊楔子牢牢地釘在了西北古代少數民族中間,使他們始終無法聯合起來攻擊中原王朝。

唐代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對西域、河西走廊的控制力不斷減弱,党項族在河西走廊不斷強大,直到李元昊建立西夏國。

北宋建立以後,失去了位於張掖東南120公里處的世界上最大的養馬場——山丹軍馬場(此處的創建者是霍去病),又失去了燕雲十六州。

即無良馬,有無戰略要地,遼國、金國的騎兵在華北平原上自由馳騁,北宋很快滅亡。

康王趙構南渡金陵,建立南宋,海上絲綢之路興起,河西走廊逐漸衰落。

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之後,認識到河西走廊的重要性。先滅了西夏,奪取了河西走廊,拔掉了中原王朝插上的這塊楔子,征服了北方少數民族和中亞地區,積攢力量後滅金,再滅南宋。

河西走廊——一個關乎中原王朝安危的戰略要地。


品讀春秋001


在如今中國行政版圖上,你可以看到一個西北-東南走向的行政區域---甘肅省,它位於中國西部,形狀像一條玉如意,它的中間是一條自然形成的地理大通道,這條通道東西長1200公里,寬數公里到近百公里不等,東起烏鞘嶺,西至星星峽,南側是祁連山脈,北側是馬鬃山。因為在黃河以西,形似走廊,所以被人們稱為河西走廊。它南北是青藏高原、蒙古高原,東西是黃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第一次進入中國人的視野,是在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中。河西走廊是中原進入中亞、西亞的必經之路,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傳播的黃金通道。

明末清初的地理學家顧祖禹就曾這樣分析過西域、河西與秦隴的地理政治聯繫,是為“欲保秦隴,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

數千年來,西域的得失始終與河西走廊密切相關,如唐朝前期擁有河西走廊,並於西域設四鎮,“太宗文皇帝踐漢舊跡,並南山抵蔥嶺,剖裂府鎮,煙火相望,吐蕃不敢內侮”,然而唐中後期時,河西走廊被吐蕃所陷,導致“隴坂以西,皆為異境,畿輔震驚,烽火時至”。

經濟上河西走廊堪稱路上馬六甲海峽,從歷代的絲綢之路到今天我國經濟戰略聯通亞歐大陸的重要經濟通道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張騫之後漢王朝對河西走廊的佔領,是我國數千年領土擴張歷史上第二次偉大事件,拿下河西走廊只後,廣闊的西域進入中國人的視野,使中國的農耕戰略縱橫一下向外擴展數千公里。


史海沉沉


河西走廊這個位置大家都不陌生,那麼它的重要性究竟體現在什麼樣的模塊?


或者說如果戰友或失去它,將會帶給我們怎樣的利益或損失呢?首先,自古以來它都是戰略要地它的地理位置是在甘肅省整體西北部,地勢形態為狹長帶狀的平原地區,它處於祁連山的北側,並且直接通向新疆。整體的狹長帶狀平原大約有1000千米,而寬度只有200公里左右,所以這樣一塊平原,自然無論從農業發展,還是各種基礎設施或是人口聚集上都有著很大的優勢。


從歷史上講在晉國時期這裡就成為了中原地區的附屬地,而對於藏傳佛教或者是從新疆地區主要傳達過來的佛教文化,這裡更是一個重要的站點。


因為佛教向東傳遞,不僅僅是通過翻越喜馬拉雅山更重要的還是從新疆翻山越嶺走更加平緩和順暢的路線來到中原,而在漢朝張騫出使西域,向西傳遞文化,進行經濟交流,這裡也是他向西初始的必經之地。


所以在漢朝的時候,這裡也設了各種各樣的郡縣,並且有大規模的軍事部署,田地也得到廣泛的開墾,所以如此軍事要地從不同的朝代也發揮著不同的作用,但都同樣重要。


它的第2個作用就是,無數的中原王朝流民百姓或者是那些世家大族在鬱郁不得志,或者面對連年戰火沒有辦法得到修養和喘息之時,他們都會來到這一段河西走廊,因為廣袤而富饒的平原地區,適合生存氣候條件,水資源也相對較為豐沛,那麼更多的人口就願意聚集在這裡,他也成為了中原王朝很多人的一個大後方。

而歷史再向前推演,在戰國春秋時期,這裡曾經是少數民族的聚集地,無論是月氏還是後來的匈奴,他們都在這裡留下了印記。而說到這個地區名字的由來,我們也要進行簡單的介紹,因為大家都知道黃河呈現幾字形那麼在幾字形的左側,也就是河西走廊所在的位置這一片狹窄帶有富饒的衝擊平原被人們稱之為走廊,就是因為它處於交通要道各種各樣的軍事行動和經貿往來以及對外初始都要經過這裡,因此稱之為走廊,黃河西面也對應上了河西。

回扣歷史我們會發現這裡也發生著大大小小的故事,例如在秦滅六國統一中原天下的時候,這裡就成為了當時少數民族月氏的聚居地區。


他們主水草為居,主要發展的還是畜牧業,相當於是匈奴的一個主要分支部分,他們佔領的河西走廊和整個敦煌區對秦王朝的後期軍事產生了非常嚴重的威脅。


這也就是為什麼西漢時期,漢武帝一定要派遣衛青霍去病大規模出擊匈奴,並且想方設法對河西走廊地區進行攻佔。


所以在西漢時期,13個周俊分佈的天下其中涼州就是重要部分,而它的重要意義自然是因為它管轄了河西走廊這一塊通向西北的交通要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