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曾考慮遷都西安,為何最終又選擇放棄了?

郭汪旭


眾所周知,明朝有兩個正式的國都。公元1368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江蘇省南京市稱帝,建立大明王朝。明成祖朱棣推翻建文帝統治後,出於防禦北元和鞏固統治的考慮,把國都從南京遷到了京師。實際上,明朝第二個正式國都本來有可能是西安,就是現在的陝西省省會、十三朝古都。

西安是我國四大古都(西安、洛陽、南京、北京)中建都時間較早的一個。西周、西漢、新朝、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朝、唐朝等定都於此。秦朝雖然定都咸陽,但咸陽和西安幾乎連為一體。

西安所在的關中地勢險要,西有隴山,南有秦嶺,北有黃土高原,東有黃河天塹,易守難攻。漢高祖劉邦稱帝后本欲定都洛陽,謀士婁敬說:“關中連山帶河,以四塞為險,如敵有百萬之眾來攻,我固守四塞,則無憂矣。”另外,稱為天府之國的關中隔著秦嶺就是另一個天府之國——巴蜀,糧草供應相對充足。

唐朝之後,西安不再是國都所在,但依然是京西重鎮,稱為京兆府。總有人指責清慈禧太后西逃長安後,將長安改名為西安,沒有長安霸氣。然後又會有人說:“真正將長安改為西安的是朱元璋。”這個沒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明朝大將徐達、常遇春率軍攻克元朝的奉元路,將之改名為西安府。實際上自唐朝滅亡之後,就已不存在長安這個“地級市名”了,五代、宋、金皆稱為京兆府。長安這個地名一直作為縣級單位存在,京兆府下設長安縣。

西安是漢唐故都,是明朝在秦嶺以北、黃河以西的軍事重鎮,朱元璋對西安有一種特別的關注。朱元璋為鞏固大明天下,讓兒子們分藩各地,駐守重鎮。皇長子朱標是皇太子,自然要坐守南京城,皇次子朱樉封秦王,守西安;皇三子朱棡封晉王,守太原;皇四子朱棣(明成祖)封燕王,守北平。西安是皇次子的封地,可見在朱元璋心中,西安是僅次於國都南京的重鎮。更進一步講,朱元璋讓皇次子守西安還有一層目的,為將來遷都西安做鋪墊。

朱元璋對定都南京還是有一定顧忌的,大致有兩個原因:一、北元退守大漠,南京距離大漠實在太遠,指揮不方便。二、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南唐皆定都南京,全是短命王朝。朱元璋已意識到北元將是明朝的勁敵,如何防禦北元?最好的辦法就是遷都長江北岸的某座城市。

朱元璋此時有兩個選擇,一是五代(不包括後唐)、北宋、金(宣宗南遷)的故都開封(河南省開封市),二是朱元璋的家鄉鳳陽(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開封最大的優勢是距離北元和江南財賦重地都相對較近,指揮對北元的戰爭以及接收江南錢糧都方便。但是開封最大的問題是北線無險可守,黃河以北是華北平原,一旦讓北元兵突破燕山山脈,北元騎兵可輕易南下至開封,又要重演北宋防禦契丹騎兵極為吃力的局面。至於鳳陽,地理上倒是比較合適。鳳陽位於淮河南岸,地勢相對開封較險,距離江南財賦重地比開封還要近。問題在於朱元璋的開國功勳們有很多來自鳳陽及周邊地區,如果定都鳳陽,這些人勢力更大,到時尾大難掉,又將成一大麻煩。

選來選去,朱元璋盯上了西安,他認為西安是取代南京成為新國都的最優選擇。西安有兩個優勢:一、距離北元前線較近;二、開國功勳們在西安沒什麼根基,不易對朝政構成威脅。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元璋決定派皇太子朱標親自去西安考察,他自己已經六十多歲了,需要趁早確定國都。

朱標在西安轉了一圈,發現西安除了有兩大優勢,還有一個最大的劣勢——距離江南財賦重地太遠。在明朝時,我國早就完成了經濟重心從黃河流域南移長江流域的過程,西安周邊無法籌集國都運營所需要的錢糧。要從江南運錢糧到關中,路途遙遠,成本開支巨大。朱標回來後,把情況告訴了朱元璋,朱元璋也在猶豫。不久後,皇太子朱標突然去世,給朱元璋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打擊,此時年邁的他已無力考慮遷都的事情了。

之後就是燕王朱棣遷都北平。有人會說北平周邊也沒有錢糧基地,距離江南也非常遠,但北平的優勢在於近海、近河。所謂近海,是指元朝時就非常成熟的海運;所謂近河,京杭大運河可以將江南錢糧以相對較低的成本運到北平。處在西北的西安顯然不具備這個優勢,最終,西安失去了迎來漢唐之後第三個統一王朝的機會。不過,明朝非常重視西安的軍防,朱元璋剛稱帝不久,就用了四年時間修建了著名的西安城牆。西安府是明朝的大府,在明初人口相對較少的背景下,西安就有231萬人口。西安是明朝的西北軍事重鎮,守住西安則河南無虞、四川無虞。豫、川無虞,則江南無虞。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這個問題三哥來回答。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在定都問題上經歷了一番曲折,直到建國十年後的洪武十一年(1378)才正式定南京為京師。但是他為了軍事上的考慮,仍然有遷都北方的打算,候選地點有西安、洛陽和北平。不過,至死未能如願。

(南京)

建都問題考慮了十年

“京師者何?天子所居也。”既然京師是帝王的安家之所,也必然是建朝立國的政治中心。對於京師的重要性,唐代韓愈曾說:“京師者,四方之心腹,國家之根本。”每一個朝代,對於首都的選擇都必然要經過一番綜合考量。

朱元璋在還未建立大明朝之前,就開始考慮建都立國問題。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六月拓應天城,建新宮殿,作為吳王時代的都城。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定都南京更多是從經濟條件考慮的,因為南方富庶,“財賦出於東南,而金陵為其會”;而且在群雄逐鹿的吳王時代,南京已經是朱元璋的根據地,有現成的宮闕可用;再說,當初跟隨朱元璋起兵的勳臣武將大多也是江、淮人士,自然支持建都南京。

但南京並非最理想的建都地點。明朝靠驅逐北方的蒙古勢力而立國,北元勢力逃竄後,仍時不時地南侵,威脅北方邊防,南京遠離國防前線,終究有不便之處。

在正式定都南京之前,朱元璋對於都城問題其實就經過了一番躊躇。北宋時代的都城開封(汴梁)曾經進入朱元璋的視線。

洪武元年(1368)四月取汴梁後,他曾親到汴梁去視察,覺得雖然地位適中,可是四面受敵,形勢還不及南京。為了在軍事上有一個後方重地,他仿成周兩京之制以應天為南京,開封為北京。

從軍事角度來看,地處中原的開封確實不是中原王朝抵禦周邊遊牧民族侵擾的理想之所。北宋立國不足兩百年(公元960-1127),建國後就不斷受到周邊民族政權的侵犯,地勢開闊平坦的中原地帶常常遭遇擁有騎兵優勢的契丹、女真等民族的蹂躪。

清代地理學家顧祖禹曾總結過河南的地理缺陷和建都的危險性:“河南者,古所稱四戰之地也。當取天下之日,河南在所必爭;及天下既定,而守在河南,則岌岌焉,有必亡之勢矣。”

因此,北宋殷鑑在前,後世已經沒有效仿北宋立國開封的朝代。

(開封)

朱元璋還曾經考慮在自己的老家安徽鳳陽建都。他認為臨濠(濠州)前長江後淮水,地勢險要,運輸方便,也是一個可以建都的地方。於是定臨濠為中都,修建城池宮殿,從洪武二年九月開始動工,到八年四月停工。因為劉基堅決反對,以為鳳陽雖是帝鄉,但綜合條件不適合建都,朱元璋才放棄了建都的想法。

在洪武二年(1369)八月明廷平定陝西后,建都的問題又進行了一番討論。廷臣中有人主張關中險固,可建都長安;有人主張洛陽為全國中心,如果定為京師的話可以方便四方朝貢;也有人指出北平(元大都)宮室完備,建都可省營造費用。

朱元璋覺得:“所言皆善,惟時有不同耳。長安、洛陽、汴京實周、秦、漢、魏、唐、宋所建國。但平定之初,民力未蘇息,朕若建都於彼,供給力役悉資江南,重勞其民。若就北平,要之宮室不能無更,亦未易也。今建業長江天塹,龍蟠虎踞,江南形勝之地,真足以立國。”

(西安)

派太子考察國都北遷

雖然定了南京為首都,但為了在軍事上控制北方,朱元璋仍然不時有遷都的雄心。洪武二十四年(1391)八月,朱元璋派太子朱標巡視關中、洛陽地區,比較兩地形勢。朱標回朝後,獻上陝西地圖,提出意見,可是第二年四月就因病去世,遷都之事只好暫時擱下。

考察以往的建都經驗,西安是歷史悠久的古都,在此立國的有周、秦、漢、隋、唐等幾個歷史上大統一的王朝,漢、唐還一度出現了盛世局面。這是因為關中具有地理環境上的大優勢,其東面有函谷關、潼關和黃河天險,西面有大散關,北面有蕭關,東南面有武關等眾多關隘把守,再加上“八百里秦川”的沃土,基礎條件得天獨厚。

不過到了明代,關中地區早已物是人非,政治、經濟還有地理資源都被消耗殆盡,已經失去了昔日的顯耀地位。

朱元璋因為太子早死、國初不願勞民等原因遷都未果,直到第四子朱棣當上明朝第三任皇帝后,將老根據地北平改為首都,實現了國都北遷的目標。



聽三哥說歷史


朱元璋是個奇才,白手起家,建立明朝。但是有些事情,他是沒有眼光的,就比如在定都一事上。

他知道南京並非久留之地,一共考慮了幾個地方:洛陽、開封、鳳陽、北京、西安。他比較中意的就兩個地方:鳳陽老家,古都西安。鳳陽根據太淺,遭到無數人反對,不得不做罷,最後就是西安,他認為關中為天下最安全的地方,適合建都。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他特意派太子朱標去陝西考察遷都事宜,可惜太子第二年就病逝了,從此朱元璋心灰意冷,不再考慮自己完成遷都的事情,畢竟自己那時候已經65歲。



他把這個問題留給了子孫,洪武三十年一(1398年),朱元璋去世後,孫子建文帝繼位,四年後被叔叔燕王朱棣搶了皇位,明成祖朱棣後來遷都北京,一直到明朝滅亡。

實踐證明,遷都北京是對的,若不是遷都北京,明朝可能玩不了276年。畢竟北方遊牧民族不可小覷。朱元璋在都城的問題上,不如朱棣有眼光。


坐看東南了


朱元璋放棄西安,原因很簡單

西安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古都,中國歷史最為強盛的漢唐都在此立國,這足以說明西安的魅力。唐朝以來,西安也就是長安失去了首都的地位,但關中富饒,堅固以及特殊的歷史地位對於統一王朝仍然具有一定的魅力。朱元璋也是如此。當他建立了明朝,以應天府為首都(洪武元年改稱南京),開封為北京(洪武元年八月),臨沂為中都, 也就是陪都,但是對他而言南京雖然位於富饒的東南地區,形狀為“龍虎”,但畢竟是偏安江南不得長久,所以老朱其實早就動了遷都的心

遷都與哪裡呢?這時候有三個選項,宋朝的開封,元朝的大都以及唐朝西安了

當然,後來朱元璋並沒有遷都,理由也很簡單。首先,大明剛剛開國,國庫十分緊張,並不適宜大規模的遷都活動,再說當時的北方,譬如大都城還在元朝勢力手裡,但是建國又不能沒有都城,所以只得先在南京建都

其次,朱元璋打天下靠的是浙東士子以及淮西武將,這些人基本都是祖居江南,壓根不願意北遷,讓他們背井離鄉去西安,這恐怕很難,文武之心不得不考慮,所以朱元璋最後也就放棄了遷都的想法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在中國古代,都城的選擇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商朝建都在毫之後,先後經歷多次大規模遷都,一直到遷到殷的時候才固定下來,後來人們稱商朝就為殷商。後來很多朝代劃分為東西,南北實際上都是根據都城的方向進行的劃分。

可以說,都城是一個政權命運興衰的重要事件,因此,在一個政權形成的時候,首要的大事就是選擇定都的城市。

然而,有意思的是,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之後,一直未考慮將“龍興之地”的金陵(南京)作為都城,最初以金陵為南京,以大梁為北京,後來決定在鳳陽建立中都,形成一都兩京的格局,最後中都建造計劃失敗,洪武十一年,才正式將南京作為都城,然而即使如此,朱元璋並未打算徹底在南京定都,而是多次考察遷都對象,先後將西安、洛陽、北平納入考察範圍,到朱元璋晚年折騰不動才告一段落。

本文,以明朝初年建都為索引,考察朱元璋在選都上的心路歷程,讓大家對這段歷史有一個更為深刻的瞭解。

明朝初期,兩京制格局下,南京所處的尷尬位置

(一)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又是朱元璋的龍興之地,朱元璋為何瞧不上

時至今日人們想起南京必然是六朝古都,其實詳細的思考一下,在南京定都的六個朝代,分別是東吳、東晉,以及南朝的宋、齊、梁、陳。

這六個朝代除了都是定都南京之外,還有有諸多相似之處,首先,六朝幾乎都在魏晉南北朝期間誕生;其次,這六個朝代國祚都相對較短;最後,從根本上來說,這六個朝代說得好聽一點不是大一統的政權,說得難聽一點就是割據政權。

朱元璋是在元朝末年的反元鬥爭中逐漸起家的一代優秀帝王,早年是沒得選,能夠搶到南京這塊地方已經是祖墳上冒青煙修來的福分。

但是在朱元璋坐穩南京後,尤其隨著地盤不斷擴大,戰爭不斷取得勝利,朱元璋越來越意識到南京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都城。

從歷史的角度來說,六朝古都都是短命王朝,朱元璋自然不希望自己也步其後塵;從地理因素來說,南京雖然地勢比較險,算作易守難攻,然而從來都是偏安一隅的都城,並不能夠統籌全國的局勢,以當時朱元璋的野心程度來說,偏安一隅顯然不是朱元璋的政治目標。

(二)明朝建立後,朱元璋為何宣佈成立兩京制,將金陵作為南京

雖然,朱元璋在內心深處是反對在南京建都的,但是他在決定這件事的時候,還是多次詢問了手下謀臣的意見,當時謀臣馮國建議朱元璋根據當時的形勢,先定都金陵,再做打算,他的理由是:“金陵龍蟠虎踞,帝王之都······天下不足定也”。

後來朱元璋渡江攻克太平,朱元璋的謀臣陶安也表示:“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撫形勝以臨四方,何向不克?”

可以說,儘管內心並不是十分願意,不然不會跟手下好幾個謀士反覆討論這個問題,迫於當時的形勢,佔據金陵的確就有了王霸的根基。

洪武元年,八年,在開國數月,朱元璋的內心經過多次掙扎,最終宣佈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建都方案,那就是以金陵為南京,以大梁(開封)為北京的兩京制建都方案。

兩京制是歷史上經常用的方式,雞蛋都不放在一個籃子裡,京城又怎能放在一個城市呢,成立兩京制的朝代,在面對危機往往更能從容面對。

然而朱元璋選擇兩京制並不是為了保險,而是為了進取,從這一點,我們也能夠看出當初朱元璋的雄心壯志,以金陵作為南京是老巢所在,以大梁為北京,實則是作為北伐的根據地。

朱元璋為何在洪武十一年的時候,最終定金陵為都城?

從上文對金陵的分析可以看出,朱元璋對這個方案還是不太滿意的,因此,在洪武二年,朱元璋就以“臨濠前江後淮,以險可恃,以水可漕”,著手在臨濠建都事宜。

臨濠就是現在的安徽鳳陽,也是朱元璋的家鄉,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得農民皇帝,其內心深處還是擁有深刻的鄉土意識的,在秉承衣錦還鄉理解的中國,成功之後不為家鄉做點貢獻,那顯然是對不起鄉親父老的。

在這種傳統鄉土觀念的感召下,朱元璋作出了其一生當中最大的敗筆,在鳳陽修建都城。

鳳陽除了是朱元璋的故鄉,並沒有任何值得稱道的地方,地域封閉,交通不發達,資源貧乏,且氣候災害頻發,如果是一個好地方,朱元璋不會淪到出家當和尚再去要飯的地步。

所以,朱元璋的那套說辭,根本就是說辭,最後再實際建造中,一向節儉的朱元璋更是一反常態,在建造新都城的過程中,更是傾盡全國所有國力。

在大興土木六年之後,到洪武八年,以鳳陽為中都的高規格都城基本建成,根據史料記載,這座後來被廢棄的都城極其雄偉,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當洪武八年朱元璋前去驗收的時候,再次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廢除中都!

根據史料記載,朱元璋放棄中都的原因是因為朱元璋得知了有人在都城建造中搞了一些封建迷信的活動來詛咒朱元璋,朱元璋因此放棄了這個打算。

實際上朱元璋已經意識到,如果在鳳陽建立都城,那跟隨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淮西政治集團勢力必然膨脹,到那個時候,自己的皇位必然受到他們威脅。

從後來胡惟庸案的爆發來看,朱元璋沒有遷都鳳陽,應該算作一個明智之舉,只不過如此勞民傷財的巨大工程最後被廢置,實在是一件可惜的事情。

洪武八年四月,朱元璋最終宣佈停止中都的建設。

到洪武十年的時候,金陵作為南京的大部分工程已經竣工,因此在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取消大梁作為北京的位置,正式宣佈南京作為全國唯一的都城。

定都南京後,朱元璋一度計劃考察西安、洛陽、北平等地,為何最後放棄了?

朱元璋是一個很執拗的人,他從心底裡認為的一件事,就一定會試圖改變他,即使迫於形勢上得壓力,朱元璋最後將南京作為唯一的都城,但是此後朱元璋始終沒有放棄對遷都的打算。

朱元璋對遷都的打算,主要由三個地點,長安、洛陽和北平。

長安和洛陽相距不遠,都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古都,很有帝王之氣,尤其是長安,在很多時代都是大一統政權下的國都,完全符合朱元璋的口味。

為此,在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派皇太子朱標去陝西考察。

從地理位置上來說,西安地處關中地區,農業發達,歷史悠久,是理想的建都之地,然而西安最後建都的朝代已經是老黃曆的事情了,在經歷兩宋和元朝統治之後,關中地位的區位優勢明顯下降,尤其脫離長江這樣的大江大河,在漕運方面並不方便。

想要遷都的話,過程量過於浩大,遷都長安和洛陽已經不符合當時的形象,尤其是朱標在考察的第二年去世,更是使得這個遷都計劃半途而廢。

至於建都北平,朱元璋最信任的謀士劉基曾說北平“東連滄海,西接晉冀,前者彌瀦大陸之利,北有重關天險之固”,是極好的建都之處。

當時當時就有人提出了反對,認為“胡主起自沙漠,立國在燕,今百年,地氣天運已盡,不可因也。”

在朱標死後,隨著朱元璋身體的逐漸惡化,已經沒有精力再去進行遷都的事宜,而是將精力放到未來皇帝繼承人的選拔中,在選擇朱允炆之後,朱元璋更是為其鋪路,將能夠威脅到朱允炆皇權的功臣全部搬到。

洪武二十五年,年老的朱元璋對於遷都事宜做了最後的總結,“朕經營天下數十年,事事按古就緒。唯富城前後窪,形式不稱。本欲遷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勞民。且興廢有數,只得聽天。惟願鑑朕此心,福其子孫。”

朱元璋一生未能完成的遷都任務,在朱元璋死後不久,其子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皇權後出於各種方面的壓力,最終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北平,將北平作為北京,金陵作為南京,正式形成了明朝的兩京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算了了朱元璋的一份心願。


史論縱橫


朱元璋遷都西安,最後放棄,和太子朱標的死是有一定關係的。

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后,他其實是不太中意南京的,朱元璋對南京有深刻的認識,雖然南京也是一個古都,但是南京存在的王朝國祚都不是很長,朱元璋是想讓自己的子孫綿延萬代的,很顯然南京承載不了朱元璋的夢想。

其次,就是南京的影響力不足以威懾全國。雖然是明朝的都城,但是南京對北方的影響力不夠大,當時元朝雖然已經被擊敗了,但是北元勢力還是存在的,南京遠離北方,不足以對北元形成威懾,這是朱元璋考慮遷都的西安的軍事原因。

還有一個軍事原因,我們知道南京有長江天險,但是這一天險並不是沒有缺陷的。如果敵人將長江上游攻克,敵人就可以隨流而下,進而對南京形成巨大的威脅。所以在考量政治、軍事等各方面的因素後,朱元璋對關中的西安是情有獨鍾的。

史書上也記載了朱元璋對西安的情有獨鍾。朱元璋曾經派遣自己的太子朱標到西安考察過,而且朱元璋還讓太子多次到西安搞重建活動。如果按照一般的步驟來說的話,在朱元璋和朱標這兩代人的努力下,之後遷都西安是有可能發生的。

可是呢?太子朱標英年早逝,這對朱元璋造成了巨大的打擊。之後的朱元璋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在冊立儲君的問題上朱元璋也是猶豫不決,最後他讓自己的皇長孫朱允炆當上了太子。而這時候,朱元璋擔心自己的孫子駕馭不了昔日的開國猛將,所以朱元璋開始為自己的孫子鋪路。

此時的朱元璋開始忙於殺大臣的事業中,也就顧不上遷都的事情了。所以遷都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後來朱允炆順利登上皇位,可是朱棣又發動了靖難之役,朱棣將南京佔領後,昔日建文帝襲承的朱元璋的很多路線,朱棣也沒有執行,而遷都這件事情就永遠被埋沒了。所以,遷都沒有成功,和太子朱標的死是有一定關係的。


朗照千江月


早在公元1319年,也就是建立明朝不久之後,朱元璋曾派遣太子朱標去考察西安,也算是有了遷都西安的想法。一旦事情敲定,那麼西安將在唐朝之後再度成為明朝的首都。然而,僅僅在一年之後,太子朱標就不幸病逝。此後,朱元璋就再也沒有提起過遷都西安的事情。

在排除封建迷行因素之後,朱元璋放棄遷都西安有什麼考慮呢?

作為以江南西部為基地崛起的勢力,朱元璋最穩固的根基是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南京是他的老家,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朱元璋看來,輕易離開自己的舊根基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因為這將意味著皇帝將要放棄最支持自己的派系去和那裡的地方派相處。原本在首都的宦官大臣以及他們的家屬也要遷移,這是一項浩蕩的工程。至於搬遷本身所,也會有著不少的消耗。這些都使得朱元璋不得不慎重考慮。

江南是魚米之鄉。古代中央集權的帝國,往往要面臨消耗大量農業資源的問題。因為皇帝手底下有大量的宦官大臣需要養活。所以,首都不能偏離農業產區太遠,不然運送糧食每年都要消耗很大的人力物力。在運輸中還要消耗很多的資源,這又是一大損失。

從南宋開始,長江中下游平原的農業產區就是各個產區糧食產量最高的地區。朱元璋建都南京,通過擊敗張士誠來奪取蘇州,也就控制了當時天下經濟中心。況且南京地區離太湖流域很近,還有長江水系等等,運輸條件很發達,交通便利。並且江北的淮河流域也是糧食的高產區。

先秦時期的關中平原還是沃野千里的好地方,能不能繼續維持高產量還是一回事,能不能養活這一批人又是一回事,所以就這方面的條件對比來說,西安這個地方差太多。

早在隋煬帝時期,關中地區資源不足的問題就已經非常明顯。以大興土木著稱的隋煬帝,就是為了改變其他地區輸入物資的被動局面,才跑去中原地區再建立一個東都洛陽。

所以隋煬帝浩浩蕩蕩去揚州視察,也不僅僅是賞花這麼簡單的事情,在王朝覆滅之時,情願死在江南的溫柔鄉里面。

況且隋唐時期洛陽的崛起,也已經證明了關中地區的衰落。

所以朱元璋遷都的事情後來也就這麼算了。


菜鳥abc


西安要作為國都,前提條件是打通中歐的絲綢之路,可惜自唐之後,沒有一個朝代有能力,路陸打不通,只能走海路,所以沿海地區更適合做首都,現代中國最適合做首都的是南京,可以南京沒有命,北京做首都是建國之初政治需要背靠蘇聯,離東北工業基地又近,進可攻,退可守。


淡淡的鹹魚666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73,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d6fe52016e0f41058abcc0f1a08124d9\

單挑河南歷史文盲


最主要的還不是,太子的死對朱元璋的打擊太大,沒有了心思。再者,朱元璋已經垂垂老矣,沒有了精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