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三十年不上朝不理政,他是如何做到不被架空,即使在最後仍然掌握著絕對實權的?

小公子49


萬曆帝只是三十年不上朝,並不是不理政。


萬曆帝朱翊鈞,大明的第十三位皇帝,在位四十八年,是明代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在位前十年,由內閣首輔張居正輔政。萬曆帝早年稱得上是一代明君,在首輔張居正的輔佐下,萬曆帝勵精圖治,把大明治理地井井有條,開創了“萬曆中興”。只可惜好景不長,張居正過世不久,萬曆帝便開始逐漸沉迷於酒色之中,對政事也逐漸懈怠。在其執政的後三十年,更是多年不上朝。自萬曆十七年起,萬曆帝不再接見朝臣,致使很多新入朝的朝臣竟不知皇帝的樣子。

萬曆帝雖然不上朝,但是對於國家大事還是比較上心的,一般的政事都是交於內閣自行處理,而大事都是由他自己決斷。比如“萬曆三大徵”就是由他親自處理的,他當時主要是通過下諭旨的方式處理朝政。

實際上,終大明一朝也沒有幾個權臣、宦官能真正架空皇帝,不過張居正是個例外。後來,萬曆帝也是意識到張居正的權力過大,而威脅到皇權。這也是為何張居正死後,牆倒眾人推的緣故。

明朝中後期的內閣首輔實際上是群臣之首,只要管住了首輔,實際上就管住了群臣,萬曆帝當然明白這個道理,所以,萬曆帝牢牢掌握住首輔的人事任命權,同時也是,牢牢控制住歷任內閣首輔。

在大明王朝,對於皇帝來說,宦官更是不足為慮,宦官的權力是皇帝給的,皇帝只要把權力收回來,他就啥也沒有了。就比如魏忠賢,其實他的權力就是因為木匠皇帝不願管理國家大事而給予他的,等到崇禎皇帝一登基,把權力收回去了,他也便成為了階下囚了。

所以說,萬曆帝不上朝也能牢牢控制住皇權,主要還是得益於大明的制度,其次才是他自己的能力。


混沌聊史


明朝有兩個著名的不上朝皇帝,一個是萬曆皇帝,一個是萬曆的爺爺嘉靖帝。這爺孫倆人不上朝的時間總共近六十年!佔到明朝歷史的近乎四分之一。

但令人驚訝的是,嘉靖帝和萬曆帝的權力都沒有被架空,不僅沒有架空,而且還牢牢的掌控著權力。

道理很簡單,放過羊的人都知道,放羊不需要把每頭羊都管住,只要管住頭羊就可以。萬曆和嘉靖兩個皇帝管住大臣就是用的這個方法——管制內閣。

萬曆朝的內閣首輔,比較著名的有:張居正、張四維、申時行、王錫爵、趙志皋、朱庚、沈一貫、方從哲、葉向高等等。這些人除張居正之外,都有一個共同點——都被萬曆皇帝嚴格控制。

萬曆朝伊始,萬曆皇帝年幼,張居正自己構建了一個由太后(李太后)、首輔(張居正)、權宦(馮保)組成的權力鐵三角。萬曆皇帝被張居正的壓制了整整十年。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第一時間把張居正反攻倒算,以儆效尤。

張居正死後,繼任的歷任首輔都已經由皇帝任命。繼任的首輔中,除了王錫爵尚有一絲強勢外,其餘的首輔幾乎沒有任何跟皇帝對抗的資本,唯以聖意為上。萬曆晚年,浙黨首輔方從哲擔任首輔的七年時間裡,幾乎沒有見過皇帝,雙方往來全靠文書,但方從哲幾乎所有的政意處理都由皇帝決定。

而且萬曆皇帝雖然不上朝,但政務尤其是重要政務還是要處理的,對於明朝的對外戰爭,比如“萬曆三大徵”和薩爾滸之戰,都是由萬曆帝自己拍板決定的。這個在紫禁城裡的天下第一宅男,在皇宮裡決定了整個明朝的命運。


小約翰


萬曆三十年不上朝不代表不理政,但是掌握著實權這事其實很好理解。

舉一個通俗的例子,馬雲天天東北西跑,一年也不會有幾天在阿里巴巴總部待上幾天,可阿里同樣賺錢,馬雲之所能離開,是因為他下面有副總裁,有經理,有主管,有人事部門,有考核制度。而明朝一樣,史料上稱,明朝是封建社會制度最完善的,以至於清朝直接照搬,而康乾更是對朱元璋佩服得五體投地,發出了“治隆唐宋”的感慨。

朱元璋監督機構(督察院)與特務機構(錦衣衛、東廠、西廠)的建立,使得君主高度集權,而宰相職位的廢除,奏章成為了皇帝的唯一專權。外有監察機構與錦衣衛監視百官,內有奏章專權披紅,行駛政務聯繫。。這樣的制度下,百官不敢亂,也亂不起來,而廢除宰相,奏章直接變成皇帝的專權之後,更是無礙,而“萬曆的三大徵”便是明神宗幕後操作的。

說起萬曆皇帝為什麼不上朝,主要的原因就是躲避大臣們的口水。萬曆10歲登基,在位時間長達48年。萬曆剛登基的時候,由李太后,大學士高拱、張居正、高儀輔政,萬曆在位前十年,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社會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史稱“萬曆中興”。

因為繼位時間過早,萬曆早年一直在太后與大臣的操控之下執政,幸福指數特別低,但是萬曆不氣餒,同樣學習,隨著知識的增多,開始變得寡言少語,甚至看起來可欺。鄭貴妃還老是嘲笑他“像老太太”

因為朱元璋在開國之初,建立了言官制度,目的就在於鼓勵大臣直言進諫,以便及時糾正皇帝的錯誤,保障國家的大政方針正確,從而確保朱家江山萬世永固。朱元璋的《祖訓》對後世有絕對的權威,後世的臣子們可以拿著《祖訓》去敲打皇帝而不用擔心受到處罰,言官們以此為恃,有恃無恐。

隨著制度實行的時間越來越長,就開始變味了,言官制度,變成了換取名氣的途徑,面對“軟弱可欺”的明神宗,每天的上朝變成了口水戰。

我們都知道解決問題開會討論,並不是人越多越好,只要關鍵人物到場就好,因此萬曆皇帝為了避免口水,開始了無為而治。遇到大事情需要討論時,只需將相關一小部分人叫來議事即可。而“萬曆三大徵”(平定寧夏蒙古哱拜之亂、播州土司楊應龍之亂以及抗倭援朝戰爭)便是這樣完成的。而日常事務,走奏章即可。

不過隨著萬曆的皇帝的年紀越來越大,也開始荒於政事,又無像張居正這樣的人可以督導,明朝開始走向衰落。歷史記載中,把萬曆年作為明朝開始走向滅亡的起點。


笑嘗歷史百態


如果遑論歷史上最奇葩的朝代,明朝應該算一個,雖然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和兒子朱棣在皇位上都是兢兢業業,也創造了一定的政績,也使得明朝前期呈現了一片繁榮的景象。



但是“黃鼠狼下崽子一輩不如一輩”到了明朝中後期的時候,出現的幾個皇帝一個比一個奇葩,特別是後期的嘉靖和萬曆爺孫倆,在位時間都比較長,嘉靖在位四十五年,萬曆在位四十八年,倆人在位時間佔整個明朝歷史近三分之一的時間,但同時也都是長年不上朝,但是並沒有出現政變的情況,足可以看出這爺孫倆的政治智慧。

不上朝的原因

嘉靖和萬曆有諸多相同之處,比如開始的時候也都是比較勤勉的皇帝,都想著勵精圖治。整個社會都呈現出一片中心的狀態。但是都是到了後期碌碌無為,而且數十年不上朝,都知道嘉靖不上朝的原因是由於後期迷信長生煉丹,寄望於長生不老。



到了萬曆的時候,一個是就是在在挖掘萬曆墳墓的時候,發現它本身有腿部有殘疾,這對於一個身在高位的人的自尊心打擊很大,所以這也是萬曆不上朝的原因之一。還有就是明朝文官集團的膽子很大,一言不合就開罵,不管是大臣還是皇帝!這讓萬曆皇帝苦不堪言,又不能直接殺掉,就是萬曆想立自己喜歡的兒子為太子,都被文官集團聯名反對。所以萬曆也就來個眼不見心不煩,我不上朝,你們愛怎麼罵就怎麼罵,反正我聽不見。



不上朝不代表不理政

嘉靖和萬曆不上朝,但是對手下大臣卻並沒有放鬆監管,一旦朝臣的權力慾望超出自己的把握能力,他就會以雷霆的手段將之除去。嘉靖時期的嚴嵩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而且通過萬曆時期的三次比較大的戰爭,就可以看出,萬曆不上朝,並非不理政,對於手下文臣武將的能力還是有比較深的掌握能力的。再加上雖然萬曆不上朝,但是軍隊卻牢牢把握在自己手裡,有了軍隊這個殺手鐧,誰敢架空萬曆皇帝呢?要知道老朱家嗜殺那是有名的。



萬曆雖然不上朝,但是在明朝後期的社會體系和官僚制度已經成熟,並不會因為一個簡單的朝會而導致不能運轉,一些小事下面的大臣們自己商議就可以解決,一些國家大事會有專門的奏摺呈現在萬曆面前,而萬曆要做的只是進行一下批奏。還有明朝沒有丞相這一職務,所以權利不會太集中於一個大臣身上,內閣和六部都各司其職,而萬曆手下的太監們也負責著對這些官員的監督舉報。所以萬曆雖然不上朝,但是國家運轉還算是正常。

雖然在萬曆一朝,整個大明朝沒有出現什麼大的叛亂和政變,但是從根本上卻動搖額明朝的統治,特別是對遼東女真崛起沒有一個合適的將領去鉗制,最後但是萬曆死後僅僅24年,清兵入關,大明王朝滅亡。


一切歸為歷史


萬曆皇帝開創了皇帝不上早朝的最長記錄,他當皇帝當了48年,然而卻有30年的時間沒有上早朝,實在是讓人側目和驚訝!!!

從萬曆登基開始,張居正作為內閣首輔就把持這朝政,迎來了明朝生養生息的十年,史稱萬曆新政。萬曆十年之後,張居正死了,萬曆如同脫韁的野馬,遊走在自我放飛的邊緣。



為什麼萬曆三十年不上早朝,卻可以安穩的坐在皇位上?

  1. 萬曆不上早朝,卻仍然把持著朝政!雖然說萬曆不上早朝,但是並不是說萬曆完全不理朝政。在《萬曆十五年》中,我們得知,明朝的早朝制度經過一系列的演化變得繁瑣沒有意義,雖然說是每天皇帝和在京的朝臣商量國事,但繁瑣的程序較多,非常累人。萬曆不上早朝,仍然通過內閣之間的交流和管理治理著大明王朝,萬曆實際上仍然把控著朝政。
  2. 明朝的內閣制度決定了皇帝只用是一個象徵即可!從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廢除丞相制,指定內閣大學士制度開始,逐漸演變到萬曆的年代,從張居正死後,申時行當上了內閣首輔,就決定著明朝的文官集團不可能形成對皇權有威脅的力量,他們需要一個皇帝作為他們服侍和實在自我價值的範本,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實現他們的集體決策,從萬曆與他們決裂不願上早朝的“立太子的問題”就可以窺見端倪。

  3. 萬曆仍然掌握著絕對權力,包括軍權和官員任免權!萬曆年間,有著名的萬曆“三大徵”讓我們意識到真正的權力仍然掌握在皇帝手中。我們知道,只有掌握了軍權,才可以說有可能架空皇帝,可是明朝的文官和武官制度,導致了文武分家,萬曆仍然通過一系列的管理手段掌握著權力的命脈。

所以說,萬曆皇帝不理朝政多年,一是明朝的官員制度在起作用,另外就是萬曆皇帝本身也不是一個酒囊飯袋。他選擇荒廢朝政只是因為他在立太子的問題想要贏過文官集團!!!

我是xiaoZ彈史,翻看滾滾煙塵,知曉橫趣點點。歡迎【關注】我,一起尋找歷史中的真我!


xiaoZ彈史


萬曆帝8歲登基,由於沖齡為帝,所以朝政實權由內閣首輔張居正把持,時間長達十年,這十年就是張居正改革的十年。為了獲得實權,萬曆用飲食害死了張居正。萬曆掌握實權後,百官告發張居正是鉅貪,清查之下,張居正的財產少得可憐,萬曆開始對百官不信任了。

後來,萬曆得了萬貴妃,百般寵愛,萬妃也生了兒子常洵,愛烏及烏,萬曆想立常洵為太子。群臣想立朱常洛為太子,於是頻頻上書奏請朱常洛為太子,萬曆不許,群臣再上奏摺,這樣君臣發生了嚴重的分歧。萬曆一氣之下,就不上早朝了,平時只有內閣首輔才能晉見皇帝,其他人一概不見。萬曆不上朝,長達二十多年,基本上也沒影響朝政的維持。

這是由明朝的皇權分權制度有關。眀朝廢除丞相制,設內閣與內監管理朝政。內閣對囯家管理提出建議,俗稱擬票,太監負責批准與否,俗稱批紅。明朝的太監政治很完備,眼線遍佈全國,地方也派太監監守。明朝的管理靠文官,文官由內閣領導,明朝的管理內閣首輔很重要。只要內閣認真履行職責,大明的管理就能有序進行。一代昏君朱厚照,喜歡貪玩,作事荒唐,幾乎不理朝政,但寧王造反三個月就被平定了。皇權一分為擬票與批紅,解放了皇帝的時間,導致明朝懶皇帝多。
皇帝不上朝


,百官的奏摺照樣被送往宮中,皇帝也照常審批,不曾落下。萬曆帝還是肯幹事的,只是不露面已。朝政可找把內閣首輔召來商量,百官的工作由
太監做監工,百官的工作也盡職盡責,正是明朝完備的政治制度,使萬曆朝的朝政正常進行。


區塊小風


是啊。萬曆三十年不上朝,贏得三大徵。而且有了大明王朝最後一個小燦爛。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而崇禎在位十七年,天天上朝。卻是國破家亡,崇禎的滿腹委屈向誰說。天道為何如此不公。那萬曆三十年不上朝,為何始終控制朝局,而且無權臣?,無閹黨?他是如何做到的?

首先要說明的是,萬曆不上朝,但他依舊處理朝政,就是“不開朝會”不和朝臣見面而已,這是萬曆和大明官僚階層的“對抗”和“罷工”是出於對士大夫集團的極端厭惡之後,所採取的最極端的行為措施。但處理政務還現實進行。國家大體運作是正常的,但僅僅是運作正常,卻沒有進行任何有效的治理和變革,喪失了進入資本主義的機遇。再就是明朝內閣制度已經十分完善,在行政運作上是:“廷議—票擬(內閣)—批紅(司禮監)——執行(六部)就是說在運作上皇帝的作用不大。在隆慶時期,內閣早朝就是三,六,九日上朝、就是時候一個月上朝九次、這個措施延續到明末,萬曆時期,只是需要皇帝“簽字”蓋章而已。作用已經不大了。但萬曆就在這裡消極怠工。

萬曆是以消極怠工方式發洩他對官僚階層的不滿,結果呢?萬曆不願意簽署朝臣和地方任命。當時中下級官員得不到任命,只能靠抽籤來任命,六部給事中為50人,全國十三道御史為110人。六部給事中僅4人、十三道御史僅5人;六部的尚書、侍郎加在一起只有4人。唯獨戶部滿員(戶部管錢)到萬曆末期。南北兩京尚書3人、侍郎10人、科道94人、巡撫3人、布政使和按察使等省級大員66人、知府25人全部缺員,大明王朝就像一個無頭殭屍一樣朝懸崖奔去。

萬曆在位四十八年。他所謂的“輝煌”不過是迴光返照,乾隆說,大明亡於萬曆是正確的(滿清也是亡於乾隆),這就好比一個壯漢餓了四天活活餓死了,第四天讓崇禎趕上了,但不能單單指責崇禎,頭三天可都是萬曆的。明清是皇權的巔峰時期,把一切可以造反篡位的方式都給堵死了,沒有宰相。文官制軍。武將沒有任何權力可言,根本無法造反。閣臣。司禮監,長衛三者相互制約。萬曆上不上朝關係真不都大。萬曆最大錯誤不是不朝,而是他放棄了治理國家的權力和義務。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萬曆皇帝權力不被架空,有以下三個方面原因:

一,開過皇帝朱元璋廢除宰相,內閣有建議權,卻無實際決定權。

內閣也稱為大學士,實際權力甚至在六部之下。可票擬(初步對各地來的奏章批示意見),但所有票擬奏章必須皇帝(有時候是司禮監秉筆太監)最後批覆才可以執行,所以與宰相的權力是天壤之別。所以內閣無法奪權。即使張居正所謂的威勢赫赫,那也是因為得到了皇太后,皇帝和內閣司禮監秉筆太監多方面的支持,才得以政令既出,無不奉行。但單靠張居正,是無法架空皇帝的。

二,萬曆利用三角形權力機制制衡的結果。

都說三角形最穩定,明朝的權力機制便是,內閣和司禮監和皇權三方面的權力制衡。內閣和司禮監想要拓展生存領地必須向皇權靠攏。這一切得益於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謀劃。據傳說,朱元璋曾經將一根荊棘扔在地上讓太子竹標去撿,太子面有難色,朱元璋說,你看,我給你把刺都拔了不是更好嗎?所以朱元璋剷除了很多功臣,廢除了宰相,但是因為奏章實在太多了,傳說每天有幾百斤,所以又讓又文化的內官(太監)幫忙代批。所以形成了內閣和司禮監共同為皇帝行使權力的局面。而士大夫們一般又瞧不上太監,所以兩股勢力便為皇帝牢牢控制。

明朝皇帝不上朝的很多,不止萬曆。比如萬曆他葉葉嘉靖,迷信道教,也不怎麼上朝,天天在宮裡舉行道教儀式。嚴嵩便是因為會寫青詞做了宰相。還有萬曆他爹隆慶,喜愛聲色犬馬,弄個西域女子奴兒花花天天夜半歌舞,白天睡到日上三竿,朝政依靠高拱。但是嚴嵩失了嘉靖信任,也就走到了走。隆慶皇帝走後,新上臺的萬曆還是十歲孩子,太后口口聲聲高拱專權,孤兒寡母警句不寧,也是一句話就把高拱發配回老家了。

三,完善的檢查制度使官員不敢胡作非為。

除了內閣和司禮監共同行使權力。明朝還有一套循環監督機制。

  1. 督察院為全國最高檢察機關,負責對百官行為進行監督。為正二品衙門。是天子的“耳目”,糾察監督全國風紀。
  2. 六部中設六科給事中,對六部官員進行監督彈劾。也就是咱們通常所說的言官,他們官階不高,一般只有七品,但是卻不屬於六部統管。明朝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言官。他們不怕死,以死諫為無尚榮光。即便樓主提到的萬曆朝的張居正,也是深受言官彈劾之苦。特別是在奪情風波之中。甚至把刀架在自己脖子上,對彈劾自己的官員說,你們要我怎麼樣,死給你們看嗎?
  3. 地方上,13個行政區設地方監察司,與督察院在行使權力中有一定的自主權,監察御史們並不完全受制於中央
這樣,督察院,監察御史,六科言官互相監督。內閣與司禮監互相權力制衡。皇帝只要不過分偏袒,過分干預,反而可以無為而治。再多說一句,萬曆雖然三十年不上朝,但並不代表他三十年不理朝政。著名的萬曆三大徵都取得了勝利。另外多說一句,萬曆皇帝的墓由郭沫若牽頭挖掘,
後來證明萬曆皇帝腿部有嚴重殘疾。也許這是他多年不上朝的原因。萬曆不得不在幕後操縱政局。

最後說說天啟為何被魏忠賢掌權

朱由校的幼年缺乏安全感。父親朱常洛是萬曆的長子,但是萬曆並不喜歡他。因為朱常洛只是萬曆偶爾臨幸的一個宮女,完全是個意外。而且朱常洛登基一個月就死了,發生著名的紅丸案,所以朱常洛很可能是死於陰謀。所以可想而知,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天啟,是缺乏安全感的,而魏忠賢從小服侍朱由校,據說還跟天啟的乳母有一腿,親上加親,天啟自然從心裡上更加親近。

在魏忠賢於東林黨內閣的爭鬥中,朱由校不信任內閣,使內閣勢力迅速瓦解。魏忠賢成了一家獨大。

所以魏忠賢掌權,完全是皇帝過於偏袒的緣故。從天啟給他賜名的忠字,便可說明這個木匠皇帝對魏忠賢的信任。即便這樣,魏忠賢也深深明白權力是皇帝給的,並不會其凌駕皇帝之心或者反叛之心。



萬曆不上朝,按照不少人的說法,至少有三十年。如何不被架空,最主要的原因是明朝的制度決定的。

很多人認為,萬曆不上朝也沒關係,因為明朝是內閣制的,文官集團已經足夠把事情處理了。實際這是一個明顯的誤區。明朝的所謂“內閣制”,同現在不少國家政治制度中的內閣制完全不是同一個概念。

明朝自元璋開國初期,沿襲的是元朝的制度,設立中書省,置左、右丞相。胡惟庸案之後,朱元璋殺汪廣洋,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了中書省和宰相,將原來中書省的職責歸於六部。僅保留中書舍人,朱元璋成了皇權相權於一身的獨幹格局,朱元璋可以說是優秀的勞模,什麼事都可以親力親為,全國各地的奏摺都可以親自閱批。但是勞模並不是人人都可以當的,這種情況從成祖開始發生變化。成祖起成立將文淵閣設立大學士,專事各地奏摺的議政處置,處置後的文字意見,以墨筆寫於票簽上,稱為“票擬”,送至皇帝處,由皇帝簽字確定,形成諭旨決策,即“批紅”。

可以說,內閣的權力,是來自皇權的分配,而內閣對政事的處理,只有議政,並沒有決策權,皇帝是牢牢掌握了決策權。

到明宣宗朱瞻基時,對內閣過來的條旨進行批紅仍然是個相當大工作量的事,於是另外一股勢力進入了朝堂,就是以太監為主的所謂“內朝”,朱瞻基成立了內學堂,專供太監學習識字。有了文化的太監,可以分擔皇帝批紅的工作,對內閣的票擬進行決策。這樣司禮監從一個普通的部門,晉升成一個可以同內閣分庭抗爭的重要部門。經過內書堂訓練,代替皇帝批紅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就應運而生了。於是每日是章奏文書,自御筆批數本外,皆眾太監分批,遵照閣中票擬的字樣,用硃筆楷書進行批閱。

如內閣對批紅有異議,或重大事件,則由皇帝主持召對,內朝外朝共同參與商討,商討後由皇帝決策後批紅。

司禮監中,又對權力進行的分工,其中司禮監秉筆太監負責“批紅”,而批紅後的“票擬”,需要司禮監掌印太監加蓋印章,這樣才形成一個完整的決策聖旨。

也就是說,明朝的決策流程,是由各地上報至六部的事項——內閣大學士形成處理意見——皇帝或司禮監秉筆太監批准——司禮監掌印太監蓋章完成。而流程的最重要的節點,還是皇帝這一關。

所以,儘管內閣或司禮監在某一時期會形成一朝壓倒一朝的局面,但這僅僅是內朝外朝的傾軋,但最終他們的權力都是由皇權分派,完全受皇權的管制,內閣大學士的權力大小來自皇帝對其票擬的批紅數量,這樣就無法出現唐朝那樣威脅到皇權的內朝,也不會出現威脅到皇權的外朝。

回到萬曆年,萬曆不上朝,首先一個原因是他身體不是很好,第二個重要的原因是萬曆朝著名的國本之爭,即皇長子朱常洛與福王朱常洵(鄭貴妃所生)爭奪太子之位。最終萬曆拗不過群臣及太后,立朱常洛為太子,朱常洵為福王,結束國本之爭。

國本之爭後,萬曆開始怠政,所謂怠政,並不是完全不聞不問,而是通過諭旨向下面傳遞。如“萬曆三大徵”中邊疆大事的處理,萬曆都通過諭旨的形式,而不是大臣們所希望的“召對”形式。

但是萬曆對於日常性的政事處理,內閣的票擬萬曆全部都留中不發。尤其選人任人等事項,以致最後部、寺大官十缺六、七,風憲重地空署幾年,六科只剩下四個人,十三道只剩下五人。

面對這樣的情況,因為內閣並沒有決策權,所以就算是人員空缺,各地需決策事項堆積如山,內閣也無可奈何,無法處置。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儘管在議事上,內閣往往反對皇帝的意見,但是最終的決策權仍然是皇帝,只要制度未有變化,儘管萬曆可以怠政三十年,內閣也無法誕生一位擁有處理權、決策權、執行權於一身的權臣。

至於內朝,萬曆怠政,奏摺都留中不發,司禮監掌印太監不可能像萬曆初年馮保那樣跳過皇帝直接同內閣張居正決策國事,司禮監也成了擺設,自然也不會出現權傾朝野的內朝九千歲。而天啟年魏忠賢得勢,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其將外朝的東林黨一網打盡,形成了內朝外朝都是閹黨的局面。但是就算如此,其權力仍然來自皇權的本質不變,所以,想像唐朝那樣更廢皇帝是不可能的。

謝謝閱讀。


鳳妖


說起明朝皇帝,津津樂道的要數萬歷了,都說他28年不上早朝,堪稱“宅男始祖”,但是並不說明大明朝沒人主事了,也不代表萬曆不參與國家大事了,早期萬曆還小,是內閣首輔張居正打理軍政事務,撐起朝政,並開了“萬曆新政”,後有申時行這樣的守舊派主持朝政,再加上一整套完整的政務流程維持國家機器運轉,只能說萬曆命好,碰到了不少老實肯幹的肱骨大臣和成熟的運作模式。

萬曆皇帝朱翊鈞,在位48年,其中有20多年不上朝,被稱為“萬事不理”皇帝。

萬曆不上朝主要是跟大臣們鬧掰了,小時候被張居正管得太嚴了,張首輔死了以為解放了,誰知還有無數個張居正站出來,自己喜歡的鄭貴妃不能立為皇后,喜歡的兒子朱常洵又不能立為太子,想做點什麼事,會被文官大臣們用“道德”綁架,當時萬曆才20郎當歲,意氣用事之下,就再也不上早朝了,但這不代表他放權了。

王恭妃,本是一宮女,被萬曆閒來無事拿一血,結果中標,生長子朱常洛,此後30多年大臣一直堅持立朱常洛為太子,萬曆堅決反對,由此展開曠日持久的國本之爭,萬曆遷怒於王恭妃,此女被幽禁長期受折磨,生活十分悲慘,最後哭瞎雙眼。

首先萬曆只是不上早朝,但奏摺都會拿到內宮,他自己看,看後也不批覆,最擅長“留中”,看著底下的大臣們處理,想表達意見就由太監去轉達;萬曆的爺爺嘉靖也不上早朝,為了一邊修仙又能兼顧國事,就在深宮裡開了“內朝”,有事了叫上心腹大臣到內朝來商量定奪,再交給外朝辦理,萬曆把這一套繼承下來,如果有大事就開內朝,就開內朝,叫上相關大臣,到宮禁與自己商量,或者由太監代替自己在內朝與大臣相商,反正自己不見大臣。

萬曆的定陵,唯一開挖的皇陵,打開棺木發現,萬曆不但是個大胖子,還是個瘸子。

雖然萬曆不上朝,但皇權並沒有旁落,仍然有萬曆的詔書一封封從深宮發出,內閣和各部官員的作為,有太監和錦衣衛監視,有自己的私事都由太監去辦理。另外萬曆時期有幾次大的用兵,史上稱為“萬曆三大徵”,有平定寧夏叛亂、援朝抗倭戰爭、剿滅播州土司叛亂,萬曆都緊密參與其中,打到最後國庫空虛,一部分軍費從內庫中來,由萬曆掏腰包,所以萬曆不上朝,只是不想跟大臣們見面,但仍參與國家事務,小事不管,大事親自定奪,權利至始至終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